《重生之第二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第二帝国- 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了充足的石油来源之后。德国便可将以内燃机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成果放心大胆的推向国家的各个领域了。在农业上,德国可将拖拉机大规模的应用到耕作当中。并由此推动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届时,德国的农业必将会随着拖拉机大规模应用所带来的集群生产而出现迅猛的上扬,其国内产量较战前提升一个档次几乎没有任何压力;而凭借着乌克兰的黑土地,德国不仅能实现粮食再也不向美国进口的自给自足,成为农产品的输出国也是不在话下。

    而那些从传统手工耕种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则会被因殖民地市场需求而亟需扩大生产的工厂企业所雇佣,并由此进入城市成为工人;而他们将在新的劳动中,促使德国的工业产值迎来一个全新的高速增长。实际上,随着内燃机时代的不断推进,各种新的岗位需求本身就将如雨后春笋一般从土中接连冒出;而农业的机械化也工业的发展趋势之相辅相成,并最终在良性的循环当中螺旋飞速发展。40多年前,统一之后的德国也正是因为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根基,才让这个国度在短短三十年里走完了当初英国一百多年才实现的伟大历程,并最终超越后者,成为了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和工业中心!

    在军事上,充足的石油所带来的益处同样是难以估计。从1915年开工的首批条约重巡“汉诺威”级起,德国海军新造的一线战舰就全面摆脱了燃煤锅炉,而改用包括造价在内的各项性能均凌驾其上的燃油锅炉,作为军舰的动力源泉。而原本烧煤的主力舰,如今也在一帮感到守得青天见明月的国会议员们的嚷嚷之下,有了更换动力的初步提案。华盛顿条约虽然对换炮和增强装甲的改装做了明确的限定,但却并没有涉及到动力的条款。

    对于这一过于激进的观点,清英自然不会去予以关注了。在他的心中,早就为公海舰队主力舰规划好了理想的改装方案:国王级和巴伐利亚级将从15年后陆续实施防空和火力的升级,而动力系统的翻新则随之一道进行。到那个时候,将有更加优越的动力可以被装备上舰;如果德国在动力系统上的发展一切顺利的话,那么这两级舰艇在改装过后功率翻倍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至于其余9艘舰艇,清英则准备让它们在25年的服役期满之后就光荣退役。这些一战型主力舰的先天不足已经限定了它们在未来战争当中的用途,与其像意大利人那样花大把的钱去魔改渣渣老舰、最终却还是不堪大用,倒不如再造新船来得更具价值。

    在空军领域,充足的石油则意味着轻质航空燃油的足量供应,而这无疑也会让德国空军较历史上的实力出现一个大幅度的飞跃。历史上第三帝国的空中战败除了决策失误和机型淆乱之外,其燃料不足的问题可谓是最直接的因素:大量造好的飞机因燃油匮乏只能在地上趴窝,而年轻飞行员也因为没有足够的飞行时间来进行训练,并直接导致了在实战中给对方送菜。不过在这一位面,这一悲剧性的情况无疑是再不会发生了。清英已经让西克特统领下的空军,和提尔皮茨下属的海军航空兵大幅增加后备机组的规模,并提升他们训练的时间,从而用航空燃油烧出一批砥柱中流的飞行中坚。一旦日后国家有召,这些人员就将作为德国战车上最锋锐的龙骑枪尖。

    至于霍亨索伦皇权的保证——由军官团所统率的陆军,清英自然是要为其打造出一支所向披靡的钢铁洪流了。虽然随着这场欧洲大战的胜利,使得德国陆军所面临的压力变得前所未有的轻微,但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陆军仍旧需要承担无可替代的使命。只有德国的战争力量对周边邻国形成了不可抗拒的绝对优势,那么曾经为敌的法国和朝三暮四的意大利,才会在巨大的压力下遵循德国的秩序和意志,不敢生出丝毫的投靠美英的悖逆。这一点在驾驭奥匈、土耳其两个盟友,以及在威慑东方的苏俄上也起着同样的效用。而德国在中欧陆地上的维持强势,也能从战争成本的层面遏制住英国可能在战后滋生出的对德复仇思潮:在欧洲大陆力量已经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英国这只离岸平衡手再怎么施力也只能是徒劳的举动。

    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战斗性能,清英果断将坦克的研究方向转到了柴油机动力上。相比于传统的汽油机,柴油机的输出马力更大,对于坦克这种重型车辆来说最为适用;此外,柴油所具备的不易被点燃的特点,也使得其安全性相比于一打就着的汽油机有着明显的优势;二战苏联坦克之所以敢于将副油箱挂在车外,也正是利用了柴油在稳定性上的优点。历史上的第三帝国坦克之所以会采用汽油机,实际上也是出于缺乏原油的万般无奈:煤炭液化的过程中只能产生汽油,不能产生柴油,而从仅有的那一点原油中提炼出的柴油又要供养狼群部队,根本不足以满足装甲集群的需求。然而在今天,这一切都已不再会成为德国的阻碍。

    此外,从原有建制里组建起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的这一精编过程,也有助于德国陆军对军官团进行梳理,从而将这一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霍亨索伦的手中。(未完待续。。)

    ps:  感谢书友toprock的月票支持~~~





第654章 1917

    圣诞节又来临了,柏林政府审视了战后第三个年头栉风沐雨的累累成果。德国高层有充分的理由心怀振奋之情:战前德国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如今已经被尽数扭转了过来。乌克兰的粮食连续两年取得丰产,大量的农产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德国市场;肉禽、罐头、蔬菜、面麦等农副产品充斥着各卖场商店的铺面,德国普通民众的餐桌上已经再难见到坚硬苦涩的劣质黑面包。与此同时,各种依托轻工业而生的日常消费品也走进了德国民众的视野,原本因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显得颇为低迷的日用品行业终于展现出了生机,并引导德国经济向前高速腾飞。

    1917年,德国的国民收入达到796亿马克,直逼800亿马克的大关,而在大战爆发前的1912年,这一数字不过为540亿马克。除了海外市场的获得和轻工业限制的释放极大鼓舞了德国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之外,德意志银行所与之稳步递增的黄金储备,也是保障德国经济能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的后盾来源。截止到1917年末,德国的黄金储备已经突破了1100吨大关,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存在;在黄金的支撑下,德国央行得以发行更多的马克,这些增加的货币又与社会财富的增加量紧密契合,进一步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潮流。资产阶级自由派和社会民主党的宣传开始转变风向,称颂霍亨索伦帝制统治的声音成为了主流;在赢得民族荣誉、同时又在帝国发展中实实在在获利了的德国民众们,更是对当前的生活恍在梦中。心中所剩下的只有喜悦和拥从。

    在一片喜人的情形中。清英却仍旧保持着警惕的意识。随着德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诸如股票、信贷等金融行业也较战前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而这种把钱倒来倒去的游戏虽然能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促使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再上台阶,但也极有可能会在盲目从众、暗箱操作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玩脱,并由此引发实体经济的连锁雪崩。对于后者,身为穿越者的清英无疑是再清楚不过了:1929年那场由华尔街股市崩盘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从灯塔国所在的北美一直辐射到了全世界。除了遭受外界封锁且自身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之外,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的遭到了这次因虚拟金融崩溃所对实体经济带来的空前冲击。

    有鉴于此。德国对金融界实施监管也就无疑是势在必行了。在清英的规划中,政府将专门组建起一批由顶尖经济学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用以监管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的股市情况,并对国内的资本信贷进行严格的把关。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的法令,用以加大对虚拟金融这柄双刃剑的掌握力度,同时在新兴的信贷消费领域加以约束。虽然这么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市场所存在的投机现象,但却能在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减少其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失。

    在另一层面,清英此举也是为今后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做未雨绸缪的准备。虽然这一位面中的欧洲格局较历史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的国力也较历史同期削弱了不少,但后者却仍旧是资本主义世界无可撼动的领潮人。其经济和工业总量仍远非当前的德国所能够比拟。一旦美国政府对国内的金融机构仍旧如同历史上一般放纵的话,那么其因投机之风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定局;而德国则需要在这场风潮中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以此作为大幅缩减当前德美两国在国力上所存在的差距的契机。

    与此同时,德国在海洋上也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局面。经过三年多的和平建设,包括摩洛哥、圭亚那、德属东非(坦桑尼亚)等地区的港口设施被逐步修建起来,再加上河内、马尼拉等原本就已经有相当基础设施的基地,航行在大洋上的德国商船终于享受到了四处补给的便利。而更令他们感到自豪的,则是德国战舰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条航道上进行巡弋。1915年初开工的6艘汉诺威级重巡洋舰,在海军部望眼欲穿的催促之下纷纷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宣告竣工;而这些专为海外派遣而建造的战舰随即便被西非舰队、印度洋舰队、和远东舰队所瓜分,以崭新的姿态亮相在了各国水手和观察员们的面前。在它们的威慑之下,德国的水手、侨民等海外人员所受到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德国在各方势力的眼中也再不是那个根深蒂固的陆地野兽的形象,而是真正成为了海洋俱乐部的一员。

    由于汉诺威级的船型尺寸偏小,其较条约规定超标了10%的吨位,便被很好的掩盖起来了。德国海军将试航时各舰测得的32。2~32。4节速度隐瞒为30节,算是从侧面印证了自己所宣称的10160公吨标排。美英两国海军的专家们半信半疑地打量着这些德国建造的初代次等主力舰,心中充满了不解和犹疑:根据其外形大小来判断,德国这级重巡完全没有吨位超标的理由,即便是他们自己快要下水的彭萨科拉级和肯特级万吨条约重巡,都拥有比对方更长10到20米的船型。

    但要说德国人没有超标,英美设计师们同样难以相信。他们给自家战舰装了8到10门的203毫米火炮之后,在动力和防御上的吨位分配就已经是捉襟见肘,而德国战舰的同口径主炮却足足装了12门!在装甲上,和德国人当了这么多年对手的英国人,更是不相信对方会为了重火力而选择裸奔。即便是其航速只有堪称合格的30节,这个性能在一万吨的框架之下也显得过于惊人了!

    “虽然德国重巡的具体信息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在巡洋舰领域又较对方落了后成。采用低干舷设计的彭萨科拉级也只能装备10门主炮,而高干舷的德国重巡却有12门主炮的火力;此外,30。5节的设计速度(根据年代有所削减)和仅覆盖动力舱的窄小主装甲带,比起对方重巡同样难有优势可言。合众国海军已经在主力舰规模上落后于对方,在次一级的巡洋舰领域,我们绝不应该再被德国人大幅超过。”得知德舰情报之后的小罗斯福在日记中如是写道。

    关注海军的小罗斯福随即找到了舰艇设计总委员会,要求其针对德国重巡作出有效的应对。然而令他感到愤怒的,却是设计师们那一张张如丧考妣的脸,和不断摇头的否定话语。设计师们纷纷表示,彭萨科拉级的航海性能并不如意,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干舷;因此在万吨级别的框架上,他们最多只能造出9门203毫米主炮的轻甲重巡,再塞进一座三联装主炮塔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为了躲避海军部次长的问责,美国设计师们又开始充分发挥脑补精神,对德国重巡口诛笔伐:称那型战舰除非是用纸糊成的炮塔,否则肯定是个前所未有的大脆皮。

    “或许我们有一个办法来改善当前的局面。”眼见小罗斯福愈加阴沉的目光,总工程师泰凯斯硬着头皮说道,“根据我们驻罗马的武官发回的报告,意大利人准备在他们所改造的2艘卡拉乔洛级航母上装备10英寸级别的火炮,如果我们也开工相同类型的战舰,那么就足可对德国重巡形成优势。就算航母搭载的火炮数量受条约限制,其单发毁伤力也完全能够弥补数量上的缺憾。”

    听得这一方案,小罗斯福阴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