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内经》称为痹,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并根据病邪的偏胜进行分类,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痹论》还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另立“历节病”,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旭赢,脚肿如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血脉,水湿浸淫筋骨关节所致。对于痹证的治疗,《金匮要略》所载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等及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元·朱丹溪则立“痛风”一名,其病因有血虚、血热、风、湿、痰、瘀之异,治疗拟痛风通用方,分上下肢选择用药,对于后世影响很大。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痹》认为痹证虽以风寒湿合痹为原则,但须分阴证、阳证,阳证即为热痹,“有寒者宜从温热,有火者宜从清凉”,但他认为痹证确是“寒证多而热证少”。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认为痹证“大抵不外寒热两端,虚实异治”而已。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人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根据痹证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病,当病变累及关节而出现痹证证候者,亦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人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络,深入关节筋骨,甚则影响脏腑。
一、病因
1。外因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如风寒、风湿、风热、或寒湿、风湿热等多邪杂感。
(1)风寒湿邪:居处、劳动环境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如《儒门事亲·痹论》说:“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湿土用事之月。或凝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过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人。”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
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人。正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常因体虚外邪乘袭而致病。故《灵枢·五变》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受邪过重,即使素质较强,亦可受邪致病。
二、病机
痹证病机主要为外邪侵袭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则痛。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利。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禀赋素质不同而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虚阴盛之体,寒自内生,热从寒化,而成为风寒湿痹。
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病若不解,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及肝肾阴阳气血,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另一方面,由于风寒湿热之邪阻痹经络关节,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或因肝肾阴阳气血不足,气血津液运行无力,可导致痰、瘀的形成。痰瘀互结者,可表现为关节肿大强直变形,功能障碍。虚实之间又常因果错杂,本虚易于感邪而致标实,反之标实又可加剧本虚,进一步损伤阴阳气血,导致痰浊瘀血不断内生,形成恶性循环,而使病情加重。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病及五脏。病初因邪痹肌表、经络之间,表现为肢体百节疼痛为主的五体痹见证,故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重着为主症;久则深人筋骨,故以关节的疼痛、麻木僵直、骨节变形、活动障碍为主症;病变日久,病邪可由表入里,经病及脏,即可形成顽固而难愈的“五脏痹”,表现为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脾痹,腰背偻曲不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骨痹等。正如《素问·痹论》所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痹证日久,常见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耗伤气血阴阳,可呈现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内舍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尤以心痹较为常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临床表现是痹证诊断的主要依据。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某些痹证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二、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弱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邪的偏盛
大凡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
2。辨病性的虚实
痹证初起,多以邪实为主,有风寒湿与风湿热之不同;病久多属正虚邪实,虚中夹实。正虚者,气血、肝肾不足;邪实者,痰瘀互结,或兼风寒湿热之邪。
二、治疗原则
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以舒筋通络。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以益气养血、培补肝肾为法。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顾。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湿痹证
症状: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或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缓,或关节重着,肿胀散漫,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功能温经散寒除湿,祛风通络,用于风寒湿痹关节肌肉疼痛、沉重、畏寒者。
常药用:羌活、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桂枝、川乌温经散寒;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当归、川芎活血通络。
若风邪偏盛,疼痛游走者,加防风、寻骨风、秦艽;寒邪偏盛,疼痛固定,拘急冷痛者,加麻黄、细辛、制附子、制草乌;湿邪偏重,关节肿胀重着者,加防已、木瓜、
茯苓、五加皮等;痛在颈项、上,畸者,加姜黄、葛根;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肌肤麻木,苔腻者,重用苍术,加青风藤、路路通以祛风除湿通络。中成药可服用小活络丸。
2。风湿热痹证
症状: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肌肤红斑,常有发热、汗出、口渴、烦躁、溲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若风热偏盛,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加秦艽、桑枝、地龙;发热,咽痛者,加蚤休、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湿热偏盛,关节肿胀明显,重着不利,苔黄腻,加土茯苓、萆薢、稀莶草;若皮肤有红斑者,加水牛角片、丹皮、赤芍、生地、凌霄花以清热凉血,活血化斑;口舌反复破溃,口渴明显者,加马勃、甘中黄、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若邪热化火,壮热烦渴,关节红肿热痛,舌红少津者,去桂枝,加山栀、黄芩、漏芦,或选用犀角散加减。中成药可服用当归拈痛丸。
3。寒热错杂证
症状: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中既有桂枝、附子温通阳气,又有芍药、知母护阴清热,寒热并用,适用于痹证寒热错杂者。
常用药: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祛风胜湿,温经通络;麻黄、细辛温经散寒;苍术、木防己、晚蚕砂除湿宣痹;芍药、知母、黄柏、忍冬藤清热化湿通络。
寒重热轻者,加制川乌、仙灵脾、威灵仙温阳散寒通络;热重于寒者,加生石膏、络石藤、稀莶草、海桐皮清热通络。
4。痰瘀痹阻证
症状:痹证日久,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甚则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南星、僵蚕;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地龙、陈胆星、水蛭;关节、脊柱僵硬、强直、变形,疼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血竭、苏木、延胡索活血祛瘀止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油松节祛风化湿,舒筋活络。如关节漫肿而有积液,可加用小量控涎丹祛痰消肿,每日服1。5g,连服7~10日为一疗程,但不必空腹顿服,可分2次在餐后服下。
5。气血虚痹证
症状:关节疼痛、酸楚,时轻时重,或气候变化、劳倦活动后加重,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肌肤麻木,短气自汗,面色少华,唇甲淡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