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烈将军史迪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才干超群。同这些为中国革命的理想奋斗而没有被权力腐蚀的热诚而精力充沛的人
交谈后,史迪威感到他们同国民党将军那类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隙”。
    当史迪威获准可以到外地去时,他先到了江西和湖南,发现前线已经沉寂下来,
但没有一处在进行和谈。后来,他又到了河南的第32军军长商震那里,并随他到了
徐州,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前线部队,但他马上又产生了悲观情绪,因为他们毫无进
攻的打算。他抱怨“蒋介石根本不是个军人”。后来在汉口他第一次见到了从华北
八路军中归来的卡尔逊。卡尔逊撰写的关于八路军的报告,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卡尔逊十分钦佩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史迪威一样,厌恶国民党
官员的萎靡不振。两个人都认为,南京的失陷,中国的惨败,“主要原因是国民党
行政腐败”,“他们对祖国的前途毫无责任感”。
    1938年开春,史迪威听了周恩来赞扬第13军在南口的战绩后,要去安徽前线参
观汤恩伯将军指挥的这个军。但是陆军部电令他立即到兰州去了解俄国向中国提供
援助物资的情况并写出报告。这要取消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争得的去安徽前线的机
会,他发怒了,他提出种种借口直到几乎违抗命令的地步。陆军部电告他,这是总
统要求做的。总统要知道从各种渠道,包括从香港、印度支那、缅甸以及从俄国经
由陆路运往中国的武器的种类和数量。史迪威知道这个背景后才不再争辩,只得在
去往兰州的途中度过他的55岁生日。
    他先乘火车到西安,前往七贤庄拜访了八路军办事处,找了西安城里的传教士,
查清八路军从未得到过俄国的一枪一弹,对于俄国援助蒋介石军火也一无所知。然
后他乘长途汽车经过四五天的颠簸赶到兰州。这里有很多白俄,他搜寻各种线索,
买通俄国宾馆的雇员以获悉俄军到达的人数。他询问哨兵、警察、公共汽车司机、
旅馆老板、侍者、甘肃省政府主席及其秘书以及藏族翻译、汽车销售商、中国军官、
飞行学员、蒙古族人。虽然史迪威的活动受到限制,谈话被人偷听,但他还是观察
了飞机场,弄清了俄军提供的飞机有300架,其中30架停在基地里供训练飞行员使用。
他还搜集了运送弹药和燃料的车辆的数目,然后根据行车距离和往返时间估计出一
个月的运输量。总的说,运输量同经海路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史迪威断定,
这条线路主要是防备广州陷落后作为一条应急补给线的。
    4月15日,史迪威回到汉口。由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第一次打了大胜仗,全国人
民高兴得发狂,把过去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台儿庄是日军向徐州推进必经的一个
小镇。在桂系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这场战斗共打了17天,日军伤亡16000人,损失
40辆坦克、70辆装甲车、100辆汽车和许多大炮。这是日军现代化以来遭受的第一场
大惨败。在大战中汤恩伯那个军是增援部队,打得很好,史迪威如果不去兰州,正
好同他们在一起。但他和一些支持中国的外国人一样,认为中国没有乘胜追击,已
经丧失了良好战机。他对参谋次长白崇禧说:“中国人永远听不进发动进攻的主张!”
    史迪威到台儿庄现场参观时,同李宗仁谈了话。坦率地抨击了不乘胜追击,向
日军发动进攻,就想以拖垮日军而取胜的想法,认为中国抗战的前途令人悲观。李
宗仁对这位美军上校的看法印象很深,他要史迪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大笔贷
款,以使中国购买作战物资。李宗仁恳切地说,帮助中国可使美国自身取得可靠的
保障。到8月30日,美国财政部驻华代表洛辛·巴克拜访史迪威,了解中国的军事形
势,史迪威陈述了李宗仁将军的观点,巴克随后在给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报告中写道:
          ……史迪威上校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奉行
      更加积极的政策。我国以提供贷款和军事装备的形式帮助中
      国,对我们本国也是一种很好的防御措施,这比我们仅仅生
      产本国需要的国防设备要好得多。即使把生产本国防务装备
      费用中极小的一部分提供给中国,起的作用也会大得多。
    财政部长摩根索同意史迪威的观点,认为“我们太平洋地区保住民主政府的可
能性只有一点点了”。他力促罗斯福总统向中国提供贷款。1938年12月,美国政府
通过进出口银行安排了2500万美元贷款。所以,就在这个月的最后几天,蒋介石夫
妇接见了史迪威,赞许他办了一件大事!
    台儿庄大战胜利后,中国的对日作战使美国产生了深刻印象。记者、传教士和
其他观察家,都集中宣传中国值得赞扬的方面,只字不提中国的缺点和弊病。中国
在美国人心目中,成了被理想化的形象。《时代》杂志把“蒋委员长夫妇”的照片
刊登在一期封面上,称为被选就的“1937年夫妇”。该杂志的发行人亨利·卢斯,
生于中国,父母都是传教士,他崇拜蒋介石夫妇不是偶然的。而封面上这对夫妇清
高地凝视着前方,表情严肃而从容,博得了读者的赞扬。
    台儿庄大战后,日军重新发起进攻,5月底,徐州失守。同时日军另一路部队从
华北南下,企图在开封以北强渡黄河。整个中原地区,包括武汉本身面临危险。蒋
介石这时不是组织军队进行抵抗,而是孤注一掷,不计后果地求助于黄河。他命令
商震将军在日军先头部队过河后,立即炸毁郑州大堤。后来商震对史迪威说,蒋三
番五次打电话催问,督令执行。商震一直拖到他的部队撤到安全地带后才炸堤。炸
药爆炸了!目击者都惊骇万分。当时在场的杰克·贝尔登报道说:“混浊的河水涌
过黄河故道,卷起巨大的旋涡,翻腾着冲击堤坝上炸开的缺口。突然,随着一阵天
崩地裂的巨响,河水冲开缺口,汹涌地冲向地势低洼的地区,咆哮着向东奔人大海。
11座城镇、4000座村庄被淹没,3个省的庄稼和农田被毁坏,200万人流离失所,四
散逃荒。日军暂时被挡住了,而在这片幅员辽阔的灾区里,又积起干百万平民百姓
对蒋氏政府新的仇恨!”
    1938年8月,日军决定向汉口推进。史迪威是从北平回到汉口的。共产党人要求
政府动员15万工人、学生和市民青年组成一支部队,由一批“革命觉悟最高的青年
担任先锋”。但蒋介石根本不相信在日军进攻下能守住武汉三镇,更不希望看到一
支由共产党人控制的工人骨干队伍,此事只好作罢。史迪威悟出了蒋介石的战略:
宁愿拖垮敌人,不同日军交锋。中国的防御战节节失利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史迪威同英、法武官,还有位曾在西班牙采访过一年的摄影记者卡帕一道前往
前线。但英国武官中途告辞了,法国武官染上了痢疾,返回汉口不久就死了。史迪
威和卡帕连夜朝前走,离前线越近,受到的欢迎越热烈。他们爬上一座高山,沿长
江朝德安方向眺望,发现士兵从湖的后边拖出各种各样的大炮,说是拖到可以使用
的地方去。史迪威后来到了那支炮兵部队,参观了一个75毫米口径的火炮群,官兵
们告诉他,不敢拿出来用,因为拿出来就可能失掉它们。史迪威感叹道:“要等到
战争结束后,就什么用也没有了!”他们参加过上海战役、徐州战役,但没开过一
炮。
    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空军身上,但空军一直不中用。驾驶员和领航员,是
从知识层挑选来的,他们缺乏尚武精神,伯在同日军作战中牺牲。1937年,蒋介石
聘请美国著名战斗机驾驶员陈纳德上尉来为他筹建空军。陈纳德因耳聋和有意见分
歧而从美国空军退役。陈纳德很得蒋介石的赏识,1938年晋升为中国空军上校,开
始实施一项建设机场的庞大计划。但他培训驾驶员的工作不怎么成功,于是回美国
招募雇佣兵,组织一支志愿军,以保卫中国领空。
    蒋夫人宋美龄是在汉口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之一。9月间史迪威拜访过她,
发现她“非常有魅力,聪明,待人诚挚”。虽然她承认自己说了许多宣传性的话,
但是,她工作干得很出色。那次会见后,史迪威给她送去了一束鲜花。
    10月,史迪威又前往华南前线。步行15里,到王亮峙上校的指挥所里,观看了
德安争夺战。那场战斗打了5天。起初王上校控制着一个高地,后来被迫撤进城里,
战斗继续逐屋进行。王上校到夜间带领一批人,穿过狭窄的街道,袭击日军。战斗
一直打到后半夜和第二天。他的部队原来1500人,但撤离战场时,只剩下不到400人
了。史迪威通过观察这一类战斗,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给陆军情报部的报告中
说,中国的防御战术,肯定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中国军队缺少飞机、坦克和大炮,
遇到日军的这些武器时,只敷衍了事地抵抗一下,就轻易放弃了阵地。中国最大的
失策是没有利用自己最大的财富——人力。中国士兵的素质极好,但他们遭到愚蠢
的领导人的贻误和背弃。史迪威推论说:“假如让中国士兵吃饱,供给他们精良的
武器和装备,好好关心他们……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在10月21日至25日这5天时间里,日军不仅占了汉口,而且占领了中国最后一个
出海口广州。史迪威不在汉口,没有目睹日军入城。他离开汉口到了长沙商震的司
令部里。长沙是新防线的中枢。但战局变化不定,他和前线部队、外国同僚、记者
和大溃败中流离失所的人一道转移。
    来自广州、南京、徐州等城市的人群、货物和各种设备,天天往大后方转移。
人们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长途跋涉。纤夫们弓着腰,背着沉重的纤绳,顶着湍急
的江水,拖着船穿过一座又一座峡谷。大学的教职员工、学生,兵工厂的工人,农
村的苦力,形成长长短短、各有重负的大迁徙的队伍。中国劳工、普通民众那种不
屈不挠的精神,使史迪威惊叹不已。
    史迪威和中国部队的几个师保持着联系,和指挥官们研究战局发展,在混乱中
弄清真实情况。他们一起向南走,经过衡阳到了广西的桂林。他发现这样走要等到
1939年2月才能到重庆,这是不行的。于是,设法在一辆小汽车上弄了个座位,沿着
唯一的一条汽车公路,经过贵州,抵达重庆。因为他将在1939年5月结束任期,在重
庆停留的时间不过十来天。
    重庆是座有500年历史的名城,如今是中国的首都。应史迪威的要求,蒋介石定
于12月28日会见他。这次会见仅有15分钟,但蒋氏夫妇是愉快的。史迪威也说:
“非常融洽,两人看上去都非常健康。他们相当坦率,给了我一张签名的照片,并
向我表示赞许。”史迪威回到北平以后,把照片挂在了卧室的显眼处。
    1938年的最后一天,史迪威乘飞机离开重庆到达昆明。昆明已是中国的空军基
地,是滇缅公路的起点。他下榻于湖宾饭店,晚上同陈纳德共进晚餐,彻夜长谈。
    1939年1月,史迪威心绪安定之后,在给陆军情报部的报告中认为,美日之间爆
发战争势不可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是盟友的关系。他概述了对中国领导人蒋介
石的看法。他写道:“在蒋介石的指挥系统中,通常存在的混乱状况,在很大程度
上是他本人直接造成的。”其原因,史迪威认为,在于蒋介石总是怀疑有人反对他,
不信赖自己的部下,不想让部下掌握应有的权力,而总是把尽可能多的指挥权握在
自己手里。他“首先考虑的是他本人,控制最精锐的部队和物资,以使自己的地位
不致受到威胁”,“从来不肯把好大炮分配给各师使用,因为他不希望自己手里的
任何东西被别人拿走,他只让各个师有机枪和迫击炮……他总是盘算着如何把军备
省下来,留待将来他的地位一旦受到威胁时使用”。当然,这些情况主要是史迪威
观察和体验到的,有的则是蒋的部下的抱怨。他所以坦率直言给陆军部,是他的职
责使然。他对中国军队的评价是肯定的,他认为,中国军队如果能得到美国的充分
帮助,是能够卓有成效地抗击日军的。
    史迪威在日本占领的北平生活,十分烦恼,他很少离开自己的宅院。但是,他
的懂日语的助手,坚持要他拜会一次日本的同村将军,认为这是不可少的外交礼节。
他勉强去了,回来便列了一张日军素质优劣对照表,长处列了6点,列出的缺点却有
26条,其中不少条是在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