ㄔ谡饫锸┬泄
海运的盛行,也让漕运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除了瓷器这种易碎品和矿石这种笨重不值钱的东西之外,其他南方的特产根本就比不海运来得更加快捷,便利。
开始的时候,北方大地各路都发生了不少规模很小的动乱,这让满朝的文官对蔡道怨言颇多,御史们更是每天都要参奏蔡道一次。
折腾得六位丞相头痛不已,人家太皇太后和孟太后可是非常信任蔡道的,根本就不理这一茬,把这些当成杂事交给了他们去处理,还口口声声说,这是对他们的信任。
焦头烂额的六位丞相一起来劝蔡道,让他实施新法的时候,速度缓一些,步子迈小一些。
蔡道没有说什么,只是拿出杨怀文的奏折给他们一看。六位丞相不是蠢人,仔细一看。
如今御史当中,唯一一个蔡道的亲信,出手就是不凡。
杨怀文在弹章中,要弹劾的居然是他的同僚,这位同僚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可是,他的家族,也就是他的亲生父亲,主导了他们家乡的动乱。
弹章所写的内容有理有据,还有凭证,人证物证俱在。
再把这位御史弹劾蔡道的奏章拿出来一看,这乐子可就大了。
无凭无据,什么都没有,只是风闻奏事,这正是如今御史弹劾大臣的标准模式。
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便知。
看完杨怀文的奏折,六位丞相都知道应该如何做了。
第二天,直接三堂会审,审得就是那位御史他爹,如何勾结地方盗匪,劫杀朝廷派去的乡长和里长,如何鱼肉百姓,欺男霸女。
有他的同僚为其鸣冤,说这是蔡道的走狗杨怀文打击报复。这三堂会审还是面向汴梁城的百姓开放,就如同以前看大戏一样热闹。
三位主审官,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以及开封府尹都是头大不已。除了杨畏,这厮并没有被蔡道弄走,他的才智还是可用的,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二人心中都是向着那位御史的。可是,如今人证物证俱在,他们就是想徇私枉法,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受到牵连的不止是那位御史,连那位站出来为其鸣冤的人,蔡道也没有放过,既然他替对方担保,那就要受到连坐之责了。
喧嚣一时的集体弹劾虎头蛇尾的结束了,蔡道轻轻巧巧地就把反对他的御史一个个逐出了朝堂。
大乱之后,必是大治,可到了蔡道这里,小乱之后,变成了大治。
李乾顺真得很驯服,且如今横山要冲在手,故此,在西北驻扎的禁军也都被找了回来。
而西北地区,蔡道去让王厚主动放弃了不少熙和路所属的州县,只保留了姚河以东地区。
第603 新的赋税制度1
将姚河以西地区里的宋人和宋军全部撤离。
那里地势太高,天气苦寒,地薄不易耕种,而且,少数民族的人数也要远远多于宋人,实属鸡肋之地,宋人也不是很适应那里的环境。故此,蔡道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
对此,王厚也并未坚持,其实,当初,他的父亲王韶根本就不同意在那里另外开设一路。只是宋神宗有些好大喜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君臣二人之间便有了间隙。
一代儒将最终功高不赏,这一点当年随同王韶一起开辟熙和路的王厚自然是知之甚详。
熙和路经略使王厚就非常配合、很好地完成了蔡道交与他的这个任务。
姚河以西的宋人本身也就不多,执行起来非常的容易。而此地的少数民酋长和百姓们,其实也非常欢迎蔡道的这个新政策。少了宋人的直接管束,只需表面臣服宋人即可,对双方都有看出,也免得再出现文官残害当地的百姓或者酋长而引起的反叛。
对于没有统一国家的边境少数民族而言,边境大部分武将不愿意挑起与他们之间的争端。而王赡则是个列外,这位名将王韶手下重将王君万的儿子,是一个有种谔挑起边境战事本事,却没有种谔才能的将领。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西军这锅好汤里的一国老鼠屎。
一不小心,就会坏了王厚好不容才调合好青唐地区宋人与吐蕃诸部之间的关系。
因此,蔡道早早就命人将其调往了广南西路最靠近大越国的邕州,你不是有本事吗?那就让他试着挑动大越国再来一次入侵之战。
蔡道除了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外,对北方的土地完全无爱。收回的越多,就要修建更多的长城,以大宋朝的军事制度,根本就无法维持庞大的边军队伍。即便是西军,原本西北的确只有两路之地,如今却被非成了熙和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永兴军路和秦凤路。
这六路兵将互不统属,在孙觉没有执政永兴军路之前,整个西北所需的粮食也一直需要从京师运送。即便是后来,关中平原粮食收入大大增加,其余五路所需的粮食也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当然,随着宋夏之间罢兵,边境之归于和平。西北地区更加适合实行蔡道之一把火将整体西北地区全部的地主阶级完全消除。
其实,西北地区的地主阶级大部分都是西军里的中高级将领,对付这些人,只要给了他们足够的利益交换,他们是不会抵触才的这一政策的。而西北地区的文官集团,蓝田吕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蔡道当初建议赵煦直接罢免了吕大防,却给了吕家面子,吕大忠也识时务,将整个家族迁往了荆湖南路。相应的,西北地区,以吕家为首,关学弟子为主的文官集团主动顺从了蔡道的政策,将家中多余的土地卖给了官府。
新的税收政策也得意在京畿地区和西北的确最先推广实施。
蔡道刚一任,就着手颁布并实施了一套新的赋税制度。
他并没有选择直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行在各地事实新的赋税制度,而是采取以往的方法,以点带面,找准了几个试点的地区,逐步推广。
当然,这套新的税收制度,蔡道在自己担任三司使的时候,也只打算在长江中游以北,淮河以北的确推广。至于以后,是否在南方推广它,那就要由新皇帝自己去做判断。
新赋税制度被命名为新均田制。
实际,无论是西晋的户调法,还是唐初的租庸调法,都是脱胎于曹魏时期,曹操颁布实施新的有别于汉法的赋税制度。
三国志魏志武帝记中记录可这么一段话: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这句话就详细描述了曹魏的赋税制度,而它相较于两汉的赋税制度,有两点很大的不同。
第一,汉代的土地税是按土地的收获量分成征收,如十稅一、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等。而曹魏的土地税则直接按亩征收定额赋税,每亩只收四升。
曹魏的土地税征收是个比较明显的进步。固定里每亩征收的具体粮食数字,某种程度,可以激发农民想方设法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也给了北魏那本齐民要术的成书提供了基础。
当然,当时的曹魏是以曹操在北方大力推广屯田制度为骨干,因此,真正受惠于这个土地征收税的,并不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而是那些在战争中保存下来的地方豪强。
因此,那些屯民所要缴纳的赋税还是非常重的。曹操在屯田时,能够每亩征收五六成比例的收成。
第二,汉代的对于成年百姓和未成年的百姓都要争取固定金额的金钱税收,被称为口赋和算赋,而曹魏的户口税是按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这也就是将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实物。
先开始,确切的说是汉武帝之前,朝廷对于征收的年龄和具体数额都比较轻,后来,苛刻起来,也为了同匈奴战事的需要,朝廷开始征税的百姓年龄是越来越小,而两赋征收数额却越来越多。
这也就是南阳地区因为丁口税过重,导致百姓们无法养育多余的孩子,溺毙婴儿。后来,来了邵信臣和杜诗主政南阳后,主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导民向善,这两位好官,就被百姓们成为父母官。
土地有增值和保值的作用,可它却有自身的局限,谁也无法从土地当中直接获得金钱。这一点,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尤为困难。
地主们总是会在粮食收获的时候,故意压低粮食的价格,而在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却大大增加粮食卖出的价格。
第604 新的赋税制度2
如果常平仓监管不利的话,丰收之后谷贱伤农反而会变成常态。
当初桑弘羊创造性的兴办这些常平仓,的确对于稳定各地粮食价格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可是,只要中央监管不力,地方官府便会肆意妄为。
因此,蔡道新颁布的‘新均田制’,便是以均田制为骨,用曹魏实施的赋税制度为肉,取长补短。
想法再好,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冒出来。
不过,京畿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土地如今全部都分到了禁军和普通老百姓手中。
当然,身份不同,所居住的地方不同,这些人具体能够分到手中的田亩数也不同。
比如,禁军每户能够分到的土地就比较固定。
为了以后迁都着想,蔡道将禁军屯田的地区并没有放在汴梁城周边,而是洛阳府周边。
洛阳周边,每个禁军都能够得到耕田六十亩,如果娶妻的话,还可以得到荒田十亩。
而开封汴梁周边的土地,则分配给了那些退伍的禁军或者那些新招纳进入禁军中士兵的家属。
不过,禁军所要缴纳的土地税就要被百姓多一倍,也就是一亩六升。
这是因为,这些土地的性质并不是永业田,而是屯田。
而那些给禁军多出来的十亩荒田,是为了种植桑树、棉花、麻等这些经济作物用的,每个军户每年每亩只需缴纳出绢一匹、棉花一斤即可。
而一般百姓分到手中的土地就要比禁军们少一些,各地跟均实际情况也略有不同。
西北地区,除了永兴军路以外,其他地区,百姓们分到手中的土地,基本都有五十亩。而永兴军路和京畿地区,分到百姓手中的土地就要少了很多。
长安府地区,每丁能够分到的耕地是三十亩,荒地十亩,而京畿地区就更少了,每丁只有耕地二十亩,荒地五亩。
顺便提一下,蔡道在新的赋税制度中,做了严格的规定,男子只有年满十八岁之后,才会被认定为壮丁,这时才会在秋收之后授予其耕地,成婚之后才会授予其荒地。
至于那些未满十八岁的半大小子,蔡道也将中小学制度开始向大宋朝境内逐步推广,第一年,先是在北方各州府县试行,等到后年,开始向各县下面的乡一级地方推广小学。
乡一级的小学推广工作其实已经在京畿地区周边试点施行了
开始的时候,也只需教那些小孩子认字识数也就够了。朝中的冗官那么多,除去极小的一部分不学无术的官员子弟以外,其他大多数冗官还是有能力胜任好这一全新的职务的。
为此,蔡道又新设了两个官职——乡文学和乡数学,他本来还想在增加一个武学的官,可是,后来他经过再三的考虑之后,主动放弃了,因为大宋朝一贯性的重文轻武,如果他一起新设这三个官职,应聘的冗官便会很少。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有一些被赵煦留在汴梁城里一直修书的官员,主动参与到了这次试点当中。
这些官员中,高级官员都是进士出身,可其他大多数却都是元佑八年那一年制科开科时被取中的制科生,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大专生,其待遇,升官的资格都要大大低于那些进士出身的同僚主官。
何况,修书既是个苦差事,又是清水衙门。真正因此而成名的只有主编修。他们底层人员拿得俸禄又少,没有成名的机会,而且,这个官职还没有任何油水可捞。
没钱、没利、还无法得到名声,在经过刚开始的兴奋之后,这些制科生中的大部分人也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与其在故纸堆里慢慢混吃等死,不如到地方上当个小官。
因此,蔡道新设立的这两个官职就给了这些人新的希望。这两个官职无论是待遇,还是官职的品级上甚至还要低于他们如今的处境,可是,其前景却大大的不同。在地方上虽然还是不入流的芝麻官,可一旦就任,也算是有了进身之阶。因为,如果有人干得出色,蔡道就一定会知道,那么,他们也就有了升官的可能性。
而且,这两个官职别看它小,其中却大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