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南北沙参各10g,当归10g,生地12g,知母10g,天花粉10g,炙桑白皮10g,竹沥半夏10g,炒苏子10g,炙僵蚕10g,诃子肉3g,沉香3g(后下),脐带2条。另海蜇(漂)50g,荸荠7只,同煮,代水煎药。7剂。
二诊:9月24日。药后哮喘旋即控制,惟咳频痰稠,汗出量多,苔淡黄灰腻,脉细滑。肺实肾虚,治守前意观察。原方去诃子肉,加五味子3g,山萸肉6g,续服7剂,诸症悉平。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此为治疗哮喘之常法。临床所见,发作之时,虽以邪实为多,但亦有正虚为主者。若囿于治标之说,纵投大剂祛痰降气之品,亦鲜有效验。本案素禀不足,产后体虚,阴血耗伤,复加外感诱发哮喘,故前投治标之剂少效。病人痰稠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虽属痰热之象,但审其痰有咸昧,脉见沉细,乃肾元亏虚,气失摄纳,津聚成痰。故取南北沙参、天花粉清养肺阴;生地、当归、山萸肉、脐带、沉香滋养肾元,纳气归窟;复以射干、知母、苏子、竹沥半夏、桑皮、僵蚕清肺化痰;加诃子肉、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补敛相济。且仿王孟英雪羹汤意,用海蜇、荸荠清化痰热,甘寒生津,扶正祛邪。诸药合参,肺得清宁,肾能蛰藏,痰消气降而哮喘告平。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能下。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者极当详辨。”
《时方妙用·哮证》:“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
《王旭高医案·痰喘》:“喘哮气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
第四节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日:“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书中提出肺为主病之脏,且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提出喘证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病机也有虚实之别。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认为:“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丹溪心法·喘》说:“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明·张介宾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实践皆具有重要意义。
喘证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多见于肺系疾病,且可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因此应结合辨病,西医学中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症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按照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1)外感风寒: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
(2)风热犯肺: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运失健,水谷不归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即是指痰涎壅盛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上逆为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明·李梃《医学入门·喘》所说“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4。劳欲久病
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短气喘促,故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喘》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正如明·赵献可《医贯·喘》所言:“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二、病机
喘证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肺的宣肃功能正常,则吐浊吸清,呼吸调匀。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经痰浊上干,以及中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喘证与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撷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人少,名日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2。喘证与哮病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正如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日:“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首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2。实喘当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内伤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3。虚喘应辨病变脏器。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咣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肿,脉结代。
二、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以还应当注意积极地治疗原发病,不能见喘治喘。
三、证治分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适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宣肺化痰,适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两方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化痰利气。
若表证明显,寒热无汗,头身疼痛者,加桂枝配麻黄;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者,加细辛、生姜;若咳喘重,胸满气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宣肺降气化痰。
2。表寒肺热证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肺热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泄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
表寒重者,加桂枝;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者,加瓜蒌、贝母;痰鸣息涌者,加葶苈子、射干泻肺化痰。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