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采取了两边“扯袖子”的办法。他在日记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跑到重庆拉拉委
员长的袖子,告诉他最好南下向萨尔温江进攻,因为英国人正打算从南面攻入缅甸。……
如果英国人单独占领了缅甸,中国人可就无地自容了。接着我又飞到印度,拉拉阿
尔奇(韦威尔)的袖子说,委员长正准备南下萨尔温江,你们最好也迅速采取行动。
如果中国军队勇敢地挥师南下,而你们却按兵不动,你们英国人没有尽到白人的义
务,往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英国人对中国军队参加反攻缅甸的作战忧心仲忡。他们担心这会威胁英国在战
后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并刺激印度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甚至还怀疑中国对缅甸
有领土野心。因此,韦威尔列举种种困难,表示了消极抵制,并制造借口反对中国
继续向驻印军空运补充兵员。史迪威给马歇尔发去了求援的急电,他认为英国人的
态度将会“毁掉我们的一切工作,激怒中国人,危害未一来的所有合作”。马歇尔
通过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对英国施加影响,韦威尔终于改变态度,有条件地原则同意
了反攻缅甸的计划。
    史迪威立即返回重庆,于11月3日同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人召开了讨论缅
甸作战的会议。蒋介石又一次作出了一系列使史迪威感到“惊讶”的积极态度。他
同意在1943年2月15日以前向云南部署15个师和尽可能多的炮兵部队,并同意由史迪
威来挑选这15个师和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他还提出再向印度增派1个师,参加兰
姆加尔的训练,作为驻印军的预备队。同时,他也再次强调,如果英军不能在孟加
拉湾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以阻止仰光方面的日军北进增援,他就将不派一兵一卒
参加此次作战。尽管如此,史迪威仍对会议的结果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
迄今为止我们向前迈出的最大一步。”
    中国方面关于反攻缅甸的准备工作确实在积极地进行,史迪威的情绪也渐渐高
涨起来。他在11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已得到英国佬和中国人的许诺。并且
开始了行动。如果我们能在韦威尔的屁股底下点上一把不灭的火,并能掌握这边的
指挥和训练,这件事就会办得漂漂亮亮的,真是太棒了。由于所有的人都说这事不
可能,我自然要努力把它办好。”11月22日,他致电马歇尔,认为中国方面已经采
取了实际行动,因此,美国应当履行自己关于增加对华援助的承诺。
    但是,当时美、英军队正在忙于北非作战,很难大量增加对华援助。马歇尔给
史迪威发来电报,只答应提供现有的租借物资,并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史迪威感
到愤愤不平,他无法用这样一点点物资去抚慰中国军队作出的反攻努力,这或许还
会招来他们的嘲笑。他甚至有些同情蒋介石的艰难处境,“我和‘花生米’坐在同
一只木筏上,我们两人只有一块三明治,而救援的船只却离我们远去”。在发给陆
军部的回电里,他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他认为如果美国就是这样“支援”中
国军队的话,那就再不要提什么“支援”两个字了。他要求尽快向中国战区提供2个
战斗机中队l1个轰炸机中队和50架运输机,并把每月向中国空运的租借物资从3500
吨逐步提高到1万吨。马歇尔为满足史迪威的要求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他同意增加中
国的空军力量和物资援助,并保证把史迪威的要求放在仅次于北非战场的优先地位。
他在发给史迪威的复电中说:“我已看到你那封骂娘的电报了。我非常同情你的反
应。”
    但是,就在反攻缅甸的准备刚刚取得一点进展的时候,英国人的突然变卦又一
次让史迪威陷入了尴尬的境地。11月下旬,英国人就已经考虑缩小反攻缅甸的作战
规模,他们提出由英军夺取缅甸西部的若开山、钦邦山和加列瓦一线,并袭扰日军
的后方。很显然,英国的目的只是想为保卫印度构筑前进阵地,并不想收复整个缅
甸,他们也不希望中国军队进入缅甸。12月7日,韦威尔正式提出取消反攻缅甸的计
划。
    12月13日,史迪威再次飞往印度,力图劝说韦威尔改变主意。在多次的谈判当
中,韦威尔一再强调目前的各种困难,故意设置障碍,并表示不相信中国军队的作
战能力,他坚持要到1943年11月以后再采取重大的军事行动。华盛顿也向伦敦施加
压力,以使英国政府督促驻印英军给予积极配合。但是,丘吉尔的主要注意力也放
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上,不肯作出让步。
    史迪威扫兴地从印度回到重庆,他仍然希望中国军队能单独对缅甸北部发动一
次小规模攻势,以打通从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到中国云南的地面交通线。同时,
沿此线修筑一条已在筹划当中的中印公路。若能实现这一计划,也可以从一定程度
上改善中国战区的状况。他向宋子文递交了一份又一份备忘录,并对蒋介石、何应
钦等人进行游说。除了向他们说明夺取缅北对中国的重要利益外,他还强调地暗示,
如果军队不采取积极行动,华盛顿可能会对中国战区“是否还值得美国继续投入人
力和物力表示怀疑”。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取得效果。
    12月28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他表示,由于英国未能按照原定条件在孟加拉
湾部署足够的海空军力量,还要把收复缅甸的陆军部队从7个师减少到3个师。因此,
中国方面不得不取消反攻缅甸的计划。他希望罗斯福能敦促英方加紧调集海空军力
量,以共同担负起收复缅甸的责任。
    接到蒋介石的来电后,罗斯福焦急万分,随即于1943年1月2日通过史迪威发去
了复电。他强调指出,打通缅甸的地面交通线比夺取整个缅甸更为重要,并允诺将
尽快把这一问题提交同盟国最高机构予以讨论。他劝告蒋介石,在他直接与丘吉尔
首相磋商以前,不要匆忙地作出放弃作战的最后决定。
    蒋介石并不需要罗斯福和丘吉尔作什么磋商,既然美国仍能通过驼峰航线向中
国提供援助,他就绝不愿比英美付出更多的代价去打通所谓的地面交通线。史迪威
认为,只有采取强硬的态度,以停止援助、收回租借物资、撤退美军人员相威胁,
才能迫使蒋介石遵守诺言。他起草了一份“最后通牒”,并且发给了马歇尔。“如
果乔治同意,就由华盛顿发给中国。”他断言,“如果美国不够强硬的话,我们就
只能使自己落入‘花生米’的控制之中。”但是,马歇尔不能违背罗斯福总统规定
的政策,没有采纳史迪威的建议。
    1月8日,蒋介石再次致电罗斯福,正式拒绝在预定时间发动缅甸作战。他认为:
“收复缅甸的行动必须是地面部队和海空力量的联合作战。除非海军能够阻止或牵
制缅甸南部的日军,否则敌人就将迅速集结起来压向缅北的我军。……因此,我军
在缅北的作战行动,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失败的危险。如果中国军队再次在缅甸遭受
失败,那将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他提出,缅甸作战,必须推迟到秋天
的下一个旱季才能进行。紧接着,他又强调了陈纳德的空中作战理论,而且几乎是
按照陈纳德的原话说,“在中国进行的空中打击具有极大潜力”,“空中攻势将为
最后的总攻做好直接准备”。
    史迪威当天是从宋子文那里得知的这一消息,蒋介石并没有把这一决定告诉他。
尽管他是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和美国驻华代表,但蒋介石仿佛把他当成一个无足轻
重、可以随意摆布的小卒子,总是独断专行地决定一切重大问题。史迪威的心情十
分沮丧,精心准备了近半年的作战行动,突然便被搁置起来了。他在日记中把1月8
日这一天记成了“黑色的星期五”,并写道“英国佬得逞了,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现在他们想推卸责任,中国人也要撒手不管,让倒霉的美国人去勇往直前、艰难奋
战吧!”
    几天以后,史迪威得到了美国政府授予他的一枚“优秀服役十字勋章”,以表
彰他在上一年4月冒着炮火亲临东校前线指挥作战的英勇行为。但是,这也难以排解
他心中的郁闷。他深深地感到:“迎着枪弹勇猛冲锋而牺牲,或许是一种解脱。我
宁愿和士兵们一起战斗而长眠在大地上,也不愿卷入现在这种勾心斗角和讨价还价
之中。”作为一名勇敢、刚毅的军人,他是那样渴望战斗,但是,中缅印战区复杂
的同盟关系,像乱糟糟的一团绳索紧紧束缚住了他的手脚。他很想挥起一把利刃,
斩断这团乱麻,但是,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战略需要,又不允许他这样。这正是:
勇将壮志在疆场,小人营苟诡计藏;唯愿阵前洒热血,偏遇冷枪暗箭伤。欲知后事
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八章  云南整训
                云南重组远征军,誓将顽石点成金;
                卡城会议定大计,再遇苛责备含辛。
    由于“黑色星期五”使反攻缅甸的计划搁浅,史迪威对蒋介石更为不满。但是,
他接受了马歇尔要他“忍耐和宽容”的劝告,强压住心头的愤怒,继续全身心地投
入了整编、训练和装备中国军队的工作。
    他向宋子文递交了一份计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继续加强兰姆加
尔的训练工作,包括再向中国驻印军增派1个师,组建装甲兵和无线电通讯学校等;
第二,建立利多基地,以作为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出发地和后勤供应站,并为修
筑中印公路做好准备;第三,向云南集结30个师的中国军队,并进行整编、训练和
换装,以建立另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第四,整编中国空军,并准备在桂林地区再
装备第一批30个陆军师。史迪威关注的重点是云南部队的整训工作。
    在部署原定的反攻战役过程中,中国方面已向滇西地区调集了部分部队,并已
原则同意整训30个师的计划。这支部队的主力仍被定名为中国远征军。但是,这30
个师究竟包括哪些部队,何时集结完毕,何时开训和具体的训练计划,都还没有得
到蒋介石的明确答复。
    接受30个师的美械装备,对蒋介石无疑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但其中也确有
不少棘手问题。首先,从蒋介石内心来说,这30个师的美械装备最好是全部都交给
他的嫡系中央军,但这必然会招致地方实力派的不满。因此,他必须既掌握住多数
装备,同时又要摆平各方面的关系。其次,云南是地方实力派龙云的地盘,他历来
对中央军入滇抱有戒心。这回,如此大批的部队集结于云南,龙云也不是很容易对
付的。同时,远征军最高指挥官的人选也是个极为关键的问题。30个美械装备师对
中国未来的军事和政治都会发生重要影响,大权旁落是不行的,即使嫡系之中也有
亲疏远近之别。蒋介石最初仍想让杜聿明或罗卓英掌握远征军,被史迪威坚决拒绝。
最后,他伺意了史迪威建议的人选,调陈诚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和何应钦可以说是蒋介石在军事上的
左右手,但两个人之间又存有很深的介蒂。何应钦在地位上和资历上都略高于陈诚,
但陈诚却雄心勃勃,不断扩充实力,大有压过何应钦的势头。许多人只把参谋总长
和军政部长何应钦看成是当家理事的“何婆婆”,而把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当作军
事上的“第二号人物”。陈诚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但又不像有些人那样唯唯诺诺,
而是颇有心计和才干的一个人物。
    史迪威和陈诚并无深交,只是1938年在武汉时看到了他指挥的武汉保卫战。当
时史迪威即认为,陈诚是国民党军队中“最强有力和最令人感兴趣”的将军。史迪
威了解到,何应钦对军队的整编十分消极,他曾在日记里把何应钦比喻为橄榄球赛
中的“阻挡后卫”,似乎他的任务就是抱人、拉人、拖住人的后腿;而陈诚却是比
较赞成实行军事改革的。因此,史迪威很希望由陈诚来执掌远征军,这一方面可以
使整训较为顺利;另一方面又可以与何应钦相抗衡。
    何应钦听到这一消息后如芒刺在背,若是陈诚掌握了这30个师,无疑将对他构
成巨大威胁。他找到蒋介石,推荐由他的亲信刘峙取代陈诚。刘峙在抗战初期是著
名的“长腿将军”,遭到全国舆论的唾骂,从那以后一直未受重用,此时正担任重
庆卫戍司令。蒋介石并非不信任刘峙,而是深知此人的无能,他对何应钦的推荐十
分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