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挥舞手臂,拼命地想重新聚合在一起,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柏拉图的描述,给弗洛伊德以极大的启示。 柏拉图实际上将“爱洛斯冲动”抽象为一种形而上的理念。 男女之间的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爱恋,从哲学层次上看,便是因为男女的整体性与互溶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了我,我离不开你。 而宙斯的“一劈两半”以及它所造成的疏离、隔

 12

    爱洛斯,永恒的话题7

    绝,非但没有将两性从此分开,反而加强了两性之间的相互渴慕、相互吸引、相互爱恋——这就是爱洛斯冲动的形而上根源。弗洛伊德认为,柏拉图的论述,不仅解决了爱洛斯冲动的起源问题,而且涉及到爱洛斯本能的生命力意义。 弗洛伊德大胆地设想:生物体在获得生命的那一刻被撕成许多微小的碎块,而这些碎块从此想通过性本能重新聚合起来。 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具有无生命物质的化学亲和力的本能,在经过单细胞生物的发展阶段之后,战胜种种障碍,使零星的碎块以亲和力的方式获得成为多细胞生物的条件,以至于最终以高度集中的形式,把要求重新聚和的本能,传递给专门的生殖细胞。当然,这些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是对爱洛斯本能的狭义的解释。 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很重视“聚合”这一概念。 身为医生的弗洛伊德,虽然深入地研究生物学意义的“聚合”

    ,但他并不忽略哲学和文学意义上的“聚合”

    :

    我们所说的性本能力比多,相当于诗人和哲学家眼中的那种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的爱的本能。

    至此,我们似可对“爱洛斯”的诸多意指作一总结:爱洛斯,起源于古希腊神话,成熟于柏拉图理想国,包括了从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到性本能、爱本能的多层内涵,它是爱

 13

    8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情的象征、生命的象征,也是关于爱和生命力的理念。

    3爱洛斯人格面面观A本书开章明义,一上来就说明为何要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称为“爱洛斯人格理论”。

    “人格”这个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人格”的定义,已有五十多种。 哲学家谈人格,伦理学家谈人格,心理学家更要谈人格。在西方心理学史上,谈人格谈得最系统、最透彻、最触及人类灵魂,也是争议最大的,恐怕就是弗洛伊德博士。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BR赫根汉对弗洛伊德的人A格理论有极高的评价,称“他的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先驱”

    ,并认为“继他以来的一切人格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的反应罢了。”中国心理学家鄢藩先生也指出:

    人格的讨论虽然开始得很早,但是将人格研究当作一个学术领域而进行有系统的探讨,却是十九世纪末的事。在这方面较早而最有成就的,当首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名副其实的“跨世纪的奇迹”!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最突出的特征,或者说她区别于形形色色人格理论的独特之处,就是“爱洛斯”。

 14

    爱洛斯,永恒的话题9

    爱洛斯,在两个维度上,支撑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首先,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式”中,爱洛斯本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无论是前期的“心理地形图”

    ,还是后期的“人格结构图”爱洛斯本能都扮演着主角,没有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戏就没法唱了。 人格建构中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裂变、分化、重建等等,均是围绕着爱洛斯需求展开的。人格的超我和自我,靠“爱洛斯”提供能源;人格的转移与升华,实质上是对“爱洛斯”的转移与升华;人格的内在冲突以及对这些冲突的防御、消弥,也都是“爱洛斯”在中间“作祟”或“做功”……

    人格也是一个生成、流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源到流,须臾不可缺少爱洛斯冲动。 爱洛斯,是人格生成之源。 大江东去,奔腾至海,总有滥觞之处;风筝飘飞,扶摇入云端,还有执线之手。爱洛斯,便是滥觞,便是风筝手。人格流变的心路历程上,暗礁处处,障碍重重;有悲剧性的“俄狄浦斯情结”

    ,有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的梦,还有形形色色的心理焦虑。 一路上,爱洛斯扮演着双重(乃至多重)的角色;它既是这些障碍本身,或者说是这些障碍的心理根源;又为人格主体去蔽越障提供心理能源和操作方式。 它是人格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员,既唱红脸,又唱花脸,把一台戏弄得有声有色。本书正是在“建构”与“流变”这两个不同的维度上,立体地揭示“爱洛斯”对于“人格”的深层意义,并展示“爱洛斯人格”的整体风貌与魅力。“爱洛斯人格”又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理论。

 15

    0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本书将在完成对“爱洛斯人格”的“纵横”

    (或“动静”)

    描述之后,依次描述“爱洛斯人格”

    及其理论对艺术创造、对日常生活、对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学思想的巨大影响。爱洛斯是美之根柢,这是因为美的观念植根于艺术家的爱洛斯冲动。 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绘画、音乐,在本世纪的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一睹爱洛斯的“风采”或“幽灵”。

    爱洛斯也进入平常百姓家。 丢三拉四、七上八下、说错话写错字、出洋相闹笑话、前言不搭后语、阴阳怪气、心口不一……这些司空见惯五花八门的大众心理现象,大多与“爱洛斯”有七弯八拐的瓜葛。 人格的自我塑造,正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并完成的;因而,用爱洛斯理论分析大众的日常心理,诊治各种人格痼疾,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国人的人格重铸,将是大有裨益的。这些,或许正是本书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16

    摘下你的面具zhaixianidemianju

    他解答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语,他是本事最高强的人。——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某一个词,男女老少都在使用,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但如果让我们马上给这个词下一条准确的定义(不能太罗嗦)

    ,我们多半会交白卷。 ——不信,您试试。

 17

    2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人格”

    ,便是这类词中的一个。从公元前一百年于古希腊诞生之日算起,“人格”

    一词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两千多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从各种各样的角度,为它下各种各样的定义。 结果如何呢?直到我们写这本书的二十世纪九十年后期的仲夏,“人格”

    ,仍然没有一条既真正属于它自己,又为各个行当的专家们所公认,为方方面面所接受的定义。于是,当我们打算正儿八经地介绍并述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时,遭遇的第一个障碍,便是如何为“人格”定义。明知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我们别无选择。

    1两千与五十A中文:人格拉丁文:Persona法文:Persone英文:Personality……

    先讲一个故事:古罗马时代,有一位天才的演员,其演技无可挑剔,遗憾的是,这位演员是斜眼。 为了遮丑,他只得戴着面具上台。这个“面具”的拉丁语就写作Persona;Persona,便是“人格”一词的词源。有的语言学家对此提出异议:Persona其实是指假面具上那个大嘴巴;不对,又有人纠正:是指插在嘴中的芦管装

 18

    摘下你的面具31

    置,其作用是扩大演员的声音,类似于今天的微型话筒。大嘴巴也好,芦管装置也罢,反正与假面具有关。 演员戴着面具上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塑造着某种性格,他演得很出色,表现出他的才性与品质,他受到观众的欢迎,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与Persona相关的这件事情,一下子就为“人格”提供了四条定义:(1)外表的样子(不是真正的自我)

    ;(2)演员在戏剧中充当的人物性格或角色;(3)一个具有优异品质的人;(4)声望与尊严。从这最早的关于“人格”的四条定义中,我们得到何种启示?人格,是一种双重的意指:既指外部的,亦指内在的;既指“装”

    (即“表演”)出来的,亦指真实的。 前者是假定的、非本质的、虚构的存在,后者则为事实的、本质的、至关重要的存在。这相互对立的二者如何能统一?

    人格,从Persona开始,便悖论式地踏上它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历程。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将两千多年中的关于“人格”

    的定义,综述为五十种。 限于篇幅,我们不打算一一列举。 大体上说,这五十种概定来源于五种不同的角度:哲学、法律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家的人格概念具有理性精神之特色和理想主义色彩。 康德说“人格把我们本性的崇高性清楚地显示在我们的肉眼前。”显然,康德之论“人格”

    ,强调的是内在与外显的

 19

    4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统一,而不是悖逆。社会学家却与哲学家唱对台戏,他们看到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弱点甚至丑行,认为“人格”不过是一些“违反文雅趣味的品质”。更有甚者,他们干脆认为“人格”就是“没有人”。

    此说并非全无根据。法语的per-sone就可以表示没有谁的意义。 在巴黎,主人外出归来,问他家里的仆人:“我不在家时,有没有人来找过我?”仆人回答:“per-sone,先生。”意思是说“没有人,先生。”

    早期法律学的人格定义,与社会学家的“没有人”有部分的重叠。 罗马民法的法典规定,生而自由的人,才有人的尊严(亦即人格)

    ;而奴隶不是一个人,因而奴隶没有人格。反过来说,人格之于奴隶,等于“无”

    ,等于“没有人”。当然,基督教反对这种社会歧视,坚持认为凡人皆有人格,皆可以要求法律的保护,故“人格”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不仅人自身,而且人的财产,也受法律的保护,这便是资产的人格化。 在另一个维度,不仅单个的人,而且整个集团的人民及其财产(比如“公司”)同样享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公司”又被称为“法人”。

    人格,毕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因此,在阿尔波特概括出的五十条定义中,只有心理学家们的定义,更逼近“人格”的本真内涵。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定义常常这样开头:人格,是……的总和(或组合、整合、集合,等等)。这种定义方式,至少传达出定义者的一种主观愿望,尽可能全面、系统,而不要以偏概全。 心理学家们的人格定义,更显著更本质的特征是:以人的心理构成为中心,展开其“人格”的内

 20

    摘下你的面具51

    涵与外延,并强调人之心理特征(如气质、个性、行为方式、心理趋向等)

    与外部环境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比如,阿尔波特自己给人格下的定义是:

    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 心理学的层次性、整合性、独特性与适应性,在这条定义中皆有表述。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东方智哲们也有关于“人格”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思想。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以理想主义为根本特征。 孔子的理想就是“道”

    ,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述而》)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对“道”的执著追求,以及由这种追求所酿成的自尊、自豪、自信,便构成孔儒人格的精神性层面。然而,孔子的人格,同样是一种悖论式生成。 他所追求的“道”

    ,说到底,是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这个秩序井然的整体组合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个体的人,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只能在君主乃至卿相的统辖之下。 个体的才气、性情,以及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在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下,并无伸展、抒发之可能。 依附于强权与独裁,传道求道者谈何人格之独立与崇高?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心理学术语中,有一个词与西方的Persona颇为相似,那就是:才性。它既有可显露于外的才藻、

 21

    6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性情,也有可作为个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