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4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祈求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大家都知道,七十年代英国的汤恩比博士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他说出来。孔孟学说是什么?大乘佛法是什么?没有具体说清楚。我们今天非常具体的推荐出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弟子规》就是孔孟学说,《十善业道》就是大乘佛法。决不能好高骛远,高深的东西不切实际,我们今天一定要把它落实到生活教育,落实到我们现前工作待人接物。所以这个推出来之后,非常受大众欢迎,真正有了效果。
  今天我收到一份钟茂森居士的《听讲记》,写得好!我也鼓励同学们听了之后,都应该写一篇心得感想。这是什么?这就是我刚才讲的随喜功德。你把你的心得感想写出来跟一切大众去分享,增长大家的信心,增长大家学习的意愿,你这个忙帮大!你这个功德决不在蔡礼旭老师之下,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他很辛苦,要上台去讲四十个小时,你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把他的功德全部拿过来。这个随喜的理论、因果真正透彻了,你就不会怀疑。所以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没有人会,我们要主动去想办法。在这个地方讲了几天之后,有些人听到了,自然他就宣传,以后那个影响愈来愈大,听讲的人愈来愈多。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些现场的录相放在我们的卫视,放在我们的网路传播出去,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都能听到,都能够受益。你们的心得、感想、报告这些文字,我们也完全在网路上发表。
  这都是如来教诲。可是后面两句我们就讲得少,几乎没有说,「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所以在前面,我只偏重造业感果,这里说得很多,与我们现前有密切的关系。后面两句,这是依真谛说的。前面两句是俗谛说,后面两句是依真谛说。虽然前面说得不多,后面这九首偈比喻里面有很详细的说明,这就是佛知佛见。所以这九首喻,清凉大师在前面这一行半的《疏》文里头总说,「通相而明,喻於业果从缘无性」,缘生,性宗里面称为缘起,缘起跟缘生一个意思,凡是缘生都没有自性。「不坏事相」,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为什么不坏事相?事相也没有性,亦无性。
  第一首偈是用镜子来做一个比喻,我们知道,这镜子我们常用,镜子能照外面的影像,影像照在镜子里面,『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古人常讲「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讲这镜子里面,胡是什么?在中国人讲,外国人都叫胡人,意思就是说外国人。外国人照这镜子,镜子里面现外国人的面孔;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这个镜子,它就现中国人的面孔,「现像各不同」。佛菩萨教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
  所以我们学这一首偈,要懂得活学。那就是你每天早晚照镜子,你把这首偈写出来贴在你镜子旁边,照镜子的时候,你把这首偈念一念,久久可能你就开悟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为什么?这就提起你的疑情,宗门里面常讲: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没悟。我们每天早晚照镜子照了这么多年没开悟,为什么?没有疑情。提出一个问题没有答案,这叫疑情。你不要去求答案,到时节因缘成熟,豁然就明白,答案就现前了。什么时候这个缘才成熟?每个人不一定,但是基本的道理总不外乎清净心。我们今天不能开悟,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太重,把我们的悟门堵塞;要真的开悟,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放下少分小悟,放下多分大悟,统统放下就彻悟。
  我们读《华严经》,看到菩萨五十一个阶位,我们现在念的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宝首是第三信,初信、二信、三信,三信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为什么有这么多位次?这就是悟入层次不相同。假如我们把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比作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有五十一个等级,现在我们才放下三分,宝首菩萨放下三分,他就有三分的觉悟。初住菩萨放下十分,他就有十分的觉悟;十行菩萨放下二十分,他就有二十分的觉悟;等觉菩萨放下五十分,他就有五十分的觉悟,他还有最后一分没放下,那一分放下,他的觉悟就圆满了。所以古大德常讲,初信位不知道二信的境界,二信位不知道三信位的境界;但是二信位知道初信的境界,上位知道下位的境界,下位不知道上位境界。
  悟有大小不一样,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放下。你放下得愈多,对你愈有好处,不但你觉悟,智慧开了,你的福报随之现前。真的,一个层次智慧、福德、因缘比底下一个位次殊胜多多!众生最大的障碍不在外面,在自己里面,自己内心贪瞋痴这个东西放不下。放不下的人患得患失,放下的人心开意解,智慧福德自然现前。你要问为什么?佛在此地把真相给我们说出来「无有作者,亦无有所作」。就像前面引的《大智度论》里头说的这两句,「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无作业果者,这是真的,迷的时候有业亦有果,觉悟了,无作也无业果。有跟无同时存在,有无是一不是二,这妙极!
  有在哪里?有在无中,无在有中。我们常常在经教里头读到「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样的句子我们读得太多、听得太多,有没有懂得?没懂。怎么知道没懂?因为你没放下,你要真懂,你就彻底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能入佛境界。你还是放不下,还是患得患失,甚至於见到别人好事还有嫉妒;即使你不障碍,你还有嫉妒,自己拥有的不肯布施、不肯供养。从这里,这两句话你没懂。你要真懂,那你的做法就跟祖师大德、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真正做到随喜功德、欢喜供养。欢喜供养的人福德无量,财供养,你的财物不缺乏,真正是心想事成;法供养,智慧无量;无畏供养,健康长寿无量。经上讲的「无量寿佛」,哪一个不是无量寿?一切众生皆是无量寿,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佛跟他讲他也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你烦恼盖覆了你的悟门,读经虽然不反对,不相信,所以你做不到。
  一切法从缘无性,缘起性空。可是后头这一句要知道,「不坏事相」,六道轮回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个现象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这经虽然我们讲得还不多,还是在初分,可是已经透露的讯息也透露不少了。如果我们是利根,从这部经开讲一直到今天,这二千五百多个小时,你要是真正听进去,不能说大彻大悟,小悟、大悟总有。应当也有个小悟几十次,甚至於几百次;大悟应该有几次、几十次。哪有不悟的道理!这个悟,我们一般讲解悟,解悟得不得受用?能得一点受用,烦恼轻,智慧长。可是真正得受用,得受用要证悟,怎么证悟?落实就证悟。怎么叫落实?你看每部经后面最后一句「信受奉行」,那就能证悟,对佛所说的深信不疑,完全接受,没有条件,依教奉行。行,他就有证,证就是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你不行,哪来的证?一定要落实。
  行从哪里行起,这个要晓得,一定要从十善业道行起。我们今天讲《弟子规》,为什么讲《弟子规》?《弟子规》落实十善业道。佛在《十善业道》里头,特别在小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可是中国人现在不看小乘经;大乘经里头也说得不少,读大乘的人都觉得自己根性很利,对於这些小小戒疏忽了,认为这个东西不重要。所以变成谚语所说的「高不成,低不就」,学了一生没有成就。这没有成就是真的,学教没有大开圆解,学禅没有明心见性,学密没有三密相应。换句话说,你所修学只能算是世间的善业,你没有造恶业就是,这一生不得受用。不得受用,那就是依旧要搞六道轮回,搞六道轮回就苦了,这一转世,过去生所学的都忘掉了,叫隔阴之迷。即使你这一生做人还不错,来生能得人身,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不一定。纵然遇到佛法,你又要从头来起,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
  我们自己现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生闻到佛法能生欢喜心,很想依教奉行,很想在这一生成就。要知道这一点善根是过去生中,绝对不止一世、二世,实在讲也是多生多劫阿赖耶里头薰习的善根,才有我们今天这个样子。这样子还不行,为什么?出不了三界,自己要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这一生的缘,实在讲太殊胜,我们亲近到善知识,有了很好的修学环境、同参道友、大乘经教,我们都遇到、都不缺乏。现在所缺乏的,那就是佛跟菩萨所讲的「勇猛精进」,我们缺乏这个。我们不够精进,跟那些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一比,我们就是懈怠懒散,这一生要成就太难太难!
  学教,哪一个学教的人不是全心全力都在经教上!我们过去学教,难,在家,在家是你有工作。这一天工作完了下班,利用晚上的时间、早晨的时间,一天顶多三、四个小时。这三、四个小时真正不放弃,算不错了,这算不了勇猛精进。勇猛精进的人,晚上读书读到二、三点钟,很平常,我们现在能行吗?第二天早晨工作还是照办。长时间睡眠的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很多时候睡眠只有二、三个小时,这算是勇猛精进,他的佛法跟他的工作都没有耽误。能够把工作统统放下,专心学佛,那就很难很难。而实在怎么样?环境也很不容易,你真正是这样做法,在一个寺庙道场,人家看到你这样精进、这样努力,别人的嫉妒心生起来,想尽方法要把你赶出庙门。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环境,不容易。
  今天我们的道场提供大家修行,我们这个道场没有很多的事情给你做,绝对没有叫你到外面去化缘,生活非常安定。你晚上工作一夜到天亮,人家看到只有欢喜赞叹,不会嫉妒你,不会把你赶走。这样的环境很不容易得到,得到了要知道珍惜。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修,我们继续看宝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初三颂」,就是第二、第三、第四这三首偈;「喻业报无性,不坏虚相」。后面九首偈它也分四个段落,前面三首这是一段,都是比喻业报无自性,没有自体,但是它有相,就是我们常常读到的「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如果从体相用来说,也可以讲相有体无。第五首偈是比喻「无造受者」,正是前面讲的「作者无所有」,作者、所作都无所有。第六首是比喻「性一相殊」,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一样,性是一,就像古人所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到做金器这些工厂里面去参观,现在的展览室,展览室一万多将近两万件,它的样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是你看它什么?性是一,全是黄金,都是金器。这个宇宙也是如此,整个宇宙这些所有的现相是无量无边,性是同一个。这个性是法性,我们佛经讲「真如本性」,是一,变出来的相无量无边。末后有四首偈,从第七到第十,「体无来处」,体无来处就是自性、就是法性。清凉大师先把这个给我们指示出来。
  然后我们看这第二首「初中初偈」,这就是第二首,第一段里头第一首偈。「双喻业果皆真心现,虽无实体,而相不同」。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的,简简单单就是这四句,但是他老人家《钞》里面讲得很多。我们先就这些年在大乘教里面所学习的,我们来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提示。这首偈双喻业果皆真心现,偈颂里面是用一面镜子做比喻,镜子里的现相,现相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镜子的光,照见这个境界相,佛菩萨用这个做比喻。可是诸位要知道,比喻只能比喻到彷佛,没有办法比到很逼真,这个道理要懂。佛说法常常用比喻,让我们从比喻里面悟入真实,这个教学就成功。中下根性的人,这个方法很有效果,古今中外好的老师善用比喻。
  「随其所对质」,质是本质相,「现像各不同」,这个好懂,镜子对著外面境界,这是因;镜子里面现的相,这是果,「双喻业果皆真心现」。《华严经》上给我们说「心现识变」,真心能现,妄心能变。识,识变。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识。识能把心现的相,我们一般讲扭曲、改变,无论它怎么样个扭曲,怎么样变化,佛家讲的十法界或者我们一般讲的六道,六道里面的差别最大,很容易、很明显的你能看得出来,现像各不同。为什么会不一样?业因不一样,这就是好像这个镜子它所对的这个本质相,它现的相就不一样,「胡来现胡,汉来现汉」。
  注解里面讲「皆真心现」,这句话非常重要!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