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和学之外,自然还要“产”的支持。
李仙在福地里有很多工厂,包括火炮、火枪和炮弹、子弹等的工厂,这些产品的生产离不开金属切割加工,研究所以实验方式生产的大量刀具钢都用在这些地方,使得军工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单是火枪的生产水平,从每月生产五千支枪轻松提高到每月一万支以上。
除此之外,依靠研究所开发的技术,李仙正筹划着建立专门的工具钢生产线,批量生产工厂所需的各种刀具和特种钢等。
另外,李仙还想着建立大型炼铁厂,大量生产熟铁和生铁。
第三百四十八章 广州的问题()
生铁也还罢了,中国的生铁技术还算完善,冶炼温度只有一千三百度左右,以研究所现在的人员和技术储备,想要批量生产优质生铁不难。
至于熟铁生产,就需要借鉴欧洲的普德林法了,欧洲还没有大规模生产钢铁的方法(坩埚法只能生产少量钢铁),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就是普德林法了,可以批量生产熟铁。
从李仙获得的资料看,普德林炉的构造和平炉相近,只是没有下部的蓄热室。
燃料燃烧后形成的长火焰送入炉内,靠炉顶的反射作用加热生铁,炉底用铁的氧化物砌筑,由于火焰中的过剩氧和炉底中大量的氧使生铁中的碳和磷经氧化去除。
普德林炉温只有约1400度,生铁中的碳脱除到一定程度后,熔点超过炉温,金属呈半凝固状态,要靠人力搅拌才能使冶炼继续进行。
但由于炉底和炉渣中含有氧化铁,碳可以脱除到很低,成为熟铁;然后经反复锻打,挤出熟铁中的氧化铁渣子后,制成材料使用。
从这个角度看,普德林法生产的铁料其实是毛铁,也就是未经锻打的熟铁。
从技术难度看,李仙这边已经能在一千六百度高温下生产钢铁,对耐火材料和鼓风机的研究也很深入,各项技术参数都初步掌握,只要建立高炉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生产,确定一些细节,就能正式开始生产了,除了涉及的设备规格较大以外,纯以技术难度而言,倒比石墨坩埚炼钢法的技术难度低了一个数量级。
只是,一旦要启用普德林炉,每天就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和铁矿石,燃料也还罢了,佛山使用的多是韶关附近铁矿提供的矿石,铁矿石只能算贫矿,品位低,而且产量也不大,势必会成为限制铁产量扩大的瓶颈,倒让李仙暗地里伤透了脑筋。
这时代的火炮采用黄铜和铸铁,火枪用熟铁,钢铁多用于机床和其他机械里。
只有铁料产量足够高才能扩大武器的产量,供给自己的军队使用以外还能往外出售,缓解资金压力,是李仙现在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
不过,李仙想提升华夏军的整体工业水平,缺的还不仅仅是铁矿石一项,还有好多物资的紧缺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比如,要生产火药,就需要硫磺、硝石和木炭;生产火枪和火炮,就需要生铁、熟铁、钢铁到煤炭和木炭;提升造船业,建造军舰或千吨级商船,就需要优质木材和生产帆布需要的棉花、麻布等,其余还有各种零零碎碎的原材料。
在清廷封锁广州物资运输的情况下,取得这类物资越来越困难,是如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在李仙在福地里,炼钢炼铁升级工业基础,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广州城里有一个人却坐不住了。
原来,攻克广州后不久,李仙和玄正就进入福地搞什么研究所,把治理广州的任务交给王九玄。
一开始,王九玄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自己终有有机会独当一面,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事情,而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
只是,独自在广州治理了三个月的内政后,王九玄觉得这事情麻烦透了,每天都要跑得焦头烂额,每天都有一大堆事情,而且刚处理完一件事情,就有三四件新的事情发生,简直是没完没了。
治理广州,首先遇到的事情就是解决物资紧缺带来的各种骚乱。
广州是一个有二百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如果在这时代评选人口最大的城市,广州绝对能进入前三。
按照清国的生产效率,供养一名城市人口,需要七八名农夫辛勤劳作,也就是说供养广州城的人们需要的粮食和物资,需要一千五百万名以上的农民勤勤劳劳地工作。
就以粮食而言,广州府所属的几个县供应广州所需的粮食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是整个广东也不行,需要从广西和湖南、湖北等地大量进口粮食才行。
在广州被李仙一方占领后,清廷还来不及派兵过来剿灭,但也第一时间掐断了到广州的粮食输送途径,简单说就是在广西梧州设置关卡,不让粮食输送到广州来。
当初李仙一度不愿意占领广州,就是觉得占领广州后清廷会禁止各种物资的输送,到时候广州的经济崩溃,那么华夏光复军就要不败而败,失去全部民心了。
按照李仙的想法,至少是占领广东全域后占领广州,或者学某党,占领所有农村后再慢慢占领大城市,这样就有能力保证大城市的粮食供应了。
只是,当时的形势使然,下面的军队盯着广州这个大城垂涎已久,自然不会理会李仙的这种远见,最后李仙也却不过底下人的热情,只能先攻克广州再说。
至于先占领广州,将里面的物资攫取拿到民众基础比较好的雷州等地,然后在清国军队攻过来的时候顺手把广州让出去,把包袱甩出去这等高端战略,李仙也考虑过,但其中难度也颇大,想说服王九玄、秦日纲等人把广州拱手让出去,也有很多困难。
这还只是物资方面的物体,在此之外还有很多让王九玄挠头的事情。
王九玄想在广州复制这一套,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阻力,别的不说,想整顿道路疏通沟渠,免得街道在夏天下雨时泥泞不堪,就遇到几乎所有人的抵触。
当初王九玄在东海岛待过一段时间,对东海岛的情况印象深刻。
李仙当时钱财不缺,又对各种市政建设舍得投入,且东海岛毕竟只是人口很小的岛屿,使得东海岛在李仙的治理下道路平整干净,集市秩序井然而热闹,治安很好绝无帮派或衙役欺负民众的事情,总之在很多方面都比欧洲的名城做得好。
原来,广州的道路两侧有大量摊贩和商铺,甚至沟渠上面也建有房屋,想治理沟渠就要清理这种违章建筑,就会断了好多人的赚钱门道,自然会导致普通民众到士绅都一起抗议,反对王九玄的这种“暴政”。181
第三百四十九章 昏庸的知府()
王九玄本来觉得清理沟渠和街道是好事情,有利于提高广州市民的生活水平和舒适度,但在书生和普通百姓上街示威抗议,又有士绅们极力反对后,只得无奈放弃了。
这些还只是内政,最重要的是自家队伍内部也出了不小的问题。
就比如秦日纲和杨天明,一方主张三元观治理广州,一方主张应让更有能力的李仙治理广州,每天都吵个不停
就是王九玄跟李仙私交很好,遇到这种情况心里也不由抽搐,难道自己的能力就比李仙差那么多,不招人待见吗。
这还是小事,秦日纲和杨天明争吵的背后却是天地会和明教这两大势力的暗中博弈,自付自己是革命的功臣,在广州疯狂发展会众和教徒,抢地盘抢钱财,一时搞得乌烟瘴气,还经常为此大打出手,不仅相互之间争夺,在天地会自己人内部和明教自己内部,也分成很多势力互相倾轧。
念在这两人在之前的战斗中功劳不小,而且在军中和广州市民中都有很大的势力,王九玄也不好动他们,倒让以这两派为首的很多江湖帮会和教派弄得广州很是乌烟瘴气一番。
在军队这边,也有很多问题,李仙很精明,一开始就知道广州是个大染缸,就禁止自己手下进入广州,都在外围扎营,每天勤练士兵。
三元观一方却以为这是混元宗的示弱,极力撺掇着王九玄带兵进入广州,然后军队军官们天天被士绅和商人吃请,无心搭理军务,普通士兵也被城市繁华迷住了眼,对艰苦的训练逐渐不以为然,总之军官腐化严重,士兵开始逐渐蛮横,远不如进城之间的艰苦朴素。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市民对华夏光复军的反感也越来越厉害,有留恋清朝统治的书生们撺掇着要帮朝廷收回广州,士绅和大商人们表面上对联军客客气气,暗地里却想尽办法使手段,诋毁各项政令。
就是好一点的,也是对王九玄的各项命令爱答不理,不冷不热而已,与王九玄先前所想的民众欢呼王师起义,共抗清廷的盛大景况完全是两回事。
最近这几天还出了件大事情,就是出了件人命案,有个华夏光复军的军官杀了一个广州百姓,然后引起众怒,天天有民众在王九玄办理政务的官署外面抗议示威,甚至打出“王九玄滚出去”、“华夏军滚出去”等口号来。
王九玄一开始还想自己扛住所有事情,在李仙和玄正出关之前把所有事情都平了,让两人看到秩序井然的广州,让这两个人知道他王九玄也是有能耐的人,但硬撑了三个月后终于坚持不住了,跑到福地里找李仙诉苦。
“事情就是这样,这广州城里现在天天有人都骂我,戳我脊梁骨,我快顶不住了,你必须得出山帮我。”王九玄拉着李仙的手,一脸的灰暗,不想放松,使得李仙挣扎了半天才把手抽出来。
“丫的,得亏我这段时间武功又有长进,要不然就要被个大男人拉住不放了,那成何体统。”李仙好不容易把手抽出来,不由心中暗骂。
只是,王九玄会这样,也大大超出李仙的预料。
自从结识王九玄以来,李仙看到的一直都是这位三元观掌门弟子做事洒脱自如,似乎没什么事情能难住他似的,没想到只是治理广州三个月,竟让他急成这样。
不过,李仙虽然一直在三元福地待着,并没进入广州参与施政,但该有的情报收集和沟通一直有的,对广州的情况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实难理解王九玄怎么会急成这样。
“我听说的是广州这段时间也没什么大事,一直好好的,你至于这么着急吗?”李仙忍不住问道。
“怎么不着急,现在我的府衙外面天天有人聚集闹事,说我是数百年来广州最昏庸的知府,能不着急吗?”看到李仙还是不急不忙的样子,王九玄恨恨地说道。
“骂就骂吧,反正只是挨骂又不会掉你一两肉。”李仙不在乎地说道。
“那怎么行,你是因为被骂的不是你,所以才隔岸观火,不在乎,是吧。”王九玄不由跳起老高。
“就是骂我又怎么样,我也照样不在意。”李仙不以为然地说道。
王九玄想骂一句狠的,然后突然一愣,反应过来,直直地看着李仙问道:“你是说如果有人这样骂你,你也不会丝毫放在心上,是吗?”
李仙理所当然地回答:“那是当然。”
王九玄似乎明白过来什么,似乎又觉得很糊涂,竟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仙看了王九玄半响,突然明白过什么来,小心翼翼地问道:“你不会真在乎那些人对你的评价吧?或者说你真希望广州那些人对你说好话,说你是难得的好官,爱民如子,清廉能干吧?”
“难道不应该吗?”王九玄反问道:“我既然接了治理广州的差事,就要把这事情做好,把广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人称道。
要不然,以后挨骂的可不只是我一个,我们整个华夏军上下都要挨骂,以后打其他城市,也要事倍功半的。
你说我这几个月治理广州,效果怎么样不说,清廉自守就对是有的,还每天勤奋处理政务,劳心劳力。
就说以前怡良还有余保纯那等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到处弄钱,也不知道暗中弄了多少好处,就这那些糊涂虫都怀念他们,还说我不如那些蛀虫十一,真是岂有此理。”
听了这番话,李仙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姓王的兄台果然是一叶障目,病得不轻,根本没有把现在的情况给弄明白了。
“我觉得你现在的情况就是轻重不分,走火入魔,忘了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我们现在就是个造反者,不管做得再好,一时半会之间广州人也不会念着我们的好,只会想着当初在朝廷的统治下生活有多么安逸。
要我说广州就是我们的原来收集地和商品集散地,至于里面的人生活得好不好,对我们亲不亲切,就大可不必考虑。”李仙叹了口气说道。
“你这想法倒也奇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