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绢的心里颇为惆怅。
就像是看完《上海假日》的时候,看到公主和新闻记者相恋而不能相守,只能隔空相。
他现林子轩出演的电影和一般的消遣娱乐片不同,能让人产生无穷的回味。
《杀手李昂》这部电影无论会不会大卖,都会是一部经典之作。
走出放映厅,看着外边的阳光,他希望那个叫做马蒂娜的小女孩能在女校里正常的生活成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9??9??9??w??;sj。9??9??9??w??;。9??9??9??w??
第二百四十九章 电影的黄金时代()
试映会结束,林子轩拿到了调查结果。
这是他参考后世电影行业的惯用手法进行的一次尝试。
在电影放映前,被邀请的每一位观众都会发一张调查表,用来对这部电影打分评价,满分为10分,还可以在表格上写下自己的意见。
在这个没有网络大数据的时代,这种调查表很实用。
这些观众要么是戏院的经理,要么是报刊的记者,他们的意见很有代表性。
戏院的经理阅片无数,影片能不能大卖他们很有经验,媒体可以为影片宣传造势,不可或缺,只要能获得这些人的认可,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目前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从制作到发行都很混乱,看起来似乎是暴利,但隐忧明显。
这半年来,上海电影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从原本的五家激增到十几家,都是富商看到有利可图,投资成立的小公司,拍摄跟风电影,就等着收钱。
这些小公司没有什么竞争力,却会破坏市场。
明星电影公司想要继续保持领先,就需要专业化,在保障电影质量的同时,把握市场的需求,拍摄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电影。
林子轩准备把这种试映制度持续下去,了解市场和媒体对于电影的偏好。
从收上来的调查表能看出外国人对《杀手李昂》的评价普遍不错,大多给出了8分以上的成绩,对于一部成本不高的电影来说算是很高了。
中国媒体则略显保守,以7分居多,恐怕不少都是人情分。
调查表不是实名制,分为中文、英文和法文三个版本,这样能够看出各国观众的反应。
还有人提出意见,外国人集中在电影要明确李昂和马蒂娜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在感情上的含蓄让他们看的不是很明白,他们不喜欢暗示。
中国人的问题集中在马蒂娜身上。一个小女孩应不应该自己报仇,还要学习开枪杀人。
虽然马蒂娜最终没有杀人,而是返回了女校,可这样的电影会不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宣传坏的榜样,到时候教育界的学者恐怕会攻击这部电影。
报仇这种事情应该交给大人或者警察,而不是由小女孩来承担。
还有电影中的剧情反映了上海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可能会引起政府部门的不满。
电影的结局同样不能让所有人满意,有人觉得好。善恶有报,小女孩没有走上歧路,也有人觉得李昂不应该死,观众不愿意看到主角死亡。
这就是中国,拍摄一部电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不能暗示这个,不能宣扬那个,各种条条框框。
如此一来,无论是题材还是思想都被局限住了,还谈什么发展,不解放思想。中国电影就没有出路,光靠那些低俗的喜剧片永远没有前途。
林子轩在拍摄《杀手李昂》之前就考虑过这些,这次试映会把问题集中了起来。
但他并不打算放弃在上海的公映,在这个年代还没有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
192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发出通令要求进行电影检查,但北洋政府政权更迭频繁,根本没有能力对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进行全面审查。
中国真正的电影审查制度开始于1930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电影检查法》。
1931年组成了电影检查委员会,并于6月16日开始检查影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当然。林子轩并不反对电影审查,毕竟可以过滤掉一批粗制滥造的影片,让电影市场呈现良性竞争,但审查制度是为了促进电影的发展。而不是局限电影的发展。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杀手李昂》获得了外国人的好评,相信在租界内放映问题不大。
在试映会的第二天晚上,这部电影就在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公映了。
有了林子轩的名头,还有报纸上的宣传,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捧场,只是随后各人的反应不同。不喜欢的极为不喜欢,喜欢的则非常喜欢。
年纪大的观众对电影内容十分不满,不少人选择中途退场,而年轻人觉得这部电影合他们的胃口,那个杀手和小女孩实在是太有性格了。
报纸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种以成年观众和教育界人士为主,认为这种电影应该被禁映。
林子轩作为社会知名人士理当为青年人树立一个好榜样,而不是教坏年轻人,提倡以暴易暴的报仇方式。
另一种观点以年轻人为主,觉得这部电影不同以往,给人新鲜感,人物塑造很成功,有种看国外电影的感觉。
还有较为中立的观众,分析了电影中的故事,但也说不上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适合中国。
总之,电影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不过有了年轻观众的支持,电影赚钱毫无问题,这些年轻人成了阮玲钰的影迷。
因为在电影中的精彩演出,阮玲钰一夜成名,成为媒体的焦点,只是因为她在中西女校里上学,记者无法采访。
在女校里,她同样成为风云人物。
似乎还没有从马蒂娜这个角色中走出来,在女校的时候,阮玲钰也是一副酷酷的模样,在收获女生嫉妒的同时,也得到不少女生的追捧。
这些女生把她作为偶像,还询问她有没有开过枪。
以往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大多是悲情或者艳情的形象,也有黄蓉那种古灵精怪的角色。
阮玲钰扮演的马蒂娜太过与众不同,颠覆了电影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成了坚强和另类的代名词,获得了一些提倡妇女解放人士的支持。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盯上了这部片子,准备跟风。
他们不会去拍摄杀手和小女孩的故事,林子轩被批判就说明了问题,不过他们可以拍摄杀手和年轻女子的爱情故事。
比如,杀手和舞女的爱情,杀手和大家闺秀的爱情等等。
不光是拍摄杀手,还可以拍摄帮派之间的内斗,在上海滩,这种片子一定会受到欢迎。
林子轩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思维,这其实就是后世香港的帮派电影。
他在想要不要把《英雄本色》这类电影拍摄出来,至于古惑仔系列还是算了,那真的会教坏小朋友,明星电影公司还要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呢。(。)
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载的文化()
进入12月份,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上海的上空。
直系军阀吴佩浮战败,皖系军阀段祺睿和奉系军阀张座霖联合起来,准备夺取江浙之地。
已经逃到日本的卢永翔来到天津,得到段祺睿和张座霖的支持,发兵南下,直逼镇江。
刚刚占领浙江和上海的直系军阀齐燮员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上海附近,战场就在龙华、漕河泾、闵行和徐家汇一带展开。
最近的战场离林子轩的住处不到十里的距离,枪炮声清晰可闻。
驻上海的英、美、德、意等国领事以奉军南下,分别通电本国政府,认为上海的局势已经失控,要求速调军舰到上海及长江各重要口岸。
第二次江浙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这一次有超过50万难民涌入租界之中,这是什么概念?
在1924年,上海公共租界有大概100万人口,法租界有不少于28万人口,难民的数量相当于租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租界完全没有准备好接收数量这么庞大的难民,混乱状况可想而知。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难民认为租界是安全之地,纷纷涌入,拦都拦不住,与其在外边被乱军打死,不如拼一拼闯入租界避难。
于是,在租界的各处都是难民的身影,时常发生哄抢事件,巡捕房都维持不了秩序。
租界的西方董事们只好让租界内的帮派势力来对付难民,帮派成员成了维持治安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帮派能在租界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他们可以替外国人做这些脏活。
与此同时,上海总商会和各个社会团体也在做着安置难民的工作。
林子轩同样参与其中,让人印制传单,告诉难民租界内各处的安置点以及紧急求助的方法,还在广播电台里进行宣传。
然而,每天都有新的难民,混乱依旧。
只要战争一天没有结束,这种情况就不会停止。
这一年的元旦就在战火中来临了。林子轩开车回到家里,一路所见,颇为惨淡。
林家这里属于法租界的高档住宅小区,法国人派兵巡守。难民一般不会到这里来滋扰。
对于难民,租界内的富商最为担忧,这些难民大部分只是想避难,可也有一些人趁乱闹事,鼓动难民对富商进行抢掠。甚至杀戮。
在所谓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下,难民们实施了诸多罪行。
这种惨案发生了好几起,导致租界内的富豪们人人自危,平常都不会出门。
林家也是如此,家里人很少出门,林子轩出门都要带上保镖,更别说深入难民之中了。
就连那些社会名流们去看望难民,也会带上荷枪实弹的士兵,以防有变。
林子轩来到后院,见到冯程程和宋家三小姐正在逗弄小孩子。
自从战争爆发。难民涌入,他就把宋家三小姐和她母亲接了过来,她们那个院子没有任何的防护,很不安全。
若是在原本的元旦,上海租界内会有各种庆祝活动,西方人还会举行新年酒会和音乐会,正是一年中最好的交际时间。
可现在人心惶惶,电影院都很少开门,更别提其他娱乐了。
几人聊了几句外边的时局,希望这场战争尽快过去。只是事与愿违,战争仍旧在持续。
在租界内的市民都躲在家里的情况下,报纸成为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径。
不光是新闻时事类的报刊,也包括各类消遣娱乐性的报纸。反正呆在家里也没事做。
其中以《新闻报》的《快活林》和《通俗日报》最为畅销。
因为《快活林》刊载着林子轩的《京华烟云》,《通俗日报》连载着张痕水的《春明外史》,这两部可以说是红遍大江南北。
这两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格局很大,涉及面非常广,描写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春明外史》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歌妓梨云、女诗人李冬青的爱情故事为贯穿线索。
故事背景宏阔。叙事从容、豪门、妓馆、剧场、公寓、会馆、学校、高级饭店、俱乐部、庙宇、名胜、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上到总统、总理、下到歌妓、戏子,穷尽名色人等。
可以说是一幅这个时代的北平风俗图。
林子轩的《京华烟云》比张痕水的《春明外史》不遑多让,或者说更胜一筹。
《京华烟云》写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历史,写了大家族的恩怨情仇,极为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有历史的深度,有社会的广度,还有道家的思想融入其中。
《京华烟云》在思想性上比《春明外史》要深刻一些。
随着故事的展开,那些以前想看林子轩笑话的人闭上了嘴。
他们意识到这部《京华烟云》和一般的鸳鸯蝴蝶派截然不同,可能会成为反映一个时代的杰作,如果能一直保持这种水准,必将文坛留名,成为经典。
这两部火到什么程度?
报贩子就在书局的门口排队等着报纸刊印出来,不少读者为了先睹为快,也到报馆门口等候,报纸一出来,立刻被哄抢一空。
唯一让上海读者不满的是这两部写的都是发生在北平的故事,他们看着虽然过瘾,却总有点小小的遗憾。
张痕水先生是安徽人,生活在北平,写《春明外史》情有可原,可林子轩是地道的上海人,应该写上海的故事嘛。
不少读者写信让林子轩以上海为背景写一部鸿篇巨制来,为上海人争光。
这就有点瞎起哄的意味了。
上海文坛不乏写上海的作家,只是若论起历史底蕴来,上海不如北平古朴。
写上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