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能随一切万物之缘,我们的比喻真的只有用物体,它还是有个体在。你说用黄金来比喻,黄金还是有个东西在,不像真如,真如不是物质,真如也不是精神,所以这个东西就难了。拿什么东西来比喻?它能够随缘,随十法界的缘,随佛的缘现佛境界,随菩萨缘现菩萨境界,随人道的缘现人道境界,随地狱众生的缘现地狱境界。境界不相同,它有没有变?它没有变。怎么没有变?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精神界也好,物质界也好,要讲到本性,是同一个性;佛在有情众生上说叫佛性,在无情众生分上说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些经文要常常念念,念念你就会晓得我跟一切众生的关系,我跟宇宙大自然的关系,就搞清楚了。只有清楚明了,真诚的爱心才生得起来。为什么?真诚爱心是性德。明了就是见性,性德自然流露,不明了是迷惑,这个要知道。迷惑不能见性,一定是破迷开悟,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
佛法讲破疑,伊斯兰教教人不可以用歹意猜测别人。歹意是什么?不善的念头去猜那个人,《古兰经》上不许可。所以,圣人教人都是以善心、善意待人。为什么?我们要以真诚恭敬,善心善意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对别人,感化别人。所以,佛法里头讲到最高的,禅宗里头常说「向上一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华严经》上讲四个字「不可思议」。禅宗里面讲八个字,八个字跟四个字一个意思,不可思议就是:言语道断,不可议;心行处灭,不可思。你能常在定中,你对於宇宙之间一切事物你就看得清楚、看得明了。你一定「定言不变」,诸位想想,这不就是分别执著吗?定言,肯定说真如不变,这是执著;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已经落在第二义,不是第一义。
我过去在讲席里面常常用四句话来讲,我讲「不变随缘」,这是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随缘不变」,权教菩萨。像我们现在也发了菩提心,这菩提心不管是真的是假的,反正你已经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学做菩萨。在随缘里面学什么?学不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从初发心到菩提道。第三种,「不变不随缘」,小乘、外道很执著,他不变,他不随缘;第四种,「随缘随著变」,六道凡夫,随缘随著变。我用这四句解释,就容易明白得多了。早年在台湾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他对我这四句话很欣赏,这个老居士往生很久了。
我们总得要把经教讲清楚、讲明白,你才没有过失,你一定执著不变有过失,一定执著随缘也有过失。所以佛家讲缘起,它不讲因起,凡事都有缘,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这一生会很自在,会很快乐,不会去攀缘,不会去妄想,心常在定中。常在定中就生智慧,常常在不定当中就生烦恼,这也未尝不是初学重要的一个科目。所以中国从小(童子),佛法里面从沙弥(佛法许可出家是七岁,七岁就可以出家做小沙弥),修什么?学根本智,修福,修福、修根本智,很有道理。前面这一大段介绍我们就说到此地,下面是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
这句话是前提,是大前提。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这是总说。『心性』既然是一,一哪里会有差别?不应该有差别。可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是『种种差别』。既有种种差别,怎么能说一?这就是来问难,出难题来问你。下面经文是别说:
【所谓往善趣恶趣。】
『往』是往生,『趣』就是道,善道、恶道。我们讲得最明显的,三善道跟三恶道。
【诸根满缺。】
六道众生没有例外的,无论在哪一道,有诸根圆满的,有缺陷的,哪一道都能看到。
【受生同异。】
『同』是相同,『异』是不相同。
【端正丑陋,苦乐不同。】
菩萨问了这几个难题。下面这一段我们也可以把它念完,下面是清凉的科题,「结成前难」:
【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问了这么多问题,这个真正叫做尖锐问题,这是难题,谁能解答?我们有没有能力解答?如果没有能力解答,我们细细看看「问明品」这一品里面的十位菩萨,这十位菩萨是怎样说的。所以说文殊菩萨问明,十首菩萨是答明。这一段是长文,后面有十首偈颂,问答完了之后,十首菩萨起来再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与十首菩萨解释。实在讲,他们就像在演戏,演双簧,在表演,这一问一答,问的人通达无碍,答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初信位的菩萨。觉首初信,初信位菩萨不定是哪一尊诸佛如来示现的,佛法里面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一尊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作教主,「千」不一定是指数目字,就是说有许许多多、无量诸佛如来来协助他,来做他的学生,来做他的护法,来做他的弟子,这一台戏才唱得圆满,才唱得很生动,你要懂这个道理。
他在这里表演的是觉首这个角色,你真的把他当作觉首,你就错了。舞台台面上的人到幕后,幕后才能看到他的真身,在舞台上我们常常看到的。舞台上表演主角的,他的配角或者是给他跑龙套的,拿著旗子跑龙套的,说不定跑龙套在后台是主角的老师,这常常有的事情。老师在导演,要把这出戏演得有声有色,真正能感动人,能教化人,这个意思我们要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现在我们先看经文:
【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文殊菩萨所问的。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疏》里面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立宗案定」,就是前面第一句『心性是一』,先把宗旨案定。「谓心之性故,是如来藏也」,清凉大师的注解注的文字不多,简明扼要,心之性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心之性。清凉大师又说,我们多看看他这几句,这个意思就能会通。「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净心也,又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也,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也,皆平等无二,故云一也」,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这段就是立宗。
心之性,心跟性都难懂,都不是我们凡夫六道众生所能够知解的,这就难懂。我们常说的,不是我们的知识范围,我们的知识,世间凡夫知识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心之性,问的文是「心性是一」。佛法,特别是在《华严经》,佛给我们说出,宇宙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佛给我们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心能现,一切现相是所现。所现何以不能常住?为什么千变万化?这是什么原因?识,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华严经》也成为法相宗主要的经典之一,经上说这个道理。
清凉跟我们解释,「心之性故」,讲心性,讲心性是心之性,著重在这个性,「是如来藏也」。这是清凉教导我们的,如来藏就是心之性。如来藏也不好懂,但是比前面这一句好懂多了,「如来就藏在这个里面」。如来怎么个讲法?《金刚经》上解释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是佛自己说的。「如」一般讲就是这个样子,一切诸法就是这样,这句话很深!我们凡夫不懂。怎么说一切法就是这样的?真的,本来就是这样的。《楞严经》里面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又告诉我们一句真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为它有阿赖耶在里面,所以它现的相绝对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它所现的相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但是所现的这些相,你真的是通达明了,觉悟了,你就会肯定《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诸法实相,实性如是,实相亦如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之性就是心性,虚妄之性就是如来藏,关键就在觉迷。觉悟了,从此以后解脱了,真正解脱,得大自在;迷了?迷了就要受不同空间维次的障碍。在许许多多不同维次的空间,你只能够见到一个境界,或者你能够见到两个境界、三个境界,你不能统统见到。
清凉大师第二个解释让我们更清楚,「心即性故」,心就是性,性就是心,「是自性清净心」,这个话我们比较好懂,自性清净心就是「心性是一」。特别是我们修净土的同学,净宗里面所修的法门再多,方向、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自性清净心,心不颠倒就是自性般若心,心不颠倒就样样都明了,通达明了。心跟性可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分开来讲,看在什么时候。我们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清净心?得清净心就是得一心不乱,功夫到了你自然知道,不必去问别人。自性清净心是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事一心还不清净,理一心才真正清净。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没得一心,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里头的理事因果我们总要晓得,我们才知道要怎样用功,怎样努力。
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了,什么都是假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要记住佛这个教训。得究竟圆满殊胜的利益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真正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你必须要把这个世缘放下,你心里面还有那么多牵挂、忧虑,这个东西决定障碍你往生。不但障碍你往生,障碍你开悟,不舍不行!清净心怎么那么难得?眼前这些事事物物放不下,你的清净心怎么能现前?这事事物物里面最难舍的,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财是第一个,能舍吗?眼前许许多多这些事物,你都很喜欢,你都想拥有,你能放下吗?你要想想,我现在在修道,我修的是自性清净心,这些东西跟我所修的完全相违背。我心里面有这些东西,自性清净心永远不会现前,这亏吃大了。
带业往生这是最幸运的,最难得的,也最殊胜的,令一切修行人羡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生实报土,我们没那么大的志气,只希望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就满足。不能说你错,也不能说你不错,为什么?你在这个世间加一把劲,多放下一些,确确实实能提升到方便土、实报土,你为什么不放下?历代修净土的人,有,不是没有,你看看三辈九品往生的都是凡夫,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做不到?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从自己内心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这个世间名利绝对不求!来了,自然来了,不是攀缘,自然来了,来了还要看看有没有必要接受它。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完全在教化众生。如果对教化有帮助可以接受,不是我求来的,可以接受;如果对於教化没有帮助,你要它干什么?没用!
说到这桩事情,最明显的例子,出家人到大学里面去念个硕士、博士学位,你说有没有必要?没有必要!这些东西与出家不相干,与学佛不相干。如其说有四年的时间你去攻读一个博士学位,这四年的时间如果你专心攻读一部经,这一部经念通了,这个受用绝对不是博士学位能够相比的。我是早年就明了了,我不干这个事情。有人送来,当年我在台湾,韩馆长的表哥在日本,在日本出家,在那边交际也很广。他告诉我,给我弄个荣誉博士学位,我听了笑笑拒绝了。那时候如果我要是真的接受这个荣誉博士学位,大概我在台中就被老师开除掉了,你学佛怎么连这个都没放下!真的,不是假的。送给我尚且不能需要,何况别的。
这两年有三个学校送给我,我都接受,什么原因?它对於弘法有帮助。你要问有什么帮助?现在这个社会太乱,我们有很多和平的理念,以及怎样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有效的办法,人家不会来找我。这是澳洲大学校长跟我在一起做深入的交谈,他说在国际上,尤其联合国,许许多多促进和平的会议,所邀请的都是专家、学者、教授。所以,他希望我接受这个学位,代表澳洲、代表大学参加联合国这些会议,把我们的理念方法介绍给他们。我想想这个有道理,我才接受。
伊斯兰大学也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