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穿农家种好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穿农家种好田-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难道说自己能够心想事成:白天想什么,晚上空间里就出现什么?!

    或者说自己在外面遇到什么难题。空间里就出现真实的物品帮助解决?!

    要不然,那些冰棍模具怎么解释?!

    要是这样的话,那自己就多想一些好事,然后让空间协助完成!

    田青青如此这么一y y ,心里亮堂了很多。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抱着小羊羔儿出了空间。

    ………………………………………………………………………………

    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田青青宣布下午去卖鸡蛋。

    为了做的像一些,田青青把篮子里铺上一个包袱。放上鸡蛋后,又往鸡蛋里灌了一些沙土(谷子最好了,可惜她不能往外拿)。

    又让田达林像上次带钱一样。在自行车后椅架外侧绑上一个篓筐,把盛鸡蛋的篮子放进篓筐里。并把篮子两边用柴草填实,免得篮子晃动撞破了鸡蛋。

    在人们的注目中,田青青前面大梁上驮着田苗苗,后面后椅架旁边驮着盛鸡蛋的篓筐,掏梁骑着自行车。直奔县城而去。

    毋庸置疑,在避开人们的视线以后,她便把田苗苗和鸡蛋都放到空间里,自己一个人罩着空间,骑车而行。

    乌由县现在还沿袭着古老的集日:逢二排七是大集,四、九是小集。就是集日,也是一上午的时间,吃过午饭,集上就没人了。下午半晌不乏的,更是没人买、卖。

    田青青前世田苗苗时期,在县城工作和生活了五年多,自是知道这个规矩。她之所以选择下午来,就是为了躲开熙熙攘攘的人群,躲开无处不在的工商所管理员(简称街管员)。

    至于去哪里卖,田青青也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去事业单位或者居民区。

    前世里田苗苗时期,有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事,她说她的老家是京城,爷爷奶奶都是教授、讲师级的人物。父母亲是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被分配到乌由县农林技术工作站工作的。与父母一同来的还有好几个叔叔阿姨。后来都落户在了这里。

    田苗苗见过同事的父母,果然一副知识分子的派头,很注重仪表。

    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条件都优越。被分配到穷乡僻壤,心里的怨气大着呢。一般都是以高消费来安慰自己,缓解心里的不平。

    对,应该到那里去看看,说不定能碰上同事的父母,抑或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同事。

    可农林技术工作站又在哪里呢?

    田青青搜索了一下记忆,脑海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名字。只记得有个农业局和林业局,在九十年代建的东市场步行街上,很繁华的地段。

    而那条步行街,应该是在县粮站东侧往北二、三百米远的地方。

    上次与颐守义表哥只走到县粮站,没再往北走。说不定就在那里。

    现在是七十年代初,田苗苗才一岁零四个月。到她参加工作的时候,不知进行了多少次体制改革了?!说不定那时的农业局,就是现在的农林技术工作站。

    田青青给田苗苗预备下吃头和玩具,当然还有小黑狗。便在一个背人处。推着自行车走出空间。顺着县粮站门前的泊油路往北走去。

    走了二、三百米远,果然出现了一条向东拐的土路。

    土路的南面是一片荒芜的绿草地。草地的南面是一条水沟,散发着臭烘烘的气味。

    土路的北面是一片庄稼地,大约有二百来米宽。此时里面种的是小麦,黄澄澄的眼看就到了收割的时候。

    在庄稼地的东面,有两纵排红砖瓦房。每一幢都有七、八间,一看就是机关单位。

    凭印象,这里应该就是后来的农业局和林业局所在的位置了,并且还是在县城中心的闹市区域。

    可是,现在却是在县城的最北边,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田青青在心里感叹着三中全会以后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步伐,推着自行车走过去。

    果然,门口的牌子上写着“乌由县农林技术工作站”。

    看来就是这里了!田青青舒了一口气。

    大门是用铁棍焊制的那种。此时大开着。一条甬路直通到北头,两纵排房子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甬路两侧。

    庭院里静悄悄的,偶尔有一、两个人走动,也是从甬路东(西)走到甬路西(东),或者从前(后)排走到后(前)排。没有人说话,更没有吵嚷和喧哗。

    田青青看了一会儿,怕人家正在开会再被轰了出来,不敢贸然进去。

    “小姑娘。你在这里等人还是找人?”

    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在身后响起,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田青青回头一看,是一个推着自行车的三十多岁的年轻男子。中等偏上的个头,方脸,眼睛不大,笑眯眯给人一种很温和的感觉。

    “大大,这里头让进吗?”田青青答非所问。

    她知道京城里的人们都管“大伯”叫“大大”,有的地方还叫“大爷”。见对方是京城口音,也就很时髦地改“大伯”叫“大大”了。

    “你去里面做什么?找人?”对方问。

    田青青摇摇头:“我……想到里面卖鸡蛋。”说着看了一眼自己的篓筐。

    此时,田青青的篓筐里已经没了篮子,而是只有半篓筐鸡蛋:三百枚。

    “你一个小娃娃还没车把高哩,驮这么多鸡蛋?摔了怎么办?你大人呢?”

    对方也是没有回答田青青的问话,很惊讶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妈妈一会儿就来。大大,你要鸡蛋吗?”田青青依然坚持自己的思路。

    “好,你跟我来吧。”男子说着,骑上自行车进了门。

    价儿也没问,鸡蛋也没看,是要还是不要?

    田青青心里疑惑着,推着自行车走了进去。

    “张友莹,杨小川,老陈、老魏,小侯……来了个卖鸡蛋的小姑娘,赶紧来买!”

    男子骑到第一排房子的甬路中间,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喊道。

    “吱扭扭”,各个紧闭着的房门一下全被打开。

    “呼啦啦”,各个房门里都走出一个或者两个男人或者女人来。

    “老方,哪里卖鸡蛋的呀?多少钱一个?”

    人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并且都是外地口音。有北京的,有天津的,还有唐山的。

    “就是这个小姑娘,”叫老方的男子往后一指田青青,“我没问价,你们看着买吧,一个小姑娘竟然驮了这么多鸡蛋,真新鲜!”

    田青青一到,人们就把她围起来了,先看了看鸡蛋的成色,然后问道:“小姑娘,多少钱一个?”

    田青青在心里很感激那个叫“老方”的男子:素未平生,这不是在给自己呼唤顾客、招揽买卖哩嘛!就凭人家这个态度,咱也不能给人家的同事多要哇!

    “大小一齐拾,五分五一个。”田青青脆生生地说。

第122章 卖鸡蛋(二)() 
第二更。

    ………………………………………………………………

    “嗬,别看人儿小,还挺会做买卖,你大人呢?”一个操着唐山口音的中年妇女问。

    田青青:“我妈妈去别处了,让我先卖着。阿姨,你要吗?”

    “小嘴儿还是怪甜。”

    “一看就是个常出门的孩子。”

    “老陈,你要不?”

    “要,挺新鲜的。”

    “…………”

    人们议论着,又各自散开。不一会儿,又都拿着家什回来了。有的是篮子,有的是盆子。

    这让田青青想起了前世现代的塑料包装袋。买鸡蛋的人什么也不用拿,掏钱就能提溜走一兜儿。虽然不环保,却很便利。

    田青青把自行车倚牢在甬路旁边的一个自来水水池上,她自己则站在水池边沿上给人往外拾鸡蛋。

    直到这时,田青青才发现,用篓筐盛鸡蛋是一个很愚蠢的办法:她个儿太小了,拾起里面的鸡蛋很费劲儿。

    “来,你看着,我给你拾。”老方走上前,一手抓仨,一边报着数,一边往递过来的篮子或者盆子里放。

    人们大多都是要三十个,也有要二十个、四十个的。三百枚鸡蛋很快被拾完了。

    接下来,老方又帮着收钱。

    十六块五毛钱一分不少地很快交到田青青的手里。

    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讨价还价,也没有一个人挑剔鸡蛋的大小。

    哇塞!

    与知识分子打交道就是痛快!

    田青青心里高兴。微笑着对人们说:“叔叔,大大。阿姨,你们要是吃着好吃,隔几天我就给你们送一次来。”

    “好哇!小姑娘,你要是有鸡蛋,就可着劲儿地往这里送。这里别的不好卖。鸡蛋、鱼、新鲜肉,卖的最快了。”老方说。

    田青青闻听心里一喜,忙问道:“你们也买鱼?”

    “买呀。如果是活鲤鱼的话,就更好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操着一口天津口音的男子说。

    “美得你吧!现在上哪里弄活鲤鱼去?”操唐山口音的中年女性揶揄了一句。

    “我卖的就是活鲤鱼。”田青青不失时机地表白。

    “活鲤鱼?你有活鲤鱼?”几个操不同口音的男女几乎是一口同声地追问。

    田青青:“嗯哪。都是一斤靠上的大鱼。”

    老方:“你家有养鱼池?”

    田青青摇摇头:“没有。从坑塘里钓的。”

    老方:“你现钓现卖?”

    田青青:“嗯哪。”

    “你是哪村的?”刚才操着天津口音的男子问道。

    田青青:“田家庄的。”

    天津口音男:“你是不是天天在家里钓鱼卖钱?”

    田青青点了点头。

    “哦,原来你就是那个会钓鱼的小神童啊!”天津口音男说完,又对众人说:“这就是我给你们说的那个会钓鱼的小神童。一开始我也不相信,架不住人们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不由人不信。这不。今天见到真人了,原来是这么小的一个小姑娘。”

    “真是的,一看就挺机灵。”

    “要是没一手,大人也不会放这么小的孩子出来做买卖。”

    “尤其这鸡蛋,摔个跟头全完了,大人也真放心?”

    “人家大人心中有数呗!”

    “…………”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玲玲,你看小姐姐多会做买卖呀,还会钓鱼!你长大了一定要向小姐姐学习噢!”

    一个年轻妇女对怀里抱着的七、八个月大的女婴说。

    田青青循声望去。忽然眼前一亮:那个抱孩子的妇女,像极了自己前世田苗苗时期的那个同事。再看她怀里的孩子,眉眼里跟这个妇女很相似。

    玲玲?对呀。前世的同事姓方名艳玲。难道说,这个女婴就是自己前世的同事?

    可是,这个女婴比现在的田苗苗最少也得小半年,而田苗苗去世时,人家的女儿都会走路了。印象中方艳玲应该比自己大。

    想想也有可能:田苗苗二十九岁还未婚,如果方艳玲适龄结婚的话。孩子会走路也很正常。

    田青青心里这么一想,真有种旧地重游遇故交的感觉。把人们当面议论引起的尴尬冲淡了不少。

    “叔叔、大大、阿姨,你们如果愿意要鱼的话,说个时间和条数,我按时给你们送来。”田青青对着还在议论的人们说。

    于是,人们又报起数来,你一条,她一条,一共定下来八条。并说越快越好。

    “那就明天吧,还是这个时候,怎么样?”田青青以商量的口气问道。

    “真是个心里透亮儿的孩子。”天津口音男称赞道:“知道我们上班族中午没时间做饭,一般都是晚上改善,便定在下午送。”

    于是,人们又是一番议论。

    “叔叔、大大、阿姨,如果你们愿意买我的东西,我会经常来的。”

    田青青微笑着和人们打了招呼,在人们的议论声中,骑车离开了农林工作站。

    自此以后,田青青果然隔三差五送一次来。后来熟了,不但卖鸡蛋和鱼,还卖青菜。

    尤其是空间西红柿,受到了这些农业技术员们的一致称赞。都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西红柿,有的还向她探讨栽培技术。田青青只好推说是大人种的,自己不知晓。

    来的次数多了,田青青知道了领自己进来的那个“老方”,就是自己前世田苗苗时期的同事方艳玲的父亲方志仁。

    而那个女婴,果真就是前世的同事方艳玲。

    方志仁夫妇都在农林技术工作站工作。他们还有一个七岁的儿子方毅,在京城跟着爷爷奶奶。那个年轻妇女就是方志仁的妻子,方艳玲的母亲。

    方艳玲是田青青穿越以来,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