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本(完整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本(完整版)-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致宿命论。最后,把选民和世人分开的欲望,以其强烈的情感,导致一种具有半共产性质的隐修的团体生活,虔信派(即便是归正会内部的虔信派)的历史一再地表现出这一点。     
  但是,只要这种以强调情感为条件的极端后果不出现,只要归正会虔信派努力在一世俗的职业中,在日常生活常规的范围内确证救赎,那么,虔信派原则的实际效果就会是更加严格地禁欲式地控制在世俗职业中的行为,从而为世俗职业的伦理观提供一种比正统归正会基督徒的那种世俗可尊性更加坚实的宗教基础,这种世俗可尊性被具有优越感的虔信徒看作是第二流的基督教。由选民组成的宗教贵族阶层 ——这种阶层在加尔文禁欲主义的每一种形式内都有发展,并且越是严肃认真地执行加尔文禁欲主义,就越是肯定会发展——于是在荷兰,在自愿的基础上,以教会内部的秘密集会的形式组织了起来。另一方面,在英国清教中,它部分地导致了教会组织内部积极的基督徒和消极的基督徒的实际分离,部分地导致了,如同上面所示,宗教派别的形成。     
  另一方面,以路德教为基础的德国虔信派的发展(斯彭内尔、佛兰克、亲岑道夫等人的名字就是与之联系着的),却偏离了预定论的教义。但是,与此同时,它又绝对没有背离以这条教义为必然顶点的那些观念的主体,这一点可由斯彭内尔自己对英国和荷兰的虔信派对他的影响的描述加以证实,也可由在他所组织的最初几次秘密集会上宣读贝雷的著作这一事实所证明。     
  从我们特定的角度看,不管怎么说,虔信派只是意味着,循规蹈矩地控制和监督的(从而也就是禁欲的)行为渗透到了加尔文宗各派。但是,路德宗必然会感到这种理性的禁欲主义是一种陌生的因素,德国虔信派的教义中缺乏一致性就是由这一事实而发的困难的结果。斯彭内尔把路德教的观点和加尔文教特有的善行教义(这些善行都是带着 “为上帝增添荣耀的意图”而做的)结合起来,作为成系统的宗教行为的教义基础。他还信仰(这个信仰使人想起加尔文教)选民获得某种相对程度的基督教完善性的可能性。但是,这个理论却缺乏一致性。深受神秘主义者影响的斯彭内尔,力图以一种不大确定但本质上是路德式的方法,描述成系统的基督徒行为类型,以求平衡而不是证明他那种形式的虔信派,他并不是从神圣化中推衍出“唯一的确实性”;他没有采纳确保恩宠的观念,而是采纳了路德的多少有点松弛的关于信仰与善行相联系的观点,这种观点我们已在上面讨论过了。     
  但是,就虔信派的理性的和禁欲的因素大大超过其情感的因素而言,对于我们的论题具有根本意义的那些观点却一再地保持住了它们的地位。这些观点就是:(1)作为规律,有条不紊地发展自己的恩宠状态,逐步达于越来越高的恩宠和完善程度是恩宠的标记;(2) “上帝的天意是通过处于这样一种恩宠状态的人起作用的”,也即是说,在那种状态中,如果他们耐心地等待和有条理地沉思,上帝就会给予他们以他的标记。在A.H.佛兰克看来,在一项职业中的劳动也是一种最好的禁欲活动,上帝自己就是通过他选民的劳动的成功而降福于他们的,这一点在他看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我们将会看到,清教徒也是这样看的。     
  这样,为了替代双重天命,虔信派以一种本质上类似加尔文教但又比它较为温和的手法订出了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建立起一个基于上帝特别恩宠的选民贵族阶层,导致了上述诸心理后果。例如,在这些观点中就有所谓忏悔限期论,这一观点通常(但却是不公平地)被虔信派的反对者们归咎于虔信派。这种观点认为,恩宠是赐给所有人的,但对每一个个人来说,要么是在其生命的某一确定时刻赐给他,要么是在最后的某一刻赐给他。任何一个错过了这一时刻的人都不能获得普遍恩宠的帮助;他就会处于一种和加尔文教义所说的那些被上帝遗弃的人相同的境况中。与这一理论极其接近的是佛兰克从其个人体验中得出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虔信派中广为流传,甚至可以说占居统治地位;这个观点就是:恩宠只有在某些独特和奇异的情况下,即是说,在先有忏悔之后才能奏效。按照虔信派教义来说,既然并非人人都能有这样的体验,因此,那些尽管用了虔信派推荐给他们的方法,却依然没有得到恩宠的人,在重生的人的眼中就是二种消极的基督徒。另一方面,由于创造了一种诱发忏悔的方法,甚至获得神圣的恩宠实际上也变成了合乎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目的。     
  在私人密室中忏悔的做法,尽管不是人人都这样做(例如,佛兰克就不是这样),但的确是许多虔信派教徒的特点,如同斯彭内尔反复提出的疑问所示,尤其是虔信派牧师的特点;但是,这种做法引起受恩宠的贵族阶层的反对。这种反对观点帮助削弱了它与路德宗的联系。通过忏悔获得的恩宠对行为产生的可见效果构成了允许赦罪的必要标准;因此,不可能只是忏悔就足够了。     
  亲岑道夫认为,他自己的宗教立场尽管在来自正统派的攻击面前有些摇摆,但总的说来是趋向于工具论的。然而,除此之外,这位杰出的宗教业余爱好者(象里敕尔称呼他的)的学说的立足点,几乎不能以我们的重点所在加以清楚的表述。他一再称自己是保罗-路德基督教的代表:因此他反对因其恪守法规而和詹森联系起来的虔信派类型。但是,弟兄会自己实际上早在1729年8月12日的《草约》上,就曾主张一种在许多方面部与加尔文宗选民贵族立场极其相似的立场。尽管亲岑道夫一再自认是路德宗,但他还是允许和鼓励了这一立场。他在1741年11月12日所采取的著名的把《旧约》归于基督的立场,正是多少相同的态度的外在表现。然而,弟兄会的三个分支中,加尔文分支和摩拉维亚分支都从一开始就在要点上接受了归正会的伦理观点。即便是亲岑道夫自己也追随清教徒向约翰 ·卫斯理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即尽管一个人自己不能,但别人却能从他的行为中得知他的恩宠状态。     
  但是,另一方面,在摩拉维亚弟兄会特殊的虔敬里,情感的因素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亲岑道夫自己曾不断地力图抵制清教的禁欲主义神圣化倾向,并把对善行的解释转向路德教的方向。而且,在绝弃秘密集会和保留忏悔的影响下,在他身上发展出一种本质上是路德式的对圣事的依赖。此外,亲岑道夫特有的原则,即宗教情感的孩于般天真是其纯真的标志,以及利用占卜来揭示上帝的旨意,曾强烈地遏制过强调理性的行为的影响。总而言之,在这位怕爵的影响范因内,反理性的、情感的成分在摩拉维亚弟兄会的宗教中,较之于其它地方的虔信派中,占有着重要得多的地位。在斯班根伯格( Spangenberg )的“忠实弟兄情谊的观念”中,道德和罪过的宽恕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讲,已和路德教一样松散了。亲岑道夫之放弃循道宗式的追求完善,这里如同其它处一样,是他那种根本上是幸福论(快活论)的理想的一部分,按照这种理想,应该让人们在现世从情感上体验永恒的福祉(他称之为幸福),而不是鼓励他们通过合乎理性的劳动确保来世的福祉。     
  尽管如此,弟兄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与其它教会相对,在于过一种积极的基督徒生活,在于传教,以及与之相关的,在于在一种职业中从事职业劳动,这一观念始终是他们的生命活力。此外,从功利的立场出发,对生活加以实用的理性化对亲岑道夫的哲学来说是至关紧要的。对他来说,如同对其它虔信派教徒一样,这一方面是由于他那种明确的厌恶对信仰有危险的哲学思辩,以及相应的偏爱经验知识;另一方面是出于一个职业传教士的精明的常识。弟兄会,作为一个大传教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商业企业。这样,它就引导其教徒走上了世俗禁欲主义的道路,这种禁欲主义在各处都首先寻找活干,然后又细心地、有条理地把活做好。然而,对使徒的贫困的赞美,对上帝通过预定而选召的信徒的赞美 ——这种赞美是从使徒是传教士的榜样中得来的——却构成了另一个障碍。实际上,它意味着“与福音保持一致”的部分复活。一种与加尔文教伦理相似的,理性的经济伦理的发展确实受到了这些因素的阻碍,但是,如同浸礼派运动的发展所表明的,这种发展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是恰恰相反,它在主观上受到仅为职业而工作的观念所强烈鼓励。     
  因此,当我们从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德国的虔信派时,我们必须完全承认其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的确是动摇的,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德国虔信派明显地弱于如钢铁般一致的加尔文宗;而这种动摇性和不确定性部分地是路德教影响的结果,部分地是其情感特征的结果。当然,把这种情感成分作为虔信派与路德宗的区别特征,也是片面的。但是,与加尔文教相比,虔信派对生活的理性化必然是不太强烈的,因为要占有恩宠状态的压力被转向了现时的情感状态,这种恩宠状态是必须不断被证明的,同时又是与未来的永恒性相关的。选民力图获得的,并且在他的职业中以不停顿的和成功的工作而不断更新的自信,被一种谦卑和克制的态度取代了。这部分地是情感刺激完全导向精神体验的结果;部分地是路德宗忏悔制的结果;尽管虔信派时常怀疑这种制度,但一般地讲,它还是被容忍了。所有这一切表明,路德教特有的救赎观念的影响在于罪过的宽恕,而不在于实践的神圣化。成系统的、合乎理性的、为获得和保持对未来(来世)得救的确知的斗争,现在被与上帝相一致相合一的体会的需求所代替。这样,追求现世享乐以阻止合乎理性地组织经济生活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宗教生活领域中也同样存在。     
  因此,很明显,把宗教需求导向现时的情感满足不可能发展出如此有力的动机来使世俗活动理性化,正如加尔文教的选民以其排他性地深思彼岸世界来确保恩宠状态的需求一样。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较之于正统路德教徒那种实际上束缚于《圣经》和圣事的传统主义的信仰,更加有利于宗教有条理地渗入到行为之中。总的说来,虔信派,从佛兰克和斯彭内尔到亲岑道夫,越来越趋于强调情感的方面。但是,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某种内在发展规律的表现。差异来自这些领袖所处的宗教(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这里,我们尚且不能进入这一问题,也不能讨论德国虔信派的特点如何影响了它在社会和地域上的扩大。我们必须再次提醒自己,这个强调情感的虔信派当然是逐渐地变化、走上清教选民的道路的。如果我们能够,至少是暂时地,指出这种差别的实际后果,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虔信派所赞同的那些德性更多地一方面是忠于信仰的官吏、职员、劳动者、或家庭工人的德性,另一方面是带着虔诚的谦卑的(以亲岑道夫的方式)主要地还是家长式的雇主的德性。比较起来,加尔文教似乎更紧地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企业家的那种严格的守法主义和主动进取心相联系。最后,纯情感形式的虔信派,如同里敕尔所指出的,是有闲阶级的一种宗教业余爱好。无论这一描述怎样远不详尽,但它还是有助于解释在这两种禁欲主义运动各自影响下的民族在特征(包括经济特征)上的某些差异。     
  C. 循道宗     
  一种富有情感却依然是禁欲的宗教类型,与那种对加尔文教禁欲主义教义基础的日益增长着的冷漠和否弃的联合,也是与欧陆虔诚派相应的英美运动的特征。这一运动称为循道宗。 “循道”这一名称本身就表明,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它的信徒的特点就是:具备有条理的、系统化的行为本性,以求达至“唯一的确定性”(certitudo  salutis  )。这从一开始就构成了这一运动宗教渴望的中心,并一直延续下来。无论循道宗与德国虔诚派的某些流派有多么不同,他们之间有关系是肯定无疑的。这首先可以从他们都将条理主要用于产生皈依的情感行为这一点中看出来。在约翰·卫斯理身上被摩拉维亚弟兄会和路德教派的影响所唤醒的对情感的强调,使得一开始就看出了它在群众中的使命的循道宗带上了强烈的情感特征,这在美国尤为突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