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闯末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轮回闯末世-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

    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

    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接着又攻下寻阳,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

    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两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到建安五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

    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

    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当周瑜名震江东成为孙氏政权开国元勋之时,诸葛亮还远远没有出道。

    孔明14岁那年,离家随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变故又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

    17岁时叔父病故,孔明转到襄阳以西20里的隆中当时隆中属荆州南阳郡定居,开始过起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涯。

    所以当周瑜协助孙策开创江东基业之时,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读之中。

    此时的瑜、亮自然无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从207年冬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能谈起。

    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参与战事的配角。

    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

    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吴奔丧,遂留吴,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

    由此可见,周瑜的功劳多大。

    孙策一死,他便可以称之为托孤大臣了。

    或者说是权臣?

    本章完

第304章 一时瑜亮() 
讲到周瑜的功绩,就不得不提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很好的讲述了周瑜的功绩。

    宁凡在中学课本里学过,得益于武道金丹的记忆力,他现在还记得,诗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之战前夕时,孙权刚刚接替孙策之位,才19岁,周瑜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的进攻。

    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先队部队的统帅,率诸将取得了击刺黄祖的重大胜利。

    征讨黄祖后,周瑜受命镇守鄱阳。

    其年农历七月,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

    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

    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

    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

    但此时的诸葛亮毕竟刚出山,年纪又轻,名声不大,加之当时刘备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

    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是东吴,刘备集团处于从属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而周瑜则不然,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后由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

    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是玩的外交辞令,意思是劝孙权早早归顺。

    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群臣莫不震惊失色,张昭等都主张迎降。

    独鲁肃悄悄跟孙权说,主张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该听从,建议孙权迅即召回周瑜。

    周瑜从鄱阳归还后,严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

    这就是说,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方面,鲁肃、诸葛亮、周瑜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起关键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

    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非一般人所比。

    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

    孙刘联军所以能取胜,固然有多种原因,功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享的,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

    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

    因为诈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

    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史无所载。

    诸葛亮本传只是记述他与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与东吴方面“并力拒曹公”。

    《演义》里,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神计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谋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后来在合肥与曹军对抗时所为。

    又是七星坛祭天借东风,连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只是所有这些描述仅是文学创造而已。

    周瑜当时肩负统帅重任,治军严整,令刘备也肃然起敬。

    当刘备从樊口往见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领了三万人马时,提出叫鲁肃等前来一起商议。

    周瑜说他接受了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见鲁肃,改日可以去拜访。

    一番话说得刘备既惭愧又高兴,高兴者就因为看到周瑜治军的整肃。

    曹操兵败后,曾致信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这是曹操要面子的说法,也反衬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

    说了周瑜的泼天功绩,宁凡不免就要想到他的死亡。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

    看过老罗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周瑜小心眼儿,所以诸葛亮使计三气周瑜,活活把周瑜气死了。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不是被气死的,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

    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于巴丘,“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曹操重要幕僚郭嘉于三十八岁去世后,曹操曾对荀攸说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

    可见虽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平均寿命颇低,但对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医疗条件的政治军事人物来说,36岁远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死亡年纪。

    事实上,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达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为偏将军,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纪轻时自然死亡的,寥寥无几。

    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岁去世的魏明帝曹叡与30岁去世的吴景帝孙休,这两位自幼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了。

    而周瑜短暂的一生中长期辗转于各地征战,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可谓恰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

    若是故事到此结束,恐怕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过早地让一代名将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易小川对宁凡讲过:如果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那么,对于周瑜的死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疑问。

    “夭亡”和“暴亡”,在史册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夭亡可以是长期卧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纪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

    对于骆统来说,他的死显然不在“暴亡”之列。

    那么,周瑜这位“江东双璧”之一的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

    宁凡不禁联想到另一位有着“江东双璧”之称的孙策的死亡。

    同样都是年纪轻轻便死亡,令人扼腕叹息。

    本章完

第305章 双壁之死() 
说起“江东双璧”的年纪轻轻就早早夭亡,英年早逝。

    宁凡想起了易小川讲到最后摇头叹气的样子。

    他总结道:

    孙策为将,有智有勇,英姿勃发,其治军严整,军纪严明。

    但在征战中由于年轻气盛,难免出现处事不慎、好勇斗狠的弱点,这为其结怨和遇刺种下了祸根。

    建安五年4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他弟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而在孙策死亡,孙权接替权力的关键时期,周瑜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那么,便续接着讲美周郎,周瑜周公瑾的逝亡。

    按照常识,从染病到发展,到最后死亡,一般需要一个过程。

    在整部三国志的体例里,被记载“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认为是比较平缓地去世的。

    在这里以吴国官员骆统为例,他和周瑜一样,三十六岁就去世,毫无疑问属于“夭亡”。

    骆统传中记载道:“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而以前对其政治军事活动的记载停止于黄武初年在濡须带兵抵抗魏将曹仁的事迹。

    对于周瑜的死,本传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虽然用的词是“病卒”,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证明这个结论,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时的背景。

    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

    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军撤退,东吴集团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

    而同一时期,赤壁之战时处于周瑜羽翼下的刘备集团趁机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荆南地区,自曹操南征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等人坚持的“伐蜀”,第二种是鲁肃等人坚持的“借荆州”。

    周瑜从前线返回京口,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说道: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的反应是什么呢?“权许之”,也就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

    显然,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谁都没有想到周瑜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离开人世,完全可以称他的死为“暴亡”。

    这不仅是他人的推断,也是周瑜自己的认知。他在去世前写给孙权的信中写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说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场“暴疾”,前一天开始治疗,第二天就到了已经知道自己必死,开始处理后事的地步,这场“病”的烈度实在令人咋舌。

    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急病带走名将”的故事吗?

    宁凡对此保持怀疑。

    曾经说过,“伐蜀”和“借荆州”是江陵之战后东吴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赤壁之战时与周瑜同为铁杆鹰派的鲁肃此时却坚决地提出“借荆州”的策略。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两种策略是无法共存的,如果东吴失去了南郡这个关键的后勤补给据点,独自进攻蜀地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周瑜死后,孙权仍然向已借到荆州的刘备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议。

    刘备的幕僚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吴终不能越荆有蜀”,打消了刘备的疑虑。

    易小川说,史书里记载道:

    “吕范劝留备,肃曰:

    ‘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权即从之。”

    注意,扣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