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整个岛屿已变成绿色的“花园城市”。政府在 

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大部分居民 

住进政府建造的设备齐全、价格低廉的公共套房,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 

居亚洲之首。 

     虽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着对外资过分依赖的弱点,但它的成就却是主 

要的。新加坡政府正确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传统与现代化以及本国与邻国等关系。它强调政治稳定要靠经济建设的成果 

来保障;不放松政府对企业自由发展的宏观导向;在现代化中仍要保留民族 


… Page 282…

的优良文化传统;不向邻国炫耀财富,谨慎地处理与邻国的互助合作关系, 

从而为其经济发展争取到了和平的安定环境。 

     南朝鲜的经济发展与民主运动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由于美国的控制和 

李承晚政府的腐败而社会混乱,经济困难,到1958年经济尚未恢复到1940 

年的水平。这里本是粮仓,历来出口大米,但这时却要从美国进口大批粮食。 

国际收支逆差巨大,通货膨胀严重,从而触发了1960年的“4。16运动”。 

这次由汉城开始、后来形成全国规模的群众性运动终于迫使李承晚下台。 

     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一伙少壮派军人集团在美国支持下 

发动政变,推翻了李承晚政府的继承者张勉政权。1963年10月,朴正熙正 

式就任总统,先后颁布《反共法》、《国家保安法》,建立庞大的宪兵、特 

务组织和“五户联保组织”,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但他注重发展经济,认为 

这是“至上课题”,并准备用“胜共统一”取代李承晚的“北进统一”政策。 

他说过:“胜共统一的成败决定于经济建设”,“民族的活路在于经济现代 

化”。他上台后不久就成立了由副总理主持的经济计划院等机构,以加强政 

府对经济建设的干预,建立“由政府指导的资本主义体制”。1961年8月颁 

布了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1962—1966),目标是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以奠定“经济自主”的基础。从此开始了韩国的经济起飞时期。为了解决资 

金问题,朴正熙政府扩大了与美、日政府的合作,进行日韩关系正常化的会 

谈,从而引起了国内民主力量的激烈反对。1964年爆发了“6·3”人民运动, 

1965年6月22日《韩日基本关系条约》签订后又爆发了百万人的抗议运动, 

当局以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了大批青年学生和民主人士。 

     1964年,当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经济开发战略”,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大力引进 

外国资本和技术设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加工进口原材料,然 

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以此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实行“不均衡增长”战 

略,在一定时期进行“倾斜式”投资,在发展中求均衡。具体作法是:“先 

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内需服从于出口”,“重 

点支持大型企业”,“首先发展首都圈和东海岸地区,以先进工业区带动其 

它地区”。1964年9月14日公布《出口产业基地开发建设法》,建起了包 

括蔚山工业区在内的27个出口工业区作为“高速发展的旗手”。政府投资的 

60%集中在电力、公路、铁路、港口、通讯等“社会间接资本”方面。这一 

开发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五”期间国民生产总产值年平均增 

长率为 7。7%,“二·五”(1967—1971)为 10。5%,“三·五”(1972 

—1976)为11%,“四·五”(1977—1981)的第四年( 1980)高达11。6 

%。196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到1980年猛增至 1508美元; 

是年钢产量为860。6万吨,造船52。2万吨,汽车产量12万辆,被国外报刊 

称为“亚洲的又一个日本”。 

     80年代,韩国进入经济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的阶段,主要针对经济起飞 

阶段出现的弊端进行调整。过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和资金技术 

密集型重化工业,这时则积极推进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大量引进 

技术,实行“引进技术自由化”政策,放宽限制,简化审批手续,整个国民 

经济由高速增长时期转入中速增长时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出现经济衰退,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再度高涨。 

1979年9—10月,爆发了学生、市民砸道府大楼、烧警车的暴力示威运动。 


… Page 283…

10月26日朴正熙被情报部长金载圭击毙,负责处理此案的陆军保安司令全 

斗焕于12月12日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发布了“非常戒严令”,大肆 

逮捕金大中等民主人士和群众。1980年3—5月,反独裁的学生运动更加高 

涨,并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最后发展为光州起义。20万光州人民夺取了武 

器库,赶走了官员,打退了军警的进攻,占领城市达9天之久。同时江原道 

舍北煤矿工人占领舍北4天。5月27日,全斗焕调重兵围攻镇压,致使300 

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成为韩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1986—1988年,在调整的基础上,利用国际上低利率、低汇率、低油价 

等有利条件,韩国经济出现连续3年的高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6年为2 

370美元,1990年增至 5 659美元。造船业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船 

舶生产国。电子工业成为主导产业,汽车产量居世界第9位,它已步入新兴 

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韩国经济发展的弱点是过度地依赖国际市场,依赖进口能源和原材料。 

债务负担沉重,深受国际市场波动和美、日贸易保护主义之苦,由于“不均 

衡增长”策略的实施使粮食依赖进口,中小企业发展缓慢。通货膨胀、分配 

不公日益加剧。“军人政治”与控制经济活动70%的“财阀经济”相结合, 

限制了市场机制,造成许多弊端,结果导致经济衰退和民心浮动。 

     1987年12月,全斗焕迫于民主势力的压力,同意大选后和平移交权力。 

翌年2月,卢泰愚当选总统,他许诺促进“民族和解、逐步实现民主化”。 

由于民主派追究全斗焕贪赃枉法、违反人权的行为,迫使他声明认罪,隐居 

山村。 

     90年代的韩国经济一方面朝着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 

衰退。在1992年世界银行的年报中将其从“亚洲四小龙”的名单中剔除,因 

为它的年均国民收入不足另外“三小”的1/2。是年12月,民主派人士金泳 

三当选总统,不得不进行新的改革。 



                   四、亚洲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 独立后的东南亚诸国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积极谋 

求相互间的合作。长期的殖民统治使他们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情况有许多共同 

的特点。为了克服独立后所面临的经济困难,1961年7月31日,马来亚、 

菲律宾、泰国在曼谷组建东南亚联盟。之后,马、菲与印尼又组建另一联盟。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宣告成立,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并入。 

菲、马在沙巴问题上发生领土纠纷,当时印尼总统苏加诺又对马来西亚联邦 

持反对态度,遂使1963年8月5日刚刚建立的菲、马、印尼联盟陷于瘫痪。 

1965年,印度尼西亚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加坡宣布退出马来西亚。费迪南 

德·马科斯当选菲律宾总统,建立集权统治。加之,印度支那战争进一步扩 

大,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东南亚国家再次酝酿联合问题。1967年8月6—8 

日,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5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 

议,正式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 

言》(即《曼谷宣言》)。宣称联盟的宗旨是:本着平等和合作的精神,加 

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联盟成立初期,因内部分歧,成就不大。但随着美国从亚洲收缩力量, 

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苏美加紧在东南亚争夺,东盟加强了政治、经 


… Page 284…

济、军事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1971年11月27日,东 

盟外长在吉隆坡举行特别会议,发表《东南亚中立化宣言》,宣布建立不受 

外部强国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区”。东盟建立了制定和协调区域经济 

合作政策的20个常设委员会,探索彼此合作的途径,但由于菲律宾与马来西 

亚、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与新加坡之间仍有矛盾,影响许多合作 

项目的开展。 

     1975年印支战争的结束和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迫使东盟国家加快合作 

进程。1976年2月23—24日,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印尼的巴厘举行,会 

议通过了《东南亚和睦合作条约》、《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又 

称《巴厘宣言》),这标志着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翌年又举行了第二次首脑会议,菲律宾宣布放弃对沙巴的领土要求,马来西 

亚宣布不再支持反菲政府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从而解决了两国长达14年的 

争端。越南侵柬战争爆发后,东盟国家协调立场,支持民主柬埔寨,大大提 

高了东盟的国际威望。在经济方面,彼此扩大特惠贸易,1978—1984年,特 

惠商品从71项增加到 18 431项。同时,还加强金融、财政合作,兴建合资 

企业,推行工业互补计划,协调对外立场,共同对付超级大国。东盟每年举 

行一次部长会议,除各种常设委员会外,还设有银行金融、木材生产、天然 

橡胶、石油、航运等经济合作机构,以协调彼此的利益。1984年文莱独立后 

加入东盟,巴布亚新几内亚为观察员。1987年第三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经济 

一体化为努力方向,1992年1月第四次首脑会议又决定在15年内建立东盟 

自由贸易区,呼吁与印支国家建立密切关系。 

     东盟的经济政治合作对成员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70—1980年,东 

盟成员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平均为 7。8%,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增长速 

度。如果用198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1960年比较,泰国由25。5亿美元增至 

382。4亿美元;马来西亚由22。9亿美元增至312。7亿美元;菲律宾由69。6 

亿美元增至325。9亿美元。各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新兴 

的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东盟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泰、马、印(尼)、 

菲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亚洲四小龙”,被誉为“新四小龙”。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东盟各国卓有成效的合作对南亚国家有很大的影 

响。南亚国家的经济普遍落后,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2%,人口却占 

世界人口的1/5,它们希望通过区域合作发展经济。特别是1979年苏联推行 

 “南下战略”,入侵阿富汗,又援越侵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南亚 

地区的安全两面受到威胁。1980年5月,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发出倡 

议书,建议开展区域合作。从1981年4月至1985年7月,孟加拉、印度、 

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马尔代夫7国先后举行了5次外交秘 

书会议,3次外长会议,讨论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和领域,为建立联盟进行 

筹备。1985年12月7—8日,在达卡举行7国首脑的首次会议,宣布成立“南 

亚区域合作联盟”,通过宪章、并发表《达卡宣言》,声明联盟的宗旨是促 

进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积极协作和互助。该联盟的 

性质是非政治性集团组织。联盟在农业、科技、灌溉、文教、卫生、旅游等 

11个方面制定了合作计划。1987年签署了南亚粮食储备协议以20万吨粮食 

援救了受灾的孟加拉,发挥了联盟的作用。经济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地区内 

各国之间的贸易开展得不够理想,主要是由于南亚各国的出口商品多数都是 

相同的 (如茶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