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执宰大明-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有甚者,认为李云天是大明的一个祸害,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毁掉了大明谏官的尊严和声誉,实在是国之恶贼。

李云天早就料想到了这个结果,因此也做好了迎接各种非议的准备,在他看来文人不仅要有风骨,更重要的还要脚踏实地的务实,尽忠职守,而不是夸夸其谈,人浮于事,那无疑就是尸位素餐。

有嫉恨蔑视李云天的人,自然也有称赞钦佩他的人,李云天在太和殿的那番言论完全就是针砭时弊的肺腑之言,洪熙帝自从登基后勤于政务、恭俭爱民,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李清正的这番进谏实在是过于偏激。

“各位大人,下官乃戴罪之身,先行告退。”来到大殿门口处,杨士奇正要开口安慰跪在门前的李清正,李清正站起身,面无血色地向杨士奇等人拱了一下手,随后又愤怒地瞪了李云天一眼,自顾自地离开了,很快就下了御阶,混杂在了殿前广场上纷乱出宫的官员中。

虽然太和殿内的官员要依照等级的高低退朝,可广场上的官员就没有这个顾忌,直接转身出宫,近万人潮水般向宫门涌去。

望着李清正的背影,杨士奇无奈地摇了摇头,恐怕李云天和李清正的这个梁子结大了。

别看李云天为李清正说了不少好话,不仅免了李清正一死也救了李清正全家,可像李清正这种士大夫视名节尤过生命,岂会领李云天的“虚情假意”,恐怕只会记得李云天在大殿之上出言羞辱他。

李云天在大殿之上与李清正激辩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京城,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态度各异。

《明新报》为此还特意做了一版专刊来刊登这件事情,不过它只是把事情的经过复述了一遍,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性的意见。

反倒是时常来《明新报》投稿的那些人,用笔名在《明新报》上展开了一番论战,支持李云天的人认为李云天在大殿之上的言行是振聋发聩之举,对大明官员是一种警醒,而反对者则将李云天视为一个为名利不折手段的卑鄙小人,妄为庶吉士,没有丝毫士大夫的风骨。

这两派人在报纸上唇枪舌剑地交锋,谁也无法辩倒对方,不过却引起了京城民众的关注,每一期报纸都被抢购一空,这种文人之间的大规模交锋在大明尚属首次,而且焦点还是大明堂堂的御史。

尤为令人感到诧异的事,作为明新馆的东家,李云天竟然放任那些反对他的人在报纸上发文抨击他,着实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在李云天看来,理不辨不明,随着两派人士在报纸上的交锋,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理解他的做法。

李云天与李清正在大殿之上的激辩不仅在民间引发了热议,而且对洪熙帝也产生了莫大的触动。

退朝后,洪熙帝并没有回乾清宫处理政务,而是去了皇后所住的坤宁宫。

得知洪熙帝驾临,正在屋里与昭容谭氏聊天的张皇后连忙领着谭氏出门迎驾。

谭氏是洪熙帝**爱的妃嫔,既知书达理,又对张皇后恭敬有加,因此深得洪熙帝和张皇后的喜爱和信任,时常协助洪熙帝和张皇后处理事务,可谓是一名难得的贤内助。

“将其放在烛火上烧掉。”让房间里的内侍和宫女都退下后,洪熙帝坐在软榻之上,将手中的手绢递给了谭氏,一边咳嗽着一边吩咐。

谭氏接过手绢一看顿时呆住了,只见手绢上竟然有一大滩血迹,原来洪熙帝刚才在大殿之上竟然被李清正气得咳出血来,怪不得他一直攥在手里,没有给一旁的内侍。

洪熙帝虽然继承了大统,坐拥大明江山,但面对朝堂上居功自傲、手握重兵的勋贵以及清高孤傲、尾大不掉的文臣集团时,还是觉得非常吃力,以至于现在内阁与五府六部形成了僵持之势。

这看似是内阁与五府六部之间的争斗,其实是君权与臣权之间的一次激烈交锋,洪熙帝想要集权中央,而五府六部的堂官勋贵自然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利,故而群起抗之。

尤为重要的是,汉王朱高煦在乐安虎视眈眈,一直觊觎着朝堂上的龙椅,故而洪熙帝岂能让外界知道他身体不爽,到了咳出血来的地步,以免引发时局的混乱。

“陛下,出了何事?”张皇后望见了手绢上的鲜血,顿时大吃了一惊,天子咳出血来可是国之重事。

洪熙帝让张皇后倒了一杯水,喝了几口,倚在软榻上将今天在大殿上发生的事情讲了出来。

“朕现在算是看出来了,这满朝文武中也就李御史跟朕是一条心,关键时刻能向着朕说话,怪不得先帝会如此器重他。”说完后,洪熙帝不由得开口赞了李云天一句。

李云天今天在大殿上不畏得罪朝中的士大夫集团,不仅挺身而出弹劾李清正,而且还妥善处理了李清正之事,既使得洪熙帝出了一口恶气,又没有使洪熙帝背负半点骂名,这无形中就获取了洪熙帝的信赖。

“陛下,李御史处事稳重,又心系大明,不如让他进内阁历练一番,日后也好委以重任。”张皇后也觉得李云天今天的事情办得漂亮,见洪熙帝心情舒畅,于是不失时宜地提议,她可是非常喜欢时常进宫向她请安的周玉婷,自然要帮着李云天说话。

“李御史资历尚浅,等他来后年进了翰林院,朕就让他协助阁员们办差。”洪熙帝沉吟了一下,微微颔首。

李云天现在只是庶吉士,还不是翰林院的翰林,而现在在内阁中协助杨士奇等阁员处理政务的人届时翰林院的翰林,有着翰林编修、翰林检讨、翰林修撰、翰林侍讲和翰林侍读等官职。

由于内阁是大明士大夫的最高殿堂,故而只有翰林院的翰林,才有资格进入内阁协助内阁阁员办差,而这些翰林也就是未来阁员的人选。

两年后,就是在文渊阁学习的庶吉士考核的日子,考核合格者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不合格者离开文渊阁,下派到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任职。

以李云天现在的品级,如果他能成功通过考核,那么将会被授予正六品的翰林侍读或者正六品的翰林侍讲,洪熙帝自然也就能让他进入内阁办差。

洪熙帝与张皇后之间的这番对话虽然简单,但在接下来的一件事情中,却对张皇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

第210章送行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天气晴朗。讀蕶蕶尐說網

京城城南的官道上,一身便装的李云天背着手立在路旁的树荫处,抬头望着京城方向,像是在等什么人,几名护卫摸样的大汉一脸警惕地分布在四周。

不久后,一辆马车从京城方向疾驶而来,李云天见状起身迎了上去。

“老爷,前方有人拦路。”坐在马车车帮上的车夫见一名器宇不凡的年轻人挡住了去路,连忙一拉马的缰绳停了下来,转身掀开车帘向坐在车厢里闭目养神的李清正说道。

“噢?”李清正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感觉有些意外,随后缓缓睁开了双目,神情憔悴,两眼里布满了血丝,很显然是**未眠。

就在昨天下午,吏部派人来给他送公文,让他次日启程,前去交趾上任,担任交趾宣化府知府。

“爹,不会是皇上反悔了吧?”李清正的对面坐着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闻言顿时紧张了起来,以为是洪熙帝派人来抓李清正。

这名年轻人是李清正的次子李瑜,监生出身,现在在工部担任一名从八品的主事,送李清正去通州码头登船南下。

“天子金口玉言,岂会成为儿戏?”李清正不满地瞅了李瑜一眼,认为李瑜纯属杞人忧天,没有丝毫的定力。

说着,李清正掀开车帘,当看清了站在车前不远处的李云天时,眉头微微一皱,冷哼了一声后放下了车帘,脸上流露出了厌恶的神色,他觉得李云天是一个钻营取巧的无耻之徒,为了想要博得洪熙帝的欢心,故意在大殿上凭借着犀利的口才攻击他,使得他颜面尽失。

“爹,此人是谁?”李瑜见状觉得李清正的反应有些奇怪,于是掀开车帘的一角向外看了看,狐疑地问道。

“李学士,下官知道学士不想见下官,可下官有话不得不对学士讲。”

李云天已经注意到李清正的举动,于是来到车前,冲着车厢一拱手,沉声说道,“学士的才德下官深为钦佩,下官之所以向陛下建议让学士去交趾任职,是因为交趾乃新归附之地,局势不稳,正需要学士这样的人来治理地方。”

“学士,下官以为,不出三年交趾必有大事发生,届时下官定会与学士在交趾相会,共保我大明边疆。”

说着,李云天向车身深深地一躬身,“宣化府就交给学士,学士尽管大刀阔斧地革新,下官在京城一定鼎力相助!”

“走!”李清正闻言冷笑了一声,面无表情地冲着车夫说了一句,他觉得李云天不仅惺惺作态,更是在危言耸听。

交趾不过一隅之地而已,自从英国公张辅十几年前平定了交趾叛乱后就在大明的统辖中,一直风平浪静,会有何大事发生?

况且,大明有雄师百万,交趾人口也才不过数百万而已,一旦交趾有异,大明的军队立马就能将其给踏平,小小的边野之民岂能与大明相抗?

“祝学士一路顺风!”马车从李云天身旁驶过,李云天冲着马车一躬身,高声说道。

“哼!虚情假意,笑里藏刀!”李清正闻言,禁不住冷哼了一声。

在他看来李云天把他一脚踢去了交趾就是为了讨洪熙帝的欢心,别看李云天现在说得好,让他大刀阔斧地在宣化府革新,要是真出了什么事的话,恐怕李云天会第一个蹦出来攻击他,怎么可能会好心帮他?

至于李云天说的三年之内交趾有大事发生,李清正则不屑一顾,更不会相信李云天会舍弃繁华的内陆去偏僻的边疆。

车里的李瑜已经听明白了,脸上流露出诧异的神色,原来拦车的这位年轻人就是京城大名鼎鼎的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李云天,洪熙帝面前的红人,昨天就是他在大殿上弹劾了李清正,使得李清正被发配到了宣化府那种蛮荒之地。

不过,李瑜心里并不恨李云天,李云天确实是弹劾了李清正,可是也给李清正说了不少好话,态度公正,不偏不倚,完全就是以事论事,并无借题发挥之意。

况且要不是李云天挺身而出,以当时的情形李清正肯定要被当场乱锤打死,他和家人也会受到牵连被充军塞外,遇赦不赦,子子孙孙都要留在边疆的苦寒之地受罪。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云天是李家的救命恩人,李清正虽然想以进谏忠臣的身份慷慨赴死,可李瑜却不想去边疆受苦。

“希望他能治理好宣化府。”望着消失在大道尽头的马车,李云天喃喃自语了一句,脸上的神情显得颇为凝重,一副心事重重的摸样,好像担心交趾时局会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风云突变。

随着《明新报》刊载了李云天与李清正的殿前激辩,以及两派文人围绕此事的交锋,京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

对于那些批评李云天的文章,齐福开始还有些顾忌,认为发表了之后对李云天的名声不好,不过李云天特意派人来叮嘱他,只要不涉及到大逆不道之言,皆可在《明新报》上发表。

这无形中就奠定了《明新报》在京城民众心中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在上面发表文章,不仅谈经论史,而且对大明当前的时政发表看法和见解。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也就是李清正离开京城的第二天,李云天在御花园的钦安殿当值,给洪熙帝拟写了几道谕旨。

原本,乾清宫是大明皇帝的寝宫,不过洪熙帝登基后并没有住在乾清宫,而是在钦安殿里留宿。

洪熙帝的精神很好,召见了不少文武大臣,谈论了朝廷当前的诸多大事,晚上与数名众臣共进晚膳。

李云天回到家里的时候夜色已深,由于明天文渊阁的庶吉士休沐“放假”,故而晚上他好好地与郑婉柔温存了一番,巫山yankuai后搂着郑婉柔呼呼大睡,第二天可以睡个懒觉。

郑婉柔和陈凝凝自从来到京城后并没有在家闲着,而是着手布置九州商会打入北直隶商界的事宜,近来在忙着接手由于京通仓一案李云天拿到了粮食和食盐市场份额,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老爷,老爷,宫里来人了!”凌晨时分,就在李云天睡意正浓时,门外忽然传来了一个急促的声音。

李云天被吵醒,打了一个哈欠后,一边揉着眼睛一边下**开了房门:这么晚了宫里来人肯定是急事,万万怠慢不得。

“李御史,请跟杂家进宫一趟,不要告诉任何人。”门外,一名跟在家丁身后穿着便装的中年男子低声向李云天说道,此人白面无须,是宫里的内侍。

“吴总管!”见到中年男子,李云天双目流露出惊愕的神色,有些迷糊的脑子刹那间就清醒了过来,他一眼就认出中年男子是坤宁宫的内侍总管。

很显然,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