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产生恶心感。所以,萨特另一部著名小说即名为 《恶心》,它是存在主义文 

学的开山之作。从艺术特征上看,存在主义力图处处阐述存在主义哲学,力 

求打破传统手法,在艺术上创造了“环境剧”,不讲究剧情的曲折复杂,不 

突出或匠心设计人物性格,把人物性格在哲理辩论中展开,并有许多隐喻、 

寓意等自然主义笔法。除萨特之外,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有法国作家 

加缪、波伏瓦等人,加缪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局外人》,波伏瓦的代表作 

是长篇小说《女宾》。 

     新小说派文学 新小说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著名文学 

流派,该派因宣称要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决裂而得名。 

这一流派的产生,既是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文学的挑战,也 

是对萨特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否定。它主张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并不受人的支配,而人在“世界”面前常常处在无能为力的境地,不是人决 

定一切,而是“世界”决定内心、内在和自我。在艺术手法上,新小说派追 

求“创作与毁灭并举的叙事法”,摒弃顺叙、倒叙等传统手法,而采用所谓 

的交叉式、重叠式、循环式、预见式的叙述方法,因而复杂难懂,有评论家 

批评它荒诞、古怪、晦涩难懂。事实上,新小说派作家之间甚至一个作家的 

两部作品之间,创作方法都有许多不同,因而它的艺术特征也是难以捕捉的。 

该派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罗布…格里耶的长篇小说《橡皮》、《窥视者》, 

娜塔丽·萨罗特和小说《金果》,米歇尔·比托尔和《变化》,克洛德·西 

蒙和《弗德公路》等。 

     荒诞派文学 比新小说派兴起稍晚,但与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派一起 

被称为法国当代文学史上三大流派之一的荒诞派,主要作品是舞台剧,因而 

习惯称之为荒诞派戏剧。该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欧仁·尤奈斯库和塞缪尔·贝 


… Page 235…

克特,代表作分别为《椅子》和《等待戈多》。开始时,荒诞派戏剧仅有实 

无名,虽然一批内容和创作手法相类似的荒诞剧在继续登上舞台,但剧作家 

们并没有打出旗号或创办刊物,直到60年代初,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 

林第一次使用“荒诞派”这个词来评论这类作品,荒诞派戏剧才真正有名有 

实,得到社会承认。荒诞派戏剧的产生,是西方知识界对战后世界认识的一 

种悲观反映,反映出缺乏安全感、惶惑和悲观失望的心态。1969年,贝克特 

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把他的戏剧与希腊悲剧相提并论,1970年尤奈 

斯库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出版的《20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也认 

为,荒诞派符合现代悲剧特征,是绝望的悲剧,作者是以严肃态度面对严峻 

现实的。它的思想特征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直接的联系,都认为人生是荒诞的, 

现实是令人恶心的等等。无情节或情节荒诞,是荒诞派戏剧的典型艺术特征, 

荒诞的舞台形象、语无伦次的语言或干脆就是哑语等艺术手法,也是荒诞派 

的重要艺术形式。 

     黑色幽默派和“垮掉的一代” 这两派都是战后出现于美国文坛的新 

流派,它们的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对美国社会的失望、讽刺和背叛。黑色幽 

默以弗里德曼编辑的小说集《黑色幽默》得名,它是一种绝望的幽默,既是 

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态。它的思想基础和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哲学 

思潮和社会思潮有联系,如弗洛伊德主义、柏格森直觉主义、存在主义等。 

 “垮掉的一代”是因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而 

得名,它也与上述思潮有关联,所不同的是,它对现实与传统的否定是更加 

彻底、更加绝望的,从而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是否定一切的“垮掉”。“垮 

掉的一代”把酗酒、吸毒、疯癫和当众luoti(被禁止)视为一种对社会的反抗手段,因 

此而产生的嬉皮士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在艺术手法上,两派都力求 

摆脱模式的束缚,黑色幽默派多采用寓言式的夸张和哈哈镜式的描述,“垮 

掉的一代”则一概不讲究情节或结构,有的甚至连作品中的人物姓名也不作 

交待,近乎意识流的随意性和跳跃性。黑色幽默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 

作是,约瑟夫·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库特·冯尼格和《第五号屠场》。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有杰克·克茹亚克和阿仑·金斯堡,前者的代表 

作是小说 《在路上》,后者是垮掉派诗人,代表作是《呼号及其他》。 

      “愤怒的青年”战后英国文坛远不及法国和美国活跃,传统的东西较 

少被突破,只有昙花一现的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曾一度给英国文坛带来 

了一些生机。50年代,一群出身微贱、前途渺茫的青年作家,因苦闷、压抑、 

徬徨而发展成一种对社会的“愤怒”,他们的作品抱着一种冷淡、愤懑、反 

抗、批判和敌视的态度大量问世,其代表作《愤怒的青年》一书使该派的文 

学旗号得到确定和社会承认,剧本《愤怒的回顾》推动了这个文学流派发展 

到黄金时代,而阿伦·保罗和约翰·奥斯本两人也成了著名的代表人物。“愤 

怒的青年”在艺术上追求一种简明或平淡的风格,不搞情节起伏和矛盾冲突, 

但对人内心世界开拓较深,也颇耐人寻味,因为愤怒青年派作家大都成了名, 

有了社会地位,他们用“愤怒”换来了“桂冠”,因而不再“愤怒”,所以 

这个文学流派也渐渐消亡了。 


… Page 236…

            第九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 



     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全世界范围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 

体化过程加剧的普遍趋势。虽然两极化世界对立格局严重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速度,但这个趋势时隐时现,并愈来愈形成为发展的潮流。以苏联而论,30 

年代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而日 

渐暴露出其弊端。早在40年代末期,一些有识之士便有改革之举。50年代 

到60年代的调整标志着改革的开始。从7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 

外地被卷入改革大潮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 

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的有国内外诸多因素。但是,主要由于指导思想 

与路线的不同,苏联和东欧的改革相继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却沿着邓小平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发展。在世界政治风云急剧变化的严峻挑 

战面前,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考验,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 Page 237…

                    第一节 苏联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一、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与赫鲁晓夫的改革 



     “反党集团事件”苏共二十大以后,报刊上出现了批判个人崇拜的高 

潮。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决议。随之,在全苏各个领域展开了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同时,大张 

旗鼓地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工作,解散了大批集中营。据粗略统计,1956— 

1957年间,大约有700—800万人被释放,500—600万人死后得到昭雪。苏 

联政府还为在卫国战争期间受迫害的车臣、印古什、卡拉恰耶夫、巴尔卡尔、 

卡尔梅克等少数民族恢复名誉,允许他们从被流放的东部地区返回故乡居 

住,重建他们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在经济方面,也加紧改革和调整。1956 

年春,决定对1935年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 

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 

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1957年春,进一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由 

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据此,撤销了有关的10个全联盟部,15个联盟兼 

加盟共和国部,以及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新经济行政 

区,每区设一国民经济委员会,代替原主管部对工业和建筑业实施具体领导。 

这次工业改组后,中央只保留了与国防关系较大的几个工业部门。 

    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国内, 

一部分人热烈拥护,一部分人激烈反对。在国际上,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 

派借此掀起一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人不 

知所措,不少人“失望”退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不安,1956年6月发 

生了“波兹南事件”,10月爆发了“匈牙利事件”。在苏共最高领导层内, 

一些人对此甚感忧虑,并对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及其言行日益不满。在这一 

背景下,1957年发生了“反党集团事件。” 

     1957年6月18日,由莫洛托夫主持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一次特别会 

议。会上,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指责赫鲁晓夫独断专行, 

 “秘密报告”后果严重,其政策是“托洛茨基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垦荒计 

划具有“冒险性”,农业政策是“右倾的农民路线”等。赫鲁晓夫极力为自 

己辩解,他得到米高扬、苏斯洛夫等人的支持。经过3天争论,主席团最后 

以7:4通过由谢皮洛夫受托起草的决议,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改组 

中央书记处。赫鲁晓夫拒绝服从这一决议,声称只有选他担任此职的中央全 

会才能将他罢免,要求召开中央全会再行表决。新任国防部长朱可夫动用军 

用飞机把多数中央委员接来莫斯科。6月22日,中央全会召开,会议由苏斯 

洛夫主持。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党内形势》的报告,指责莫洛托夫等 

人反对改革,并要他们对30年代的大清洗负责。莫洛托夫在会上作了《关于 

苏联的国际地位》的报告,也历数赫鲁晓夫的错误。赫鲁晓夫的报告得到与 

会者多数的支持,全会于29日通过了《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 

夫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指责他们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形成“反党集团”, 

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反对苏共二十大规定的路线,决定撤销他们三人的中央主 

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同时解除了谢皮洛夫的中央书记等职务。接着, 

苏联最高苏维埃也作出决定,解除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在苏联 

部长会议中担任的职务。 


… Page 238…

     1958年3月底,苏联最高苏维埃又举行会议,以布尔加宁曾与“反党集 

团”一起活动为由,决定免去他的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赫鲁晓夫接任。这 

样,苏联党政大权就集中于赫鲁晓夫一人之手。 

     农业的调整 此后,赫鲁晓夫更积极地推进其经济、政治改革,并提出 

一些惊人的口号和目标。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他正式提出要通 

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 

国”。在1959年1月苏共二十一大上,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 

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 

时期”。同时,决定终止已执行3年的“六·五”计划,制定了新的规模更 

为宏大的“七年发展计划”。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的《苏 

共纲领》和《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 

会”。这次大会被称为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大会。 

     在这种急速建设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这时期在农业的调整改革和发 

展上,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垦荒和玉米的种植,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 

垦荒规模到 60年代初已达4 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的1/5。玉米种植面 

积到 1962年已达3 700万公顷,比 1953年增加 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 

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从1958年起,陆续出台 

的农业新措施主要有:(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