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专为那些弃婴办的收留所,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孩子。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再说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帮助这些孩子你会有福报的,哪天我带你去看看吧。”
杜玉清点点头,心里有些失望,这凡尘中的功名利禄这里一点也不少,只不过换一个面目出现而已。她喜欢的是云栖寺的清净,为什么莲池大师一定要把她打发到这里来呢。
原来三人成众,众人的地方就是社会,是社会就会有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争斗,除非你能远避人群独自一人遁入山林里隐居。
也许是觉明师太和师姐她们说了什么,后来几天并没有人来打扰她,只是静清看到她爱理不理的,她每天跟着师姐们一起做早课,然后独自在房间抄经画画,闲暇时间去山里转转,打几趟拳,有时还去厨房里帮忙,但也悠闲平静。
这天觉明师太把杜玉清叫到房间,说:“我看了你的字,我已经没有什么可教的,你只要坚持下去必有小成,要想大成还要看你以后的境遇和造化了。至于画画嘛,”她指了指桌上,“我这里有我之前的几幅画,你可以拿回去临摹,我现在眼睛不好,也画不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问我。”
杜玉清十分欣喜,忙恭敬行礼地谢了。这几天师父对她不闻不问,在杜玉清每天上午来请安问候时没有任何多余的表示,就说句:“去吧。”就把她给打发出去,让她有些愧疚夕照师兄的交代。
师太慈爱温和地问,“说说看,你这几天都做了什么?”
杜玉清简单说了这几天做的事情。师太注意到她的语气平淡,用词谨慎,没有什么感情评判色彩。于是又问:“可曾去过慈幼庄?”
杜玉清跟着静净师姐去过一次,那里的孩子大都是一些女孩,还有几个身体有残疾的男孩,衣裳虽然破旧,但还算是干净,就是面黄肌瘦,好像都吃不饱,有两个居士婆婆照顾他们的身体,师姐们每天去那里就是带他们念经。杜玉清对此有些不以为然,孩子最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活泼的生机,念经固然能够引导人向善,但也泯灭了孩子们身上的天性。
“嗯。”师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你之见,你觉得教孩子什么比较好?”
“从蒙学中挑选一些简单实用的书来教,还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孩子早晚要出去谋生,如果同时能够请人传授他们一技之长,那就更好。”杜玉清轻描淡写地说。她心里有一句没有说:除非打算让这些孩子们都出家。
师太眼睛闪过一丝惊讶,又问:“现在庵堂你也熟悉了,说实在话情况很不好,已经到了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地步,如果你是住持,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改变?”
杜玉清疑惑师太怎么会问她这样的问题,她从每天膳食中的清汤寡水可以看出庵堂清贫的状况,加上偶然听到的抱怨,大致猜测出问题出在哪里,但这猜测毕竟是猜测,不能拿她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于是坦白地问:“您能说说具体情况吗?庵堂是否有什么产业,原来状况如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状况?”
师太心里叹了一气,夕儿说的对,这杜小姐看事情和别人真不一样,问问题一下就能问到点子上。于是直言不讳地介绍了一下庵堂的经济状况。原来庵堂有自己庵产,背后的茶山和稻田都归庵堂所有,每年租给佃户的租子,加上信众的捐赠,原来的日子算不上殷实起码能够吃饱饭,这几年因为建立了慈幼庄,不仅要供给孩子们吃喝,还要为他们寻医看病,所以田产收益的大部分都补贴过去,导致庵堂的日子就有些清苦。师太心里也明白,这让庵堂的许多人不满,自己的几个师妹虽然没有明说,但引述下面弟子的话中多少带有些自己的偏向和认同。自己现在身体越发差了,实在没有精力来管,不知道这个杜小姐是否能够挑起这个重任。
杜玉清犹豫了一下,办法不是没有,但她只是在这里住几天,要管这么多事吗?万一引起无谓的纷争怎么办?师太捕捉到她的情绪变化,鼓励地说道:“但说无妨。”
好吧,看在夕照师兄的交代上,自己就班门弄斧一回。“像慈幼庄这样收拢孤儿固然是善事,但不可能无底洞似的填进去,不然到头来慈幼庄办不下去,还拖累了庵堂,两败俱伤就得不偿失了。最好是两边能切割开来,庵堂可以支持一段时间,但慈幼庄不能全指望庵堂的支持,也要有自己的营生能够独立运作下去。不知庵堂之前是否对此做过谋划和计算?比如慈幼庄总共需要多少费用,每季平均花在每个孩子身上是多少钱,庵堂最多能负担多少?还能支持多久?”
师太没有回答,但频频点头用眼神鼓励杜玉清继续说下去。杜玉清觉得她经商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和衡量很多事物,虽然有时候看上去冷酷无情,却能让她理智清醒。
第二百二十一章 慈悲为怀()
之“既然这慈幼庄已经是包袱了,要把它卸下来才好说找到庵堂的解决之道。善心可嘉,却不能作为长久的依靠,还需要专门的人来做这专门的事。”杜玉清从林莹玲和张婷芳为“凤羽”承诺画样,最后随便交差中总结出这一点,友情和善心可以慷慨一时,却不能作为运营的长久依靠,只能依靠专业的人做专门的事,有劳有得,多劳多得才能积聚人才,维持长期运作。这不是人情淡漠,这是人性惰性使然。
师太颔首微笑,“还有呢?”
杜玉清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坦诚相告,“我觉得庵堂的产业没有充分利用十分可惜,就像拿着金钵在乞讨。庵堂的茶我觉得非常不错,不亚于那些龙井好茶。可惜没有用心经营,一个是采摘时很随意粗茶细茶混合在一起,良莠不齐,所以价钱卖不高,茶农们只能赚些辛苦钱,另外一个就是没有建立口碑的概念。这么多的好茶,要想人记住名字,还要有故事才会让人印象深刻。龙井原名龙泓,大旱不涸,百姓以为奇,但它能够真正出名,是因为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要想经营的好庵堂其实可以收回来,平时还是雇佣那些佃户做一些除草施肥粗活,采茶炒茶等精细活就让师姐们去做,把茶事和念经同样作为修行的一部分,她们在做功课的同时也能活动活动身体。采摘下来的茶叶做精细的分类,粗一些的茶可以留给自己饮用,或者便宜一些售卖出去。留出上品进行精美的包装作为禅茶,一部分给您和其他师傅送给对庵堂贡献大的供养香客,或者干脆第一次举办一次禅茶会邀请这些香客和一些富贵人家的夫人参加,一边演示禅茶,一边说法,着重体现‘禅茶一味’的‘正、清、和、雅’的精神。将正气、清气、和气、雅气溶入内心的修行、觉知、感恩和分享中。会上不售卖禅茶,只送,送给这些香客每人一小包禅茶,表达庵堂对她们的感谢和祈福的心愿。日后有人想要买,价格一定要比其它的茶贵到五到十倍才能出售,做成曲高和寡的精品。”
禅茶?禅茶会?演示说法?嗯,师太若有所思地点头。她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的办法。杜玉清的话给她一个启示,庵堂应该成为信徒心灵庇护的场所,和信徒之间建立起经常交流的渠道,而不只是一个有求才来的地方。这是她早就有的朦胧想法,却被杜玉清一语道破,心里不由对她刮目相看,她现在精力不济,是时候要找一个明白人接手了。
“如果我把这庵堂的产业和慈幼庄都交给你来经营,你觉得如何?”
杜玉清一愣,这不合适吧?如果这庵堂背后的茶山和稻田都属于庵堂,想必产业也不小,这庵堂里也有百多号师姐师父的,能人多着呢,我何德何能能越过她们管这些事?再说了,我又不是来这里出家的,我就是来清修几天的,何必深陷泥潭给自己惹一身麻烦呢?但面对着师太慈祥的目光,杜玉清拒绝的话没法直接说出口,只得委婉地说:“师父,我人年轻,没有经过什么事,您让我大放厥词我还行,真正做起事情来却还够稳当,您还是交给有德的师叔或师姐吧,我可以帮忙跑跑腿。”
觉明师太的眼神波澜不惊,好像能够接纳万物。她微笑地看着杜玉清,“阿杏,我可以叫你的闺名吧?我理解你有自己的顾虑,我听夕照说你在修行。那你觉得什么是修行?我们和世界有三个层面的关系,一个是我们和天地自然之间的融洽,一个是我们和社会、和其他人之间的融洽,还有一个就是和自己内心之间的融洽。在自我完善的修行之外,最难的是在众生中的修行,那需要有慈悲和智慧。我们总说出家人要慈悲为怀,慈悲到底是什么?是指我们能怀同情之心,力所能及地将众生从苦难中拔救出来,引导他们过得幸福和快乐。阿杏,你是有能力肩负起更多的责任的,应当当仁不让地挑起这副担子。是机会选择了你,不是你选择机会。为了明哲保身,拒绝命运的安排不是真正的审时度势。何去何从,你应该好好地考虑。”
杜玉清回到房间,思忖良久,终究还是没办法说服自己接下这个责任。她素来性情清冷,不擅长和人打交道,也不愿意多管他人的闲事,反而很享受沉浸在诗文书画世界的美好。如果让她来管庵堂的产业和慈幼庄的事情,她不仅会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事情,还会得罪一帮像大师姐那样的人,何必呢。
杜玉清决定明天就婉转而坚决地回绝师太,不行的话,就找个借口回家去,躲开这一切。虽然对不起觉明师太的重托,但能落得个清净。
下定决心的杜玉清于是彻底放下这个考虑,迫不及待地展开师太交给她的几张画卷。总共是五张画,其中有两张花鸟工笔和三张的菩萨立像。工笔画清隽娟秀,上面一张以一枝斜展的梅花枝干贯穿画面,一只色彩鲜艳的鹦鹉正向下鸣叫,梅花粉白,花萼鲜红,整个画面充满鲜活生动的气息。第二张是一枝梨花在夜色中幽然开放,一只鸟儿栖息在枝头,头萎缩在脖子中似睡非睡,笔法和第一张相似,但整个意境消沉灰暗许多。
后面的菩萨像从笔法就可以看出是师太更晚时期所作,用笔老道,菩萨身上的衣褶都是一笔连贯婉转而成,线条柔和飘逸,大有委曲飘动之势。
杜玉清翻着翻着,突然有种奇怪的熟悉感,这些画仿佛在哪里见过的,翻到最后一张水月观音时,她立时呆了。这张画以金代墨,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观世音菩萨的水月姿势。菩萨头戴宝冠,双目微闭,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端庄优美,气质高雅,简约清淡。
杜玉清在莲池大师的房间看过另一幅水月菩萨。那张画中观音菩萨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全身装饰繁缛,胸前及衣裙上联珠璎珞,胳膊上戴着臂钏,体态秀妍,宛如贵妇,姿容更为温婉娴雅。
它们显然出自同一人之手,不过是一个气质雍容华贵,一个简约清淡。同前面两张工笔画一样体现出一个画者不同时期的心境和对事物的理解。
为什么莲池大师房间里会挂着觉明师太的画?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觉明师太是夕照师兄的母亲,而夕照师兄又称呼莲池大师为“老头”。他们,他们难道是一家人?莲池大师和觉明师太难道原来是夫妻吗?
杜玉清被这个推测吓坏了。
如果不是,他们怎么会有这样深刻的联系?如果是,又是什么原因拆散了这对本应只羡鸳鸯不羡仙琴瑟和鸣的夫妻?
第二百二十二章 了解真相()
证第二天,杜玉清做完早课后还是控制不住跑去云栖寺里找夕照师兄求证。这个猜测太惊骇了,如果不落实清楚,她寝食难安。
夕照好像预知杜玉清会来似的,没有面露惊异,而是平静地把她带到一个小房间,里面虽然也简单俭朴,但墙上挂着一幅青绿山水,墙角堆积着几摞的书籍,桌上摆着笔墨纸砚,桌角的大缸里插着满满的书画,案上还有一把古琴,整个房间充斥着世俗的文人气息。杜玉清恍然明白,这是夕照师兄自己的房间。
杜玉清和夕照师兄相对而坐,夕照温和地看着她,笑着说:“阿杏,你果然敏感。师父说,如果你来问就让我把实话告诉你。”
杜玉清瞠目结舌,夕照的话无疑印证了自己猜测。
“我父亲俗家姓沈,少小聪慧,家境殷实,十七时就补诸生。但后来祖父、祖母、大伯的相继离世,让父亲感到世事无常,后来我两岁的时候,最聪颖的二哥不幸罹患怪病,在母亲怀里挣扎了几天去世。父亲一直眼睁睁地看着二哥被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