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不当官的人都是清白的。 弗洛伊德把这叫作“酸葡萄机制”。与此相对应的是“甜柠檬机制”

    :吃不到甜葡萄的狐狸,只好吃酸柠檬,还硬说酸柠檬是甜的。 个体未达到预定的目标,便苟且偷安,抬高现状和事物的价值。 一个围棋大师输棋后剃了光头,还说人剃了光头后,风一吹头脑更清醒,也显得更年轻更精神。 读者读到这儿,一定会想到阿Q,鲁迅笔下的阿Q,其心态与行为,就是目标认同中的“文饰作用”。

    无缘无故地被别人打了,就说是“儿子打老子”

    ;看见别人有钱,就说“我先前比你阔多了”

    ;怎么也划不圆那个圆圈,就说“龟孙子才画得圆呢”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每每遭遇挫折或打击,阿Q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来掩饰自己的失败,以保持自己内心的安宁,从而使自己在精神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后来的评论者,异口同声地指出《阿Q正传》所描写的“精神胜利法”

    ,表现的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这自然是不错的。 但我们要问,精神胜利法在国人中,甚至在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普遍性?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您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常常有“自我安慰”式的阿Q精神?这些自我安慰,对于抚慰受伤的心灵,对于调整情绪,振奋精神,对于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毕竟是必不可少的。 不错,阿Q的精神胜利法

 165

    06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是有“劣根性”的一面;但放在一个更宽泛的前提下考察,“精神胜利法”

    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鲁迅既是抨击国人的心理缺陷,也是在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深刻地剖析国人的潜意识心理——这一点,长期以来为评论家所忽略。顺便说一句,鲁迅很了解弗洛伊德,读《鲁迅全集》可知,鲁迅在他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弗洛伊德。扯得太远了,还是回到“心理认同”的话题上来。 安娜。弗洛伊德谈到“目标认同”的另一种变异:人们所认同的目标,除了他所依恋、敬爱、崇拜的对象,还可能是他所厌恶、反感、仇恨的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的精神分析学者发现,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有些受法西斯残酷迫害的犹太人,产生了一种“与迫害者认同”的现象,即从迫害他们的纳粹身上,吸收了若干特点,使自己也变得对人粗暴无礼、残酷无情。 这种潜意识中的与迫害者的认同,其心理目标是减轻迫害者形象对自我的威胁。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阶层,甚至同一行业,同一单位,同一家庭的成员,为何要如此冷酷地互相殴斗,互相残杀?

    这当中当然有“左”

    的思潮的影响,有“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有少数恶人的丑行宣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一种对迫害者的心理认同。一个原本忠厚善良的人,在受尽迫害之后,他可能转而去迫害其他的无辜者;一个文弱书生,在受到他者的毒打之后,也可能会去毒打其他的弱者。 为了减轻恶梦般遭遇所造成的心理焦虑,他走投无路,只好被迫选择“与迫害者认同”——

 166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161

    那一场民族大灾难中的普遍性心理变态,至今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日常生活申,还有一种较为轻松一些的“与迫害者认同”。俗话说,十年的媳妇熬成婆。 当媳妇时,受够了婆婆的气,恨透了婆婆对自己的管制。 照理说,轮到自己当婆婆时,应该对媳妇仁慈宽厚一些才是。 其实不然。 昔日的媳妇一旦成为今日的婆婆,便产生“对婆婆的认同”

    ,也就是用她婆婆过去对她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媳妇,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又比如,当学生的,最害怕考试,常常被没完没了的考试弄得身心憔悴,苦不堪言。 他们从心底里厌恶考试,并扩大化地怨恨制造考试的教师。 等到有一天,学生们毕业了,也成了教师,也要去制造一次又一次的考试。 他们并不会因为过去的痛苦经历而变得仁慈,他们同样向自己的教师认同,用同样的严格和冷峻,去折磨他们自己的学生。“与迫害者认同”和“目标性认同”一样,都是自恋性认同的变异,都是个体应该走出的心理误区。 与自恋性认同相对应的,则是他恋性认同,这便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

    2需求与满足A从自恋到他恋,既是一种移位,也是一种升华。在爱洛斯人格中,本能是话跃的,也是易变的。 本能为了减轻紧张,常常不断地选择新的对象,不断地变换活动方式。在不能获得第一个对象时,本我的能量可以迅速地转移,转移到另一个能够获得心理满足的对象上。 这充分说明:心

 167

    26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理能量(爱洛斯能量)是能够转移的。 爱洛斯能量从一个对象向另一个对象的转移,就称为移位。人格的生成与流变,正是在一系列的能量移位或对象替换中进行的。当能量移位时,爱洛斯能源的来源与最终目的并不改变,改变的只是具体的目标和对象。爱洛斯人格的源泉是幼儿力比多;而幼儿力比多开始于“口腔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爱洛斯是从对“口腔需求”的满足开始的,或者说,是从“口腔满足”的移位开始的。 对于婴儿来说,口腔和嘴唇是与饮食紧密相连的敏感区,乳头对嘴唇的刺激促使婴儿吮吸。 这种吮吸一方面使饥饿感获得满足,同时对嘴唇的柔和刺激本身就是一种快感。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取消这种刺激,就会使婴儿感到大为不安。 即便是长大了,进入了童年,还会渴望这种刺激,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小学生无意识地咬铅笔头,咬红领巾。 这充分说明,人体内有一种吮吸欲望,如果这种欲望不能在摄食中获得满足,他就会以其它的方式加以表现。 对于婴儿来说,他能选择的“替代式满足”只能是吮吸自己的拇指。 而吮吸拇指常常受到大人的处罚,于是他就寻找别的替代品,有时候,大人也帮他寻找,比如棒棒糖。 婴儿可以尽情地吮吸棒棒糖,而不必担心受到大人的惩罚。 婴儿长大后,社会对他的压力,促使他逐渐放弃儿童式的口腔满足,而采用成人式的,比如:吸烟、接吻、涂口红、饮酒、喝饮料、吹口哨,嚼口香糖、唱歌、侃大山、吐痰等等。当然,上述种种成人式的“口腔满足”

    ,它们所满足的并不仅仅是口腔需求,还同时满足了别的方面的需求。比如,接

 168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361

    吻也能满足性的需求,饮用烈性酒可以减轻多方面的心理紧张,所谓“一醉解千愁”。实际上,成人的对象选择取决于多种本能能量的汇合,弗洛伊德把这称之为“广度决定”。所谓广度决定即任何一种对象选择都有可能一石数鸟式地满足多种本能。 本能融合或广度决定也叫做压缩。 好几种本能的需求汇集到同一对象上,是一种多种能源的压缩。 比如栽培花木或做飞机模型,都可以同时满足好几种相关的心理需求。最典型的例子是看足球比赛。为什么普天下有那么多的足球迷?

    其奥秘就在于看足球比赛可以满足多方面的心理需求。首先,足球的进攻性与冲撞性,满足了人内心深处的破坏性本能;其次,对足球明星的崇拜,又是一种目标性认同;再次,拼命地吹口哨,尽情地呐喊,还是一种“口腔满足”

    ;再次,痛快淋漓地射门,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多少有一些性的象征味道。 成年人(尤其是男性)对足球比赛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需求满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替代性满足是一种移位性升华。 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了移位的方向?

    第一是社会。 社会,通过其主要代理人父母,认可哪些对象可以选择,哪些对象是被禁止的,从而影响着移位的方向。 在儿童期,吮吸指头受到责备,而吸棒棒糖则可不加追究。 如果成年人也去吸棒棒糖便会受到嘲笑,但社会却允许成年人吸烟。 成年人如果抱着宝宝奶瓶吸奶,肯定会认为神经不正常;但如果是捧着酒瓶大口大口地喝啤酒,则不会遭非议,还会被认为颇有男人气。 社会就是这样,一方面限制某些选择对象,一方面又为人们提供某些令人满意的

 169

    46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替代品。本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禁止生产和销售烈性酒,并制定了严格的法令,却遭到人们的抵制。 人们不肯放弃这种最流行也是最痛快的口腔满足方式,于是非法酒店生意兴隆,非法酿造、贩运、销售烈酒的活动肆无忌惮,泛滥成灾。决定移位方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原选择对象与替代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性越大,选择的可能性越大,有时,两者之间可能没有任何区别。 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某一条可行途径排泄他的紧张,他就会选择另一条途径,而选择的标准是:后者与前者有最大的相似性。如果第二条也行不通,他就选择第三条,如此继续下去,一直到找到他能够采用的途径为止。一般来说,相似程度会随着选择的进行而越来越小,个体的满意程度也随之越来越小,所谓“退而求其次”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这就好比找对象,寻找者心中总是有一个“意中人”的大致模样或标准,这标准或者是自己的“初恋”

    ,或者来自某部小说里的描写,或者就是自己的某个最熟悉的朋友的对象。 总之,带着这个框框去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第一次失败了,便降低标准再来一次;第二次失败了,便降低标准来第三次,直到成功为止。 当然,所谓“成功”

    ,是打了大大的折扣,作出了多种妥协的“成功”。但毕竟成功了。 不独是恋爱,任何一种对需求的满足,替代对象与第一选择相比,满足性总是要差一些,但毕竟比没有对象要强。 控制最后选择的是自我,因而自我不得不在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相互对立的要求之中作出许多妥协。弗洛伊德指出,被用来满足心理需求的替代性对象,与原对象相比,如果代表了更为高尚的文化目标,这种转移就

 170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561

    叫升华。本能能量可以升华为智力、人道主义、科学发明、文学创作等等。 意大利画家达。 芬奇,自幼离开了母亲,在长期的孤独生活中,形成了恋母情结。为了化解这一个情结,他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 达。 芬奇尤其喜欢画妇女肖像,他的《蒙娜丽莎》,具有圣母一样的慈祥与温柔,带着永恒的神秘的微笑。 达。 芬奇之所以热衷于女性肖像题材,是他的恋母情结得以转移并升华的具体表现。 弗洛伊德甚至认为,英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歌,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都是作者同性恋心理升华的表现。他们的同性恋倾向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而转向艺术创造。缺乏艺术天才的普通人,也需要升华,他们只是采用了平平常常的消遣,来转换他们的爱洛斯能量。 他们可以听音乐,读小说,看电影,朗诵诗歌,或者踢足球,爬山,游泳,打乒乓……

    爱洛斯人格流变中的移位与升华,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 个体人格,只有对自己的爱洛斯宣泻进行控制与引导,文明才能得到发展。 爱洛斯能量被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文化创造活动中,既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求,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然而,爱洛斯的升华并不能给个体以完全的满足,总有一些紧张残余是升华所不能彻底排泄掉的。 这种紧张残余,一方面使文明人烦躁不安,另一方面又激励他为取得更高的成就而奋斗。欲望谷是神秘的,人的欲望从根本上说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人总是在替代性对象中,寻找他的第一宣泻对象,在找

 171

    6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不到完全满意的替代对象时,他便继续寻找。 一旦他接受了某一种替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在补偿他的原始对象。 身材矮小的人,羡慕身材高大者,前者可能用显示气派来弥补;渴望爱情的人,可能通过饮酒或过量饮食来补偿;喜欢孩子的单身妇女,可以通过当教师来获得补偿。个体的人格结构中,含有诸多类型的补偿。转移与升华都是替代性满足,被替代的对象是幼儿期和童年期受挫的愿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