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小道也疯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山小道也疯狂-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王,把王后伊奥卡斯忒嫁给他,为他生2男2女。后来忒拜发生饥荒和瘟疫,神示说需驱逐杀害国王的凶手方可消灾。奥狄浦斯极力查找,发现凶手正是自己。预言应验,伊奥卡斯忒自杀,奥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关于奥狄浦斯以后的命运说法不一,一说他住在忒拜直到老死,一说他咒诅儿子驱逐他,外出漫游,葬身于

写作资料 埃及神话 尼罗河文明

埃及的金字塔是被世人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中仅存的,其他如巴比伦空中花园、土耳其的阿尔特弥斯神庙、希腊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巨像……不是毁于大火,便是毁于地震,只有埃及的金字塔群完好地屹立着,神秘的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法老和诅咒成了埃及古老文明的符号。直到200年前才被破译的象形文字揭开了尼罗河的面纱,但它绝对是面纱的一角。有人称金字塔是“留在地球上的伟大文明的遗嘱”,这说法很含糊,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什么遗嘱?谁的遗嘱?遗嘱要告诉给什么人?都很离奇,使许多本来难解的历史之谜更涂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埃及最高的胡服金字塔高达146·59米,在巴黎艾菲尔铁塔出现之前,它是地球上最高建筑,金字塔每块几吨重的石头并非本地所产,据信是靠尼罗河从遥远的南方水运过来,这已经令人惊叹,那时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这些巨石是怎么砌上去的?于是有了许多推演和模拟操作,有的说是斜坡堆土法,有的推测是类似盘山道的旋转升高法,有的认为是合二而一,还有更不可思议的,是法国人戴维·杜维斯的结论,居然认为金字塔的石块并非是天然石头,他化验的结果,认为是贝壳和石灰石的混合物浇筑而成……这就是埃及古文明留给我们的遗嘱吗?我们依然如堕五里云雾中,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头雾水,搭乘大韩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客机造访人类古老文明发祥地,并幻想亲手揭开尼罗河神秘的面纱的。

尼罗河和它拥有的金字塔、法老、神庙、狮身人面像一样,具有非凡的魔力和神秘色彩。

从地形图上看,埃及是土黄色的国度,这主要因为绿色太少,也就显得更弥足珍贵了。现实中的埃及的房屋也是以土黄色为主,包括那些古老的、穿越了几千年历史尘埃遗留下来的神庙和金字塔,虽然是石头砌成,可那石头也是土黄色的,离远看与土坯无异。绿色仅仅是尼罗河三角洲和沿河窄窄的一条水浇地而已,农耕只局限在这可怜又可贵的绿洲。埃及的长绒棉很有名,玉米长得枯干瘦小,大概不是什么优良品种,或因肥力不足所致。也有水稻,更多的是高粱,在中国,盛产高粱的东北已快绝迹,因它低产,人们也不爱吃高粱米,造高粱酒怕是最大宗消耗了。然而埃及人并不烧高粱酒,高粱米面掺在白面里烤大饼,是那种贴在泥炉子里烤熟的饼,类似新疆的馕,没有新疆的馕那么厚、那么硬,是中空的,才一毛钱一张,摆在大街上露天卖,头一次看到大饼是在亚历山大的罗马剧场出口,卖大饼的妇女满面笑容,非递过一张让我们品尝,却并不为了促销,尝一块,不好吃也不难吃,它是埃及人的主食,常在饼的夹层里抹上有孜然的芝麻酱吃。

埃及绿化带里种得最多的是椰枣树,它耐旱,几乎不用怎么费心侍弄。树干、树叶与椰树的样子没什么区别,只不过结出来是一串串或红或黄的果实,这个季节看上去像挂着一串串红玛瑙、琥珀,每一棵树上能结果五十公斤椰枣,每公斤可卖五毛钱,如果一户人家种上十株,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所以好多人家房前屋后到处都种。他们摘椰枣也很特别,一个人赤脚爬上椰枣树,用绳子把树干和腰套在一起,在一串串椰枣下面吊上一个直径一米以上的大笸箩,然后拼命摇晃树身,让先熟透的果子落到笸箩中,这样每隔几天抖落一次。其实年岁稍长一些的中国人对椰枣并不陌生,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满大街卖的伊拉克蜜枣,就是椰枣。我们回国前,托人买了些有包装的干缩了的椰枣,椰枣去核后中间夹一个杏仁,很好吃,但价格不菲,半市斤就要两美元,不过十几粒而已。还有一种金黄色样子像茄梨的水果,软软的,不很甜,有点菠萝蜜的味道,埃及语叫“格外发”,我想中国人可能不喜欢它的怪味,却一定喜欢它的名字,吉利,但迄今未见进口过。

埃及人无不以他们拥有的五千年文明而自豪,这和中国人以长城、兵马俑为骄傲是一样的。但是,现在占埃及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七的阿拉伯人并不是当初创造尼罗河文明的民族,可以说,埃及从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起,就失去了自主,公元前30年罗马人入侵并统治埃及长达六百年之久,随后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并建立了阿拉伯国家,这事实上是埃及的长达三个世纪的阿拉伯化过程。这以后,它又曾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1789年被法国人拿破仑占领,1882年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1914年又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这多灾多难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如同撒哈拉大沙漠正逐步吞噬绿洲一样,很难廓清历史的尘埃了。

今天的埃及还并不富裕。一路上,满目都是浑黄的石砾和黄沙,总是难以想象,五千年前的人们怎样生存,怎样堆砌打造那些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历史奇迹。产生华夏文明的中国的黄土高原如今也是千沟万壑,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地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两岸如今不也是贫瘠沙化、疮痍满目吗?有人说这是地力已尽,也许不无道理,不然就无法解释四大文明古国为何都失去往日光辉的谜团。

开罗是集中了埃及五分之一人口的特大城市。埃及人穿长袍,特别是女子,还戴着面纱,保留着宗教色彩,与现代化城市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汽车不少,但好车不多,公共小巴士全都敞开着车门,随处停靠,为的是客人上下方便,埃及人也解释为“风凉”。车子又脏又破,又一律在车顶上焊上粗陋的、锈迹斑斑的行李架(包括小轿车),当然是为了多装货物,客货两运。老式的样子很难看的拉达车、菲雅特车,还有被人戏称为“大头鞋”的简易车,都还在开罗的马路上唱着主角。出租车无标志,不打里程表,上车前先讨价还价一番,但很便宜,几毛钱就行。亚历山大城和苏伊士就比较规范了,出租车起码有标志,漆成黄黑两色,像模像样。不少有钱人也拥有好车,但在车流里实在是凤毛麟角。

埃及的社会秧序却并不因贫困而成为社会痈疽。他们很有礼貌,对人热情,见到外国人喜欢打招呼,很多人能准确地判断出我们是中国人,并用中国的“你好”问候,比别的国度里总把我们当日本人舒服。埃及人很少有人打架,小偷罕见,更不要说白昼杀人行抢了。这和他们笃信宗教有直接关系,宗教也许不能直接净化社会,但宗教却可以约束人的某些本能的、邪恶的欲望。也许还应当归功于警察。埃及的警察多如牛毛,满大街都是,黑制服的特警、黄衣服的治安警、白衣服的交通警,都带着手枪、步枪甚至冲锋枪,在胡服金字塔前,在卢克索神庙前、在法老墓穴里、甚至在外国人入住的旅馆门前,都有警察守卫,接送外国人的车子停靠或出发,他们都要填写记录。公共场所、参观景点,甚至旅馆入门处都有类似机场的安检门,对进入的人不仅实施电子监控,还要搜身,给人一种恐怖感觉,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这里又是安全的,那些面带礼貌笑容的荷枪实弹的警察是在保护你,而不是勒索你、欺压你。

就以旅游安全而论,我看埃及的以人为本是天下无与伦比的,虽然初看上去有点滑稽、有点小题大作的感觉,外国游客在这里是真正的“上帝”,称得上是国宾待遇。出行享受着在我国高官才有的保卫,这实在令人惊讶。我们从卢克索向红海进发,以及后来从红海边的旅游圣地红加达返回开罗的途中,都是乘汽车。按埃及国家规定,这些拉着外国客人的车子在穿越东撒哈拉大沙漠的漫长旅途中,任何旅行社的车子不准单独行驶,而是要到指定地点集合,一起上路,前面有警车开道,车队尾部有警车镇后,中间有警车负责用报话器前后联络,警察为防止某个司机嫌车队行驶缓慢而私自脱队或超速违规行驶,出发前甚至要把驾驶执照收去,到达目的地才发还。我们去红海时,三十多辆大巴、中巴的车队已经很壮观了,途中与对面驶往克纳省的车队会车时,他们的车队居然有九十三辆大巴,前后左右有五辆警车,几十名全副武装的警察保护,令人浩叹。

埃及的警察也处理纠纷,有绝对权威。如果一个外国游客与出租车司机发生了争执,警察会过问是非曲直,倘外国人付出的车资基本合理,警察会斥责司机并要他马上走开,否则将被拘留;反之,如外国人少给了车费,警察会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劝司机吃个亏算了,下次再设法赚钱补回来。

他们是刻意袒护外国人、格外爱惜外国人的生命吗?是,又不全是。他们更珍惜他们的名誉和国家的尊严、利益。我们的陪同苏菲小姐告诉我们,他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到埃及旅行是绝对安全的,客气、热情而又不是媚外。主雅客来勤,仰仗着古埃及先人们留下的众多文化遗产,吸引着各国人们蜂拥而来,埃及也便有外汇滚滚而进,这是真正的双赢,埃及人聪明而又真诚。难怪埃及的客流如此之大,尼罗河上有几百艘豪华客轮昼夜穿梭往来,没有空驶的,人们并不怕电影《尼罗河惨案》会真的发生,你不得不承认,现代埃及人吃祖宗饭吃得有方。

埃及的古代文明是发端于尼罗河,今天埃及的生命线,依然是尼罗河。青尼罗河、白尼罗河发源地并不在埃及境内,它们汇合后,从苏丹流入埃及,直到在北部港口城市塞得港注入地中海,在埃及境内流程达1350公里,河面窄的地方三公里,宽处达十三公里。

我们到达开罗的当天晚上,就被安排坐游船夜游尼罗河,不禁惊诧不已,尼罗河水清澈澄明,居然没有污染。这在人类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来说,不能不是个奇迹了。中国的江河湖泊众多,可无污染的还有几何?当人们盲目地自我惩罚往复循环的今天,埃及人能把他们号称母亲河的尼罗河保持得如此纯洁,不能不令人惊叹、艳羡。我先前以为,这是因为埃及的落后,沿河没有工厂所致。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政府措施得力自然是重要的,但如果7000万埃及人没有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也是枉然。比如有这样一条规定,尼罗河里禁止游泳,这似乎太苛,但埃及人不以为苛,且愿意遵守。埃及人口已经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十三,他们不可能实行节育政策,因为他们相信,有几个孩子,是真主的安排,在埃及,一家有十来个孩子并不是稀罕事,如果一百万平方公里都是有效生存面积,人口问题并不突出。可是埃及有百分之九十五点四的国土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沙漠,7000万人拥挤在五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那密度就令人担忧了。

这又不得不归功于他们的真主安拉。穆斯林的信徒们深信,谁污染了尼罗河的水,死后就不能升天堂,这也许是尼罗河水至今清幽的又一个我们无法具有的自觉因素。

尼罗河上有一种奇景,到处是三角帆漂动,有些是游玩的,有些是打鱼的,就是不准烧柴油的机动船下水,怕废油污染河水。尼罗河上的原始文化在很多地方早已绝迹,在这里却能见到,令人倍生亲切感。在游船上的几天,我每天早起晚睡,最喜欢在徐徐吹来的河风里,凭栏观看在落日余晖或灿烂朝霞里出没的鱼舟,通常是父子同渔,儿子划桨,父亲下网或下拦河钓钩,下完网,父亲便举着一头大一头小的弯木棒拼命敲打河面,孩子则敲击铁桶,这都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用以“为渊驱鱼”的原始办法,原始中带着质朴淳厚。在我们那些过度文明的地方,即便河里还有能食用的鱼,用这样落后手段还能捕着鱼吗?可怜大地鱼虾尽,早就竭泽而鱼了。

我曾担心大游船里每天排出来的生活污水迟早会使尼罗河的水质变坏,我却没有想到,早有预防措施,每条船的底舱里都有一个巨大的污水箱,每次靠岸,便用粗管子把脏水排到岸上指定地点进行污水处理,绝对不可以排放到河中,就连垃圾也一样受到严格控制,每条游船后面都吊着两条小艇,里面专门堆放船上的生活垃圾,每次靠码头,便放下小艇,将生活垃圾运到岸上去。绝不像我们长江上的游船、货船,把长江当成天然的垃圾场。

尼罗河被埃及人视为生命河、母亲河,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