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伦理准则。谦虚,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美德;对西方人来讲,则可能意味着自信心之缺乏,甚至意味着无能或者矜假。 一位中国教授在美国某大学讲学,开场白便自称“才疏学浅”

    ,听者信以为真,纷纷退场。 这种谦逊,作为中国式的美德,可以铸成人格力量;在西方,却可能与人格无涉。人格研究的现实性意义,是要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倘若将有着很大的时空或文化局限的伦理规范等同于人格,则不仅无助反而有碍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孔儒人格的要义是

 29

    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明道、传道乃至殉道。 抽象地看,这没有什么不对。 问题是,孔儒的“道”

    ,就是等级制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是纲常伦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仅是“道”的具体化,而且是“道”的伦理准则。 按照孔儒的人格逻辑,载道弘道者便有人格力量。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汪精卫叛国投敌,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都自称是为了弘扬孔儒之道——能说这类人有“人格力量”?

    不将“人格”与“伦理”区别开来,不走出将“人格”道德化的误区,我们是很难理解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的。 弗氏的理论根基以及他所采用的诸多方法,均与“性”

    相关。在一个谈性色变,视性为洪水猛兽的伦理价值体系内,若不将“人格”

    从“伦理”

    中剥离出来,我们的人格研究将寸步难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体性的伦理规范,对于特定时空中的个体而言,也是一种面具。 个体要想被整体接纳,要想在整体中生存得更“好”

    (当然是世俗意义上的“好”)

    ,则必须认同整体,必须戴上伦理性面具。 而人格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摘下这个面具。 否则,你无法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人格,与个体心理学的三大概念——气质、性格、个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弄清楚人格与后三者的关系,是我们进入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必要的理论准备。在汉语言的文化环境中,人格缺乏科学的界定,它不仅与伦理道德混为一体,与气质、性格、个性等心理学术语更是纠缠不清。 比如说,性格(character)

    ,常常被视为“人格”的同义词。 性格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文学评论的文本中。

 30

    摘下你的面具52

    古典文学中的性格分析,将人物典型化,将某一作品中某一人物的性格,定义为某一类人的代表。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哈姆莱特代表“延宕、徘徊、犹豫”这一类性格,奥塞罗代表“多疑、嫉妒”

    ,夏洛克代表“贪婪、吝啬”

    ,等等。 中国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一部《水浒》,几乎写尽了天下所有类型的性格,即便是同一种性格类型,也有着细微的差别。 比如,同样是鲁莽、粗犷、豪爽,李逵不同于鲁智深,林冲也不同于杨志。在心理学上,性格与意志相互关联。不同性格的个体,在做(或不做)什么,这样(或那样)做的时候,总是依循着一种调节的原理,总是要抑制一部分冲动而兴奋另一部分冲动。 这种心理倾向,显示出意志对性格的影响。 人们为了较远的而非眼前的目标,为了高尚的而非琐碎的企望,常常要用意志去约束或者激励性格。 在性格与意志的关联上,我们看到性格与人格的部分重叠。 当个体在具有正面意义的意志的驱动下,展露出性格的光彩,这种性格便与人格同义。 一个本来较弱软、爱犹豫的人,为了一种崇高的追求或远大的理想,变得果敢、坚强起来。 这里的“果敢、坚强”

    ,既是个体的性格特征,也是个体的人格特征。 换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他的人格构成中具有“果敢、坚强”之特质。于是,我们对性格与人格作出了“同一”中的区分:性格,是对人格的评价。用性格来评价人格,不同于用伦理道德来评价人格,前者可以避免某种时空的、文化的局限或偏颇。 性格上的“果敢坚强”

    ,具有一种普泛性价值,因而可以用来作人格的评价;

 31

    6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而伦理上的“纲常仁义”却因其明显的局限性而无法进入人格领域。同样要警惕将性格与道德伦理混为一谈。 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严格地说,无所谓好坏善恶。 同为梁山好汉,李逵性急,宋江性缓,你能因性格原因而断定谁好谁坏谁善谁恶?

    汉语言文化背景中,内向、含蓄、稳重、谦虚被视为美德,而外向、直率、表现欲强则视为德行之瑕累。 其实,这些不过是性格上的差异,而且都是可以用作人格评语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人物性格分析,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所谓“人物性格分析”常常衍为“道德鉴定”

    ,甚至被弄成“阶级成份之划分”。这类文本中的“性格”

    ,全然成了道德的代码,或者成了意识形态话语,与心理学无关,当然与人格也无涉。如果说,性格侧重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类型化界定,那么,个体性(individuality)则着意于人的独特性与分别性。 同一类性格特征中,因个体不同,而区别微殊,如前举《水浒》中李逵、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人的“豪爽、鲁莽”。人格,也有着两层意义上的界定,一种是类型化的。 比如,中国文学史上有“魏晋人格”

    ,有“竹林人格”

    ,前者以特定历史时期为标志,后者则以空间位置为规定,分别构成时间性与空间性的人格类型。 另一种就是个体性人格,比如“屈原人格”

    ,“苏轼人格”

    ,等等。 后一种意义上的“人格”

    ,便与“个体性”有了相重叠的部分。心理学上的个体性还有另一层含义:指生理心理机制(或构成)的某一方面。 因此,有人说马蜂、老鼠、石头、树

 32

    摘下你的面具72

    木也是有个体性的。对于人来说,个体性只是部分;人格,才是整体,它包括了人的意志、思想、态度、气质、性格、趣味、才能、人生哲学、体格及生理特点等诸多方面,它是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各种个体性的系统整合。人格是对人的总体的、本质的描述,它不仅能解释、说明个体的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而且能整体性指称或代表这个人。 而个体性仅仅指人之内部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某些方面的差别,从而给人以特色。个体性与人格的另一个区别是,后者不仅有心理学内涵,还有社会内容。 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与人文思潮,是无法讨论或界定人格的。 个体性则不然,它完全可以成为心理测试或实验室研究中的专门术语。对人的社会化的承认,包含着一个前提:同时承认人的遗传性或生物、生理性。 因此,人格与气质(temperament)

    也有交叉式的联系。西方心理学史上,对人格的最早分类,实际上是气质分类。 气质,是比人格更为古老的概念。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克拉特,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最早提出人体中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四种体液的组合,形成人体的特质,血液占优势则为多血质,粘液占优势则为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则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则为抑郁质。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气质分类的记载,如《论语。 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人之气质便分为“狂”

    、“狷”

    、“中行”三类。现代心理学讲气质,专指心理活动的不同倾向,而决定这些倾向的,是由个体的先天生理的和动力的禀赋所供给的。气质,是人格的“内部气候”

    ,它构成人格范型的生理基础,

 33

    8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它是人格赖以形成的原始材料。 气质所代表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稳定的情绪性,是形成人格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这样说,没有可以离开人格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人格。气质与遗传有关,因此,一种心理倾向越是先天性质的,越可以说是属于气质的。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也带给了人格。 由此可知,受气质局限性的影响,人格的发展也是有限度的。 个体的人,有时很难超越他自身的气质,性格之局限。 有一句名言:你的气质性格就是你的命运。然而,人之为人,便是要同命运抗争。 抗争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以人格超越那些生理素质方面的局限,就是要以社会性的、精神性的后天努力,去重铸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既着重先天性气质对人格的制约,也着重后天经验(尤其是童年时代的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影响。“爱洛斯”

    ,是综合了后天与先天两种因素的心理潜质。人格构成中的“面具”部分,是在后天形成的,是人格主体为了顺应社会所作出的后天性努力。 爱洛斯人格,主张摘下面具,追问本源,在深潜层次把握人格真谛。为了进入爱洛斯人格,请摘下你的面具。

 34

    冰山下的神秘bingxhanxiadeshenmi

    ……“弗洛伊德的”这一形容词几乎与达尔文同样耳熟了。 他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波林《实验心理学史》

    套用一句眼下正时髦的话,弗洛伊德是一位“跨世纪的人才”。当然,他“跨”的是上一个世纪。 八十四个春秋,四十四个属于十九世纪,四十个属于二十世纪。

 35

    03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有趣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正好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前期在十九世纪,后期在二十世纪。 前期讲人格系统,后期讲人格结构。 人格系统用一张心理地形图表现,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大部分;人格结构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不同的层次组成。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纲要》一书中提到,关于心理和人格结构的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前提。 到晚年,弗洛伊德曾试图将两种人格学说合并为一个整体,以完成他自己对精神分析思想的统一,从而能够完整地说明人的精神活动。

    1弗洛伊德的地图A一八八二年,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 前一年,他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继续留在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所,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任助教。 本来,弗洛伊德有志于生理科学的研究,并要求作为布吕克教授的助手而在研究所里长期工作下去。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研究纯科学只是有钱人的事。布吕克的两位助手都是出生于世代富翁之家的有钱人。弗洛伊德没有钱。 他要承担赡养父母弟妹的重任;他刚刚与玛莎。 伯奈斯订婚,他还要为自己的婚姻准备必要的资金。 而在研究所里从事纯理论的研究,收入微薄,干到中年也增加不了多少。窘迫的经济处境,迫使弗洛伊德放弃他钟爱的理论业务,离开布吕克教授的生理实验所,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开始

 36

    冰山下的神秘13

    了他漫长的临床医生的生涯。外科、内科、小儿科、眼科、皮肤性病科、耳鼻喉科……在综合医院,弗洛伊德什么都干过。作为一个刚刚二十六岁,以前没有任何临床医学经验的青年医生,一八八二年的“人生转折”

    ,无疑给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他从医学院学得的理论,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获取丰富而广泛的临床经验,为他日后从事精神分析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到“人格研究,这一特定领域,甚至可以说,没有在八十年代头几年的临床医学实践,他后来的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弗洛伊德前期人格理论的核心是”潜意识“(或叫”无意识“)

    ,而这一发现,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的。弗洛伊德医生,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接触到数不清的精神病患者,他采用催眠术或谈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 长期的观察、分析与实践,使他逐步认识到:病人的心理活动,除了能意识到的那部分内容,还有意识不到的内容。人的内心世界,犹如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能够为主体意识得到的,是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潜藏在水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则为人的无意识。 冰山原本是一个整体,被海平面划分成两大区域;对冰山的考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无法辨识庐山真面目的。当我们借用“冰山”来比喻人的心理活动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借鉴了地形学:(topography)

    的方法。地形学是测量和绘制地图的一门科学,是把一个具有不同地势的区域以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