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一本正经地望着汉王,“先皇登基后修明纲纪、淘汰冗官、减赋赈济,使得我大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日益恢复,敢问王爷如果夺取天下是否也能与民休息?”
汉王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怔,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说出如此一番话来,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开口回答。
李云天说的没错,要是汉王登基,绝对不会像洪熙帝那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一定会效仿永乐帝那样,为大明开疆拓土,永乐帝的南征北战已经掏空了大明的国库,届时百姓们的生活无疑将更加困苦。
汉王凝神盯着李云天,想知道李云天是否是在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敷衍他。
李云天面沉如水地与汉王对视着,神色平静,没有丝毫的胆怯。
“三妹,他交给你了。”片刻之后,汉王神情为之一黯,扭头向身旁朱玉馨说了一句,然后抬步离去,背影颇为落寞。
想到当年李云天不远千里,历经重重险阻将永乐帝的遗诏送给洪熙帝,汉王不得不相信李云天说的是肺腑之言。
只要李云天当时将永乐帝的遗诏交给他,那么将会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荣华富贵,可李云天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进宫。
因此,除了李云天所说的洪熙帝能给大明带来繁荣昌盛外,汉王实在是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毕竟那个时候李云天只是一个刚刚进京的小小御史,根本就入不了洪熙帝的视线,也就不可能许给李云天什么高官厚禄了。
汉王一直以为洪熙帝和宣德帝用了什么手段来收买李云天,如今看来他想错了,李云天的心境很显然比他料想的要高得多,这使得他的心中感到莫名的沮丧。
汉王走后,朱玉馨立刻让牢头打开牢门放出了李云天,在一群王府侍卫的护送下顺利从乐安城北门出城,骑着马风驰电掣地奔向明军大营。
原来,经过一番左右权衡,汉王在来牢房见李云天之前已经决定明天上午开城向宣德帝投降。
宣德帝此时已经睡下,得知李云天凯旋而归的消息后不由得大喜过望,连夜召来李云天和朱玉馨询问详情。
对宣德帝来说,明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乐安城是最好的结果,也不枉他御驾亲征,与此同时也能结束真定府和居庸关的战事。
毫无疑问,成功说服汉王投降的李云天此次又立了一个大功,宣德帝暗自将李云天在这次平叛中所立的功劳都记在了心里,等回京后将重重地奖赏。
第二天上午,在约定的时间内汉王打开了城门,率领着王府的家眷和手下的文武官员出城投降,张昊奉宣德帝的御命前来受降。
在张昊的指挥下,明军迅速进城接管了乐安城的城防,将解除了武装的叛军押往城外的俘虏营中看押。
汉王等一干罪臣和家眷在验明正身后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押到了军营,跪在宣德帝所住的大帐前请罪。
现场密密麻麻站满了顶盔贯甲的明军,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气氛萧杀,一派沉寂。
或许是现场的气氛太过压抑和沉闷,几名跪在家眷中的小孩子禁不住被吓得哭了起来,立刻被一旁神情惊恐的人死死地按住了嘴巴,以免惊扰了圣驾。
虽然帐外沉寂无声,但是大帐里面却声音嘈杂,以杨士奇为首的文武官员和以杨荣为首的文武官员围绕着是否饶汉王一命吵得不可开交。
出人意料的是,被汉王诬陷为奸佞的夏元吉和骞义等人则沉默不语,冷眼旁观着眼前的一幕。
宣德帝面无表情地端坐在披着虎皮的雕花梨木椅子上,冷冷地望着争吵中的众人,心中感到一丝恼怒。
他先前已经表明只要汉王肯降就放汉王一马,可杨荣等人却以汉王罪大恶极为由,奏请他杀了汉王,以儆效尤。
杨士奇等官员则认为汉王虽然该死,但宣德帝金口玉言,已经答应留汉王一命,岂可食言?
况且,居庸关和真定府的明军和叛军依旧处于激战中,需要汉王来结束那两地的战事,同时这也是为了稳定各地藩王。
不过杨荣等人认为汉王造反罪无可恕,断无活命之理,本来应该千刀万剐,看在他投降的份上可以罪减一等,留其全尸。
历朝历代以来,谋反都是大不赦的重罪,会受到朝廷的严惩,例如大明正德十五年的宁王之乱,宁王在叛乱失败被擒后竟然落得焚尸扬灰的下场,足见惩罚之严厉。
至于各地的藩王和真定府、居庸关的战事,在他们看来不足为惧,只要汉王一死将无人敢与朝廷抗衡。
由于杨士奇一方和杨荣一方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故而争吵不休,使得事态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除了蹇义和夏元吉等人,李云天也选择了置身事外,默默地在站在人群里,三缄其口,没有加入到这场争端中去。
表面上看来,争吵的双方因为汉王的死活而意见相左,实则不然,争吵的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如意算盘。
以文臣为例,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是朝中以杨士奇和杨荣为首的两大文臣势力间的一次激烈较量和碰撞,目的自然是为了争夺内阁中的话语权。
虽然杨荣只是内阁次辅,但是他比杨士奇早入内阁,无论在朝中的资历还是声望都要比杨士奇高,自然不会甘居杨士奇之下。
至于那些武将们,有的是想趁机与汉王撇清关系,因此趁机落井下石,有的则是顾念以前的情谊,想要留汉王一命。
尤为重要的是,不少文臣和武将都在暗中揣摩着宣德帝在汉王一事上的圣意,虽然宣德帝口头上说要放汉王一马,但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可就不得而知了,这导致了众人理解的误差,进而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争执。!^!
第378章尘埃落定(求推荐)
“李巡抚,你如何看待汉王的事?”就在众臣在那里争吵不休的时候,宣德帝忽然开口,望向了立在人群里的李云天。
听闻此言,帐内顿时安静了下来,人们纷纷看向了李云天。
作为宣德帝身边的红人,李云天的态度至关重要,极有可能就是宣德帝的圣意。
“皇上,臣在京城的时候听人提及过,汉王和赵王昔日曾。
然而,令众位大臣感到诧异的是,宣德帝并没有从大帐中的高官显贵中挑选数落汉王罪行的官员,而是传下了圣旨,让在帐外侍立着的都察院监察御史于谦执行此项重任。
除了李云天外,谁也没有想到,宣德帝会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于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御史。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除去资历浅薄外,于谦是两榜出身的进士,倒也有资格担负起这个重任来。
等到于谦开口,众人再度吃了一惊,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个年轻的御史口齿纯正、声音抑扬顿挫,再加上凌厉的表情,酣畅淋漓地痛斥了汉王的罪行,使得帐外的官吏和士兵纷纷侧目,也气得汉王面红耳赤,双拳握得咔吧咔吧直响,恨不得一拳要了于谦的性命。
“朱高煦,你可知罪?”等数落完了汉王的罪状,于谦神情严厉地望着他,沉声喝道。
“罪臣朱高煦知罪,望皇上恕罪。”汉王的脸上阴晴不定了一阵,最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冲着大帐里宣德帝的方向跪了下去。
“皇上有旨,传罪臣朱高煦入帐觐见。”随后,大帐里走出来一名内侍,冲着汉王尖着嗓子喊道。
“皇上,罪臣罪该万死!”汉王伸手擦了擦额头上刚才因为愤怒而流下的汗水,面无表情地抬步走了进去,在帐内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跪在了宣德帝的面前,沉声说道。
“皇叔,既然你已知罪,那么朕就看在先帝的面上网开一面,赦免你的死罪,贬为庶民,终身幽禁在皇城。”宣德帝望着伏在地上的汉王,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没来由的畅快,不动声色地说道。
自从登基时起,宣德帝就时刻防备着汉王造反叛乱,防备着京城或者皇宫里有人被汉王收买后要了他的性命。
如今汉王已经彻底被击败,臣服在了他的脚下,他以后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谢皇上开恩。”汉王的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苦涩,向宣德帝磕了一个头,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成王败寇!”望着神情黯然的汉王,立在左侧文官队列中的李云天不由得暗自摇了摇头。
汉王很快就被带了下去,毕竟宣德帝没有什么话要跟他讲的,他的罪责先前已经被于谦一字不落地都给数落了出来。
李云天敏锐地注意到,当汉王起身离开的时候,目光有意无意地扫了一眼两侧的文武大员,这使得不少官员的脸色变得不自然,纷纷躲避汉王的视线,其中不少人刚才都想着置汉王于死地。
汉王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嘲讽的神色,身影落寞地走出了大帐。
在宣德帝的谕旨下,汉王给真定府的鲁仲乾和居庸关的白德祥写了两份信,分别由朱瞻坦和朱瞻域前去送信,让鲁仲乾和白德祥罢兵投降,以平息这场由他引起的叛乱。
宣德帝离开京城已久,故而没有在乐安多待,第二天就起驾回京,乐安的善后事宜交给了阳武侯薛禄和军阁次辅张本。
为了庆祝平定汉王的叛乱,临走前宣德帝特意下了一道谕旨,将乐安改名为了武定。
山东和北直隶境内的百姓得知宣德帝得胜回朝的消息后,纷纷夹道欢迎凯旋之师,这意味着他们终于脱离了战火的袭扰。
望着道路两旁那些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百姓们,骑在马上的李云天不由得想,如果汉王赢得了这场战争,百姓们会不会也会如此热情地欢迎汉王。
本来,李云天觉得这次回京的路上应该风平浪静,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士奇和杨荣之间因为赵王再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当班师大军来到北直隶境内的献县时,户部左侍郎陈山前来迎驾,建议宣德帝趁此机会解决大明的藩王问题,派遣一支军队前去偷袭彰德的赵王,也将赵王捉拿回京。
虽然赵王这次没有举兵响应汉王,但是他拥兵自重的意图非常明确,只不过由于牛世豪和刘方的威慑而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汉王的叛乱已经平定,只要再解决了赵王,那么大明境内将无掌兵的藩王,困扰大明二十多年的藩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开始的时候,宣德帝并没有答应陈山,毕竟赵王也是他的亲叔叔,要是赵王没有谋反就将其给抓了,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容易招人话柄。
陈山见宣德帝犹豫不决,于是找了杨荣,希望杨荣能说服宣德帝。
杨荣十分赞同陈山的观点,也认为应该一劳永逸地解决大明藩王的问题,故而亲自向宣德帝谏言。
宣德帝觉得兹事体大,故而召来了吏部尚书骞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询问。
骞义和夏元吉都是老成持重之人,虽然觉得此举有些鲁莽,但见东宫出身的陈山和内阁次辅杨荣已经同意,因此没有反对,毕竟谁也不知道赵王以后会不会也起兵谋反,万一今天说错了话那可就糟糕了。
见骞义和夏元吉也赞同擒拿赵王,宣德帝顿时感到非常无奈,唯有硬着头皮下令,传内阁首辅杨士奇来拟旨。
虽然宣德帝贵为大明的天子,但面对杨荣和蹇义这些在朝中有着盘根错节势力的五朝元老时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这要是搁在永乐帝和洪熙帝身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很显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君弱臣强,宣德帝即使再不愿意,也不得不对杨荣等人妥协。
其实,自从汉王的叛乱被平定后,宣德帝的对手已经在悄无声息间换了人,朝廷上的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两座大山。
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时日中,不仅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会有一番龙争虎斗,年轻的宣德帝也要与这两大集团进行一番较量,直至他像永乐帝和洪熙帝那样能乾坤独断。
当然了,宣德帝并不会就这么认输的,他在等待杨士奇的到来,杨士奇现在是他身边唯一能与杨荣这些老臣相对抗的人,否则的话他岂会让杨士奇来拟这道擒拿赵王的旨意,要知道随行的翰林和庶吉士时刻恭候着他的传召。!^!
第379章陪审
杨士奇并不在献县县城,由于宣德帝的随行人员众多,因此大部分的军队只能在城外宿营。
为了防止士兵骚扰周边村镇的百姓,宣德帝命杨士奇前去巡视城外的军营,张昊和李云天等人陪着他四处走动查看。
宣德帝已经下令骁武军到讲武堂京郊大营驻防,作为骁武军的统兵将领,李云天在回京的路上自然要与骁武军吃住在一起,在张昊等勋贵的眼中他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员合格的将领。
接到宣德帝召他回城议事的谕旨后,杨士奇立刻赶了回去,此时此刻李云天根本不知道宣德帝那里出了大事。
直到第二天,李云天才听说杨士奇和杨荣私下里因为赵王的事情大吵了一场,并且闹到了宣德帝那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