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国战当前,这是民族危亡之时,在这个时候,任何体魄不强的部下,任何心志不坚定的部下,可以离开,可以做别的事去,但身为军人,持干戈护卫家国,稍差一点,也不配跟随在他的大旗之下!

    叫炮队成员继续操练后,张世福把自己的亲卫都留下了。

    虽然亲卫训练自成体系,主要是以骑战和近身格斗为主,甚至还配给了钢臂短帑这样的大杀器,主要是马上还击追敌时所用……内卫队从来不设想自己去追斩逃敌,而是狙击追敌,这是因为他们是在保护将领,如果叫他们动手了,想必战况不佳。

    不过张世福连这些亲卫都留下了,炮队之上,要的就是能操炮的人,内卫也要操炮,也得一同训练!

    这是一种疯劲,一种执着,一个加从四品指挥佥事,实职千总的武官,到了连身边一个卫士也不要的地步,这得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

    张守仁的部下,却全部都是这种彻头彻尾的疯子!

    一路风驰电掣!

    雨水仍然是那雨水,心境却是与刚刚大不相同!

    张世福甚至在后悔,如果事前知道赵启年这个兔崽子这么厉害,居然想出齐射这种法子来,火炮威力一下子增加了十数倍……要是早知道,一定不叫孙良栋这厮拔了头筹,非得叫大伙先到炮队去不可。

    现在到处都是在苦训,营里各处也是忙的人仰马翻,到处统计,到处视察,营务处的宣传局请了一群秀才,每天都发掘训练中表现优秀的,然后写成白话小说一样的文章,刻板刊印,不仅在全营内部发,还发在胶州,发在登莱,发在浮山各地!

    用张守仁的话来说,大家在流汗,在吃苦,甚至在流血。

    这样的牺牲,是为了谁?

    为谁而战?

    这个问题,那些秀才们开始就是支支吾吾的答不上来,什么忠君,勤王,说出来大家都是觉得没有劲。

    皇上身居九重,除了给他完粮纳税,大家谁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又有谁享过他的好处?

    说是报国,国在哪儿?

    要是纳税,差役,里甲,大官儿们的轿子,欺男霸女的豪奴……谢谢,这样的国叫他们自己保去吧,咱老百姓保不起。

    到这时候,就是张守仁的一句话,定了基调。

第二百三十九章 为自己而战(3)

    为自己而战!

    所有人,都是华夏的一份子,都是这个国的一份子。敌人杀过来,可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大官士绅,又或是平头百姓。

    一般的杀戮,一般的凌虐,一般的侮辱和奴役!

    辽东汉人的遭遇,山东,特别是登莱这里的百姓,谁不知道,谁不清楚?

    散布在登莱一带的辽东难民,最少也有几万十几万,全是从努儿哈赤年代就开始逃难,一直逃到如今,还是没有消停的意思。

    难民之惨,还需多说?

    阖家逃难的,一路上冰天雪地,一家人中能团圆着逃到山东的,百中无一。

    不是老人死了,就是孩子在半途中夭亡了,上岸之后,虽然大人逃得了性命,但眼神中的那种悲凄和绝望,看到的人,谁不动容?

    浮山这里,都是有大量的逃民,都是家中有人死难,提起来,都是一本血淋淋的帐!

    连将作处的老林,还有他手下那么多能工巧匠,都是朴实的汉人,都是老实人,都是本份的好人,他们没有得罪谁,没有当兵吃粮,但也是被迫逃亡,因为不逃亡,就是必死无疑!

    提起这个,张守仁就是掷地有声!

    鞑虏来犯,凡我汉人皆有持戈卫土之责,你不是为别人,不是为朝廷,不是为那些大官和士绅……事实上他们躲在坚城之中,鞑子杀过来,最倒霉的还是百姓!

    是普普通通的踏实本份的老百姓!

    老人被杀,孩子被杀,你侥幸留得性命,又有何意义?

    那天全营集训,张守仁也是把心里话掏了出来。

    如果是护浮山平安,军队现在这样子不需要再训练和加强了,也不必再叫大家这么辛苦。可天下纷乱,不说鞑子这一次到不到山东,流贼可是有几次差点到山东境内。要不是刘泽清等大军头挡着,到不到登莱,也是难说的很。

    天下大势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不要说去争雄了,就算想自保,没有力量也是不可能的事。登莱这里承平太久,一个孔有德之乱又把地方元气侵削的差不多了,山东各府,现在就是登莱两府人口最少,财力最弱。

    这么一个地方,想保平安,军队不拼命,可能吗?

    再来一次类似的乱子,或是鞑兵和流贼入境,想想登州人被杀的十不存一,就知道后果有多严重了!

    这么一次训话,加上军报的出现,道理说的透,还采访了大批辽民和登州之乱的幸存者,并且请他们登台说话。

    每一次讲话,都是能讲哭过千人,甚至讲到凄惨处时,不少将士起身鼓噪大叫,不用这种法子,也不得心中那口恶气和闷气。

    他们不是兵油子出身,每个浮山兵几乎全是良善的普通军户,所以他们能悲人之悲,喜人之喜。

    这样的兵,才能用情感来打动,说服。

    这一手,当然是张守仁从后世那支强军里头学来的招数,旧是旧了点,但十分管用。

    现在的浮山,如出鞘宝剑,虽然受训的士兵极苦极累,但士气不落反涨,这一支军队,正在转型之中!

第二百四十章 种种核算(1)

    第二百四十章种种核算

    在年近中年,但聊发少年狂的张世福在雨中打马狂奔的同时,张守仁也是已经离开了火铳靶场。

    今天的火铳演练已经叫他挑不出毛病,火铳手的反应,准头,还有队官到哨官以下所有武官的指挥,都是几乎没有瑕疵了。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其实就是看指挥和意志力的时代,对火铳的准头都不是要求太高,排排站好,互相枪毙式的开枪,甚至减员到六七成都不崩溃……这个水平,就已经和南北战争时的美军相当,足以横扫当代了。

    不足之处,还是出在火铳本身。

    焊接的枪管过长,打的远是远,威力稍嫌不足,准头是够,但枪身保养不易,而且装药上也有受影响的地方。

    同时,还是不可避免的有炸膛。

    明军装配最多的是鸟铳,最不喜欢的也是鸟铳。辽东战场上,一个游击将军也能随便拿出百多支工部制作兵部下发的鸟铳来,还有什么三眼铳之类的,名目繁多,但好用的实在是没有几根。

    十支火铳,最多打三枪,一定有七八支炸膛的。

    这样危险,谁敢凑在脸旁边瞄准,又有谁敢信任手中这家伙?

    每次和清军接仗,明军火铳手隔的老远就开始放枪,放完就往后阵跑,几乎只是放个虚热闹,屁事不顶,清朝后来歧视火枪,固然有稳固自己统治,宣扬骑射无敌童话的用意,但实际上也是明朝的火器太不顶事,给清军一个极为恶劣的固有印象的原故。

    浮山铳,炸膛的几率是极低了,一百支里头是有四五支的样子。

    而且是在高强度训练,每天每人要开几十次枪的前提下才有这个炸膛率。

    要是和明军一样,平时不放枪,战时放两枪,一万支里头也不会有五支炸膛的。

    不过张守仁还是想把火铳手的训练弄的更扎实一些,既然要扎实就不能心疼钱,火药硝石是每天都在买,和粮食一样,都是用船来装,每天都在古城集和方家集一带卸货,然后由车队从大路送过来。

    辽东,蓟镇,这些火药储备多的地方,他可是买遍了。

    现在已经托到郑家的船队,开始到琉球去买了。

    那里有火山,硫磺硝石什么的,要买多少有多少,用海船运过来,直接到浮山港卸货。

    这样的使用率,炸膛是不可避免了,这也些许影响到了火铳手们的情绪。

    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炸膛是在别人手中,还是在自己手里。

    这个问题,只能留待这一次大战之后再说,现在更改型号,再改进设计,无论如何也是来不及了。

    火铳手的整体表现,张守仁十分满意。

    长枪手向来是浮山强项,他打算在临出征前再视察一次就行了,不需要操太多的心了。

    叫他有点不满意的就是马队和炮队。

    马队是他自己一手抓,李勇新等哨官也很得力,不过马上骑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现在的马队,论实力来说,只能是战胜后追击,指望马队正面硬上,与敌交战,不是太现实。

第二百四十章 种种核算(2)

    一匹马要花费五个步兵的费用,每天要喂盐豆饼,喂干草束,要有专门的辅兵来照料,稍不经心,马匹就会掉膘,一掉膘就不能长途行军和负重,就没用了。

    皇太极在前几年杀了自己的兄弟莽古尔泰,用的罪名就是擅自打猎,没养好马叫马掉膘。

    这个罪名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没养好马就能杀亲兄弟,也是当年的四大贝勒,虽然是明显的□□,但这借口也太离谱了。

    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严重的罪名。

    马匹就是清军的坦克,要是坦克部队的主官没保养好坦克,战时开不动了,这罪名也是不轻,对比一下就明白了。

    炮队么,青铜炮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但因为生铁不足,根本没有办法试制铁炮。

    一门炮,就算是将作处再怎么用心,在铸制过程中出废品也是难免的。十四门成型的火炮,最少是四十门以上的废品率下的产物。

    这个废品率,已经算是低了。

    在同时代的欧洲,一门炮铸造成型,也得经历六七次以上的失败。

    加上制造挽具,炮驾,耗费的物品就更不必提了。

    客观条件所限,现在只能用青铜炮,发射精度差,炮身容易因受热变形,影响精度,速度也不能快,所以火力覆盖的效果,和张守仁追求的那种万炮轰鸣天地崩塌的场面相差的远。

    但这个又不是下头的人责任,张守仁一时没想到解决的办法,只能丢着不管。

    刚刚张世福的表情他也看到了,对这个远房族兄的心情他也能理解,各队都很出色……现在张守仁除了叫营务处挖掘尖子,叫秀才们写文章表扬外,还有先进集体等各种荣誉手段。

    一旦叫哪个队拿了,一周之内,这荣誉都是那个队的。

    一周之内,全队上下走路都是扬尘带风的,下巴也是抬的高高的,那种得意和骄傲就不必提了。

    加上有笔杆子助战,胶州到莱州,宣传局都派人设了派报的点,这军报的功能和邸报差不多,只是侧重报道登莱一带本地的消息,比邸报鲜活,而且是用话本的文体来写,鲜明易懂,活灵活现,不仅普通的百姓爱看,渐渐的也影响到了普通士绅,只有一些老顽固不爱看这东西,嫌其太过浅露。

    但这浮山营军报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是渐渐显露了出来,光在浮山所一地,就设了五六个点,隔几里路就有一个。

    每天每个点发报一百份,黄昏时发放,天不黑就被抢光了。

    就算是不识字,也有人抢一份回去,到家里邻居里头总有能认字的……浮山营前一阵大办扫盲班,把不少想学几个字的军户都初步扫盲,认得正经书本是难了点,读这种浅显的报纸,连估带猜,也是大致差不离能读下来。

    这样一来,这影响力就大了去了。

    军中苦训,外头也是知道的十分清楚,这十来天,几乎天天都有各地的士绅或是大族的族长带着百姓过来,杀猪宰羊,连同粮食一起,远道迢迢的送了过来。

第二百四十章 种种核算(3)

    百姓也不是不明道理的,以前,浮山营和百姓之间总是有隔膜,甚至是驻军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这使得两边的关系十分紧张,并不友好。

    等张守仁贴出六条,在各地投钱下去,浮山营的名声已经大好,而各地的机构又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整个莱州和半个登州,实则已经在张守仁的影响之下。

    等到军报刊发,除了如实报道士兵的辛苦和付出来,当然也不乏夸大之处,于是感动人的形象一个接一个……这年头的百姓可是朴实的很,后世的那种文宣根本没有经历过,一看之下,当然是十分感动,根本不会怀疑什么。

    等到九月底的时候,甚至有黄县的人都跑来劳军,是看了报纸后太过感动,实在是按捺不住想,非要来表达一下心情不可。

    甚至有的人走几十里路,就是为了送两只鸡过来。

    对这些人,军中当然也是一定回礼,不能伤了这些热忱百姓的心,现在浮山尚且没到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张守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