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日本人的动作非常迅速,不过林子轩并不打算停止放映电影。
他之所以选择在1926年最后一天放映《甲午风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元旦相当于西方人的新年,租界内的西方人一般会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好好休息一番,各个部门都不会有人工作,尤其是租界高层更是如此。
这是西方人的生活习惯。
即便日本人让法租界禁映《甲午风云》也找不到能做主的人,只有一些值班的小喽啰。
林子轩接到的电话就是那些小喽啰打来的,他自然不需要认真对待。
所以,今天在租界内多家豪华戏院里,《甲午风云》照常放映。
按照他的推测,五天之后法租界当局和美国大使馆才会有所行动。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几乎没有牵涉到西方国家,他们不会那么用心的解决这件事,除非日本人付出不菲的代价。
这五天时间足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的真相,也能掀起舆论的风潮。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就达到目的了。
和他预测的差不多,日本人的确遇到了麻烦,他们连夜和各家报馆联系,要求撤销刊登旅顺大屠杀的报道。
有的报馆直接拒绝,有的报馆趁机要求好处费,还有人狮子大开口,想宰日本人一顿。
在和美国大使馆的联系上也出了问题,大使馆放假了,根本找不到人。
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高层同样如此,中国人不怎么看重元旦,西方人特别重视。
大过年的你就为了一部电影把我叫回去处理,你脑子有病吧。
即便是租界的高层同意了,也没办法立刻处理,下面办事的人员都放假了,他还要打电话把手底下的人叫回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能有多大的影响,缓几天不行么?
日本人焦虑不已,西方人却不着急,除非是日本人拿出让他们心动的利益来。
通过报纸大肆的宣传,旅顺大屠杀成为了上海舆论的焦点。
在元旦这一天,有不少人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选择到影院观看《甲午风云》。
相对应的,观看《中日海战》的观众少了很多,大部分都是日本人。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人愈发觉得林子轩的阴险,连西方人过节都利用上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名单()
为了阻止《甲午风云》的放映,在随后的几天,日本人使用了各种手段。¢£
比如让日本浪人到戏院捣乱,发动舆论攻势,甚至指使公共租界的巡捕查封戏院等等。
此时的日本人还没有强势到让日本军舰上的士兵进入租界的地步。
相对应的,经过报纸的热炒,旅顺大屠杀的消息传播开来。
首先发出声音的是学生,以复旦大学为首的学生组织游行示威,要求调查旅顺大屠杀的真相,为遇难同胞举行吊唁活动。
这个倒不是林子轩的安排。
复旦大学戏剧社的学生参与了电影演出,感触颇深,这才举行了游行活动。
林子轩呼吁上海各界人士支持重启对旅顺事件的调查,还原历史真相。
不少爱国的进步团体纷纷声援,造成极大的声势,形成了一股舆论风潮。
1月4日,他接到了美国大使馆和法租界当局的正式公文,要求在租界禁止放映《甲午风云》,理由是那段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与事实不符。
看来日本人和西方人私下里达成了协议。
林子轩懒得辩解,他早有准备,拿出删节版的《甲午风云》继续放映。
你说那段内容不行,我删掉就是了,绝对配合。
但只要这部电影继续在影院放映,观众看到《甲午风云》就会想到报纸上的报道,即便电影中没有了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他们还是会联想起来。
而且。他会在片头加上一段说明。
“由于日方的强烈抗议,本片内容有所删节。如给您的观影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看到这段话。就算是不了解前因后果的观众,也会产生好奇心。
日本人为什么要抗议?未删节版是什么样子?
就好像是**一样,有时候,越是看不到,观众越会好奇,如此反而能起到宣传的效果。
日本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没想到还是阻止不了消息的扩散,舆论风潮已经形成,他们只能在报纸上混淆视听。
这一次。他们没有状告林子轩的电影公司。
这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不同,日本医生害死霍元甲没有真凭实据,日本人不担心闹出什么大事来,这次他们只想着尽快平息舆论,把事情压下去。
如果他们状告明星电影公司,势必引起更大的风波。
日本方面绝不希望重新对旅顺大屠杀进行调查,他们只想着掩盖真相,歪曲事实。
租界内的西方势力冷眼旁观,上海华界的政府因为北伐军自顾不暇。
这就成了林子轩和日本一方的博弈。
正因为如此。林子轩才发现日本人在上海经营出来的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短短几日,为日本人做说客的社会名流就有几十人,涵盖了上海的各行各业,更别说其他不太出名的人物了。
这些人不一定都倾向于日本人。但两者要么有利益关系,要么有人情关系。
这些上海的名流非常不理解林子轩的所作所为。
在他们眼里,旅顺大屠杀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是清政府的罪责,如今早已改朝换代。还翻这些旧账做什么。
难道还要日本人赔偿不成?
不说事情的真假,实在没必要因为三十年前的往事和日本人闹翻。完全不值得。
所以,他们认为林子轩有病,和苏联人闹,和日本人闹,就不能消停会。
你真以为这两大强国不敢动你么?
林子轩倒没有这么自信,他虽然有名望,不过日本人要真想刺杀他并非难事。
在民国时期,遇刺的名人有不少。
1913年,宋教任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随后不治身亡。
1931年,宋子闻在上海北站遇刺,他的秘书被打死,他侥幸逃过一劫。
1934年,《申报》总经理史量材从杭州回上海的途中遇刺身亡。
这都是颇为有名的人物,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这个混乱的年代,没有人绝对安全。
日本方面之所以没有刺杀林子轩,一来的确是顾忌他在上海的声望,包括和各方的关系,第二个就是林子轩以往没有触及到日本人的底线。
林子轩的确有反日的倾向,却还没有造成恶劣的影响。
日本方面更为关注的是中国政商两届的人物,政界有权势,商界有资本,政商两届的人物才是影响中国的势力。
文化界的名人当然也有影响力,只是没办法对中国局势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说的就是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但又软弱胆小,摇摆不定。
说白了,文化人只会耍嘴皮子,不会干实事。
所以,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界的名人一直采取拉拢收买的态度。
这一次,林子轩的做法让日本方面感觉到了不安,他们把林子轩放入了黑名单之中。
这份黑名单是日本在上海的情报机关根据搜集的情报做出的判断。
黑名单上的人员都是具有反日倾向的中国名人,按照对日本危害的大小排序。
林子轩暂时排在名单的后半段,从此进入了日本情报机构重点监控的范围,不过还没到日本人孤注一掷进行刺杀的阶段。
林子轩对此毫不知情,只是他并不傻,明白这次把日本人得罪狠了,非常注重安全。
他准备借着这股舆论风潮成立旅顺大屠杀的调查团,搜集更多的证据。
相对于《甲午风云》在上海滩掀起的舆论风潮,张时川拍摄的《中日海战》颇为尴尬,如果《甲午风云》的剧情是真的,那么张时川的电影就是为日本人的罪行翻案。
如今,上海市民都知道所谓的中华电影股份公司的后台是日本人。
不少爱国学生和市民发起抵制华影和《中日海战》的游行活动。
张时川陷入被动之中,他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脱离华影,自谋生路,另一条是继续跟着日本人干下去,有了日本人的资金,他不信拍摄不出好电影来。
他实在是不甘心就这么输给林子轩。
事实上,林子轩已经不把张时川当成对手了,他正在看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影片的内容很简单,讲述了一位画家正在案头作画,忽然墨水瓶里的墨汁变成了一个小纸人跳出来,不停地给画家捣乱。
画家没有办法作画,便起来捉小纸人,最后在床底下捉住了纸人,又把它塞进墨水瓶里。
这部电影叫做《纸人捣乱记》,之所以说它有意思,是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
第三百五十六章 收获的季节()
这部《纸人捣乱记》是由真人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动画片,片长十二分钟,有配音,是万谷蟾三兄弟制作而成。~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看到民国时期的国产动画片,颇为好奇。
由于他掌握着戏院,上海大部分电影的放映都需要明星电影公司安排。
林子轩对普通电影没什么兴趣,不怎么关心这些事,但听到有人制作出来了一部动画片,还是想要先睹为快。
陪他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是《纸人捣乱记》的导演万谷蟾,也是动画中那位画家的扮演者。
万谷蟾出生于1900年,和林子轩同岁,江苏南京人,1920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1925年1月到商务印书馆艺徒学校担任图画教员,7月转到影戏部从事美术设计工作。
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了解到电影的拍摄方式,有了拍摄一部国产动画片的想法。
离开活动影戏部后,万谷蟾和他的两位兄弟一起制作了这部《纸人捣乱记》。
他对林子轩没什么隐瞒。
这部动画电影的灵感来源于美国麦克斯弗莱休兄弟拍摄的动画短片《墨水瓶人》,虽然有所借鉴,不过拍摄手法都是他们自己研究出来的。
因为欧美动画公司的制造商们对动画制作的技术进行严格的保密。
此时,欧美等国的动画片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动画片还处于一片空白。
林子轩以前并没有重视这个方向,毕竟动画片的市场并不大,他觉得等到漫画在美国风靡之后,或者等到电视机普及之后再研究动画片不迟。
万谷蟾和林子轩想的不同。
他看了外国的动画片,认为外国人能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也能做出来。还要做的更好。
他们制作这部动画片的过程极为不易。
万家三兄弟住在上海闸北区天通庵路三丰里一个七平米的亭子间里。
亭子间是上海独特的住宅文化,位于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正房的后面、楼梯的中间。
七八平面的空间,朝向北面,狭小阴暗,冬寒夏热,下烤上晒。是那些买不起也租不起高阶房的低收入阶层的栖身之地。
之所以提到亭子间,是因为上海很多文人没有成名之前大多都住过亭子间。
亭子间是上海二三流作家的首选,他们收入拮据,生活清贫,不得不暂时蜗居于此。
这和后世的北漂们住地下室一样。
鲁讯在上海同样住过亭子间,他的《且介亭杂文集》就是在亭子间写的,当时的邻居还有叶盛陶、沈燕冰、周建仁等人。
后来鲁讯觉得弄堂里搓麻将声音太吵,就搬到北川公寓去了。
不少北方文人刚来上海的时候都住过亭子间,梁时秋在《亭子间生涯》里写道。
“厨房里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见鸡叫,厨房里烹鱼,可以嗅到鱼腥,厨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青烟从地板缝里冉冉上升……”
亭子间已经成了上海的一种文化,方寸之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生活百态。
万氏三兄弟就是住在狭窄阴暗的亭子间里。
他们把自己七平方米的住房改作绘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台旧照相机改装成摄影机。
从上百次试验失败中摸索出经验,最终制作出这部动画短片。
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明星电影公司。想把短片在戏院里放映,因此被林子轩所知。
林子轩看完《纸人捣乱记》,虽然效果不能和后世成熟的动画相比,但作为中国第一部动画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