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多读者都怀疑《知音》杂志上故事的真实性。

    有报纸甚至披露了《知音》编辑为了让文章更“感人”、“好看”,对原作进行加工、改编,甚至改变事实,编造故事。

    就算是这样,《知音》杂志的发行量仍然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六位。

    任何杂志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这么大的发行量只能说明老百姓喜欢这类故事,这种心灵鸡汤的故事能够抚慰读者的内心。

    林子轩觉得下一步可以模仿“知音体”,创办《知音》杂志。

    还有郑证秋和周剑允主编的宣扬妇女解放的《解放画报》,也可以纳入万象书局的体系。

    在后世有一本叫做《家庭》的杂志,原名叫做《广东妇女》,是一本以恋爱、婚姻、家庭为报道和研究对象的综合月刊。

    发行量在全球文化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八。

    虽然现在是民国时期,时代不同,可读者的需求是一样,以上的杂志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能够覆盖全国大部分的读者。

    《万象》针对的是社会精英,《知音》针对的是平常百姓,《家庭》则是针对女性读者。

    如此,一个庞大的报业集团显露雏形。

    林子轩对未来的规划让平禁亚佩服不已,他只是随便讲了讲未来杂志的内容和运作而已,具体的事务还是要平禁亚来做。

    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也为了服务好大老板。

    在万象书局成立之初,平禁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林子轩出一本诗集。

    趁着新诗的讨论刚刚结束,此时出诗集正是时候。

    连郭沫偌都出了本《女神》,新诗的奠基人岂能没有诗集,有了诗集才好意思说自己是诗人,否则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不得不说,平禁亚在揣摩上意方面很有一套。

    林子轩对此颇为满意,他把自己的诗作整理一番,选出30首新诗,并写信请胡拾和周作仁作序文。

    这是为了回报两人在和郭沫偌的论战中对自己的支持,如此也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想要在文坛上混下去,朋友自然是越多越好,胡拾和周作仁无疑都是这个时代文坛的领军人物。

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 
林子轩之所以没有请鲁讯写序文,是因为他摸不准鲁讯的脾气。

    胡拾和周作仁都是很好说话的人,写出的序文一定会夸赞林子轩的诗文。

    按照后世林子轩对鲁讯的了解,那是一个逮谁骂谁的主,林子轩诗文中大多是爱情诗,恐怕不合鲁讯的口味。

    万一鲁讯写了一篇批评他诗作的序文,他是用还是不用呢?

    用了序文他心里不舒服,不用序文鲁讯心里不舒服,为了大家都舒服,林子轩就没有请鲁讯写序文。

    反正周氏兄弟中有一个写序文就够了。

    林子轩的诗集叫做《一代人》,低调而大气,在收到胡拾和周作仁的序文后就可以印刷发行了。

    与此同时,在美国,也有一件和出版有关的事情。

    纽约大学,季鸿明正陷入挣扎之中。

    此人正是当初帮助林子轩翻译《老人与海》和《小王子》的留学生,他来到纽约留学有三年了,学习西方文学。

    他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出过进士,不过在清政府倒台后,家中逐渐衰落。

    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纽约大学的留学生,然而家中对他的支持有限,所以生活上不怎么富足,或者说较为落魄。

    他有着自己的骄傲,看不起像林子轩一样出身富商家庭的子弟。

    可现实是残酷的,在外国生活需要金钱。

    季鸿明依靠写一些文学评论赚钱,不过他的性子里还有着傲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坚持,不大看得起西方文学。

    这就很矛盾了,他学习西方文学,却又看不起西方文学。

    这其实代表着民国时期一批文人的真实想法。

    他们想接受西方文化,又觉得这些国家才建立多少年,能有什么文学,还不如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

    这类人如果认真下来,放下成见,可以研究比较文学,或许会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不过季鸿明显然不愿意如此,所以他在文学评论这个行业没有混出头,甚至可以说混的很潦倒。

    然而正是因为他在这一行混过,才偶然发现了最近文学评论的一个新动向。

    很多美国的文学评论家都在关注一本叫做《老人与海》的,纷纷对这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杰作。

    是巧合么?

    季鸿明翻阅了纽约大学图书馆里的文学类期刊杂志,最终确信,被美国人赞誉的那本《老人与海》正是一年前他翻译出来的那本。

    经过一年的发酵后,世界级的名著终于露出了它应有的锋芒。

    季鸿明非常不解,那本言语直白,内容简单的怎么就一下子出名了。

    他看了美国人的评论才知道,美国人崇尚那种坚持不懈,永不屈服的精神。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赞扬了具有顽强意志力,不屈服于失败的人类,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体现了人类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总之,似乎要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强加在这部之上。

    季鸿明这才发现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了三年时间,却根本不了解美国人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君子之风,和美国这种鼓吹竞争意识和永不屈服精神的国度截然不同。

    在他看来没什么意义的,却被美国人赞誉有加。

    这是两个国家民众观念的不同,那么为什么林子轩能够写出这样的呢?

    在季鸿明眼中,林子轩就是一个喜好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是他最看不起的那类人。

    他最近没有关注国内的文坛,也不知道林子轩写了新诗的事情,就算是知道,他也会认为那是个和林子轩同名同姓的家伙。

    然而,正是这个他看不起的林子轩,却写出了一部令美国人称赞的。

    这让季鸿明觉得沮丧不已。

    在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美国人正在寻找《老人与海》的作者,似乎这个作者在发表了作品后就消失不见了。

    最先刊登《老人与海》的是位于波士顿的《大西洋月刊》,不过这家杂志也不知道作者的下落。

    他们给作者的稿费被退了回来,后来《大西洋月刊》的编辑还按照地址到纽约找了一趟,发现地址那里早已住上了其他人,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

    作者的名字也很怪异,是个很难拼写的单词,甚至有人认为是作者胡乱编造出来的。

    一场寻找《老人与海》作者的活动被发起。

    有不少出版社想要找到作者,来出版这部《老人与海》。

    在纽约,有些出版社的职员还隐约记得曾经有个年轻的黄种人来到出版社,想要出版他的,那本书似乎就是《老人与海》。

    于是,《老人与海》的作者可能是亚洲人的传言出现了。

    是日本人,中国人,还是其他亚洲国家的人?

    按理说,报纸杂志上这么长篇累牍的报道,《老人与海》的作者应该能够看到,可至今还没有人声称自己就是作者。

    季鸿明看着报道,眼下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林子轩。

    他想着自己的处境,心中挣扎不已。

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 
季鸿明回到宿舍,翻找起来。∽↗

    最后,他从堆在墙角的一摞废文稿中翻出了去年翻译《老人与海》时的草稿。

    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一边翻译,一边嘲笑林子轩的文笔之差,完全不是写的材料,真是浪费他的时间。

    草稿上写着不少外国的地名和鱼的种类,有中文也有英文。

    那是他查找资料留下的痕迹。

    虽然看不起林子轩,但季鸿明是骄傲的,他要让林子轩看到自己的能力。

    如今季鸿明没有证明他的能力,反而是林子轩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家。

    我不甘心!

    季鸿明面部有些扭曲,心里发出不甘的怒吼。

    《老人与海》是我翻译的作品,也就是我的作品,这些草稿恰好能够作为证明。

    如果我来冒充林子轩的话……

    这个念头在他知道美国人一直寻找林子轩的时候就隐约的冒了出来,如今找到了草稿,有了证据,冒充林子轩的想法更加的迫切。

    想想看,他会成为著名的家,会受到美国人的赞誉,会名利双收。

    到时候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是何等的激动人心。

    其实,以他在纽约大学获得的文凭,回国之后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季鸿明觉得国内军阀混战,生活水平低下,不如美国文明安全。

    他就是那种一边鄙视美国,还不愿意放弃在美国生活的人。

    至于林子轩那个纨绔子弟,还不知道在上海的那个角落里花天酒地呢,既然这么长时间都没有音信,或许已经死掉了也不一定。

    那么他冒充林子轩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即便林子轩还活着,知道了这件事,他还能跑到美国来揭穿自己不成。

    到时候,整个美国的人都相信了自己才是《老人与海》的作者,自己有草稿为证,林子轩有什么?

    下定了决心,季鸿明冷静下来。

    他需要把这个谎言变成事实,要杜绝一切破绽。

    他翻阅着杂志上的报道,不断的在心里模拟记者对他的质疑。

    “既然你一直在纽约,为什么没有出来承认自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

    “我一直在潜心研究西方文学,没有注意到外界的评论,最近才偶然看到这个消息。”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说寄给你的稿费被退回,也找不到你的人?”

    “当时我住在朋友那里,也是在那间公寓里把稿件寄给了《大西洋月刊》,后来我搬出去了,朋友也已经回国,就这么错过了,所以我一直不知道《老人与海》在杂志上发表了。”

    “你的笔名是什么意思?”

    “哦,那是我随手写的,没什么特殊含义。”

    为了掩饰稿件寄出的地址,季鸿明把林子轩说成是自己的朋友。

    当然这个朋友是没有名字的,如果林子轩真的来美国揭发他,他也有了应对措施。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季鸿明带着草稿,从纽约来到波士顿,《大西洋月刊》的总部。

    《大西洋月刊》随后宣布《老人与海》的作者找到了,是来自中国的季。

    这个消息在美国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各大报纸的文学板块都进行了报道,《老人与海》的影响力和作者的神秘都具有讨论的话题性。

    季鸿明是纽约大学研究西方文学的硕士生,正在攻读博士,这样的教育背景写出一篇西方式的并不让人意外。

    反而林子轩这种学习经济学的家伙写出《老人与海》才会让人吃惊。

    一时间,季鸿明成为了媒体的宠儿,被各家媒体争相采访,纽约的出版社也向他发出橄榄枝,想要出版《老人与海》。

    真的是名利双收。

    以前他写的文学评论被翻找出来,得到了赞誉,认为这是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文学。

    还有他被退稿的文学评论,也被刊登在文学杂志上。

    从一名落魄的中国留学生变成著名文学家,季鸿明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一切都恍然如梦。

    他有时候也担心被揭穿了会怎么样,但这种荣耀光环下的生活他绝不想放弃。

    随着记者一遍遍的采访,季鸿明一遍遍的回答,连他自己都相信《老人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