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开始拿这些汉子最焦急的东西说事儿。
“二哥,多半天路程没事儿,还有黄浪和黄涛呢,我们这么多人还能回不来?”泊小三一听排船,果然不淡定了,也开始帮着洪涛说话。
“就是,二哥,去试试吧!我和黄涛去山上砍竹筒,多准备点水,明天就出发!”比泊小三还急着要新排船的就是陈琪鸿了,他和黄沙新年就要结婚,如果能有自己的新船,那就太好了。
泊小二本来就是个老实疙瘩,让几个弟弟一怂恿,再加上洪涛这张破嘴,也就不再坚持。其实他也想出远海去捕大鱼多挣钱,不说弟弟们的新排船吧,他大儿子泊蛟都快12岁了,过不了几年就得娶媳妇,到时候还得给孩子准备一条排船啊!如果不冒险,哪儿来的大鱼?
于是,众人就都忙了起来,该去准备竹筒的带着砍刀上山,该用贝壳粉和上桐油给船只堵漏的就去沙滩,该清洗渔具的也忙着把那些做好的螃蟹笼放到海水里去泡一泡,去掉上面的异味。洪涛也有活儿要干,他拉着泊蛟和几个孩子去沙滩上绑鱼钩了。
这些鱼钩比洪涛想象的还不堪入目,哪儿是鱼钩啊,如果放到后世里,洪涛肯定不敢往鱼钩这方面想,它们更像是杆秤下面的吊钩。大拇指粗细的钩身,黑乎乎的很粗糙,一个能有半斤重。钩柄上有个穿绳子的铁圈,钩尖倒是打磨得很锋利,洪涛用一块木板试了试,扎进去再拿出来,钩尖就顿了,钢口不好。不过钩尖上的倒刺做得比较精细,不是一个,而是一上一下两个。有总比没有强,钓海鱼也比钓淡水鱼省事儿,只要够结实,什么锋利不锋利的,凶猛的海鱼看到什么像是能吃的东西,都会过去猛咬一口,估计没有这个钩尖也照样能钓上鱼来。
洪涛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这20只大鱼钩绑在由三股细麻绳编制成的子线上,然后把这些一米多长的子线再绑在镐把粗细的大缆绳上,每个接头都要绑牢固。每根缆绳上绑十个大鱼钩,然后再在缆绳上绑四个由几根一米长竹筒捆扎成的浮漂。这个工作也不轻省,粗糙的麻绳沾了水之后非常涩,不一会儿就把洪涛那双细嫩得和土人女人一般的手给磨得生疼。对他手的评价是大家的一致认为的,泊福就一直纳闷,精通捕鱼还号称从小就捕鱼的洪涛,怎么会长了这么一双手。
好不容易绑完了钩子,洪涛还得去礁石上把三支搭钩磨锋利,这玩意也是洪涛画出图样让陈名恩拿到崖城镇找铁匠打造出来的。它就像古代的戈,尖部就是一根带着倒刺的四棱锥,有一尺多长,后面还探出一个枝杈,是个向后的钩子,最后面是个铁套筒,直接套在一根两米长的木棍上,再通过上面的孔洞和木棍上钻出来的孔洞对其,用细麻绳一道一道的缠紧。木棍后面还连着一根几十米长的麻绳,麻绳末端固定在一大堆绑起来的竹筒上。
这是洪涛设计出来的鱼叉,它平时可以当搭钩用,碰上个体较大的海鱼,直接往鱼身上一拽,后面那个弯钩就把鱼钩住了,可以防止大鱼挣扎的时候伤人。要是碰上体型特别大的鱼,那就当鱼叉用,直接把带着倒刺的四棱锥插进鱼身体中就撒手,让大鱼带着麻绳跑,最终把浮筒带走,什么时候它折腾没力气了,就会浮上来,然后大家找到浮筒也就找到大鱼了。
第四十九章 造新船()
只用了一天时间,洪涛和温七一起,就把他想要建造的船只模型给做了出来,很漂亮、很轻盈,也很让温七挠头。因为他从来没弄过这种比例的船只,只好抱着模型去找他阿爷询问。
“为何要在船底加上一片竖立的木头?”手艺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对同样的手艺好奇,无比好奇!如果不搞懂了,他就吃不香睡不着。温老二原本并看不上洪涛这个外乡仔,也不打算插手洪涛造船的事情,让自己小儿子去帮手,已经算是给了黄海天大的面子。可是当他看到这个模型之后没一会儿,老人家就把之前的想法改了,这艘怪模怪样的小船让他觉得既合理又不合理,总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不问清楚了就不踏实。
“这是我们家乡的船型,适合去远海航行,为什么我也不清楚。”这个温家到底是什么状况,最终能不能拉到自己的利益集团里来,现在还不清楚,洪涛不会明言相告的。这种叫做稳定板的东西是有比例和重量限制的,如果不知道明确比例,就算安上了也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说不定还是个累赘,所以洪涛不怕别人模仿。在这一点上来说,和温家用模型船当图纸的原理很像,随便看,不怕模仿!
“此种木板必须是百年大木,很金贵的,用在此种小船上糟蹋了!”黄海又把温老二的意思转达了过来。
“不怕,该多少钱就多少钱!”洪涛觉得这个温老二在和自己耍心眼,不告诉他稳定板的数据就拿价格来压自己,哥们有钱啦!一百多贯呢!有了滚钩、地笼和蟹笼,钱还会源源不断的涌来,造不起40英尺长的大船,做个20英尺的小船还不成?
“涛伢子,温伯说了,这艘船船体太薄了,隔断板就得密致,还要用上好的油椎木来做,需要70贯钱!”黄海和温老二絮叨了半天,最终给了洪涛一个报价。
“黄伯,他会不会坑咱们?”洪涛觉得70贯是有点多,疍家那种摇橹的小木船也有四五米长,才30贯左右。自己这艘船也就六米多长,除了龙骨、稳定板、桅杆要求比较高之外,并不用什么大料,怎么造价就翻了一倍啊。
“不会,温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一分钱一分货!他说你的船用料越薄就越需要好木料。你看他岸上堆的那些木头了嘛,有些都是他阿爷年轻时候从山里黎民哪儿买来的,要放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好用。大料更是稀少,所以价格会贵一些,要不还是造两艘尖头船吧。”黄海倒是挺信任温家的,不过他也对这个价格有点呲牙。70贯钱啊,能买30多石大米了,够一个成年人吃十年的。
“先造一艘试试,如果成功了,我们以后的日子会更好过,相信我!”这70贯钱并不是洪涛一个人的,合作社嘛,大家都有股份,不能他一个人说了算。
“涛伢子,你这么说就让我这张老脸没地方放了,这些钱都是你挣来的,你说咋花就咋花!”黄海生怕洪涛烦了,赶紧表了态,虽然70贯钱不少,但和洪涛这个人比起来,他还是能算出轻重的。
定好了价格和模型,就该选合适的木料开始建造了,温老二说是要用油椎木,洪涛也不清楚这个油椎木是啥玩意,反正他是没听说过,那些木材还都是在岸边堆放了好几年的老木头,连树叶都没有,辨认都无法辨认。不过温老二说了,上等的油椎木不变形、耐腐蚀,是非常好的造船材料,那洪涛也就放心了,每天就跟着黄七在木料堆里忙活。他虽然不会木匠活,但搬来挪去的是把好手,身子骨壮实啊。
“黄伯,您回去把那个大秦国的家伙接过来,我帮他出的赎金,他就该帮我干活儿,天经地义!他也不会打渔,放家里不方便。”搬了一天木头,洪涛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奴隶呢,不用白不用啊!
于是,振州港西边这个沙滩上就热闹了起来,一个汉人、一个大秦人、几个疍家人从早忙到晚,除了疍家话、汉话之外,时不时还能传来几声叽里咕噜的古拉丁文和古德语。惹得附近的疍家孩子没事儿就跑到这里来看西洋景,顺便评论一下洪涛后背上那个大老鼠脑袋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能纹的如此精美,那些线条是用何种颜料涂上去的,为何色彩如此鲜艳。
这根龙骨恐怕是温老二和温七兄弟几个做得最辛苦的一根龙骨了,它不是条状的,而是一个两头尖、中间突出的板状,猛一看有点像切肉的菜刀。六片隔板都嵌在这根龙骨的上面,两头不光要弯曲起来,还要向内有一个略微收缩的弧度。就为了这个摸样,洪涛不得不又给温老二加了十贯钱,因为这么弄隔断板太费工夫,需要把这些木料用蒸汽蒸过之后拿木楔子固定,一点一点的弯曲过来,六七天才能成型。
整整25天,这根龙骨才把隔断板上完,到了敷副龙骨的时候,洪涛又出幺蛾子了,他非要在两侧水线的位置再用两根通长的副龙骨,还得突出船体一扎宽。温老二瞪着通红的眼睛又和洪涛通过黄海翻译吵了一顿,还亲自坐着小船去振州港里看了一圈,这才勉强同意洪涛的主意,安上了这两根怪模怪样的副龙骨。
这到不是洪涛突发奇想,这玩意叫减摇龙骨,也叫梗水木,其实在大宋已经开始使用了,罗有德那艘大鸟船上就有,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船只侧摆,增加稳定性。别小看突出来这一扎宽的木边儿,实际作用非常明显,后世的很多船只也在使用这种技术。可能目前这种技术应用得还不特别广泛,像温老二这样的私人小作坊还没学到,一般的高新技术应该都在大宋朝的国营造船厂里,那里的工匠全是从全国抽调的,不光有南方船匠,还有北方登州那边的船匠,融会贯通之后,就容易发明出新技术来。
第五十章 技术融合()
要说在这个年代当造船匠可真不容易,光会木工还不够,你还得会铁匠活儿,造船所用的那些金属连接件,全得自己一锤一锤凿出来,洪涛轮着大锤当了半天小工,就觉得这80贯钱花的真不冤,温家挣这份钱也真不轻松。
当这艘小船的最后一根桅杆支索被固定好,时间已经到了农历的7月底,算起来洪涛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快三个月了,其中多一半的时间他都泡在温家这家临时船厂里当小工。现在看上去,洪涛更像一个疍家男人,原本还不算特别黑的皮肤已经晒得黑又亮,手上脚上都是一层茧子,为啥脚上还长茧子呢?因为没鞋可穿。洪涛也不是没想过要去买双鞋,可是一双麻鞋鞋买来了,穿着也挺舒服,结果没穿三天,就咧嘴了,这时候的布鞋都是缝制的,禁不住他整天高强度的劳动,怪不得码头上那些搬运工都是赤脚呢,不是人家傻不知道穿鞋,而是穿不起,太费!
船只的主体建造完毕,但还不能下水,温七兄弟还得用贝壳烧过之后研磨出来的细粉,拌上麻丝和桐油,把每一道细缝都塞满,塞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再往船体外面刷上四五遍生漆,这才算完活儿,可以交船了。
这么一折腾又是半个多月过去了,不过洪涛也没闲着,他现在已经不给温家当小工了,而是跟着黄海去了一趟山里,找到黎家寨子,花了十贯钱,订做了两套、六张厚黎布风帆。这次不用再拿回来让疍家妇女缝制,直接让黎家女人按照自己的要求缝好,拿过来就是成品。之所以这么贵,完全是那两张球帆造成的,一张球帆几乎就是主帆和前三角帆面积的总和。
温家帮自己的小船舾装,黎族寨子里帮自己缝制风帆,洪涛自己拉着温七又开始捣鼓起一堆硬木疙瘩来,每天不是刮就是钻,很快就弄出来十几个大小不同,上面有窟窿有凹槽的玩意来,看着和小香瓜似的。
“这也是船上用的?”这回不光黄海不认识,连温老二也是一脸的迷茫。
“嘿嘿嘿……您几位就等着瞧好吧,这叫单眼滑车、这叫三眼滑车、这叫节孔板。有了它们,我一个人就能把帆船开得飞快,哈哈哈哈哈……”洪涛看着那些被温七磨得溜光水滑的硬木疙瘩,心里很得意。虽然这个年代造不出绞车和绞盘来,但是用这些简陋的滑车也能代替,当年自己的航海课还是真没白上,艺不压身啊,谁知道哪个学问什么时候就能用上呢。
八月十五这天,振州的百姓们都在忙着准备晚上的灯会以及拜月神、潮神活动,就连到此地中转停靠的商船上的活计也都换了新衣服,准备过节。按照大宋的习惯,过节这几天应该去街上买几朵花插在衣领和脑袋上,然后逛一逛瓦舍,看看杂耍。大宋的节日比较多,各种名目的放假,中秋节休息三天,谁都不许上班,唯一的节目就是吃喝玩乐赌,不到天亮不罢休。就算是小门小户不太富裕的人家,也得换件干净衣服,然后做一顿拨鱼儿吃。
没错,宋朝人在中秋节并不怎么重视吃月饼,他们在中秋节吃的是蝌蚪粉。就是用面粉或者藕粉和成面糊,然后放到一个漏勺里去,下面是滚开的热水,一边漏一边抖落,让漏下去的粉团均匀一些。掉在滚水里的粉团瞬间就凝固住了,一头大来一头细,很像是小蝌蚪,就叫蛤蟆蝌蚪,或者蝌蚪粉。
把蝌蚪粉捞上来,葱姜蒜、香油、醋啥的一调配,呼噜呼噜就下肚了,懒点的人都不用嚼。后世里北方也有类似的面食,北|京叫拨鱼儿,做法和摸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