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未婚先孕对于女子来说是一种耻辱,说明这名女子不知自爱,活该被男人抛弃,也不配抚养孩子。
而电影竟然还要为这样的女人说话,实在是违背道德和良知,应该被禁映。
在《申报》的副刊上,周瘦绢可以把这类文章压下去,可其他小报不管这些,把这类消息刊发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对于小报来说,有争议才有销量。
林子轩感觉到这次抹黑来的太蹊跷,前两天报纸报道的重点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突然间风向就转变了。
看来这一次是来者不善啊!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既然要战;那就战吧!()
以前针对明星电影公司的攻击也有过,但从来没有如此的猛烈和密集。
小报还把女主演王汉论的身世挖了出来,王汉论原名彭简青,是一个离婚的女人。
在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女人离婚就是被休掉了,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女人的问题。
他们拿这件事说事,攻击女主演在现实中就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在电影中更是不知廉耻,整部电影道德败坏,不禁映不足以平民愤。
这算是人身攻击了,林子轩极为无语。
一部讴歌母爱的电影竟然还可以这样解读,是我读书少,还是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在后世也没人觉得女主演是个坏女人啊。
他没有坐以待毙,自然要还击回去。
他发动了自己的人脉资源,在各大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那些别有用心者,是虚伪的道学家,眼里只看到女人不守妇道,没看到男人始乱终弃。
在这次的反击中,研究会的作家站在了林子轩这一边。
他们发现这部电影符合他们的理念。
《妈妈再爱我一次》塑造了一个受损害、受侮辱、受压迫的普通女性形象,这是旧社会和旧观念造成的。
如今提倡妇女解放,倡导新女性,应该保护妇女权益,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对于一些以描述此类故事为消遣取乐的旧,也应该一并扫除。
果然,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鸳鸯蝴蝶。因为鸳鸯蝴蝶中有一类苦情和哀情,专门写和《妈妈再爱我一次》类似的故事。
就连在万象书局实习的蒋伟也写了两篇文章,呼吁女人要争取独立自由。
林子轩看了看,写的很有见底。
他没想到这位女学生还具有女权主义思想,或许是有其母必有其女,蒋伟受到她母亲的影响,很有自己的主见。
林子轩明白报纸上这种程度的争论很难让《妈妈再爱我一次》被禁映,这些人的目的恐怕是为了败坏明星电影公司的名声。
只要有人相信他们的话,那他们就算是成功了,这就是抹黑的意义。
这时候,周剑允来找林子轩汇报情况。
在这几天里,明星电影公司的演员和幕后人员都被其他电影公司接触过。
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一般当他们知道明星电影公司的高额违约金后就不再接触了。
但这一次高额的违约金没有吓跑他们,他们反而开出了更高的薪酬。
不少职员已经动心了,毕竟他们来明星电影公司上班不是为了理想,而是为了生活。
当初就应该定一个天价的违约金……
林子轩也知道天价的违约金本身就不合法,公司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现象,只要那几位主要的人物不走就行了。
如果有人想走,交了违约金就可以离开了。
对于郑证秋和周剑允这类公司高层,都是在明星电影公司有股份的,除非和林子轩彻底闹僵,否则离职的可能性不大。
周剑允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很清楚这种程度的离职难以撼动明星电影公司的根本。
他认为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挖角,似乎是几家电影公司共同的行动。
如果不反击的话,这种情况就不会停止。
针对这种情况,林子轩早有打算。
你不仁我不义,你挖我的人才,我也可以挖你的人才,你抹黑我,我也抹黑你,看看谁能撑得下去。
他暂时没有妥协和谈判的打算,只有以胜利者的姿态谈判才能占据绝对优势,否则那叫战败求和,需要割地赔款。
他手里掌握着影戏院,不怕电影没有地方放映,这也算是先见之明。
几日后,林子轩收到消息,宁波帮中有人大手笔投资拿地,要在租界内建造影戏院。
宁波帮中有不少富商都在经营房地产,炒地炒楼,但对影戏院有兴趣的几乎没有,这次出手的是宁波镇海的小港李家。
这个家族可不简单,这是一个百年家族。
李家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李业亭,早在上海开埠之前的1821年前后,15岁的李业亭就从镇海小港来到上海淘金。
经过20余年的拼博与苦心经营,他就建立起包括航运、钱庄、贸易等在内的庞大家业。
到19世纪末,李家在上海己拥有“余”字号钱庄近10家,“天、地、元、黄”四家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工商企业。
经营范围涉及航运、金融、地产、仓储、码头及百货等行业。
李家第三代更是人才辈出,强手如林。
他们除经营祖传家业外,还广泛投资新兴事业,如垦殖、轮船、银行、保险、丝织等,使李家成为名震沪上的工商大家族。
原本是几家电影公司小打小闹,突然闯进来一头资本大鳄,这让林子轩惊讶不已。
电影行业是新兴行业,上海的商业巨擘们一般以经营实业为主,不会涉足他们不了解的行业,看来是有人说动了李家出手。
如此一来,国产电影行业就沦为了一场资本的游戏。
林子轩也有后台,他现在经营的产业大多用的是自己的资金和银行的股金,还没有动用家族的资本。
他要看看小港李家会做到什么程度,是准备垄断上海的影戏院,还是仅仅分一杯羹。
如果太过份的话,他不介意把身后的家族,以及和林家交好的富商拉进来,拼一拼资本。
正在他观望的时候,平禁亚找了过来,万象书局进入教科书市场的事情受到了阻力。
林子轩委托赛珍珠编写的英文教材有了结果,他借鉴后世的经验,为了增强英文读物的趣味性,找了画师配合英文作画。
接下来就是把这套《万象英文科教读物》的书籍向学校推广了,这套英文读物生动有趣,编写的难度相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他首先在中西女校和上海大学进行试点,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怎么样。
原本一切很顺利,可根据平禁亚的说法,商务印书馆从中插手了。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上海两家经营教科书的出版社,教科书利润丰厚,他们自然不愿意其他出版社进入这个领域,万象书局遭到为难也属正常。
可林子轩总觉得事情不对劲。
因为商务印书馆后面也是宁波帮,商务印书馆旗下也有电影公司,这应该是一次有预谋的打压。
既然要战,那就战吧!
作为穿越者的林子轩,绝不缺少这种竞争的勇气。
;
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过才知道()
在出版行业有句至理名言,得教科书者得天下。
教科书的发行量大,获利丰厚,收入稳定,这是一家出版社的根基所在。
目前,中国的出版行业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为龙头,也只有这两家出版社涉足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随着民国的建立,国民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就算是北洋政府,也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兴办成风。
创办了大量的学校,就需要教科书,这是一个前景远大的市场。
当初,中华书局崛起的时候,为了争夺教科书市场,和商务印书馆斗的你死我活。
如今,两家瓜分了教科书的市场,就开始提防其他新出现的竞争对手了。
林子轩只是想用这本英语读物试水。
说起来,这种英语读物和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发行竞争并不大。
毕竟国内中小学的教材使用的是汉语,只有一些外国教会办的学校才用英文教学。
就算是这样,商务印书馆也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其他学校施加影响,阻挠这本英语读物进入学校的课堂。
林子轩清楚商务印书馆的强大实力,上海又是商务印书馆的大本营,很难和它进行明面上的竞争,那就只有转移战场了。
我可以在其他城市进行推广,比如南京和北平。
这本英文读物的作者赛珍珠就在南京的金陵大学教书,在北平可以让新月社的那帮人活动起来,这些人大多在各大学校教书,向学校推荐一本英文读物并不困难。
小弟嘛,不用白不用。
这时候就能看出林子轩文人这个身份的好处了。
在学校教书的大多都是文人和学者,以他的声望号召一下,就算那些人稍微说上两句好话,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当然,商务印书馆对这些文人也具有影响力,他们想要出书就要找出版社。
比如研究会的成员,编辑的《月报》正是商务印书馆旗下的刊物,商务印书馆旗下还有诸如《东方杂志》这类影响力较大的期刊。
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竞争的过程。
商务印书馆的出手让林子轩很恼火,他决定全力进军教科书市场,既然已经撕破脸面了,那就没必要遮遮掩掩了。
万象书局想要发展,这一步必须要走。
新生力量只有打破旧有势力的垄断,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
不过这不是他的一时冲动,而是找到了合作伙伴,这个人就是世界书局的经理沈知放。
沈知放生于1882年,浙江绍兴人,祖上是藏书世家。
然而,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已是家道衰落,仅有薄田数亩,靠摆书摊为生。
沈知放年少时,就被父亲送到绍兴奎照楼书坊当学徒,1899年进上海广益书局,1900年入商务印书馆。
当时,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非常赏识沈知放,曾经说过“此人才气宏阔,一旦让其离去,日后必将成为商务之患”。
1913年,沈知放离开商务印书馆,进入中华书局任副经理,从而奠定了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分庭抗礼的出版地位。
1917年,沈知放因用公款大量购纸投机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华,自己创办世界书局。
林子轩和沈知放打交道,是因为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沈知放看重向慨然的写作才能,高价邀请他写武侠,并为其出版,没想到被林子轩半路截胡,《江湖奇侠传》首先在《通俗周报》上连载了。
林子轩也知道这件事做的不怎么厚道,便请周瘦绢作为中间人邀请沈知放聚一聚,算是赔罪,两人把话说开,就此和解了。
有时候就是一个面子的问题。
万象书局和世界书局都属于中型书局。
所谓的中型书局是指有自己的印刷厂,职工至少百人以上,有自己的发行渠道,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分局或者办事处。
两家书局联手,可以借用彼此的发行渠道,代售另一家书局的书籍。
沈知放在出版教科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工作过,知道这两大书局对大城市极为重视,却忽视了一些中小城市。
他的策略是把教科书的销售重点放在全国各地的小县城,避免了和两大出版社的直接竞争,只要赢得了好口碑,再从县城杀回大城市。
林子轩颇为诧异,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吧?
在接近农历新年的时候,上海的电影行业乱成一团,挖角成了一种风气,闹的人心惶惶,根本没有心思工作。
电影圈内的从业人员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都会问:今天,你被挖了么?
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那就是这些从业人员的薪酬翻倍的增长,特别是当红的明星。
张时川的天一公司出了每部电影1200块的薪酬挖殷明竹,对王汉论的报价是800块银元,就连刚刚走红的童星但二春都开出了700块的高薪。
其他配角的薪酬也增长不少,一时间,似乎中国电影在演员的薪酬上朝着好莱坞看齐了。
这就造成了电影成本的直线上升,薪酬这种东西升上去很容易,但要降下来可就难了。
这种恶性竞争不会有好结果,但林子轩没有办法阻止。
在高薪的利诱下,刚刚通过《妈妈再爱我一次》出名的王汉论转投天一电影公司,而殷明竹却不为所动。
这和她们的境况有关系,殷明竹是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