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糊的紧张”

    ,尽管主体竭力地寻思,却也记不起自己真正所要的东西是什么。“模糊的紧张”

    ,既为创作积蓄了情感,又为

 180

    爱洛斯——美之根柢571

    灵感储备了燃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最终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弗洛伊德用“寻找回去的路”

    来描写艺术家们的工作,既揭示了艺术活动的本质,也挖掘到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返回现实的过程,就是主体爱洛斯人格的流变过程,也就是爱洛斯能量的转移与升华的过程。

    2美的观念植根于性的激荡A标题中的这句话是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一书中说的,他指出:

    我坚决认为,“美”的观念植根于性的激荡,其原义乃是“能激惹性感者。(德文中reiz一词兼含二义:在专门用语里,有”刺激“之意,而在日常用语里,则与英文里的charm〈迷人的〉、atBtraction〈诱惑性〉相当)。

    弗洛伊德在这里所说的charm又可以译为“魅力”

    ,atBtraction则可以译为“吸引力”。从心理效应上看,美,也是一种刺激,美之“魅力”也,就是一种“迷人”的“诱惑性”和“吸引力”。弗洛伊德又说:

    美的享受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

 181

    67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醉性质……对美的爱,好像是被抑制的冲动的最完美的例证。“美”和“魅力”是性对象的最原始的特征。

    艺术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性的激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原始艺术就是“性的激荡”本身,这一点能从一些原始壁画和原始部落的舞蹈中得到证明。 而在古希腊的裸体雕塑中,这种“性的激荡”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肉体的赞美,不仅是古希腊的一种社会习惯,更是一种包含着智性和哲理的审美观念。 雕塑家由于性的激荡而产生出审美创作的强烈欲望,当他们将这种欲望化为人体(主要是裸体)雕塑时,赞美肉体的艺术品又引发欣赏者性的激荡。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在他们的“性的激荡”之中,都是既有着生理的或感性的成份,又有着智性的或审美的因素。 人类第一次从人自身——人的形体和运动——发现了美,发现了艺术,发现了人的艺术价值,而这种发现,从起因到结果的全过程,都与爱洛斯能源密切相关。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羞耻心”也发展了,肉体的赞美成为淫荡,裸体艺术成为色情。 艺术史上,一班专门“给人穿裤子的画家”

    ,拿着教会的赏赐在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耶稣和圣母的裸体上,画上了“遮羞”的布条。“布条”又慢慢地“进化”为绳索,束缚乃至窒息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性的激荡。“布条”与“绳索”

    ,无疑是艺术发展的障碍;然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它们又可能以一种反射力刺激艺术的发

 182

    爱洛斯——美之根柢771

    展,比如,西方中世纪教会的禁欲,反倒催生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大繁荣。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人类羞耻心的发达,对于人类的审美意识,也有一种反射作用。 弗洛伊德说,“遮蔽躯体的衣物,随文明的发展,意在不断地激惹性的好奇心,也使性对象能以裸露身体来吸引异性。”当然,这种好奇心,需要转移和升华,需要转化为对人类文化有益的方向。“如果我们的兴趣从性器官转向全身的体态,这种好奇心的心理便是艺术的。”只有在爱洛斯人格升华的前提下,“性的好奇心”才能与“性激荡”一样,成为一种审美的元素。 个中奥秘就在于:

    看别人袒裼裸袒的情形,大多数人多少都有一些;诚然,它使人们能够将其部分原欲投注到高级的艺术兴趣上面。

    中外文学史上,有两部作品都因为露骨地写性而受到指责。 一部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一部是中国的《金瓶梅》。这两部作品的命运有一些相似之处:刚刚问世之时,受到批判受到谴责,被说成是伤风败俗,十恶不赦。 又谁知,绳索和障碍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作品通过各种方式在民间流传,截然不同的评论也唱起了对台戏。 就中国评论界的情况而言,到我们写这本书的二十世纪末,才对这两本最有争议的小说,有了一个大体上是公正的评价:它们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同样都是写性,都是用性的激荡来表现美的观念,但二

 183

    87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者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用诗人的激情和诗的语言,描绘男女主人公的性行为,而且这种性行为发生在大自然的怀抱,发生在那个野性与温柔相结合的牧场。作者对人体的描写,对性交的描写,对性心理的描写,并非是淫荡的色情的,而是健康的、审美的。 读这部小说,我们从性本身就能发现美,欣赏美。劳伦斯的艺术实践及其成果,已经成为性美学的范例。《金瓶梅》的情况则颇为复杂。这部中国小说史上的精典作品,偶尔也用诗的语言描写性行为,但也有很丑陋的性描写,或者说她写了很多人物的性行为之丑,性目的之丑和性心理之丑。但正如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

    ,《金瓶梅》并非是为写丑而写丑,而是通过写丑,去同丑作斗争,并最终在美学上战胜丑恶。《金瓶梅》的作者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从作品的内容上看,作者采用的是对性生活的悲剧性再现,对性心理的裂变式剖析和对性行为的谴责性描绘;在艺术形式上,作者是以“美文”写“丑事”

    ,小说的诸多形式要素——篇章结构、情节发展、人物语言——都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 比如小说情节的安排,“伏线”与“流波”结合,使人物、事件穿插合宜,花团锦簇,五色迷人。弗洛伊德在《爱情心理学》一书中,也谈到了文学作品性描写中美与丑相交织的复杂情景。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们用性的描写表现自己审美理想,是一件很难的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文学家们不得不受制于某些条件;他们在影

 184

    爱洛斯——美之根柢971

    响读者情绪的同时,还必须挑起智性的与美学的快感。 因此他们不能直言不讳……

    爱洛斯冲动,是人的最本源的也是最根本的冲动,任何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无可逃遁地要受到爱洛斯冲动的巨大影响,无可选择地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演绎爱洛斯人格的曲折流变。然而,艺术家们并不是可以“肆无忌惮”

    ,并不是可以“口无遮拦”

    ,他们也要受超我、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制衡和约束,也要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条件。“为了影响读者的情绪”

    ,为了他们自己的和广大读者的“性的激荡”

    ,他们在作品中常常要写到性,要涉及人的潜意识的世界,甚至要揭示人的灵魂深处的丑恶与阴暗。同时,艺术家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有责任挑起读者的“智性的与美学的快感”

    ,因此他们不能“直言不讳”

    ,不能赤裸裸地写性,写丑。 他们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化丑为美,以丑衬美,并最终在美学上战胜丑。 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弗洛伊德关于爱洛斯人格之“转移与升华”的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艺术形式上讲,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所谓“升华”

    ,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中,是人物形象的升华。当然,传品中的人物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表现的是作者的审美理想,因此,人物形象的升华,说到底,是艺术家人格的升华。弗洛伊德指出,文学创作中的“升华”“

    ,其作用体现在“把内心的冲突塑造成外界的形象”

    ,也就是把创作主体和人格升华,艺术化为作品人物形象的升华。 受弗洛伊德这一理论的

 185

    08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影响,西方一些著名的作家,如詹姆斯。 乔依斯、罗曼。 罗兰等人,都有意识地在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大量的篇幅揭示人物的潜意识流变,通过心理分析来展示人物的深层心理,来表现人物的人格升华。

    3病玫瑰A视爱洛斯为美之根柢,有着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她是一种艺术创作的理论,她以弗洛伊德式的独特方式,回答了关于艺术创造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创造活动的心理实质,创造主体的精神原动力,人物形象塑造及艺术表现技巧的人格来源,等等。 其次,她又是一种艺术批评的理论,她为艺术批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观念和方法,以至于成为艺术批评史上的一大流派。在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批评的诸多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独树一帜。 不少的精神分析派批评家,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话语,直接运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 在这些批评家们的发中,文学作品就好比弗洛伊德私人诊所里的“患者”

    ,这些“患者”的“症状”

    ,既是心理学的,又是美学的;既是个性化的,又是普泛性的。我们来看看这些艺术领域的精神分析学家,是怎样“诊治”他们的“病人”的。先请您欣赏一首小诗:

    啊,玫瑰,你病了!

 186

    爱洛斯——美之根柢181

    在怒号的风暴中在黑夜中飞翔那条看不见的虫发现了你殷红的快乐之床;他黑暗隐秘的爱正把你生命损伤。

    这首威廉。 布莱克的《病玫瑰》,在弗洛伊德学派的批评家们看来,是对人类的爱洛斯本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死本能的形象而细腻的描绘。 诗中的玫瑰象征女性的美,而这种美正被代表男性的虫所侵蚀所摧毁。爱洛斯既然是艺术之美的根柢,那么,构成爱洛斯人格的所有要素,同样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心理的艺术的要素。《白鲸》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说。精神分析学派的批评家把白鲸解释为严格的清教道德的象征,也就是说,白鲸代表作家的超我;渴望报复、驱使全体船员追捕白鲸而终遭毁灭的船长埃哈伯,被视为代表狂暴固执的本我;虔诚的大副斯达巴克,努力调停白鲸和船长所分别代表的力量,则象征平衡节制的理性,亦即自我。弗洛伊德的一位法国女弟子,玛丽。 波拿巴,用同样的方法评论美国女作家爱伦。 坡的作品。 这位法国精神分析批评家,认为爱伦。 坡的一生及其全部作品,都贯穿着俄狄浦斯情结,并由此把这位美国作家的诗和小说中的所有形象都解释为性象征。 她的理由是:

 187

    28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要是把性理解为潜藏在人一生中所有爱的表示后面那种原始动力,那么几乎一切象征都是最广义上说来的性象征。

    性象征——病玫瑰,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码。这代码的创始者,是弗洛伊德本人。弗洛伊德不仅有批评理论,还有批评实践。 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艺术批评家。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对《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精典作品的分析。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分析我们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评介。 下面分别谈谈另外两部。

    《哈姆莱特》

    我们在《不做水仙花》一节里,曾谈起《哈姆莱特》中奥菲莉娅的纳西施式的自恋。 莎士比亚是精神分析学家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而弗洛伊德对莎士比亚研究的最杰出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贡献,就是他的惊人结论:哈姆莱特有“俄狄浦斯情结”。

    评论界认为,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一结论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它的形式是十分优雅的。 弗洛伊德的论述依次分为四个层次。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谋杀了哈姆莱特的父亲,并娶走了他的母亲。 哈姆莱特应该报这“杀父娶母”之仇。 他有能力,也有机会。 可是,他一直延宕,迟迟不肯下手。 年青的王子为什么要延宕?为什么要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举棋

 188

    爱洛斯——美之根柢381

    不定?几个世纪以来,评论家们对这一问题始终不能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而弗洛伊德能够解释。 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表明:每一个男孩潜意识中都有“杀父娶母”的念头,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

    这种孩提时代的愿望,在后来成年时代的无意识反应中一直延续下去。于是可以推导出第三层:克劳迪斯实际上做了哈姆莱特潜意识中想做的事。 换句话说,哈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