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梦的检查作用,有点儿类似我们在“人格结构图”中所介绍过的那位楼梯口的警卫。 看来,即便是在梦中,在潜意识最活跃、最生动、最典型、最无遮拦的时刻,超我或意识的力量依然存在。 不同的是,这种力量到了夜间,到了梦境,就不是那么严峻,那么咄咄逼人,那么正襟危坐。

 126

    白天与黑夜的梦——人格之蔽121

    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之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人格面具”之说,大意是说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身份,对不同的他者,总是需要戴不同的人格面具。对于个体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然而,戴人格面具毕竟是一件很累的事,戴的时间长了,真实的自我就会被面具所异化,甚至会完全蜕变成面具,而最终丢失自我,丢失人格的真实与尊严——这是非常可怕的结局。人什么时候才能不戴面具呢?梦中。梦中的自我,卸下“人格面具”的重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笑着哭着或者不哭不笑地酣睡着。 梦中的自我,随心所欲地做着各种各样的梦,快乐的,忧伤的,或者是不悲不喜的,气得破口大骂地,或者是兴奋得在床上连翻跟头的。梦中的自我,又像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创造着风格各异的梦,惊险的胜过《07》,缠绵的类似《红楼梦》,诙谐的又好像是在与卓别林同台表演……当然,也有冗长乏味的,如同时下的那些电视连续剧。梦者是“艺术家”

    ,梦是“艺术品”

    ,因此需要解读,需要释义,需要拨雾揭障,需要穿过梦境的雾障,去把握梦的隐意与真谛。

    3看家本事A时下是科学与迷信“并驾齐驱”。君不见,街头巷尾,算命先生席地而坐,而“占梦”则是他们的“业务”之一。 根据梦者对梦境的自述来推测梦者的未来,从形式上看,“占

 127

    2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梦“与弗洛伊德的”释梦“有某些相似之处。 笔者大胆猜测,当初整个科学界对《梦的释义》反应冷淡,说不定是将”释梦“等同于”占梦“。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史业已证明,弗洛伊德的释梦是科学而非迷信,尽管它有不少的缺陷。 在《梦的释义》问世之前,弗洛伊德在他的私人诊所里运用释梦法来治疗精神性疾病,释梦法实际上是一种治疗方法。 因此,释梦首先是一个技术问题。 释梦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信度,影响到治疗的最终效果。所以,弗洛伊德非常重视释梦的技术。他不仅对自己的和患者的梦作了大量的示范性分析,并且详细地说明了释梦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医生,首先要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琐事。 这是因为,梦境是对过去的再现,梦境中的材料是来自近日或早年的生活经验。 只有了解梦者的过去经历,才能对梦的各个成分的来源及内涵有所了解,并以此为线索,去寻求梦境后面的隐意。梦境并非是简单地或照像似地再现过去的生活,而是有千奇百怪的化装或变异,其中包括“浓缩”

    、“移置”

    、“润饰”和“象征化”。尤其是象征化,在梦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梦者把自己的愿望变成梦中的情节,变成视觉感极强的图像,用的就是象征的方法。 换句话说,梦的显境与隐意并非一一对应,它们之间的那种或隐或现错综复杂的联系,不是别的,正是象征。 因此,要想成功地释梦,要想找到显梦与隐梦的内在联系,不掌握有关的象征知识是不行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大堆精神构成物的混合体”。释

 128

    白天与黑夜的梦——人格之蔽321

    梦者要化整为零,把庞杂之梦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并以各个部分为注意的目标,而不管它是合理的或是荒谬的,明白的或是含糊的。 只要读读《梦的释义》,看看弗洛伊德对一个个梦的剖析,就不难明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在释梦中是何等重要,其运用是何等频繁。显梦的伪装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梦者不能直接意识到梦的隐意,因此需要自由联想。自由联想不仅是释梦的方法,更是精神分析或人格透视的主要方法。 对此,我们想多说几句。弗洛伊德刚刚从事精神病治疗时,对病人往往是采取催促、鼓励的方法。 后来,弗洛伊德发现这种方法对于双方的压力都太大。 而且,根据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这种方法也不符合人的潜意识活动规律。弗洛伊德很快地改用新的方法。 他不再催促病人对某一个指定的题目说些什么,相反,他要患者尽量放松,全身心地放松,进入所谓“自由联想”的状态。 他要病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予任何的限制或暗示。 病人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感受到的每一件事都说出来,但不能屈服于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把自己认为不够重要的事弃置不谈。临床实践证明,自由联想法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把病人因“阻抗”而隐蔽的东西,从潜意识带到意识中来。当然,所谓自由联想法,并非是绝对的自由。 病人这一特定的角色,便注定他是处于精神分析的状态之中。 这种角色定位,使得被分析者必定对分析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阻抗”

    ,也就是说,他不太愿意把已被压抑下去的潜意识袒露出

 129

    42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来,而是采用替代或隐喻的方式来叙述他的“自由联想”。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所报告出来的联想借用物,与分析者所要探索的真相之间,差别很大。一位高明的分析家,当他倾听叙述者的自由联想时,能从对方的暗喻中,判断出显境与隐意究竟有多大程度的错位,从而推论出潜意识里的材料与内容的真实性。 由于自由联想法可以不间断地进行,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不对它加以限制,它总可以找到联想的对象。在自由联想法的操作过程中,个体的精神活动得到彻底的解放,人格构成中的各种因素都可以真正自由地流出。 而正是在这样一种自由流出的过程中,由于排除了外来的干扰,主体人格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净化过程,即出现精神活动的纯粹状态。 何为“净化过程”或“纯粹状态”?就是指个体人格排除了一切外来因素,恢复了精神活动的本来面貌。主体就是主体,主体是自己的真正的主人。 在这种纯净状态中,人格建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自动呈现且自动分离,人格流变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原始的、再生的、分化的、组合的、趋向复杂的、趋向简单的——也统统地呈现出来。弗洛伊德将他的自由联想法喻为筛子,它筛出了个体人格流变中混杂在一起的各种混乱因素,使我们得以见出个体人格建构的本真模样。 这个筛子还有调节作用,它的筛孔并非一样大小一个尺寸,而是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而自我调节。因而,它能够将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任何大小的因子,顺利地流筛下来。 自由联想法所裸露的心理现象,看似混乱、无序、无规律且无逻辑性,其实它恰恰展示出精神活动本身的最原

 130

    白天与黑夜的梦——人格之蔽521

    始的状态和内在的构成因素。 作为弗洛伊德的“看家本事”

    ,自由联想法既是一种释梦的方法,更是一种人格剖析的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博士的看家本事,成了现代小说中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法。 曾经风靡一时的“意识流”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方法,一种艺术流派,均与精神分析学说的自由联想法密切相关。 不要情节的完整与严密,不要逻辑也不要理性,任凭人物的潜意识流动在作家的笔下自由地流淌。阅读这类作品,就好像是在倾听一位自由联想者在叙述他的内心世界,您与其说是一位读者,但不如说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艺术创作就是白日梦。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是艺术家,只要他会做梦。不同的是,一般的人,做了梦,就不再去管它,充其量当作谈资与别人聊一聊。 艺术家则不同,他一旦有梦,决不轻易放过,也不仅仅满足于谈一谈,而是要写在稿纸上,印成书,广为流传,让满世界的人都来共享他的梦。 一般人是在夜晚的梦中满足他的未遂的愿望,艺术家则是在白天的梦中满足他的未遂的愿望。古代中国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谈到艺术创作的妙处。他说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很苦的,所谓“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怎么办?搞艺术创作。 在艺术创造之中,你能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你能实现你的一切愿望,你能圆你的所有的白天的与黑夜的梦。 你想做官,顷刻之间你就可居庙堂之高,尽尝荣华富贵;你想要作人间才子,转瞬之际,你

 131

    62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就是李白、杜甫;你想娶绝代佳人,王昭君和西施会争着爱你;你想成仙成佛,西天和蓬岛就在你的砚池笔架之前……

    艺术家爱好创作,如同普通人爱好做梦,都是为了实现那些在醒着的时候所无法或难以实现的愿望。反过来说,梦,为梦者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力,施展创造力的极大的空间与极好的机会,使得每一个人(哪怕他大字不识一个)

    ,也能成为“艺术家”。

    关于梦的创造作用,我们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而且决不限于文学艺术家。 在剑桥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曾询问了大量的科学工作者,有70%的人说在他们的创造性活动中,梦发挥了作用;在日内瓦,另一位教授调查了69位数学家,竟有74%的人肯定他们是在梦中解决了自己的学术问题。大家所熟知的K古德伊尔,梦见一陌生人建议他在橡胶中加上A硫磺,从而使他长期所研究的橡胶硫化问题获得成功。 作曲家J塔季尼,梦见他把自己的小提琴交给一个魔鬼演奏,令A他惊异的是,魔鬼竟然奏出了美妙的旋律。 塔季尼醒后,立即将它谱成曲,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中国的唐明皇也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梦游广寒宫,醒之后凭记忆制作了流传千古的《霓裳羽衣曲》。

    在稍后的章节里,我们将要讨论爱洛斯人格对于艺术创造与审美的意义。 而白天与黑夜的梦,不仅帮助我们去人格之蔽,而且使我们见到爱洛斯人格的艺术魅力。

 132

    焦虑——人格之碍jiaolü——rengezhiai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诗》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名字叫《着急》,说一个外号叫“着急”的人,对什么事都着急。 自己找不到工作,着急;孩子考不上大学,着急;老婆生病,着急;物价上涨,着急;宝贝儿子早恋,着急……

 133

    82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着急,这种人人都有的心理现象,用心理学的术语表示,就是“焦虑”。焦虑,不仅是精神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也是健康者常有的心理状态。焦虑的特点是心神不安,坐立不宁,恍恍乎若灾祸将临,惶惶然不知所措。 焦虑还伴随一系列的生理性症状,诸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足发凉,四肢冒汗……总之,焦虑的滋味是很难受的。无论是作为精神病医生,还是作为人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非常重视焦虑,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

    焦虑这个问题是各种最重要的问题的中心,我们若猜破了这个哑谜,便可明了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

    “整个心理生活”当然包括人格的建构与流变,因此,焦虑问题也是爱洛斯人格的中心问题。爱洛斯人格的心理流变,并非是畅通无阻,一泻千里,而是暗礁处处,障碍重重。 这障碍就是焦虑。 从根本上说,焦虑是无法根除的,就好比暗礁是炸不完的。 高明的舵手懂得如何绕过暗礁,化险为夷。 同样的道理,个体欲塑造健康的人格,要保持人格的完整与高洁,就必须学会对付“焦虑”

    ,对付心路历程上的大大小小的暗礁。

    1洪水猛兽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焦虑,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也有不

 134

    焦虑——人格之碍921

    同的焦虑。 甚至有这种情况: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也有着性质各异的焦虑。有一部外国电影,片名叫《恐高症》,讲的是一位男子害怕登高。 对“登高”的恐惧,是典型的心理焦虑,它包含了三种不同的性质。 登高者担心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往下跳,这是神经性焦虑,即对本我的恐惧;登高者认为高处在客观上很危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