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将血- 第1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现在,位置就很有利。只看对方护的死不死了。

    不过,显然文臣们玩这个更加娴熟一些,不会给他们太多的机会。

    “陛下是说,改理藩院为鸿胪寺?”

    这是一句废话,但也正是这样的废话,才能探明皇帝陛下的心意。

    不知道陛下心意如何,做什么事都是事倍功半,一旦知道了,才能改为事半功倍。

    皇帝陛下颔首道:“吐蕃,草原诸部。以及回鹘人,皆都想方设法。派遣使节入朝,而我大秦,却还未有属衙,主理此事,更无人出访外邦,使外邦之人,同沐圣恩,何也?”

    “礼部,理藩院,皆有不足也,不如仿照古例,以理藩院为基,重启鸿胪寺,专理此事。”

    这么一说,前因后果也就明晰了许多。

    想想也是,至今大秦还没有正式出使异邦的先例,像往草原传旨,或是晋国公去吐蕃等等,其实都不能算是出使。

    因为出使异国,必带国书,节杖,使旗等物,没有这些,平常两国往来,也就算不得出使异邦了。

    而且,正像成武皇帝所言,无论是礼部,还是理藩院,对于出使之事,多有准备不足之虞。

    而大秦最近一次正式出使,其实还要追朔到景兴年间,与后周议和,设立边市的时候。

    也就是说,大秦并非没有向外国派出使节的经验,只不过经验殊少而已。

    正因如此,大秦后来设立理藩院,也只不过是接待外国使臣,派出使者的时候,也多数是经中书议决,再由礼部准备,是从上到下的一个程序。

    其实这样一来,便有些不妥,之前还成,因为涉于外事者不多,但现在便显出了不足之处。

    外国使节纷纷来朝,大秦必然也会接二连三的派出使者回访,或者主动派出使节进行交往。

    如此这般,若还按旧制,却是增加了中书的负担,和朝廷规制也有相违之处。

    因为朝廷处事,因为由下而达,由上而决,若一应事宜,皆由中书处置,中书那几个人哪里忙的过来?

    皇帝陛下之意,合情合理。

    周仿遂道:“陛下明见,是臣等疏忽了。。。。。。”

    没等他说完,皇帝陛下微微一笑,道:“非你等之错,如今国事渐趋繁重,看来啊,这中书之制,也得改改了,爱卿乃中书群臣之首,朕所倚重之人,回去之后好好想想,怎么改,才能让我大秦政令通达于四方。”

    得,这一棒子突如其来,周仿立马懵了一下。

    皇帝陛下状似随意的道了这么一句,立马转开,“鸿胪寺之事,要紧着来办,出使回鹘之事,就交给鸿胪寺,争取在十月之前成行,至于出使人选,朕已有属意之人,不需中书再议了。”

    这一下挨的不轻,周仿略有恍惚,旁边的两位也有些不安。

    今日乾元殿议事,总让人感觉有些怪异,整个都好像在皇帝陛下控制当中,但他们就是不知道,皇帝陛下心意若何,又指向于哪里。

    其实,完全是一种失控的感觉。

    几位武臣瞅着,难免心里都有点幸灾乐祸。

    不过,他们也没高兴多久,转过头来,皇帝陛下便正容道:“既要用兵,枢密使之职不可久缺。。。。。。。。”

    听到这个,赵石扬了扬眉头,这就要定下来了?好像有点不合适啊,总感觉太过轻率了些。

    他眼角瞄着皇帝陛下,心想,不会又让老子来提议吧?若这么不厚道,咱可也不客气了。

    张承几个,却都不由自主的正了正身子,目光凝聚,气氛立马紧张了起来。

    这回却是轮到对面的文臣来看热闹了,当然,中书其实一直有左右枢密使之职的权力,只是到了如今,这种权力正在急剧消退而已。

    “拟旨。”

    “张承忠君体国,深有谋略,今晋枢密使,赏金鱼袋。。。。。。。。。”

    当殿拟旨,一言而决,没给其他人任何反驳的机会。

    沈鹤下笔如飞,文不加点,很快便拟就圣旨,然后。。。。。。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旨意下到哪里?

    是送到张承府上呢,还是下到枢密院?或者传给中书?

    不是他没见识,而是这事确实有点出奇。

    还好,皇帝陛下接着便道:“明日早朝,将旨意宣示众臣。”

    这边张承按捺着心中激动,站起身跪倒在地,等到皇帝陛下话音一落,立即叩首道:“谢主隆恩。”

    种燧心下失望,脸上也直接带了出来,不是他城府不够深,而是这事发生的太突然,让他措手不及。

    他不由自主的望向赵石,赵石蹙着眉头,微微摇了摇头。

    即便种燧脑中纷乱,还是明白了赵石的意思,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心情平静下来。。。。。。。

    成峦到是安静的多,他的希望不大,自然也就谈不上有多失望。

    皇帝陛下看着众人多少有点茫然和狐疑的样子,心情大好,威权带来的快感,也强烈了许多。

    “爱卿平身,以后还要多赖爱卿之力,望爱卿勉之。”

    张承再次谢恩,才又重新归座。

    不过屁股还没坐稳,皇帝陛下便道:“朕拟设四位枢密副使,各司其职,并以为常例,几位爱卿回去,好好想想,可各荐贤良,容后议之,张爱卿。。。。。。。”

    张承这里是彻底懵了,如果说周仿刚才冷不丁挨了一棒子的话,他就是挨了一铁锤,还是吃了甜枣之后,挨的这一下。

    “臣。。。。。。。臣在。。。。。”

    “回去之后,你与其他两位爱卿好好商量一下,尽快拿出个章程来,不得拖延。”

    张承应承一声,张了张嘴,最终却还是选择了一言不发。

    “晋国公。”

    赵石这里也有点目瞪口呆,这是演的哪出?

    四位枢密副使,还是常设,再加上那几位参知军事,在人数上和中书也差不多了吧?

    不过,到底算是旁观者清,稍微想了想,赵石就琢磨出了点味道。

    之后怕是中书那边也要有一番变动了,同门下平章事一家独大的情形,在中书可能不会再出现了。

    如此突兀的几个决定,让这殿中臣等都感到措手不及,这也同样显示着,皇权大盛的时代,终于到来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张承

    实际上,张承并非没有任何准备。

    他和种燧相争,各持政见自不待言,只是没想到如此突然罢了。

    而且,皇帝陛下明显是想改变枢密院的架构,不管是做给中书看的,还是皇帝陛下有意宣示威权。

    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此,想要劝谏的人,之后必定会上书言事,但现在不合适。。。。。。

    不论是同门下平章事周仿,还是赵石,都无意在这个时候,跟皇帝陛下硬顶,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历代以来,皇权有强有弱,强的时候,皇帝陛下一言可决朝中重臣之生死,弱的时候,连自身安危都不能顾全。

    而大秦,如今就正处在皇权渐盛的当口。

    这也正是这两年政争所造成的结果,文官集团的消弱,其实也正意味着皇权的强盛,而这也同样说明,大秦的动荡,只是局部的,并不会动摇大秦统治的根基。

    殿中众人面面相觑,这个时候,他们几乎同时隐隐感受到了来自皇权的威胁,是的,就是威胁。

    自古以来,皇帝和臣下之间,并非只有统一,相辅相成,他们中间也存在着矛盾,斗争。

    相互对视之间,众人也都清晰的感受到了那种深藏不露的反感和不安,但这到底是君权神授的时代,这种反感和不安,只能深深的藏在心底。

    实际上,即便是赵石,也觉得皇帝陛下这次做的过头了。

    自他融入朝堂的那一天开始,他就能感觉的到,大秦没有谁能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即使是皇帝陛下也不成。

    而今天,皇帝陛下太过凌厉了些,这和习惯中的朝堂运作方式,有了明显的冲突。

    这是好是坏,赵石不会去深想,但他知道。自己此时,是持反对态度的,他瞄了一眼角落里的李之问。

    心想,是这个人说了什么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找个机会除了此人?

    但想想,又不太可能,这人刚到长安,之前从未到过这里,而且。可以说踏足秦境的日子都不多,凭什么让皇帝言听计从?

    也许是感受到了他阴冷的目光,李之问一下看了过来,身上明显哆嗦了一下,随即,这位便挤出几许讨好的笑容,并缓缓的摇了摇头。

    这无疑是个聪明人,甚至有点聪明的过了头,他不摇头还好,当他微不可见的摇了摇脑袋。却是让赵石心中杀机大起。

    不过,当他目光扫过这人帽子底下露出的白发的时候,那颇然大盛的杀气便也平息了下来。

    这人老了。。。。。。应该也有五十左右的年纪了,想想皇帝陛下平日为人,赵石移开了目光。

    李之问背后出了一身的冷汗。

    大秦朝堂之事,他并不甚清楚,但他却知道,刚才的一幕意味着什么,显然,大秦皇帝陛下的强势。并不是惯常之举。

    从那压抑的气氛中就可以感觉的到,这些大秦重臣们隐隐的抗拒。

    如果,那位以为是他在皇帝陛下面前挑唆生事。。。。。。天啊,真的是冤枉啊。他可从来没做过,连想都不曾想过才对。

    他从那凛冽的目光中,不但读过了猜疑,还。。。。。。看到了一些让人不寒而栗的东西。

    他这个时候,终于明白,大秦的京师。并不比对汉人来说有如地狱的上京,安全上哪怕半点。

    这同样是一个凶险莫测之地,只不过,在外面披上了一层温和而有虚伪的外衣罢了。

    而大秦的君王,与天下各国之君恐怕也没什么区别。

    龙行于天,风雨相随,变幻莫测,这就是天子,大秦如此强盛,它的帝王,只能是龙中王者,不会有其他另外的解释。

    可笑,这些天来,他还有些洋洋得意,怕不早已卷入了这风雨之中,而不自知呢。

    之后,皇帝陛下并无多少异样。

    张承也终于清醒了过来,既已履任枢密使之职,他必须拿出自己的政见。

    这个嘛,他早有准备。

    第一个,就是李承乾留下的建军之议。

    乾元殿内其他人,或有不服,但唯有他不成。

    这个当口,他必须站在皇帝陛下一边儿。

    所以,既为了缓和气氛,也为了抒发己见,他都得先站出来。

    虽说,转折之处有点生硬,但现在谁又会顾忌这些细枝末节呢?大家都能想到,这之后,可能朝堂之上,又要起上一些风波了。

    本来,极力在稳定朝堂形势的中书,这次怕是又要手足无措一番了。

    张承开始侃侃而谈,与之前所议之事,相去甚远,却也属于军国大事,渐渐的,众人也听的入了神。

    张承准备的很充分,可能已经有了条陈,但这个时候,自然不会随身携带。

    张承的意思和李承乾不太一样,但其实,根本上的用意,却别无二致。

    所不同的地方,一个就是兵员,李承乾在时,认为既然要建新军,中原未定,诸部臣服,这么一来,兵员不如从草原胡人和北地精锐中抽调。

    考虑到的是,快速建军,又能不伤北地各部大军的元气。

    但张承以为,北地骑军,将来为的还是防胡,震慑草原诸部之用,不应招任何胡人入军,战时,可以视情形征调终于大秦的胡人部落骑兵为辅。

    这么一来,成军无疑要慢一些,但却不用担心内乱之事,这个事情上,各有利弊,却是他这个枢密使可以把握的,皇帝陛下以及其他众人,没有不同意的理由。

    二来呢,他一下将新军缩减了一半儿,由十万减到五万。

    理由不在后勤辎重上,他举了赵石北征草原的例子。

    谁都知道,大将军赵石率部北上草原,大小十数战,略定草原诸部,而北上草原的大秦骑军,最多的时候,也不曾超过三万人马。

    张承以为,草原征战,看的不是数量,而是后勤补给是否及时,人多势众在草原上并不适用。

    人少而精,才是草原征战的精髓。

    当然,这么说有所偏颇,但却也能说到点上,赵石就在暗自点头,在草原上,大规模的决战很少发生,很多时候,都不能以军队的数量才衡量各部的强弱。

    十万人和二十万人,对于草原诸部而言,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再强大的部族,也不会聚拢这么多的人马,跟敌人在草原上作战,因为那只会让敌人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