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让报务员打开电台,给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将军发出了一
封转交马歇尔的电报。电波越过高山和密林向远方飞去:“中国军队已控制不了局
势。我相信局势不久就会彻底崩溃。罗卓英与其军事幕僚已离开我们,去自寻办法。
我决定作最后的努力,如果可能的话,就乘火车去密支那;如果不行,就向西去达
木,转入印度。”
    5月4日,史迪威率领一行人继续出发。负责安排交通的运输官鲍尔·琼斯上校
报告说,缅甸人破坏了道钉,造成了一列火车出轨,铁路已被阻断。“真见鬼,第
五纵队猖撅。”这又是由于讨厌的英国人而造成的。他们只好驱车沿公路前进。公
路两边的大树遮天蔽日,汽车在密林中曲折穿行。不一会儿,向导带错了路,他们
不得不又折回去。那天晚上,他们只在一座林间小屋里休息了两个多小时,然后继
续上路,终于在第二天上午赶到了英多。
    英多是通往印度的最后一个转弯处,这里有一条公路经班毛、霍马林通向印度
的英帕尔。史迪威必须在这里作出最后的决定,要么转向印度,要么就钻进缅北的
死胡同,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余地了。
    从英多到密支那还有200多公里,而从八莫到密支那只有大约135公里,况且日
本人早在两天前就已到达八莫。现在的唯一希望就是铁路,如果能乘上火车,或许
能赶在日本人的前面。史迪威带上副官多恩和运输官琼斯赶到火车站,轻而易举地
找到了几列火车,但是,无论向北还是向南的铁路都被堵塞了。
    一种彻底的绝望向史迪威袭来,他不能再犹豫了,为了他手下美国军官的安全,
为了中国远征军的生存,他必须立即作出最后的决断,到印度去,那是唯一的出路。
    实际上,史迪威早在4月16日就派人给蒋介石送去了一份准备在印度装备和训练
中国军队的计划。他建议一旦缅北的陆空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应向印度空运10万中
国部队,以便取得美国装备,编成2个军6个师及炮兵、坦克、工兵、通讯等配属部
队。蒋介石在4月29日回电,原则上同意了他的计划。现在,他决心把中国远征军带
到印度去,应当说这是一个最有力的理由。他认为:“只要能使这10万名中国人到
印度去,我们肯定将干出一番事业来。”
    罗卓英又一次神奇地出现在英多。史迪威把他的决定告诉了罗卓英,罗卓英同
意向远征军各部队下达命令,要他们放弃向密支那前进的计划,分头经温佐或英多,
向霍马林转进,退往印度。他表情沮丧地对史迪威说:“这下我们将不得不成为难
民了。”史迪威觉得他能够说服英国人作出更好的安排,他将先行一步赶往印度,
为接应远征军入印做好准备。罗卓英将留在后面,收容散兵和伤兵,并督促各部队
转向印度。
    离开英多以后,史迪威的军队向西疾驰而去。现在他决心已定,必须以最快的
速度把他的小分队带出险境,并赶到印度做好接应中国远征军的各项准备。走不多
远,他们赶上了一支逃难的队伍,熙熙攘攘的杂色人流充塞了整条道路。白皮肤的
英国人、棕皮肤的印度人、黄皮肤的缅甸人和中国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
一家家三五成群,喝斥声、叫骂声、哭喊声,乱成一片。在汽车喇叭的催促下,人
群不情愿地向路边散去,军队在人流的夹缝中缓慢地曲折穿行。
    美国人的汽车大多数是从各处临时征用的,形形色色,新新旧旧,有卡车,有
吉普车,还有两辆轿车。酷热的天气,长时间的行驶,一辆辆汽车喘着粗气。一会
儿,一辆车陷进了泥潭;一会儿,又一辆趴在了路边……。他们不能停留,人员向
尚能行驶的车上集中,继续前进。第一天的行军,他们就损失了4辆卡车和1辆轿车。
    太阳落山了,夜幕降临,路边的高山密林黑黝黝的一片。他们还不能休息,还
要继续赶路,终于超过了第一支逃难的人流。直到深夜11点,他们在班毛以西14公
里的地方找到了一片宿营地。
    史迪威清点了一下他的队伍,现在还有18名美国军官,6名美国士兵,16名中国
警卫战士,这是他仅有的作战人员,他们必须随时做好与日军穿插部队遭遇的战斗
准备。此外,还有志愿参加战地服务的西格雷夫医生和他的19名缅甸护士,以及一
直为美军人员服务的新闻记者、厨师、勤杂工和一些英国难民,一共99人。
    下一步的行动路线,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沿着现在的道路前进,可以直接到达
霍马林,从那里渡过亲敦江,再走大约40公里就到了印度境内。但是,潮水一般的
难民,挤满了这条山间公路,而且日军的穿插部队随时可能在公路上出现。最便捷
的道路,也许会变成最危险的陷阱。两名英国准将带了12名士兵,曾竭力劝说史迪
威和他们一起走这条较直的路线,史迪威拒绝了。到印度以后他听说,那支小分队
遭到了日军伏击,只有几个人侥幸逃生。
    经过和一些人商量,史迫威决定,再继续向前走一段,从曼西离开公路向北转。
如果车辆不能通行,就徒步走小路,插向亲敦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乌尤江,而后
乘木筏沿乌龙江漂流而下,在霍马林渡过亲敦江,向印度的英帕尔前进。这样走,
才能避开日军可能出现的地方,同时也不至于和潮水般的难民搅在一起。
    5月6日,凌晨3点刚过,沉沉的夜幕还笼罩着缅北的崇山峻岭,史迪威便命令才
睡下不到4个小时的人们立即起床准备行装。3点30分,这支队伍又踏上了西去的征
程。他们必须争取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除了日军的威胁之外,亚热带的雨季就
要来临,一旦进入雨季,每一条山谷都会倾泻出滚滚的洪水,行军将更加艰难。
    清晨,太阳刚刚从山边探出头来,他们赶到了曼西,这里有一条向北的岔道,
通往乌尤江的上游。琼斯上校找来了一位向导,他们从那里离开了去霍马林的公路,
朝着北方前进。
    车队只行驶了不到5公里,使遇到一条河流。河夹在山谷之中,两岸十分陡峭,
河上只有一座竹桥,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好丢下汽车,徒步走完以后的路程。
    史迪威命令所有人员下车吃早饭,并做好徒步行军的准备。随后,他找来报务
员,发出了他的最后两封电报。
    一封发给了驻印度的美军第10航空队司令布里尔顿少将,电报中说:“我们将
沿着运盐小道前往霍马林,再从那里去英帕尔。我们的粮食越来越少,附近也找不
到粮食。请马上派人携带食物和药品,前往霍马林等候。”他没有忘记已处于危险
状态的大批难民,电报接着说:“请立即报告印度政府,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军
队,正沿着胡康谷地的各条小路逃往印度,情况极度混乱,随时有可能发生一场大
灾难。必须马上在沿途准备粮食,并派出警察和医务人员,否则将会有大批的人饿
死。”
    正如史迪威所预料的那样,沿着通向霍马林道路逃往印度的难民大约有3万多人,
最后到达印度的,据统计只有2。1万人。近1/3的逃亡者在那条恐怖的路上,被饥饿
和瘟疫夺去了生命。
    另一份电报发给了重庆的马格鲁德将军,并经过他转发美国陆军部。这份电报
没有提到他们的艰难处境,因为他知道重庆和华盛顿现在都爱莫能助。电报只是简
单地说:“我们现在英多以西50公里处,开始步行,带有武器、食品和地图。请勿
担心。中国军队也将沿这条路线撤往印度,现部队已化整为零,由各部统率,已不
需用命令指挥。这是短期内我的最后一份电报,再见。”
    因为马上要转入徒步行军,电台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电报发出后,报务员砸
毁了发报机,并烧毁了密码本和通讯记录。
    这里,史迪威确实遗漏了一件事情。或许是由于处境艰危,情况紧急,造成了
他的疏忽;或许是由于某种无法克服的困难,例如电池没电,电台故障;或许是由
于气愤之极,怒不可遏,故意不那么做;或许是由于他生性傲慢,并不把“花生米”
放在眼里……总之,他没有直接报告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这给他和蒋
介石的关系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当天,蒋介石从马格鲁德将军那里得知了史迪威撤退入印的决定,顿时火冒三
丈。他拿起笔来,在马格鲁德呈交的文件上批道:“史迪威脱离我军,擅赴印度,
只来此电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
    同一天,杜聿明倒向蒋介石发去了一封电报。他不仅像告状似的报告了史迪威、
罗卓英命令远征军西撤入印的情况,并称:“我军战败入印,将为英人所不齿,拟
仍向密支那转移,与日军作一力战,胜则收复北缅,败则由腾冲回国。”
    蒋介石对他的“好学生”非常满意,更增添了几分信任和赏识。他立即电令杜
聿明:“速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随后,杜聿明以他对“校长”
的绝对忠诚,继续率军向英多以北开进,把远征军带进了缅北的死胡同。
    史迪威为做好行军准备忙得不可开交,数量不多的食品必须统一管理,由多恩
去负责这件事;除了食品和武器、弹药之外,其他不必要的东西全部丢掉;必须规
定严格的行军纪律,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应当到前面的村子里去找一些挑夫来帮助
运送行李……西格雷夫医生来找他,请求不要丢下医院里那些缅甸姑娘。“怎么回
事?”史迪威莫名其妙,眉心拧成一个问号。西格雷夫告诉他,刚刚听到几个军官
议论说:“给那些缅甸护士们发点儿钱,打发她们走吧,免得拖累大家。”西格雷
夫博士是美国浸礼会派到缅甸的医学传教士。他在缅中边境的掸邦高原开办了一所
医院,并培训了一批缅甸护士,为山区那些贫困的老百姓治病。他善良、热情、富
于献身精神,当听到日本人入侵的消息后,他主动找到史迪威,要求在美国将军领
导下为中国远征军提供医疗服务。史迪威非常尊重和喜欢他。
    等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史迪威命令集合队伍,他站在一辆废弃的卡车上,向他
的杂色队伍发表了行军前的讲话:“大家听好,我要你们振作起精神来,跟着我一
直往前走。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努把力,就一定能克服眼下的困难,平安到达目的
地。”他想起了西格雷夫告诉他的话,接着说:“有人想要抛弃妇女,说这种话的
人真不知羞耻。现在不管是什么人,你们都是我的士兵,谁也不许说长道短,不许
违抗命令,不许掉队。如果有谁不愿遵守纪律,现在就可以领一个星期的食物自己
滚蛋!如果要跟我走,就必须服从我的命令。”接下来,他交待了行军路线和行程
安排,最后说道:“今天,你们中间一定有不少人怨恨我的粗暴无礼,坦白地说,
我的确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好老头。不过,我一定把每一个人都带出缅甸,等胜利
地到达印度时,你们或许会理解我的苦心。”
    队伍刚要出发,不远处赶来了一小队英国军人。带队的是戴维森·豪斯顿上校,
他手下有14名英国突击队员。史迪威问道:“你们从哪里来?有干粮吗?”英国人
疲惫地摇摇头。史迪威露出不悦的神情,但还是同意让他们留下来一同上路。这是
一群在缅甸驻防多年,熟悉丛林作战的军人,一旦发现敌情,他们可能会有用处。
现在,这支队伍扩大到了114人。
    部队沿着崎岖的小路踏上了北去的征程。除了几名在前方侦察的尖兵以外,史
迪威走在队伍最前面。他按照正规陆军的行军要求,准确地把步速控制在每分钟10
5步。在天津第15步兵团时,卡斯特纳将军带领他们进行的行军训练,使他练就了这
套本领。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他已是年近60岁的老人,但仍能非常熟练地做到这一
点。
    那天下午,他们发现了一支贩运私货的马帮,史迪威立即派几名士兵追上去,
把他们雇了下来,让他们为这支队伍驮运行李。卸下了行李,部队可以轻装前进了。
傍晚,他们来到了一个山村部落。
    缅西北深山里的土著居民,主要有亲族、克钦族和珊族。由于交通不便,几乎
每个部落都有着不同的方言和生活习俗。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保持着善良、淳朴的
性格,对来自远方的客人,总是给予热情豪爽的欢迎。他们不像缅甸中央平原及其
以南地区的缅族人那样,对英国人和中国人充满了敌意。一位部落的头人送给了他
们一些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