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仙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聊斋仙境-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了赵光义夺哥哥为什么要说话。

    而对于终宋一朝的兄杀侄子,弟弟也杀侄子

    看着呗。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甚至可以说,还有不少文官在鼓励这么干。

    不是他们鼓励这种行为。而是这种你杀我下一代,我杀你下一代的行为,实在是太好了。

    说的大一点儿,这总比汉朝的八王之乱,要好的太多了。不会影响任何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他们杀来杀去,死的也都是皇家的人,不会死到他们大青巾们的头上。

    所以,这样的行为才是被允许的,并且暗地支持的。

    “陛下!万事都可以协商!但是万万不可动刀兵啊!万万不可以啊!”

    这一点,到了晏殊这地位,他比谁都明白。他对赵祯是忠心,但这已经成为了大宋“选拔”皇帝的祖制,就是他也不敢揭开。

    一旦揭开,那可真的是要不知道死上多少人了。从赵光义开始,这事儿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旦皇帝发现了事实,试问他还会认为朝廷大臣们的忠吗?而那要杀自己后代的兄弟们,皇上还会仁下去吗?

    而且大宋的王爷们有些像汉朝的王爷,都有领兵传统。有兵权在手的他们会甘心任皇帝杀戮?

    到时便是个群王皆反的局面。哪怕想用汉朝的推恩令都不行。

    因为汉朝的推恩令之所以行的通,便是因为它惠及的就是诸王的后代们。

    而这事儿一揭开,只要有脑子,就会发现这是有人故意让他们互相杀他们的后代。

    诸王争皇位,杀光皇帝的儿子,自己坐上去。

    不揭开,这坐上皇位的就是最大的赢家。然后文官们一忽悠,军权交出来。

    可当他们发现坐上那个位子后,只是一个轮回的开始,而且是自己成为被杀后代的那一个。皇帝们会怎么做,还用问吗?

    至少会抓死了军权。

    可是没军权的皇帝才是吉祥物,有了军权五代十国已经证明过了。

    没人愿意用自己的命来试一下皇帝有军权,会不会任性。

    而且能劝说皇帝不重视武人,费了他们先辈多少的功夫。重来一次,他们还办的到?

第279章 、业务能力还在() 
晏殊想的很多。不是他能联想,而是最近发生的事太多,他不得不多联想。正所谓劳心者治人,不愿意多联想的,已经全都治于人去了。

    总有刁民想害朕啊!

    晏殊想的多,但是赵祯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只觉得他只是调些人手救自己的臣子罢了。而晏殊已经老了,再和他说下去,天都亮了,到时候大臣们都睡醒了,这事更麻烦。所以本着快速解决,爱护总臣的心,赵祯觉得大家就别在这儿瞎比比了,有这功夫,人都救出来了。

    他们老赵家对神仙,从来都是有救错,没错过的。更不用说沈石还救过他儿子了。

    赵祯发了善心,一挥手,七八个健壮的小内侍围了上来,将堂堂大宋首相带去休息了。

    这完全是没有任何恶意的。这所以是体格健壮的小内侍们,还不是敌人总是打汴京主意的恶果?

    他,堂堂大宋的皇帝,调不来军队保护他的皇宫,他只能打一打健壮太监的主意。

    其实这还不是文官们害的。皇帝想调人手保护自己,他的大臣们就告诉他,这会招来胆大包天之辈给他戴绿帽子。

    皇帝一想,这倒也是,只能从太监中选壮硕的了。

    但是皇帝的安危什么的,这等“小事”,事过就忘,没人会记得自己阻过皇帝寻找安全感。这样的事要是老记得,他们就不是政治人物了。

    本来这是很正常的变化,但是晏殊不是什么名侦探,从他的角度上看……今夜皇帝急召自己进京,然后便扣留自己在宫中,就连派了两个强壮的内侍保护着,也让他理解成了扣押。

    要出事,这是要出大事儿!

    皇帝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不然他为什么这么干?

    正所谓做贼心虚。事虽然不是他晏殊办的,但他却是个知情人。他知道这事一旦引爆,皇帝非把这大宋上上下下的人当仇人不可。

    赵祯哪儿知道他不过是报下恩,与沈石合作一下,还有这许多的恶心事。

    他是真的相信了大臣们的忽悠,皇宫中有正常男人会给他戴绿帽子。

    这样的事,从古到今,只要是正常男人就没有不防的。他根本没有多想。

    而且赵祯毕竟是大宋的皇帝,这国家的主人,理论上这国家的军队也是他的。现在救自己儿子的人需要帮助了,他派出一点儿军队,赶紧去救人。怎么了?这没毛病。

    至于为什么绕过大臣?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朝廷的工作效率有多高,他能没点儿逼数。等他们上班,等他们研究完再发兵,真的是什么都结束了。

    一如那个封锁区,到现在也没有解除掉,不就是吗?

    虽然说这样是为了安全,但效率太慢。

    赵祯走来走去,他用了印,让包拯去调军,不仅仅是担心沈石的安全,他更想知道自己的军队对妖邪的战力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干不过,一切都不用说了。他会当成什么都不知道,就当世上无妖邪。这一点,刘太后在世时,他就干过,而且干的很成功……他熬死了刘太后,自己还是皇帝。

    但如果军队干的过他的心也就不免要活泛一下了。有妖,也就意味着长生不是吗?

    总之这都要看自己手中的实力,自己有什么牌打。

    但是赵祯行动之后,却忘了晏殊。晏殊从来就不是一个认命的人。

    他忠于皇帝,但当年请刘太后垂帘的同样是他。

    从某一角度上说,他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但是这大局观的利害,也只是从某一方面来说。

    不然他搞的庆历新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搞他了。

    一如现在,他的大局观又犯了。如果让那种血腥的时代再次到来,对于天下人而言,无异于灾难!五国十代的时代,绝对不能再一次到来!

    有了这么一个大局的利害之后,哪怕赵祯是他的弟子,他也顾不上了,晏殊就开始想方设法的给外界传递消息。

    赵祯并没有隔绝晏殊,扣押更是没影的事儿。他就没这么想过。

    但是赵祯做的一件事让晏殊就有了这样的感觉。

    晏殊打量着外面的内侍,很壮硕,不认识。

    身为大臣,而且是首相这样的位子,皇宫中,皇帝派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竟然不认识。这真的是越想越是危险。

    被送进一处宫中的厢房后,晏殊把自己的外衣扯开,伸到内衣里面,一掏,就掏出了一沓子金叶子。

    作为一个老江湖,进宫的时候身上备着金叶子乃是理所应当该做的事情,而且数量还不能少,因为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等级的内侍,小内侍几十两银子就搞定了,少监就需要几百两起步了,一千两也不是没有,甚至于当年收买刘太后身边的人,五千两银子都花过。

    这是大宋,消费水平高。银子少了,还真拿不出手。而他当年也没白使银子。

    正因为通了太后身边的人,太后当年要去拜赵家祖庙,他才得了信儿,带人阻止。从而一举由太后党成为了帝党。

    这无关乎忠心,这是政治。

    感性说法,这是正义,是他回报先皇的知遇之恩。

    然而事实却是真宗没有重用过他,刘太后也没有。晏殊真正的起飞,其实还是在仁宗手上。

    当然,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不能简单说他是好,还是坏。能跌荡起伏总是不倒者,从来都是灰色的生物。纯白或是纯黑,要么倒在了烈士的路上,要么就上了恶者的耻辱柱。只有灰者,才可以不倒。

    晏殊的功力就是在那个时候练成的,而且他也很清楚,不管对主子多么忠诚的太监,除了人与主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贴身太监之外,是不怎么会拒绝收受贿赂的,因为那是他们几乎唯一的收入来源,至于正常的俸禄,那几两银子管个屁用啊!汴京的花费有多惊人,他晏殊又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大宋优待的是士人,可没说要优待太监。

    晏殊的手心里攥着金叶子,开始敲门。这么些年过去了,他已经很久没这么做过了,希望业务能力还在。

第280章 、行动() 
“两位,两位,你们开开门,我有话要说!”

    两个小内侍互相看了看,没搭理晏殊。

    他们在调过来前可是被各宫主事敲打过的……只带力气过去,不要带耳朵,也不要带嘴巴。

    这其实也是宫中的规矩。那些没心没肺,不讲规矩的,在这皇宫大内可活不长久。

    “两位,你们别不搭理我这老人家啊,开开门,开开门,我有话要说!真的,很重要的话!”

    两人还是没搭理他。刚来的小内侍们心气可高,他们忠心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晏殊继续喊:“你们开开门,开开门,我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说啊!”

    其中一个小内侍不耐烦了,没好气的说道:“王阁老,咱们是给主子办差的,主子的话就是天,主子让咱们看着你,让您休息,咱们怎么敢耽误您休息,您是丞相大人,就别和我们这些阉竖之辈说话了,成吗?”

    晏殊笑了。

    忠心?

    呵呵,他们读书人,哪一个不是带着一片忠心入的官场?可是他们忠心了多久?

    就算是他。真宗时,他发誓忠心于真宗。

    真宗崩了。他找准时机,在二位相国争权夺利的时候,他一举推出了垂帘听政,忠向了太后。

    后来,太后野心大了,要以国礼祭祀赵家祖先。如果刘太后是男的,说不定他就不管了。可刘太后是女的。又是他,一力阻止,扼杀住了太后膨胀起的野心。他又把忠心给了当今皇帝。

    至于其他的文官就更不用说了。

    所谓的忠心从来都不是从一而忠,圣人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官场就是一个交易场,之所以没交易成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付出的代价不够。

    半本论语治天下。要读的进,读的懂才行。

    晏殊手指头一动,两片金叶子就从门缝儿里溜了出去。“哎哟!”

    “钱!”

    两个小内侍一看两片金叶子从他们眼皮子底下溜了过去,顿时魂儿都被勾住了,蹲下身子手一按,就把这两片金叶子给瓜分了。

    “金叶子!”

    “真的是金的!”

    中国自古便少重金属,特别是金银。这也就造成了中国的金银很少有贬值的情况。不像那铜钱,什么狗屁倒灶的事都有。更重要的是金银永远可以当钱玩。而铜钱却有一定法律效应。大多数的铜钱,什么当三钱,当五钱,真心是个坑。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的,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不作为货币使用。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770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

    但事实上,却是差不多银铜兑换率在1两对2贯左右。到了南宋后,1贯铜钱的购买力远不如北宋。宋史上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的一两银子可换3贯300文。

    也就是说,不管朝廷怎么规定,铜钱,也就是国家法定的货币一直是处于贬值的状态。

    小太监们打小进宫,获取的工资,按照官方牌价,以入宫1两黄金=10两白银=10000文计算,到他们老了,他们出宫,至少要贬值一半儿,也就是1两白银兑2贯铜钱。这还是没有计算他们当差时,朝廷出的当几,这样的铜钱。

    如果算上。晚景凄凉,那是免不了的。

    太监们当然想把自己的铜钱全换成会保值的金银。在这点上,绝对不要怀疑一个太监的金融能力。

    但凡成为太监的,在这方面他们就少有不深造的。

    然而没用。

    就像这两个小内侍一样,不要说金子了,就是银子,他们都兑不到。不要看大人物们收受贿赂那都是几万几十万的来,但那是大人物们,哪怕这个国再不产金银,大人物们也是有的是门路。然而底下的人可就难了。

    不仅事实上确实没这么多的金银,更是草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