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已往可不谏,⑧我见汝何逃,应摧汝憍慢。⑨今汝应棄舍,思我有自利;⑩我於余卖汝,莫厌应尽力。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汝则定将我,授与诸狱卒。如是汝长时,舍我令久苦,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如是数思爱他胜利,当由至心发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於他令发可爱、可乐、可意之相。
①行邪行:违悖有情之行。不应於彼而行邪行者,指施彼已,心无所求於他,灭除自利之心。
②如云:《入行论·禅定品》卷八。
③自为他自在:将自施於他,随他自在转。
④汝今莫想余:《入行论广解》:“别余唯求自利等事非汝所应思惟也。”
⑤邪行:伤害有情。
⑥如云:《入行论·禅定品》卷八。
⑦已往可不谏:昔不知汝为罪恶根本。
⑧我见汝何逃,应摧汝憍慢:《译裕А芬胱鳎骸拔蘼壑梁未Γご萑杲韭!
⑨今汝应棄舍,思我有自利:汝今应棄舍这种想法:思我多少有自在权,唯求自利。
⑩我於余卖汝,莫厌应尽力:当知我已将汝卖於余人,应无厌患心,尽力为众生而奉献。
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若我偶由放逸故,不将汝惠施诸有情。
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今追念诸宿怨恨,定催灭汝自利心。
如昔於自爱乐执著,今於他所应令发起爱执之心,如云:「应执余如我。」能发如是爱执有情,其因谓当念彼恩德,或见於自所作饶益。此复犹如见诸沃田善植种子,能结众多上妙果实,便极珍爱。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种,亦能出现时、究竟一切利乐。若获定解,亦起爱执,故於是等应当思惟。①《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此如《令诸有情欢喜颂》说,若杀有情则能引其堕三恶趣,若救其杀能引善趣复得长寿,若於有情不与而取及施资财,发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恶趣。特缘有情乃得发心,为利有情始修诸行,是故成佛亦须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满,当审思惟。《释菩提心论》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损而生。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②梵
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③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诸声闻等果报下劣,是由未能广行利他;诸佛获得究竟果位,是由广利有情而生。应思此理,不应刹那贪著自利。即前论云:「於有情④离贪,如毒应棄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证大菩提。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於刹那顷,岂有贪自利。」是则专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见是从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见为大悲。故诸佛子爱乐修习,若多修习令其坚固,则能任运趣极难行诸广大行。即前论云:「⑤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若修令坚固,诸怖他苦者,能舍靜虑乐,而趣入⑥无间,此奇此应讚,此为胜士法。」今於此义,亦应用诸先贤言论而发定解。⑦如觉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萨,唯藏人能知。」
①《入行论》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梵 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梵,指大梵天。释,指帝释天。猛利,指大自在天。护世:指四天王。
③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此句标点应为: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④离贪:舍棄悲心。
⑤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悲心坚固为菩提心之根本。
⑥无间:指无间地狱。
⑦如觉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萨,唯藏人能知”:觉至藏,问藏德:“菩提心如何发?”答:“照仪轨诵过,即已发心。”又问:“未诵前慈悲如何修?”皆不能答。因谓:“不知修习慈悲菩萨,唯藏人有之。”众请开示,谓须从初次第而学。此语包括全部道次,即从下士、中士而至上士,从平等心而至菩提心。
若尔当如何修,「须从最初次第学习。」①朗日塘巴云:「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人方便者,谓发大菩提心,随作何事,悉学利益有情。马方便者,谓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长者为②我爱执,故特於彼尽力违害,正对有情尽力利益。」大瑜伽师谓善知识敦巴云:「我有③风息平等转等,如此如此三摩地。」答云:「汝修④纵能耳边击鼓不可破坏,若无慈悲及菩提心,犹当生於昼夜应悔之地。」此中意趣似说,当成能生无暇无色等处異生之因。康垅巴云:「我等於⑤觉有情颠倒行事,有情於我等亦当如是行。」立与未立大乘根本,入与未入大乘之分,一切皆是⑥相值於此,故一切时应观於此,令心生起。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⑦住,应常亲近开示此法大善知识,常与如是修心伴侣共同居住,观阅显示此法⑧经论,勤修此因,积集资粮,淨此障碍。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则定能下圆满种子,诚非小事,理应欢喜。如大觉云:「欲趣大乘门,⑨觉心如日月,除暗息热恼,励劫亦令生。」
①朗日塘巴云:“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朗日塘巴与霞婆瓦,同为博多瓦二大弟子,霞婆瓦又为朗日塘巴弟子。
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者,为朗日唐巴自谦之词,意谓我生他爱执方便共有十八(多数之概称),除自爱执方便唯一。意即背棄我爱,从其如何能损害之者而修。朝向有情,从其如何能饶益之者而修。(摘自《略论释》六六一页)
②我爱执:《略论释》(六五九页):“正修相换,在先认识我爱执过患,为生死冤仇。经云:‘一切轮迴苦,皆由烦恼惑。’烦恼根本,即我爱执。因我爱执,追求安乐,顺我则生贪,违我则生瞋,造诸恶业,故受诸苦。”
③风息平等转:圆满次第气入中茫薹ā
④纵能耳边击鼓不可破坏:谓定力深湛。
⑤觉:仁者。
⑥相值於此:归结於有无菩提心。
⑦住:停止。
⑧经论:无垢经论。
⑨觉心如日月,除暗息热恼,励劫亦令生:《略论》作“大乘法门欲趣入,能除黑暗灭热恼,犹如日月菩提心,经劫励力生亦可。”大菩提心如日除暗,如月息热恼,经劫励力亦务使令生起。
第三①此心发起之量。如前已说,应当了知。
①此心发起之量:台版裕В骸捌刑嵝牧考础赣尚奕缡谴蟊剩⑹陌渭靡磺杏星椋盖笪奚险绕刑幔晕孕云刑嶂模恍氩呃蒙稹!瓜暝木戆恕副纳俊拐摺!
第四①仪轨正受者。如大觉云:「欲修令此生,应励恆修习,慈等四梵住,应除贪及嫉,以仪轨正发。」若修心已,於其发心获得定解,当行受此之仪轨。
①仪轨正受者:此说正受仪轨,在科判中属“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之第四科,属愿心仪轨。行心仪轨在《广论》卷十(本書五三七页)。
此中分三: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护不坏,三设坏还出之方便。初中分三:一所受之境,二能受之依,三如何受之轨则。 今初
觉於《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闍黎」,更未明说。诸先觉说:「具足愿心住其学处,犹非完足,须具行心律仪。」此与胜敌论师说「当往具菩萨律仪善知识所」,极相符顺。《十法经》中,由他令受而发心者说有声闻,是说由彼劝令厌离而受发心,非说声闻为作仪轨。
能受之依者。总如胜敌论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具足圆满身及意乐。」谓天龙等其身意乐堪发愿心者,一切皆可为此之依。然此中者,如《道炬释论》说:①「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谓於前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於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①“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是於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依《道炬释论》,须具足:⑴厌离生死,⑵忆念死没,⑶具慧,⑷具大悲。此即於前说下中上士道已经修心,於菩提心略为生起,已能转变意识心态者,乃为堪受之依。
*《略论释》(六八一页):“受仪轨时,依上师诸佛菩萨加持力,即可得真实菩提心。即或不得,但能意已先变者,於此亦有增加。如其心不变动,则受亦无甚利,不过略种习气耳。”诸道:三士道。
如何受之仪轨分三:一加行仪轨,二正行仪轨,三完结仪轨。初加行轨分三:一受胜归依,二积集资粮,三淨修意乐。初中分三: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归依,三说归依学处。 今初
①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②牛五物涂洒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设三宝像谓铸塑等,诸典籍等,诸菩萨像,安置床座或妙棹台。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诸先觉等,又於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资粮。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则应③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④心难
①远离罪恶众生之处:《略论释》(六八二页):“即淨寺院。”罪恶众生,谓猛兽、毒蛇及破戒众生。
②牛五物:《略论释》(六八二页):“选无病黄母牛,初七专饲清水,牵至高洁草原;复餵一七,其粪尿以淨器盛之,并取其乳,制为酥酪。以此五物为丸,称清洁药物,有驱秽作用,此为印度古规。即拭棹,擦曼达皆用之”。黄牛粪、尿未落地者、乳、酥、酪,称牛五淨。
③无诸谄曲:无谄有二,一、来因无谄,二、发心无谄。
④心难容纳:《略论释》(六八三页):“所供殷重丰隆,令见者心生感动,有惭愧不自容之意。”
⑤供养太恶不生:供养太恶,菩提心不生。
⑥《摄颂》:最略的《般若经》。《略论》:“经函亦须略波罗蜜以上之《般若经》。”
⑦应讚诵之:应诵偈。
⑧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若果如先觉者云,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而菩提心必须具足踴跃欢喜方生者,则龙猛
寂天派中,俱修七支,亦当许其菩提心不能生起。
第二者次说於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①入大地诸大菩萨,初於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闍黎耶,今於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说。次应为授②殊胜归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③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时从今起乃至未证④大菩提藏,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於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特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⑤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威仪如前而受归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⑥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⑦寂靜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归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⑧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所造《仪轨》。
①入大地诸大菩萨:《略论释》(六八四页):“大地,原文为清淨地。八、九、十三地始称清淨地。”
②殊胜归依:不共归依。一、境,“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二、时,“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三、意乐,“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於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具此三者,为不共归依。
③不退:对佛位不退。
④大菩提藏:《略论释》(六八六页):“藏,心要义,心要分内外。佛座后菩提树,为外菩提心要。应断已断、应证已证之无所不知境,为内菩提心要。”
⑤猛利欲乐:自心发起猛利欲乐。
⑥诸佛:十方诸佛。
⑦寂靜离欲:寂静,《略论释》(六八六页):“生死烦恼已寂。”离欲,《略论释》(六八六页):“欲字指烦恼。烦恼中以贪欲为首,如油入布,惟法可令其离。此盖举首惑以概其余。”“云何能使人寂靜离欲,则唯有归依大乘正法。”
⑧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所造《仪轨》:文句与其它《仪轨》不同,皆依阿底峡尊者所造《仪轨》。
归依学处者,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於此中阿闍黎耶亦应为说。
积集资粮者。《发心仪轨》中,於此亦说修礼供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