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访谈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杨澜访谈录-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一直主张写小说不要主题为主… … 而要表现人性,表现人的情感,所以韦小宝这种人在清朝的时 候可能存在,民国时候可能存在,现在中国内地上有,台湾有, 
香港也有,而且在全世界有华人社会的地方韦小宝这种人还是 有的。所以我写韦小宝这个人,写他这种个性,写他吹牛,他求 
生存,这种人中国人好像几千年来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子,是一 种特别的现象。我写韦小宝就想到鲁迅先生写阿Q,他写阿Q 主要是写阿Q 
的一种精神胜利法,我就觉得精神胜利,中国人 性格中间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求生存,只要人家不打死我, 我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赚钱,要自己想自己要发达,什么 
事无所不为,什么手段都可以用,所以我想写这样一种人,韦小 宝就是这样一种人,而且无往不利的。韦小宝,中国社会上有这 
样一种人,我就写这样一种人,不一定要人家学。所以最后我想 既然有这样一种人,就不一定写他赌钱输了,因为这种人不大 会输的。         
第20节:金庸:〃帮主〃的心事谁人知(2)         
  杨澜:所以您决定不改这个结局了,还让他继续有着七个老婆和很多的钱财。   
  金庸:嗯,七个老婆,是。   
  金庸最终并未修改韦小宝的结局,这也让很多〃金迷〃都长舒一口气。而 在八岁那年第一次读武侠小说的金庸,又怎会料到日后的自己居然成 
了万千书迷心中功力最高的那位〃帮主〃。其实对于当初年幼的金庸来 说,他最初的偶像并非是任何奇侠好汉,而就是自己的祖父查文清。   
  杨澜:我记得八年前跟你做访问的时候,你曾经谈到过自己的祖父他在丹阳做县令,做知县,而且很快要升知府了,是吧?   
  金庸:对。   
  杨澜:因为丹阳的教案,他庇护了当地百姓,所以辞官不做。应该说他对您幼年的所谓这种正义感,为民请命这种基本的价值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金庸:不单单是祖父,而且从小受这个教育,中国人教育都是教育做 个好人,做正派点的人,都不要做坏事。我祖父干了这个事情对 
我当然有切身的影响,所以有影响的,我觉得做一个好人好像 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的,也不能说是希望做好事将来有好报,我 
今年八十岁,我自己人生经验就是做好事不一定有好报的。   
  杨澜:但是仍然要做,是吧?   
  金庸:好像是问心无愧,然后朋友也好,子女也好,好像都对他得起, 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唯一觉得心里良心不好过的,就是我跟我 
太太结了婚之后我有婚外情,我就对她不起。这个事情已经过 去了,也没办法补救了,除此之外我觉得什么事情都是问心无 
愧的,所以这个事情也不是说为了将来有好报,好报恐怕没有。   
  杨澜:除了您祖父的影响之外,像父亲和母亲对您在这方面影响大 吗?您当时跟父亲和母亲哪个更加亲密一些?   
  金庸:我母亲是个很正派的女人,她不会做坏事的,就是这样一种平 平常常的一种影响。我父亲开钱庄,做企业,一个地主,但是我 
觉得他人很好的,但是没什么用,庸庸碌碌的,所以也没什么很 重要的影响,我只有一个印象就觉得,我这个父亲好像没用。   
  杨澜:那时候觉得父亲没有用啊?   
  金庸: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十三四岁就觉得父亲没用。他把钱借给人 家,他有时去讨钱,带我一起去了,我觉得人家请他喝酒讲好 
话,父亲就好像良心很好的,就好像老朋友,这个钱你不还了就 算了,人家存钱存在你这里你要还给人家的,所以搞到后来我 
也很狼狈的,人家问你讨钱,人家借钱不还,我只好自己卖田地 卖了垫了还给人家,我觉得父亲没用,做生意不是这样做法的。   
  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金庸,原名查良镛。查家在海宁是望族,曾经 出过七位进士、五位翰林,所以书香门第的熏陶也让金庸从小就饱读诗 
书。但要是以此就把他视作〃文弱书生〃,估计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金庸 自己。         
第21节:金庸:〃帮主〃的心事谁人知(3)         
  杨澜:上中学的时候您曾经因为写了一篇文章,取笑训导主任,被勒令退学啊?   
  金庸:嗯,是啊。   
  杨澜:那也算是您第一次对传统,就是对已经有的这种制度有一种叛逆的?   
  金庸:对,有叛逆性,很自然的。我觉得训导主任对同学很不公平的, 我们下午一起有空下来就下棋,下棋他也来干预,他说不准下 
棋。我觉得非常没有理由,当时觉得很气愤就写一篇文章讽刺 他一下,后来这个训导主任坚持要把我开除,我当时在学校念 
彷书是免费,可以有饭吃,可以有地方住,后来开除了就很徨 了。   
  杨澜:彷很徨?   
  金庸:嗯,很困难了。   
  杨澜:但是后来你又考取中央政治学校的外交系,又被勒令退学,那又是为什么呢?   
  金庸:中央政治学校是国民党的党校,这个学校比较难考的,在这个 学校里因为党校有一批职业性的学生,特别是国民党的或者青 
年团的这些人,他们就要求一听到蒋委员长这个名字马上要站 起来,脚这样一靠。   
  杨澜:啪,要立正。   
  金庸:要立正,有些同学觉得我们对校长当然应该尊敬的,当时我 们鞋也没有,袜子也没有,很穷,校长到学校来见学生,要发 
新的鞋,新的袜子,所以大家很欢迎他来的,但是你这样一 靠,好像很……   
  杨澜:看不惯。   
  金庸:看不惯,好像有点无耻这样子。   
  杨澜:你怎么表达自己,这次又是写壁报吗?   
  金庸:那不是,有的同学说:我不赞成这样子,一听到他声音就要站 起来,脚一靠,我们尊敬他心里尊敬就是了。那么这些反对派就 
说,你不敢这样,你是异党分子,这些人就给这些国民党的职业 学生拉到台上去打他,叫他们跪在地下忏悔,我就跟训导主任 
去交涉,我说,大家用武力暴力叫同学跪在地下,这个不应该 了。   
  杨澜:所以说你也被开除了。   
  金庸:后来到了学期终,也不是开除,他说你在我们学校思想不是完全党国化,所以应该退学。   
  离开了学校,又逢政局混乱,金庸再次面临生活的危机,却也因此更确 立了自己〃不怕重压而在文学中畅所欲言〃的性格。1946年,当时中国 
最好的报纸《大公报》在全国招聘编辑,几千人报名参考,最后只录取两 三人,金庸便是其中之一。两年以后,《大公报》在香港复刊,金庸被派驻 
香港,这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小时候的金庸,和许多人有过同样的 理想 当外交官。在加入大公报前,他还曾去上海攻读国际法。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金庸获得一次去外交部工作的机会,多年来的梦 想眼看就要实现,但事情的结果却富有戏剧性。       
第22节:金庸:〃帮主〃的心事谁人知(4)         
  金庸:璈后来邀我到北京外交部去,姓梅的梅先生,叫梅汝先生,他是 国民党的国际法学专家,他是参加东京审判东条英机他们这些 
人的国际法庭的大法官。他在这里跟我谈谈,看到我写的文章, 他觉得中国好像研究国际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外交部需要这 
种人,所以他到了外交部的时候,就打了五次电报来要我上去, 那么我到了北京之后见到乔冠华 乔冠华我在这就认识了。   
  杨澜:对,他在香港也工作过很长时间。   
  金庸:他是新华社社长,我在这里《大公报》编辑国际版的。   
  杨澜:对呀,那为什么后来你又没有去成呢?   
  金庸:常常见到面的,他跟我私人关系还可以,还不错。   
  杨澜:那后来为什么又没有在外交部做事呢,好像说他们其实……   
  金庸:乔冠华跟我提了,他跟我比较关系好的。他就很亲切地讲:你 在外交部工作,一定要是共产党员,但现在也不能马上入党的, 
你现在就到中国人民大学去,再去经过人民大学一个短期的学 习,在中国人大毕业,我再跟你介绍入党。当时他是周恩来外交 部的特别助手。   
  杨澜:对,那您为什么又回到香港了呢,您觉得没有什么太大希望,是不是觉得?   
  金庸:我觉得我对共产党是很有好感的,但是他们号召这个社会铁定纪律,党叫你干什么你就一定干什么。   
  杨澜:您觉得接受不了?   
  金庸:我这生最大的脾气就是人家指挥我什么事情都不听的,父亲母 亲指挥我也不听的。(笑)杨澜(笑)训导主任也不听的。 
是啊,训导主任也不听的,当时《大公报》很希望我回到这儿来 工作。   
  杨澜:你还是回来了。   
  金庸:我就回来做事了。   
  回到香港的金庸,不久便转入《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担任副刊编辑。 当时人们爱读武侠小说,不少报纸便纷纷开辟专栏以促进销量。于是热 
衷和同事探讨武侠小说的金庸,也凭着不俗的文采,被派上了这项新任 务。1955年,一部名为《书剑恩仇录》的武侠小说,开始在《新晚报》连 
载,当时又有谁想到,从此诞生的竟是一个华人世界的传奇。   
  杨澜:最初开始写武侠小说,这个时候是为了一个乐趣,是不是?   
  金庸:最初是工作上需要的。主要是我在《新晚报》做编辑,《新晚报》 需要这样一篇稿子,那么我跟另外一个作者梁羽生是好朋友, 
也是《新晚报》的同事,常常谈武侠小说,人家知道我对武侠小 说很懂的,所以他写了之后写得很成功,他不写了要我接上去, 我就接下去写。   
  杨澜:你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写到那么受欢迎是吧?         
第23节:金庸:〃帮主〃的心事谁人知(5)         
  金庸:不知道的,我就试试看,我从来没写过小说。   
  杨澜:那时候用什么时间来写呢,晚上睡觉之前呢?还是……   
  金庸:写这样一篇东西大概只要一个钟头,一个钟头总之什么时候都有。吃过晚饭,我在睡觉之前,下班之后。   
  杨澜:你会不会写到自己也都很兴奋的那种状态?   
  金庸:也很有兴趣的。   
  杨澜:你觉得写到哪一本小说或者是写到哪一个人物的时候你决定要这样必须写下去,就是对自己有一个很强的信心了?   
  金庸:《书剑恩仇录》一开始写,我就准备写陈家洛一个主角,还有霍 青桐跟香香公主一对姐妹,因为这三个人我想好了就写,写了 
他们之后,跟他们情感上有联系了,感到兴趣了。   
  杨澜:其实应该说,陈家洛的身上也反应了您当时在年轻时代书生时 代很多的理想在他的身上。你看他又是一个富家的公子啊,又 
能文又能武,又很维护着正统是吧?各个方面都那么的完美,在 这之后好像没有一个英雄是像陈家洛这样来写的,从身世上各 个方面来这样写的了。   
  金庸:也可以说,中国知识分子陈家洛,现在我回想,还是也有很多缺 点,很多想象不实际的地方。   
  武侠小说的成功,也为金庸办报创造了机缘。1959年10月,一份四开 小报 《明报》进入了香港报业市场。报纸经营初期,销量不足一万 
份,全靠金庸小说吸引读者。但此后,金庸却硬是将《明报》办成了香港 知识分子心中的第一大报,而他靠的也并非小说,而是社评。一个人,两 
支笔,在〃武侠宗师〃的名号之外,金庸又以〃第一社评家〃的美誉,闻名 香江。   
  杨澜:那在1959 年的时候您开始创办《明报》,那个时候创办《明报》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觉得当时没有其他的一份报纸可以代表你的立场,是吗?   
  金庸:我进《大公报》,《大公报》当时是中国很正派的,完全真实的,是 不讲假话的,这样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很正派的、很正义的一 
个报纸,但是后来它这个报纸性质慢慢慢慢改变了,我觉得做 新闻工作不应该这样做。最大的不满意就是关于人民公社的, 
人民公社进行的时候我也到广东去看过,这个完全讲假话,一 亩地可以生产四万斤、五万斤粮食,根本不可能,假的,他把所 
有的苗子重重叠叠地放在一起,把上面的算产量,我说在骗人, 你广州的来骗广东省,广东省来骗中央,全中国都在讲谎话。   
  杨澜:所以那个时候希望能够更有一个代表知识分子立场的这样一份报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