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伍子胥之死,有两大原因。
第一是次要原因:怪伍子胥个性太强,反复冲撞、作贱、恶比(恶毒地比喻)夫差,动不动就口称桀纣,多次大闹朝堂,作为“人臣”,伍子胥一贯的言语和沟通表达方式确实有些过分。如果伍子胥在“艾陵之战”后一时期能稍微收敛一下,不把夫差逼得那么狠,夫差绝不要杀他——伍子胥这么闹腾了十年,夫差都没有杀他。
第二是主要原因:伍子胥交结齐国的事,属于不审慎,使得夫差对他的“忠信”产生了怀疑。从前他进谏,夫差十年容忍,都没有要杀他。看来夫差并不要杀谏臣。但现在“忠信”都出了问题,这才成为伍子胥被杀的原因。
其实,夫差杀伍子胥,80%原因都不是杀他进谏,而是杀他不“忠信”。夫差杀伍子胥,不单在于“进谏”什么的,更主要是因为伍子胥已经在行动上表现出于对吴国总体战略的偏离和实际干扰,所谓的不“忠信”:我让你去齐国打探敌人情报,你却把儿子送到齐国去了。
伍子胥也是,即便为儿子未来安全考虑,要送到外国,那也不必送到敌国齐国去啊。送到任何一个中立国——比如丹麦,不好吗?非要送去齐国,是不是跟夫差一贯的伐齐国策叫板啊。确实是不“忠”了。夫差前后曾伐齐多次。在攻破越国以后,这是夫差的一贯国策。他不会不知道。
事后,在王孙骆的劝说下,夫差迅速后悔了。王孙骆说:“假如伍子胥没有‘忠信’,有背叛主子之嫌(指交结敌国齐人)。是不可能被先王选为重臣的。”夫差也开始醒悟,觉得伍子胥是两世老臣,积功于吴,若说他私通敌人,不忠信于我,实在属于瞎说和污蔑。自己是冤枉伍子胥了。夫差对于杀伍子胥的事极端后悔,《吴越春秋》说:“吴王中心悷然(凄恻),悔杀子胥”。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伯嚭的煽风点火,导致了自己的一时鲁莽,错杀了伍子胥。于是他对王孙骆说:“岂非宰嚭之谗子胥?”意思是我认定伍子胥不“忠信”,岂不是伯嚭的谗言所至。于是他打算杀掉伯嚭,以惩他谗害伍子胥不“忠信”的罪。但王孙骆说:“伯嚭毕竟也是颇有能力。杀了伯嚭,吴国等于又失去了一个伍子胥,还是算了吧。”于是放下伯嚭不杀。但伯嚭此后在吴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和出镜率,明显低了。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夫差总是不肯接受伍子胥的进谏呢?害得老伍都急成那样了。
这是因为,伍子胥“灭越”之论颇不足以服人。
伍子胥虽然一再强调灭越的重要意义,但说服力不强,也就是说,姑息越国,把它当作附庸对待而不加以除灭,未必就将招致什么灾祸。综观春秋历史,附庸是一种最常见的国际关系,没有什么错。楚国一直把陈、蔡作为附庸,时而灭掉它,时而又使其复国,都没有造成什么好与不好,凭什么夫差就不能把越国当作附庸而暂不兼灭呢。倒是楚灵王灭掉陈、蔡,反倒身受其咎,在陈蔡人勾结楚公子弃疾而掀起的“独立战争”中被逼杀。
但夫差也有失误,他应该派重臣到越国,控制越国的朝廷和外交,监控勾践,把勾践傀儡化,这就叫羁縻政策。这是夫差的失误。可惜伍子胥罗嗦了半天,却未见他建议用羁縻政策制越。
其实,吴国的问题在于,不论南服越人,还是北上伐齐,战争之余,一定要注意安抚国内人民和发展经济,否则国力耗损,元气大伤,最终将无力支持战争,甚至无力保家卫国。如果吴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即便先饶了勾践,勾践若再叛,伐灭之可也;没有经济实力,即使先开始杀了勾践,灭掉越国,也难免越国在未来的复国运动中快速“吞吴”。
伍子胥整天罗嗦越国的事,实际没抓住重点,他更应该提醒夫差的是:节制战争,避免以好战而亡国;同时爱惜民力,发展经济,以支持长期征战。吴国文化落后,地方狭小,唯有迅速发展经济,把自己从落后的蛮夷状态全方位提升,才能保障持续的战争胜利。否则,在争霸战中一再耗损元气,即便不断获胜,也将发生肾亏。当战争越引越远越大,最终将无力支持战争,无力维持霸业,以至于无力保家卫国。到最后,即便不是越国,随便哪个诸侯,用一个手指头一捅,都足以使吴国毙命。所以,后人——譬如吴起,正是把吴国最终的失败归结为“屡战屡胜”:吴国对外扩张战争推得太快,国力虚耗于战争中,摊子铺得太大,经营能力跟不上业务增长速度,终于消化不良,倒闭破产。这和“纣之百克而卒无后”是一个意思,纣王百战百胜,终于消耗太大,被周人乘机干掉。吴起并没有把吴亡的原因归结为对越政策不当。
归根结底,经济是争霸的基础。晋、楚能够百年争霸而不倒,靠的就是地大物博的经济实力。吴国走上了军国主义路线而忽视了经济国力提升,是最大的结症,伍子胥倒一句也没有针砭过,光是听他罗嗦越国的事。倘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让越国当附庸,也无妨。否则,灭了越国也终会被它闹独立而失去它。灭越还是以越为附庸,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不管怎样,为了吴国贡献了毕生热血、青春和才智的伍子胥先生,在帮助先王阖庐夺得王位,五战及郢,西破强楚,南服越人之后,终于在吴王夫差手里含恨九泉了。临死,他要求,把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因为这是做棺材的最佳木料,将来吴国亡国的时候,要等着好些梓木用呢!(呵呵,伯嚭说他“心生怨望”,确实不假)。网友评:哦,是这样啊,那我得告诉我们以前的董事长,他的名字叫刘梓木。
据说,在处理伍子胥的尸体上,吴王夫差也是下了功夫的。夫差把伍子胥的body,放在大锅里煮了一下(似不可信),然后塞在皮兜子里(却是事实),投放到长江中去,让它象个皮划艇似地飘走。伍子胥的眼睛则按照他的遗愿保留下来了(不是捐献角膜,作为医学科研使用),眼睛被挂在国都的东门,因为伍子胥说:“我要亲眼看见越人打破我们的家园。”(有也说法是,夫差怕伍子胥看见吴国破亡,所以把他包在黑不见亮的皮兜子里,投于长江而放逐于海,眼珠自然也不会往城门上挂了——自己给自己催死啊)
据说,伍子胥到了大海以后(以遗体的形式),灵魂并没有消灭,他愤恨异常,于是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人家河边渔民招谁惹谁了)。从此,“海门山”一带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馀里。有的时候还看见“复仇男神”伍子胥乘着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这就是所谓“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当地老百姓因为水患,都怕了伍子胥,立伍子胥的庙,想安慰安慰他,止住迅猛的涛浪,现在苏州太湖一带,还有伍子胥庙。当然也有不信邪的,后代的地方大员,也曾经招募五百人,手持强弩,以射潮头。每来一排浪,就发出一排箭,据说很管用,简直就是精卫填海了。
伍子胥死后,地球继续公转,并没有发生他所预言的大灾难,两年以后,公元前482年,吴国形势继续一片大好,是东南地区及东部地区与中原地区无与匹敌的强国。吴王夫差继续贯彻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的目标,开挖了鲁东地区第二条运河,从盟国鲁国向东到达宋国的边界(贯通了沂水、济水),吴王夫差打算从鲁国经这条水路进入宋国,涉足巴尔干东部地区,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诸侯会盟,与晋定公一争高下,乃至最终“霸中国以全周室”。
这个伟大的计划被年轻的太子“太子友”看做南辕北辙,吃力不讨好。太子友不敢象“取死有道”的伍子胥那样切言直谏,而是拎着一个弹弓子跑到满是露水的花园里溜达,然后把花园里的遭遇给爹爹夫差绘声绘色地描述:“父王,适才我在后园拿着弹弓子(弹弓子的历史比弓箭还早,据说弓箭是从弹弓子改版来的,把箭放在弹弓子上发射就是弓箭)。一只蝉正在树梢吸风饮露地高鸣,它自以为安然无事,但是一只螳螂正在攀缘着枝条,挥舞着前锯,向它摸来。螳螂志在必得,见利而喜,可是它背后一只觅食的黄雀,徘徊跳跃,正在伺机啄食它。这只黄雀,盘算着嘴边的美味,却不晓得我挟持弓弹,在在瞄准它的翅膀。我专心致志,寻找下手的机会,不料一个趔趄,拌倒在下边土坑里,滚得浑身是泥。我只为了贪图前边的利益,却忽视了身后的祸患。”
这个动物寓言故事,没有在吴王夫差那里获得共鸣,夫差即便晓得越国从背后的威胁,但他实在是太富于risk taking(冒险精神)了,而且认为越国没有身后的螳螂那么大的武力,于是启动境内全部轻锐,尽出府库积蓄,准备“暴师千里”北上争霸。
(注:同时期希腊的奴隶伊索也有一个“蚊子战胜了狮子”的类似寓言:蚊子叮了狮子的脸,狮子气急了,乱抓自己,结果把自己抓死了。蚊子骄傲自负地往回飞,却撞上了蜘蛛的网,被蜘蛛吃了。)
吴三军乘坐各类运输、战斗船只,沿邗沟、运河北上。
吴国三军乘坐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各类运输、战斗船只,沿水路北上。“大翼”相当于陆军战车的“重车”;“小翼”相当于轻车;“突冒”相当于冲车;“楼船”相当于楼车,是一种有叠层的大船,非常高大,是舟师中的旗舰;桥船相当于轻足骠骑,善于游击。这些战舰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比如“大翼”,长约20余米,宽近10米,容战士二十六人,摇桨五十人,舵手三人,操长钩(钩住敌船不让它逃跑,或不让它进攻)、矛、斧者四,合计近百人,装备齐整,能攻能守,是古代的航母。
俗话讲,“春雨贵如油”,这时候的江南正开始忙于春耕了。水面的齐崭崭的青苗,很是善解人意的,欣欣然伸展开叶茎,吮着春雨,无声而迅速地生长,向人们展示着这一年的希望。
这时候的越王勾践,正在四百里以南的绍兴郊外列军训话:“现在,夫差拥兵十三万,个个身穿犀牛皮甲(精装啊,奢侈!一只犀牛值多少钱啊!),但是仍然贪心不足,还想扩军。寡人不在乎兵员多寡,只要求你们有知耻之心。我不要求你们有匹夫之勇,而是必须军纪严明,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有罚。晓得了吗?”
越王勾践目前回国已经9年了,扩充军队、制造武器,修筑城廓,加强训练,造就了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赴矢石如渴得饮”(扑向敌人的箭雨就象饥渴的人扑在汽水上一样)。并且勾践还弄了一个“寡妇山”,把犯了错误的寡妇(主要是风化错误,红杏出墙之类)拘到山上,让当兵的花两个钱儿,爽一爽,以娱军士之意。这是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官妓和军妓,始作俑者是“忍者”勾践(并且当时已经有了性病,根据《黄帝内经》记载)。这些寡妇的产生,固然是由于她们的丈夫捐死战场,现在她们也步丈夫后尘,在二线战场上捐躯了。
但是勾践还不知道他这支军队斗志如何。文种想了个鬼点子教他:“咱们把王宫点着了,然后驱赶士兵去救,看看他们卖不卖力气。”(文种这家伙没正经,该死!净出馊主意)果然士兵争抢救火,把身上涂上泥巴,衣服浸上水,纷纷跳入火海找死。好啊,是个能顶用的军队啦。
范蠡说:“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精锐部队参加黄池之会,国中空虚,只有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苏州,正是我们袭击它的最佳良机。但是吴军出发不久,建议暂缓行动,按师整兵,以免他们掉回头来添兵营救。等到夏天他们抵达中原以后,我们再倾巢出击罢。”
数月以后,吴军贯穿江苏,北上山东,水路两千里,抵达河南东部,在黄池(河南封丘县)与诸侯约齐。
这时候,范蠡对吴发动突然袭击。越军五万人兵分两路,先锋军一路泛舟于波涛滚滚的大海,从淮河入海口逆流而上,切断吴军归路,率先抵达苏州郊外。吴太子友坚守不出,但是手下大将跟越人有杀父之仇,私自率部署5000人出战,俘虏越军正副统帅,吴人大喜。但是随后,勾践亲自率领的越军主力北上“三江口”,直接兵临苏州城外,吴军力量对比立刻下降为劣势。但是吴人受刚才小胜的鼓舞(或者说迷惑),再次全员出击,与越军邀战,被越军主力包围歼灭。太子友和两名副将被俘,遭杀。(他应该据城而守,守城比攻城占很大优势,守上一年半年不成问题。但是他却贪功出击,身死兵亡。)
越人从出征,到攻陷苏州外城,杀吴太子友,缴获吴人大舟,焚烧姑苏台,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确实是乘虚捣隙,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取战役上的优势和主动。
消息传到两千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