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如《攝分》中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相故,三寶差別?謂自然覺悟相是佛寶,覺悟果相是法寶,隨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寶。云何業故,三寶差別?謂轉正教業是佛寶,捨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勇猛增長業是僧寶。”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一页):“转正教业等者,谓由诸佛出世,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名正法教。彼诸如来既自证已,最初能为有情说此正法,名转正教,是故说此是佛宝业。即前所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能为舍烦恼苦之所缘境,由缘此故,能舍烦恼及一切苦,是故说此为法宝业。正行名僧,由正行故,勇猛精进,能令增长一切善根,是故说此为僧宝业。”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信解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於法寶所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於僧寶所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一页):“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者,谓大师子从法所生,从法所化,是法等分,是名同一法性。(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信解此故,具足六种可爱乐法,和合共住,互无乖诤,是名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修行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寶所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於僧寶所應修共受財法正行。”
《瑜伽释》:“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二页):“共受财法正行者,谓彼共住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名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共受法。”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隨念故,三寶差別?應以餘相隨念佛寶,應以餘相隨念法寶,應以餘相隨念僧寶。謂是世尊乃至廣說。”
《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二页):“谓是世尊,乃至广说者,证正等觉,名是世尊,应以此相随念佛宝。彼所说法是觉悟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应以此相随念僧宝。”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云何生福故,三寶差別?謂於佛寶依一有情生最勝福,於法寶所即依此法生最勝福,於僧寶所依多有情生最勝福。”
②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即前所说无量教法,能为舍烦恼苦之所缘境。由缘此故,能舍烦恼及一切苦。
③勇猛增长业:勇猛精进,能令增长一切善根。
④同一法性:从法所生,从法所化,是法等分。共住:六和。
⑤瑜伽:正法相应。
⑥共受财:同受利养。法正行:同趣尸罗,同趣正见。
⑦谓是世尊等:《披寻记》卷六十四(三五八二页):“证正等觉,名是世尊,应以此相随念佛宝。彼所说法是觉悟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应以此相随念僧宝。”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毘奈耶广释》中说。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①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於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①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是所应归:凡欲归依,须先对内外道之优劣,加以认识,而后归依。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①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讚》云:「我捨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於余外道教,②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③心信於依怙。④如是非徧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淨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①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略论释》(三八O页):外道虽有杀盗淫戒,而意三恶则绝不能止。外道非执断即执常,甚或不承认外因,以有此邪见故,外道大半执有自我,並执自我为常、为实、为自在等邪见过失。
②如如善思惟:《略论》作“如如而思惟,各各细较量”。
③心信於依怙:《略论》作“我心愈信佛”。
④如是非徧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如是非徧智,指外道。宗,谓宗旨教义。
《略论》:“其非徧智宗(谓外道非一切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略论释》(三八一页):“佛语有种种不相违,如前后不相违,自语不相违,如理不相违,三世不相违等,故佛语无过。以无过眼光观外道,则外道种种过失,最易显见,外道以心有过失,执非为是,自坏其心,故亦不知无过之佛。”
如《殊胜讚》云:「何故由尊教,①安乐得安乐,故於说法狮,尊教此众生。」《讚应讚》亦云:「谓应趣应遮,清淨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②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③除此须何殊。此④专一妙善,彼唯⑤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⑥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①安乐得安乐:安乐道得安乐果。
②真如:法无我性,法本性空。《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③除此须何殊:此是佛语与外道语根本的差别。
④专一妙善:指导向善。
⑤障碍法:障善解脱。
⑥由彼染极染:《广论译释》:“外道的经典中所讲述的一切内容,都自相产生矛盾,对轮迴的学说,被整个邪见烦恼所污染,而佛教以正确的观点阐明了轮迴的根本道理,清洗了邪见无明烦恼所污染的学说。”
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一①《摄分》中出,二②教授中出。 今初
①《摄分》:瑜伽行派。
②教授:中观派。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二听闻正法,及三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於教证法应当现证,①此即是彼随顺行故。四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归依僧,於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①此:听闻正法,如理作意。
第二四聚中,一诸根不掉者,谓①根於②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於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捨。二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三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於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四应时时间,於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①根:六根。
②境:六境。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二共学。初中分二:一遮止应学,二修行应学。 今初
如《涅槃经》云:「①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於诸有情捨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其中初者谓於世间,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況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於彼等,②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第二谓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①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略论释》(三八三页):“此谓谁以诚心归依三宝,彼人即成就正淨善,称为近事,谓日近涅槃而为近事。”
②请其助伴:然於佛说有矛盾处,则依佛说而行。
三种修行应学者,谓於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说,劫毘罗摩纳婆,由於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異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掛於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於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大瑜伽师,奉曼殊像,於觉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与购取。觉答云:①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②师工中等。说已置顶,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①至尊妙音:文殊菩萨,早已成佛。
②师工:匠师工艺。
虽於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传说懀锻呱浦叮布谐志淅凑撸险破鹆ⅲ蟛荒芷穑笄诤险啤S炙稻貘立倥度帐保幸恢涫Σ淮游欧ǎ笠棱镒穑虎诩卿洠猿菸刍啵雌渚椋钌蝗蹋翟瓶身豢刹豢桑涫ι牛齑游欧āO既蛆谝嘣疲何业褥斗ㄈ魏瓮嫠#匏蛔鳎徊痪捶胺ㄊφ撸腔祷垡颉O衷谟廾桑绱艘炎悖骷薨V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①哦日:藏西北边陲。
②记錄:《略论》:“写经人”。
若於①僧伽,或出家众,②持沙门相及於③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④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⑤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⑥一劫不能得解脱,⑦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淨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①僧伽:《略论释》(三八八页):“如係圣僧,一人即表僧伽。如非圣僧,有四人以上,即表僧伽。”
②持沙门相:《略论》:“或仅具出家相。”
③其相:沙门相。
④分党:《略论》:“分彼我派别。”
⑤林薮:寂靜修行处。
⑥一劫不能得解脱:若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
⑦此是此教正次第:《广论译释》:“根性下劣的比丘,若按照以菩提道的次第修持时,也逐渐能通达经典的含义,最后也能获得无上菩提,这就是佛教的程序次第。”
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並其功德。
第二随念大恩恆勤供养,嚼噉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①初中有十,一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二供养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②等。三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③现自根前而设供养。四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又若於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为切要。五自作供养者,谓非由於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六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