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清恍然有所悟。在此之前她听过父亲说过,以道观之,天下无不有道;听过明茂官说过,以商观之,天下无不有商;听过莲池大师说过,以佛观之,天下无不有佛;现在师父又说:以善观之,天下无不有善。人哪,真是观念决定着人心里的格局。
单独和大师姐面对时,杜玉清还有些缓不过神来,大师姐还是一贯的直接,直截了当地问:“你是怎么计划的?”
好吧,学会相信别人。杜玉清决定听师父的话,姑且从眼下开始。她把自己对慈幼庄的计划和安排坦白地一一相告:她准备把慈幼庄规划分为三块,最前的一块分割成素饼的工坊,临街部分开辟成一个门市;一块预留作为禅茶加工厂;后面院子就开辟成孩子们学习和活动的地方。
首先要考虑的当然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不仅是现在十七个孩子,还要考虑以后可能陆续增加的孩子,必须制定一个长久的计划,除了教他们读书写字之外,还要教他们会一门手艺,但这些应该派谁来负责,具体应该教什么?她还没有主意。
静清大师姐看了杜玉清一眼,面无表情地说:“师父已经和我说过你的想法,老实说我原来没有考虑你那么远,教孩子们只读佛经确实是有些偏狭了,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选择。”
杜玉清有些不好意思,她当时想得有些太简单了,在师父面前大放厥词,只有深入进去才发现慈幼庄的管理没有她想的这么简单。只听大师姐继续说道:“四师妹静如原来出生良好家庭,会读书识字,你们可以商量一下觉得什么启蒙书适合教以后就让她去教孩子们读,三师妹静真别看没个正形,成天就惦记着玩和吃,她对孩子却最有耐心,性子又活泼,让她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也是不二人选,至于二师妹静净,她做事谨小慎微,让她管着素饼工坊也比较合适。”
杜玉清没有想到,自己苦恼了好久的难题在大师姐面前竟然一下就迎刃而解了,不禁就有些发愣,自己还真是太自以为是了,以为无人可用,其实能人不就都在身边嘛。“至于教孩子们技艺,我觉得你可以找个技艺高的刺绣师傅来教他们,将来他们如果能靠这个技艺吃饭就是功德无量了。”
对啊,还真是灯下黑了,这本来是她最便利的条件,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可是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拿针会不会太苛刻了?看着眼前大师姐面色平静地低头喝茶,杜玉清心里一动,自己操心这么多干什么,你自诩仁慈,这些长期吃斋念佛的师姐们难道不比你更心存仁慈?还是像师父说的,相信他们,交给她们吧。
“大师姐,”杜玉清郑重地说:“以后慈幼庄这里的事情还请你多费心了。”
“这还用你说?”大师姐当仁不让地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事,自然会上心。”
杜玉清哭笑不得,又无比安心。
第二百四十一章 慈幼学堂()
不得不说,大师姐静清做事真是雷厉风行,杜玉清过了两天再来的时候,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中。庄子里作为分割的篱笆墙已经布好,后院孩子们的屋子还在修葺中,他们暂时还住在原来的地方,但已经在后院里开始了学习活动。
四师姐静如教他们读《千家诗》,三师姐静真脑子活,把《三字经》当成歌谣陪着孩子们一边玩耍时一边教他们朗声诵读。后院的几亩空地原来就被看管的居士婆婆随意地种些蔬菜,现在被大师姐正式委托给居士婆婆用来作为教孩子稼穑的场地。在刺绣师傅还没有到任的时候,大师姐就安排孩子们为工坊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帮忙捡豆子,把那些干瘪坏的残次品挑捡出来,留下均匀饱满的豆子。做得好的孩子还会受到鼓励。这些师姐们的行为再一次向杜玉清证明了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你能给她们足够的发挥空间,她们就能施展出无限的才能来。
后院单独开了一个门,上面挂了一个“慈幼学堂”的牌子。园子里的菜地已经一陇一陇被堆成整齐的菜畦,栽上了碧绿的幼苗。孩子们的房间修葺一新,学堂、工坊、净房,干净而整洁,卧室男女分开,各有一间大房间,就等杜玉清新做的被褥一到就可以入住了。
看着杜玉清意外欣喜的目光,三师姐静真得意地说:“怎么样?很棒吧?我们可是费了很大的功夫的。”
大师姐白了她一眼,“你就会表功,要说功劳,最大的就是静海,如果没有她的银子,这一切都不可能。”
“是啊,静海,这里功劳你最大。我才发现银子真是个好东西,它能把我们的理想都变成实现。如果我不是出家人我也要多攒一下银子以后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行。”
“攒银子跟出家有什么关系?跟你想做的事业才有关系,两手空空凭着愿力四方化缘建立起寺院的老法师多的是,我看你不出家就更存不住银子了,这个也好那个也爱的,什么吃的用的,两下半都花完了。”大师姐继续打击静真。
静真也不生气,乐呵呵地笑着,搂着杜玉清撒娇地说:“所以啊,我以后都要傍着静海,这样既能做事业又能吃好的穿好的,是不是噢?”
杜玉清哭笑不得,大师姐和三师姐两人好像是天然的对头,大师姐总是一本正经,三师姐又总是心大没个正经,两个人相互看不顺眼经常斗嘴,幸亏两人都是出家人修行高,斗嘴归斗嘴,都没有往心里去,说话也什么火气,不然在世俗界这样针锋相对的非得剑拔弩张吵起来不可。
“知道你们劳苦功高,给,我带了些饴糖,你待会分给孩子们吧。”看着静真不由自主地咽了口水,就笑着调侃道:“放心,有足够的分量不会漏掉你和师姐们的。”
“我就知道你不会忘了我们的。”静真乐颠颠地拿过装着饴糖的小食盒转身就跑,“孩子们,孩子们,来分糖喽。刚才唱歌谁声音最大啊?”
“大头。”
“嗯,先给大头一个。”
“谁的豆子捡得最快最好啊?”
“小花。”
“小花也有一个。”
“可是我也捡得好。”一个胖乎乎的小家伙不情愿地说。
“对啊,我看刚才大家都做得很好,先从小到大每人发一个,以后看谁表现得最好再多奖励给谁一个好不好?”
“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欢呼道。
看着孩子们热切地围着静真和静如,杜玉清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失落,脱口而出的话就有些言不由衷了。她说:“大师姐,还是你看人准确,这静真师姐和静如师姐对孩子们真是很有耐心,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好先生。孩子们对你们也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第一次见到这些面黄肌瘦而又邋遢的孩子们时,杜玉清就无法像这些师姐们一样毫无芥蒂地去拥抱他们,轻声细语地和他们说话,而是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女孩子们还好,面对着那些男孩子们她更有一种不忍直视的痛心。四个男孩中只有一个是健全的,个子还特别瘦小,其余三个不是豁嘴,就是瘸腿,还有一个是六指,面对他们杜玉清心里就有一种对现实残酷人心险恶的悲哀失落。
“我怎么听着有些酸溜溜的味道,莫不是有人倍感冷落,心生嫉妒了?”大师姐看着杜玉清笑着说,“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什么人做什么事老天都安排好了。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之前所能做到的只是在他们悲惨的人生中给一些安慰,而你却是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功德孰高孰低不是一目了然吗?即使这些孩子眼下不理解,长大了他们也一定会感激你的付出。”
对啊,只要她是真心的付出,又何必纠结于眼前的回报呢。还是自己的境界低了。杜玉清不禁莞尔,真心地说:“谢谢你,大师姐。”没想到这个原来她有些排斥的大师姐反而是最理解自己的人。
“你怎么总是谢谢不离口,虚伪!”
好吧,这个大师姐嘴巴上还真是不讨人喜欢。“大师姐,那这慈幼园今后的事物还麻烦你们几位师姐多费心了。好啦,好啦,不说这些客气话了。我们现在去素饼工坊,如果做的不好,我可就直言不讳地批评喽。”
“那是当然。”
杜玉清嘘了一口气,和这大师姐说话还真是不习惯。
“普照素饼”是杜玉清给她们制作的素饼起的名字,目前暂时做的只有绿豆和红豆两种馅料的素饼,杜玉清原来主张外表用糯米粉做成麻薯式的,但大家好像更喜欢酥皮的,而且因为它能保留的时间更长,所以杜玉清不得不少数服从多数,把多数素饼做成酥皮的。
走进工坊里,大师姐她们雇佣的六位手脚利落的女居士刚好出炉了一批新饼,但杜玉清尝过了之后感觉并不理想,表皮不够酥脆,没有层次感,里馅也不够细腻,吃在嘴里还是有颗粒的感觉。
“怎么回事?”杜玉清问,“前两天不是做得挺好的吗?”前几天杜玉清把家里的蔡二嫂和刘婶子都拉了过来手把手教她们做了几天,怎么蔡二嫂她们离开了两天就不行了?幸亏因为前头门市还没有搞好,现在还都是实验阶段,要不然这样的质量东西就卖出去,她们的招牌可没法树立起来。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想尽快一点做出来,心态上就有些急躁了。”二师姐静净解释说。
“这样的质量是不行的,我没有要求你们快,只要求你们做的好。”
“好吧,”大师姐皱了皱眉,“大家再做一次。”
可是,过了一个时辰后新鲜出炉的劳动成果还是不能让杜玉清满意。她用刀把素饼切开两半,只看到横断面她就不满意了,上面颗粒可见,细尝之下不仅口感不够细腻,味道也不够均匀。怎么回事?她全程盯着大家操作,好像没有什么疏漏啊,该有的工序和步骤都做了,但为什么效果就是不理想呢?
大家看着杜玉清皱着眉,就知道她还不满意。两位师姐和几个居士工人也拿起了素饼尝了尝,有的居士也觉得不满意,神情沮丧;有的居士则完全尝不出和之的素饼有什么差别;还有的工人显得不耐烦了,说了一句:“我觉得挺好的呀,干嘛一定要这么严格,我觉得马马虎虎就这样行了。”
二师姐静净也茫然地说:“怎么办?我也尝不出来有什么差别,我觉得已经很好了。”
杜玉清说:“我要求的是外表酥脆,有层次,里馅细腻,入口即化。现在明显可以看到颗粒,肯定是不行的。大家们再试一次吧,还是要做得更细致些。这些都倒了吧。”
“倒了?这也太浪费了吧?”几位师姐都惊诧地叫了起来,“即使做得达不到你的要求,我们不卖就是了,还可以给孩子们吃,或者拿回去给庵堂的师姐们,你就这样倒了岂不是太糟蹋粮食了。”
“不行,不达到要求的素饼一个都不能留下。”杜玉清虽然也心疼粮食,但她还是决定一定要都倒掉,不然下次大家再做不好也会无动于衷,觉得这些东西起码还可以留着自己人吃,没有被浪费掉。她不能让她们感觉有退路。
还想再做一遍时,才发现浸泡的豆子用完了,杜玉清只得吩咐明天多浸泡一些豆子做准备,然后大家不欢而散。
第二百四十二章 普照素饼()
晚上在写日志时,杜玉清反省了白天发生的事。她知道自己说话还是有些决然了,让师姐和工人们都有些下不了台,但她并不后悔,在京城时她就很反感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将就着吧。”衣裳穿在身上不合意,人们会说“将就着穿吧”;食物不合口味,人们会说“将就着吃吧”;夫妻俩吵架,人们会说“将就着过吧”……仿佛人生所有的的事情都可以马马虎虎地得过且过,到了杭州杜玉清发现这里的人做事精细多了,但免不了还是有人敷衍了事,也许是他们习惯使然,也许是因为思想上的不在意,这都是杜玉清无法接受的态度,但自己要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们精益求精呢?硬性规定一定要按具体步骤操作,还是用师父说的心灵约束?还是双管齐下?
第二天,杜玉清带着刘婶子到了慈幼庄,也许是经过一个晚上的沉淀大家倒也心平气和。在刘婶子的带领下,大家又操作了一次,这才发现问题出自哪里。原来素饼的面皮前后要醒三次,用油皮包住油酥时醒一次,取面团擀成面皮时要醒一次,到最后把豆沙包进去还要再醒一次。可前两天大家在做的时候只记住了前两次而忽略了最后一次。
还有就是作为馅料的豆沙,要想得到细腻的豆沙,是要将浸泡了一夜的新鲜豆子煮得开口烂熟,然后用淘米簸箩慢慢掉洗滤掉豆壳,然后再沉淀滤干。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