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执宰大明- 第8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此刻,温都在众将的簇拥下立在一个山丘上,远眺着敦煌古城城墙上严阵以待的明军士兵和西域仆从军士兵,脸色异常严肃。

说实话,温都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那些原本胆小如鼠的西域仆从军士兵会给攻城的士兵带来麻烦,他们就像是疯了一样拼命厮杀,也不知道李云天给了他们什么好处。

如果不是那些西域仆从军的话,恐怕敦煌古城就要陷落了,正是那些西域仆从军的加入使得温都手下的士兵每次都只能止步于城墙,无法向前一步。

李云天立在南城城门楼上,微微皱着眉头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帖木儿帝国和北元士兵,与前些天相比温都手下的军队数量明显增多了不少,看来他把围困青龙城的军队调来了一些,除此之外帖木儿帝国和北元在关西已经没有能抽调兵力给他的地方。

随着那些援军的到来,李云天知道敦煌古城之战最为艰难的时刻即将来临,如果不能抵挡住城下军队的冲击,那么敦煌古城可就要被攻破了。

李云天也有援军,那就是被他派去北征漠北的张昊率领的部队,这支部队是李云天用来对付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主力,现在已经快七月中旬他们还没有抵达关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如果太晚的话他就拖不住温都,届时周征的兰州防线可就岌岌可危。

“杀呀!”就在李云天暗自琢磨着张昊等人何时能赶来的时候,温都伸手冲着敦煌古城的方向一指,在城前列队的那些士兵就抬着云梯等攻城器械呐喊着冲向了城墙。

李云天见状不由得摇了摇头,从温都摆出来的架势来看,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死在这敦煌古城里。

作为温都的对手,李云天很清楚,在关西耗费了大量时间的温都此时已经没有退路,唯有集中力量攻下敦煌古城才能向霍尔都汗交差,也才能恢复昔日的名誉。

随后,李云天起身离开了城门楼,回到了他在城里的住处,暗自等待着战事的进展。

李云天不可能在敦煌古城死撑下去,这样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的任务是拖住温都,现在看来已经圆满达成目的,温都不仅推迟了前去与酒泉城与霍尔都汗会合的时间,而且还在攻打敦煌古城的时候折损了不少兵力。

因此,李云天不得不琢磨后路,为此他已经让人暗自移开了敦煌古城西边城门处的障碍物,万一敦煌古城内形势危急他可以率军撤出城去,前往西面的阳关,那里不仅有着坚固的城防还有两万明军,足以令温都知难而退,徒呼奈何。

尤为重要的是,阳关距离敦煌古城的距离并不算远,李云天有足够的机会在温都的追兵追上前进入阳关。

“王爷,敌军已经攻上了南城城墙,我军与其进行激战,已经陷入僵持阶段!”中午,李云天正在房间里慢条斯理地翻阅着手里的一本古籍时,一名卫兵急匆匆前来禀告。

李云天微微颔首,示意自己知道了,他从外面传来的交战声响中已经清楚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军队冲上了南城城墙,一场激战不可避免。

“禀王爷,城西出现一支约三万人的敌军,堵在了西城城门前,并摆出了防御阵型。”那名卫兵退下后不久,林馨快步走进了房间,娇声说道。

“什么?”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怔了一下,随后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这个情况着实出乎了他的意料,看来温都已经猜到了他要去阳关,因此提前做出了准备,挡住了他前往阳关的道路。

“没想到他连玉门关的守军都给调来了。”经过最初的错愕后,李云天沉吟一下,苦笑着向林馨说道,“看来咱们这次遇上了麻烦。”

“王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卑职就不相信那些玉门关的守军能挡住我军前进的脚步。”见李云天的神色变得凝重,林馨不由得意气风发地说道,只要能把李云天安全送出去那么就是她和城里明军的胜利。

李云天闻言心中顿时一暖,他清楚林馨的意思,想要护送他杀出一条血路,不过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看见的。

从目前的局势上,李云天意识到自己先前对温都有些轻视了,故而给了温都可乘之机,从玉门关调兵参战。

“其实,咱们还有一路援军,如果他们能及时赶到的话,咱们就能告别当前的困境。”说实话,李云天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于是沉吟了一下后向林馨说道。

“还有一路援军?”林馨闻言双目顿时流露出意外的神色,她并不知道李云天口中的援军指的是什么,难道李云天还有什她不知道的杀手锏。

李云天并没有告诉林馨他口中的那一路援军的身份,而是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好像在考虑什么事情,林馨见状退了出去,以免打扰了李云天的思绪,心中暗自猜测着李云天口中的援兵指的是谁。

此时,南城城门外的一个阴凉处,温都神情严肃地望着城墙上厮杀在一起的明军和帖木儿帝国、北元的士兵。

令温都感到欣慰的是,由于他手下的士兵源源不断地通过云梯爬上城墙,这使得城墙上的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士兵们逐渐站稳了脚步,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意味着明军将无力反击,而一旦占有了城墙那么就等于攻破了城池。

“将军,我军在城墙上立足已稳,看来这敦煌城已经是咱们的囊中之物。”望着城墙上的激烈厮杀,一名立在温都身旁的帖木儿帝国将领不由得开口笑着说道。

“大明的忠武王阴险狡诈,在没有攻占敦煌城前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与那名将领不同,温都则显得小心谨慎,摇了摇头后说道,在李云天面前他不知为何有一种你那以言语的压抑。

“将军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忠武王这次是插翅难逃,除非天上掉下来大明的援军!”另外一名帖木儿帝国的将领闻言不以为意地笑道,他觉得温都太过谨慎了,已经有些不像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帖木儿帝国战神。

“哈哈……”周围的将领闻言顿时大笑了起来,很显然,关西地区已经没有大明的援军,至于青龙城的人,即便想要前来救援也要先过太平这一关,他们并不认为一直躲在青龙城的明军敢贸然挑衅城外的太平等人。

“杀呀!”就在那些将领肆无忌惮地笑着的时候,身后的西南方忽然传来了一阵沉闷的喊杀声,地面也微微颤抖了起来,似乎有无数的人马向这边奔来,这使得那些将领的笑声嘎然而止,纷纷好奇地扭头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

温都顿时脸色大变,很显然,从西南方奔来的这些人并不是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人,因为他并没有再调其他的兵力。

因此,这就只有一个可能,来的那些人是大明的援军,可现在关西都在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控制下,大明的援军真的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不成?

与此同时,敦煌古城内。

“我终于知道王爷说的援军是谁了,关西的明军除了王爷外还有白侯爷和忠义王在与敌军周旋,据悉追他们的敌军有五万,双方兵力相当,白侯爷和忠义王应该能轻松应对。”

柳眉微蹙的林馨想到了李云天所说援军的身份,禁不住一拍桌面做了起来,她刚才把关西的人物都捋了一遍,想起了白安和脱欢帖木儿等人,近来公务繁忙她差一点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白侯爷和忠义王如果能及时赶回来的话,敦煌城的战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双手支着腮坐在林馨对面想着心事的云娜闻言面色一喜,禁不住开口说道。

“王爷与他们有过约定,让他们最迟七月份回来,想必白侯爷和忠义王现在正在返程的途中,只要咱们再坚持几天的话说不定他们就到了,届时就能接应王爷离开!”林馨的脸上禁不住闪过兴奋的神色,白安有五万大军,肯定能杀出一条血路救出李云天,只要李云天没事的话她也就安心了。

第995章廊房议事

两天后,京城的大朝如期举行,其中最令人关心的莫过于东察合台汗国的求援,以及帖木儿帝国向大明呈递的要统一察合台汗国的陈情。

本来,对大明来说这是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两个西域番邦之间的争斗而已,不过随着娜尔莎在四方会馆刺伤那名外地公子哥,以及其凭借着热情奔放的西域舞在京城声名鹊起,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关注到了这两件小事上来。

尤为重要的是,辅政大臣们对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出现了严重分歧,导致朝堂上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逐渐出现了对立。

恐怕娜尔莎和多鲁尔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由于近些年一直被讲武堂下面的骁武军和水师压着,大明的那些勋贵现在是憋了一股子劲想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故而对出兵东察合台汗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说起来两人还要感谢李云天,如果不是李云天率领骁武军和水师南征北战,又清剿了倭寇,给大明勋贵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恐怕大明勋贵根本就看不上这次西域的战机,谁愿意劳师动众不远千里地跑去荒芜蛮夷的西域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仗?

自从李云天让林馨前来告诫娜尔莎不要拿面纱的事情做文章后,娜尔莎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大明朝廷高层对是否援助东察合台汗国有着巨大的分歧,否则的话李云天也不会显得如此小心谨慎,故而心中顿时对大明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升起了巨大的期望。

上朝前,东、西千步廊的廊房文武百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今天的这次朝会。

实际上由于辅政大臣中文官和勋贵的势力相差无几,故而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力量处于一种均势,再加上双方的侧重点不同,故而很少在内政上爆发什么激烈的冲突。

而能令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进行一场大规模冲突的事情,现在也唯有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的事情。

文官集团自然不想劳军远征,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战争,毕竟东察合台汗国不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实在是师出无名。

可勋贵集团们则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战机,想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以证明卫所军并不比骁武军差,故而以东察合台汗国事关西域安稳为由坚持出兵。

在千步廊侯朝的这段时间,文官勋贵们自然要进行最后的商议,那些能进得了太和殿的官员再辅政大臣们的示意下已经清楚了各自在大朝时的角色。

“忠武王呢?”东千步廊内,张辅扫了一眼聚集在房间里的勋贵重臣,有些意外地问向了身旁的周征。

由于此次大朝事关着勋贵集团的荣誉,故而张辅和周正等勋贵集团的首脑已经齐聚一堂,商议着在大朝上如何对抗文官集团的发难。

与之相对应的,杨士奇和胡滢等内阁、六部的文官也聚在一起商量着阻止朝廷出兵的办法,在他们看来勋贵集团这次出兵完全就是为了一己私利,想要趁此建立军功以及给卫所部队正名,实属劳民伤财。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势力不相上下,故而双方都很难压倒对方。

这个时候,李云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先不说讲武堂一系的新兴勋贵在朝堂上拥有不小的力量,文官中的新兴势力也与李云天关系密切。

所谓的新兴势力,指的是李云天当年查办两淮盐道贪墨大案时因功得以从南京调任京城的三位部院堂官,即潘兴民、张韬和秦克。

其中,潘兴民由南京刑部左侍郎迁为京师刑部左侍郎,张韬由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为京师户部左侍郎,秦克由南京大理寺左少卿迁为京师大理寺右少卿。

对潘兴民、张韬和秦克而言,三人协助李云天审理两淮盐道大案可谓“因祸得福”,出人意料地从事先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子中受益匪浅,得以咸鱼翻身,重新进入大明的权力核心。

这是宣德帝对六部力量的近一步削弱,同时也是希望文官集团中出现第三股力量,来平衡内阁和六部的关系,而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就是宣德帝所期望的第三股势力的领袖。

虽然以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为首的新兴文官势力还无法与杨士奇和胡滢相抗衡,但已然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受到内阁和六部的极力拉拢。

李云天对潘兴民等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说起来李云天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当年正是李云天向宣德帝的举荐,三人才被宣德帝所看重进而调来了京城,是李云天暗中压制文官集团旧势力的一招妙棋。

而潘兴民等人也并没有让李云天失望,来到京城后暗地里积极扩展势力,不仅吸纳了不少成员,而且相继从南京官场提拔和调任官员来京城或者去地方任职。

南京官场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受到朝廷某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才不得不去南京部院衙门养老,故而他们倍加珍惜眼前的这次机会,无不以潘兴民等人马首是瞻,再也不想回暮气沉沉的南京官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