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躺在墓里,以示与众不同、特立孤行,后来这个待遇也给了战俘。
坟墓里的随葬品都比较简单,多是粮食,供死人在阴间吃。也有猪、狗、猴什么的,给死人提供动物蛋白。做饭用的陶罐、吃饭用的钵盆,也都放进去。南方人爱吃鱼,就放进去鱼。四川有个家伙,死后口咬两条大鱼尾巴,象征着有吃不完的鱼。
现代有些原始部族,在下葬的时候,人们就要唱起挽歌:“你去吧,那是你的妈妈、舅舅住的地方,安心住在那里吧,不要回来。”这形象地反映了母系社会的特点:家族中乃至坟墓中的权力者是妈妈、舅舅。死后都要去找妈妈、舅舅,而无所谓爸爸。因为不知道谁是贡献给死者一部分染色体的爸爸——妈妈的情人先后太多了。
潇水注:现在有一种学科叫民俗学,就是通过研究偏僻地区的民俗,来推测远古时代的社会。譬如云南永宁纳西族,就有一种“走访婚”,就是女子不嫁、男子不娶,但男女只要在劳动、集贸等场所认识了,双方愿意,男子当晚就可以到女方单独房间中过夜,次日天明,男子辞归。故每日清晨,各村落之间的道路上,来往者尽是青壮年男子(互相还打招呼呢)。
“走访婚”,男女暮合晨分,来去自由。每位女子可以和许多男子保持性关系,反之,男子亦然,所以往往难以确定孩子的生父是谁。男女之间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甚至连早餐,男方都得回本族就食。生出的子女,亦归母方所有。这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遗风(基本上跟蚂蚁的社会差不多——无贬义。蚁后在母家里不停地产蛋,孩子长大以后就留在母家,当“工蚁”。)
蒙古族“阿拉善旗”也有这样的走访婚遗俗。老人把姑娘嫁给一种器物,以马鞍或火钳为丈夫,事后姑娘就可以和不同的男子交往,在家接受走访,生下孩子归女方家,财产也就不外流。
郊外野合、走访婚,都不稳定,俩人没有共同经济基础,也不共同生活,只是短期行为,还不能算是婚姻,只是很多一夜情罢了。
我前几个月还去了桂林观光,在阳朔县一个民俗村里,导游对我解释了在那里表演生活实景秀的原住民:这些爱伲人,男生通称阿利,表示服从的意思,女生叫阿布,意思我却忘了。看得出女的高于男的。女尊男卑,男人坐的凳子也比女的矮。在男生整日独卧、闲着没事干的小窝棚前,如果有女生看中他了,就挂个手刻彩画的竹筒上去,命这男的晚上去找她相好过夜。而她的窝棚则明显更宽敞高档。部族的帮主,也是个女酋长,图腾上地位最高的偶像也是女的。
这种民俗学的研究,正可以帮我们揭密远古时期的两性生活。 
神农氏晚年,试图离开黄土高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足迹向南,进入湖南境内,然后就死在了那里。现在湖南省专有一个炎陵县,里边有很大的炎帝陵和炎帝庙。
细心的你也许会注意到,为什么叫炎帝陵了呢?众所周知,神农氏是神农氏,炎帝则是未来跟黄帝打架的那一位,不是一个人啊。
首先,我可以发誓:在先秦著作上,神农氏肯定不是炎帝,俩人都是分家的。
可笑的是,到了西汉一朝,炎帝就被塞到了神农氏的户口本上,成为了神农氏的儿子,后来干脆偷偷摸摸成了神农氏本人。炎帝与神农氏的户口合一了!
于是后代史材上都写作“炎帝神农氏”,这实在是个和稀泥的做法。好吧,我们就接受这个既成事实,把“炎帝”理解成“神农氏”好了。“炎黄子孙”一词中的“炎帝”指的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启蒙了农业,以此资格,成为炎黄子孙的名誉祖先——炎帝,恐怕也没有人会不服气吧。
神农氏的一群儿孙里边,最知名的就是“祝融、共工、夸父、榆罔”了,都是高知名度的古代名人,我们下一章再说他们。
神农氏还有几个闺女,却都没得到好。其中一个闺女跟“赤松子”先生(当时的宇航员)私奔了,俩人一起得道成仙。还有一个闺女叫瑶姬很漂亮,梦中遇见一位英俊的白马王子,于是得相思病死了。死后变成了瑶草,开着一种黄色的小花。世间的女子,只要吃了瑶草的果子,就能令男子爱之发狂。后来瑶姬又去了西南方向,跑到巫山上落户,变成了巫山神女,成为楚顷襄王YY(意淫)的对象,还曾经送给治水英雄大禹一本水力学专著。巫山上现有现有“授书台”,传是瑶姬送大禹治水图书处。
神农氏最著名的小女儿,就是“精卫”小姐了,她早年不听劝告,未经许可在非游泳区游泳,结果溺水而死。后来化做一只呆鸟,每天飞来飞去,进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拦海造田工程,就是陶渊明作诗所说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衔着西山的微木,去填汪洋的东海,想把淹死她的坏大海给活活堵死,有志气。但她其实不懂,这里填满一个海,隔壁势必又冒出一个海,怎么办呢。你不让它冒,那么多的海水去哪里呢?
为中国扶农、扶贫作出重大贡献的神农氏的后代,大约就是这个情况。
伟大的神农氏的女儿们,都没得到善终,这也反应了远古女孩,红颜寿短的事实吧。 
七千年前,当神农时代的某一个人,爬上一座高山,向西眺望,他看见的亚洲和亚洲以外的世界,该是个什么样的呢?
全世界这个时候,都差不多,都是新石器时代,唯独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Sumerians)”像服用了兴奋剂一样,迅速早熟,率先步入了“铜石并用”时代。也就是说,他们有了金属!两河流域那里出土了苏美尔人在距今七千年前的铜珠、铜线,还有炼铜遗址。
到了距今六千年前,苏美尔人已经大批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他们还把泥土烧制成数百万块世界上最早的砖(因为两河流域石头少,泥巴多),用沥青作粘合剂,建造了巨大的台基式塔庙,这些神庙的遗址、泥砖、棺墓和出土的雕塑向我们证明,人类最早的城邦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岸地区——也就是小天王周杰伦唱的“我对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两河流域的意思。
聪明的苏美尔人还独创性地把两河流域的泥巴烧制成泥版,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做笔,在泥版上边写世界上最早的“楔型文字”。两面写完后,晾干,用火烧硬,成为一块块的“泥版书”。小天王写给那谁的爱,就是用楔型文字在泥版书上写好后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下的吧。
如果以文字、青铜器、城市作为判断文明的要素,那么在距今六千年前,苏美尔人已经率先达到了文明的标准,第一个在全世界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而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还是茫茫缥缈的石器时代,有的只是神农氏(亦叫炎帝)的茫茫一片的传说。当两河流域的“三个要素”都已具备,六七千年前的神农氏还住在渭水岸边的坑屋里,挥舞着六七千年前的石器,拎着木棒子培养狗尾巴草。纸上和地下都找不到什么,找到的只是神农氏的一介名字和西安半坡等地挖出的几罐子小米、一些陶碗以及南方的小型玉器,文明的迹象非常渺弱,没有文字和青铜的任何蛛丝马迹! 

正文 第二章 黄帝蚩尤(约5000年前)

有一种文明“西来说”:五千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一支,由于过腻了发达的生活,就带着他们先进的青铜技术、楔型文字、轮子和麦子,离开两河流域,跨过沙漠,向东来到我国西部的黄土高坡,启动了我国的文明进程。
证据如下:
第一就是我国最早的青铜器物,是五千年前集中出现在西部甘肃地区。而黄金、白银装饰物,四千年前也是最早出现于西部甘肃。
第二,中国的麦子也是五千年前从西部新疆、甘肃地区先有的(甘肃天水还有个麦积山)。麦子从西向东传播,怀疑是苏美尔人送来的,并且慢慢压倒了我国自行研究开发的小米,终于在汉朝以后,苏美尔人发明的麦子成为中国北方最流行的食品。
第三,汉字比较接近苏美尔人的楔型文字,都是以笔划表意,以单音节为主,难道是从楔型文字演化来的?
第四,西部的中国古人在死后,躺在棺材里面,都习惯头朝西(别处都是头朝东),把西方认做神圣,是文明开化之源。
不管这个说法能否成立,中国的文明确实是西部比较早熟。千里黄壤,满野弥望,成为华夏族文明的摇篮。“史前三皇”(伏羲、女娲、神农)都是诞生在西部。
继史前三皇之后,华夏族的第二批领袖就是黄帝。
黄帝是什么时候在哪儿诞生的呢?
如果谁回答的出这个提问,我宁愿给他一百块奖金。可事实上是,早在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搞不清黄帝的户口了。司马迁特意向东跑到大海,向西跑到空桐,北过涿鹿,南到江淮,向各地的白胡子老爷爷打听黄帝的下落。结果四方各地的老头子们都发誓,黄帝就是他们自家这一带的,就跟现代各地人到处附会一个孙悟空的花果山景点一样。司马迁只好悻悻而归,捡了一些好听的话(雅言),对付着给黄帝写了个小传,到底也没说清黄帝是哪儿的人,什么时候的人。整个传作得更像一篇神话故事。
根据司马迁及古代学者所说,大约是在五千年前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钟,黄帝出场了。
当时夜色完整而且深沉,星星无言地闪烁,世界一片和睦,不提任何要求。一个叫“附宝”的女孩,正在黄土高原北部安稳地睡觉,没招谁也没惹谁,又安稳地醒来。她有点好奇,就抬头看了看天,这一看不要紧,她那沉默的美丽,被一道嗤拉拉的闪电照亮,蛇形的仿佛把天空撕出了一个大口子的闪电,缠绕着北斗七星,照亮了整个郊野。
附宝感觉很恐惧,屋子里的器皿都暗暗地发出红光来,还有轻微的咝咝的声响,附宝的感受就像你在荒野里见了飞碟。也许有什么东西化成了一股烟进来了,当附宝合上眼,香甜睡去的时候,那个什么东西还似乎替她关了门。可怜的附宝,清晨被叫醒的时候,发现她已经不仅仅是她了——怀孕有孩子了。(又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例子)。
据古代学者说,这一次的怀孕为期很长,比别人长了两倍半,到了第二十五个月的头上(已经超过了大象二十二月的记录),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黄帝出生了。由于在妈妈肚子里多呆了十五个月,期间已经学会了讲话,所以黄帝刚生下来,就已经能说会道。这个孩子长得很像领导干部,一幅龙颜,浑身散发着圣德,家里的鸡呀狗啊都怕他。很多情况下,吃饭的骨制勺子拿到他手里就会粉碎,他看着一个瓦罐,那个瓦罐就会爆炸,他盯着某一个人,那个人肯定就要栽跤。村里的人都怕够了这个小孩。甚至风雨雷电这些气象诸神也怕他,黄帝一说,天怎么这么热啊,该刮点凉风就好了。于是立刻就会刮起凉风。说下雨也是一样。
功力伴随着他的年龄而增加,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已经可以驱使虎、豹、熊、罴。很多老虎生了孩子,都要领着到他这里报到。
事实上,黄帝的“黄”字,就是一只野兽被仰面切开后,剥开的皮的样子。横杠是两条前腿,下边两点是后腿,上边是大嘴,中间是兽皮的条纹。
在黄土高原上追随黄帝的另一个少年人,叫做“应龙”,同样身怀异能。“应”是雁鸣的声音。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地飞行,领队的老雁不停于空中鸣叫,后继的雁一只接着一只地应着,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付、应唱、应和、响应等词的来历。应龙获得了雁的飞天本能,他身体轻盈,轻易就可以爬到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飞龙。 
既然是龙,就具有驾驭地面流水的神力。当应龙和黄帝一起在水边赶着牛羊走的时候,应龙走向河水,河水就像惧怕他似的,倒退着让出一块空地。这个技能,给黄帝带来很多好处,黄帝所看管的羊群需要饮水的时候,不必费力寻找,应龙可以让远道流来一潭河水铺在面前。
种种迹象表明,黄帝驱使着虎、豹、熊、罴,有游牧生活的特征。这是他不同于神农氏一族的地方,虽然黄帝也是神农的后裔,只不过七杈八杈,不是嫡系而已。神农氏的老窝本来在渭水流域(陕西中部),但一部分子孙顺着洛水北上,跑到陕北发展来了。我不知道当时的陕北怎么样,在今天,陕北特别是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石头多树少,雨水少,是艰苦的湖盆草滩和有名的革命老区。只能放羊。神农氏的这批北上移民,逐渐放弃了神农的耕植技术,而改放羊了,逐草而居。黄帝和应龙,都是这只移民的后裔。 
草长鹰飞,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