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环境的关注。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将一座农药厂设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文 

市。1984年12月3日凌晨,制杀虫剂的原料、有剧毒的异氢酸甲脂随着储 

罐温度上升而泄漏,气化后形成磨菇状毒雾,随风扩散到居民区,不少人在 

睡梦中中毒而死,到了白天,约 15万人赴医院治疗,死亡3 000人,伤残 


… Page 200…

者约20万人,其中5万人双眼失明。大批牲畜也中毒而死,由于水源等还在 

继续受污染,印度政府要求该公司赔偿30亿美元。 

    核污染事件、核泄漏事故的频频发生,更加重了世界性的环境危机。且 

不论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对人类的危害,仅核试验一项就给人类环境带来严 

重的破坏。据统计,1945—1987年,全球核试验已超过1500次,仅美国在 

1945—1988年间就进行了910次,这使大气层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大大增 

加。1963年核试验虽转入地下,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核污染,尤其是核废料的 

处理更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七八十年代,由于能源危机,核电站得到迅速发 

展,到1986年底,全世界已有366座核电站在运行,140座在建设中。核能 

当然是一种经济、干净的能源,但随着核电站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危 

害环境的问题。1979年3月28日,美国哈里斯堡附近的三里岛核电站2号 

反应堆发生辐射溢出事故,为防止“氢气泡”爆炸,数十万人被迫撤离。1986 

年4月26日,乌克兰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由于违反操作 

规程发生爆炸,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直接导致31人死亡,周围30公 

里的10多万居民疏散,西欧和世界许多地方都能检测出这次泄漏的放射性物 

质。 4年后的调查得知,有1720人因辐射致癌,各种辐射病患者的数字不 

断上升。 

    环境危机还表现在森林破坏,物种减少方面。地球上原有 76亿公顷森 

林,到本世纪70年代,减少到36。25亿公顷,90年代初,又进一步下降到 

26。4亿公顷。除了森林火灾造成损耗外,人类盲目扩大耕地、过度采伐,是 

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欧、美、日的木材消耗占世界总消耗量的90%, 

日本公司与巴西合作,大规模采伐亚马孙原始森林——这是世界最大的热带 

林区,有“供氧的超级肺”之称。仅1969—1975年就毁掉1100多万公顷森 

林。巴西蕴藏着世界木材总量的 45%,巴西森林的破坏对世界环境有直接 

影响。 

     热带雨林的砍伐、生物环境的改变、空气和水的污染、以及无节制地海 

洋捕捞和陆地猎获等原因,使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在减少。全球生物物种约在 

500万至3 000万之间,已被人类认识的有 140万种。长期以来,物种的灭 

绝速度和形成速度基本相等。但进入20世纪后,每年灭绝一种;到80年代, 

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照此下去,过不了几年,很可能每小时就会灭绝一 

个物种。据估计,今后二三十年内将有 1/4生物物种灭绝,5—15%濒临灭 

绝,这将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未来有严重的影响。 

    环境科学的兴起与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 从19世纪下半叶起,环境 

问题已经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出版过一些生态学方面的著作。1954年 

美国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家鉴于宇航的需要成立了“环境科学学会”, 

出版了《环境科学》杂志及有关专著。但“环境科学”一词很快被赋予新的 

概念和内容,迅速发展为一门研究环境的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新兴综合性 

学科。1968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设立了环境科学委员会,1972年由美国经 

济学家B·沃德和医学家R·杜博斯主编《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 

的关怀和维护》一书,是奠定环境科学基础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学科发展十 

分迅速,除基础理论学科外,还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如环境法学、环境经济 

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 

    从60年代起,发达国家纷纷掀起环境保护运动,建立了一些有关的政治 

组织。各国政府也建立了有关的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法律。如 1967 


… Page 201…

年瑞典最先成立环境保护厅,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案》,1970 

年日本成立环境厅。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绿党和绿色组织在西欧各国纷 

纷建立。1980年联邦德国建立绿党,当年就在联邦议院选举中获1。5%的选 

票。1984年西欧绿党在比利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他们作为一种新兴的政 

治力量正在崛起。 

    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国际性的合作。联合国从建立起就 

把自然保护问题列入自己的工作范围。1949年在美国累克-塞克塞斯市召开 

了联合国国际自然保护科学技术会议。1958年起,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 

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60年代,联合国开始将自然保 

护活动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1961年经社理事会在810号决议中强调要建立 

禁猎区和类似的自然保护区网。1968年在巴黎召开了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生 

物圈的专家会议。1970年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这是 

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为了总结经验和开辟新的领域,1972年6月在斯 

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 

人民为了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维护地球环境而共同努力。1973年 

1月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后,国际环境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过去的10多项立法增加到100多项。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 

内罗毕举行特别会议,审查了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社 

会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强 

调在科研和环境管理方面加强国际合作。1987年联合国制订了《关于消耗臭 

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8年第43届联大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 

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全球增温问题。“警惕全球变暖”被定 

为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年3月,123个国家在伦敦举行“挽救 

臭氧层会议”,各种层次、主题的环境会议十分活跃。 

     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隆重举行了环境与发展大 

会,118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团参加。会议通过 

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等文件。150个国家签署 

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次历史上空前规模 

的盛会体现了世界各国携手保护“生命之船”——地球的共同愿望和决心。 


… Page 202…

      第八章 从经济繁荣到经济滞胀的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与文化 



     在世界编年史上,划分历史,恰好以十年为期,虽然略显牵强,但历史 

无非是世代的更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的资本主义各国经济 

史上,显示了大体上十年左右就出现一个变化的五个周期阶段。 

     这五个变化周期阶段是:(1)40年代末到整个50年代的十多年间,是 

经济上的恢复重建; (2)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年间,是经济的繁荣发展; 

 (3)70年代是又一个转折的十年,资本主义经济由危机走向特有的“滞胀”; 

 (4)8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经历了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 (5) 

在跨入90年代门槛之际,第五个变化周期的特征,已表现为以经济实利为主 

的经济安全理论的被认同,它将是一个比起维持现状更强调革新和变革的大 

变化阶段。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西方文化在强调人的主题前提下,协调物质 

奇迹与人性精神,同东方文化交往融汇,向交叉、多元化发展。 


… Page 203…

                  第一节 60—80年代末期的美国社会 



           一、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 



     “新边疆”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为艾 

森豪威尔政府所继续,但共和党政府的中间道路,毕竟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 

抑制。在经历了50年代前期的经济繁荣之后,自中期开始,美国社会经济形 

势终于走向恶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黄金外流日趋严重,失业增加, 

物价上涨,科技发展受到苏联的挑战,贫困问题尤其是黑人贫困和遭受种族 

歧视问题日益突出,民权问题成为美国亟待解决的头号社会问题。 

     1961年民主党参议员约翰·F·肯尼迪在大选中战胜共和党候选人理查 

德·尼克松之后担任总统。他当时说,他“是在七个月的经济衰退,三年半 

的经济萧条,七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以及九年的农场收入下降之后就职 

的”。从另方面看,美国也存在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正方兴未艾。肯尼迪 

抓住这点,指出:“我们希望,自动化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自动化能够 

提供一些新的就业机会,但是……这将需要劳资双方以及我们这些在政府中 

工作的人好好地开动脑筋。”于是,肯尼迪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 

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他1960年7月竞选时就已提出的“新边疆”的纲领性 

口号。他说,“我们今天是站在一个新边疆——60年代的边疆——这是一个 

存在着尚未知道的幸运和危险的边疆,一个充满着从未实现过的希望和威胁 

的边疆。”就其实质而言,肯尼迪的“新边疆”口号是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的 

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美国在全球争 

霸乃至向宇宙空间扩张鸣锣开道。 

     “新边疆”的对内政策包括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如减税,增加失 

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房屋建筑和清除贫民窟提供经 

费和重新开发萧条地区,联邦援助教育和农场主,消除种族歧视,抑止经济 

衰退,发展空间技术等。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取得了某些成就,特别是 

在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企业投资方面。肯尼迪政府意识到,美国不仅在经 

济衰退时,而且在经济繁荣时都存在购买力不足,开始把以减税为主的赤字 

政策当作推动和维持经济复兴的重要手段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国民生产总 

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肯尼迪竞选演说时许诺的5%的指标而达到5。6%,通 

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则有所下降。这种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干预经济生 

活的赤字预算政策为以后的历届政府所继承。肯尼迪的改革似乎也应验了他 

的哲学:“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据 

统计,减税后年收入100万美元的巨富,收入将增加 134%,而年收入4 000 

美元的工人,收入仅增加 5。6%。原来,“帮助”穷人主要是手段,目的在 

于“保全”富人。 

    鉴于黑人等争取民权的运动风起云涌,肯尼迪政府于1963年6月提出了 

第一个比较彻底的取消种族隔离的民权立法,虽未获通过,却为约翰逊任内 

的民权立法奠定了基础。 

    肯尼迪的“新边疆”国内改革从总体上看,只取得了为数不多的成就, 

许多提案因受到国会保守派联盟的反对而被否决。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 

身亡,遗留下了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只不过是其 

后继者约翰逊“伟大社会”的前奏。 


… Page 204…

     “伟大社会”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约翰逊一上台就宣布要完成“新边 

疆”的未竟事业。1964年5月22日约翰逊在密西根大学发表演说,声称当 

前有条件使美国走向“一个伟大社会”,从此“伟大社会”成了约翰逊对内 

政策的标志。 

    约翰逊利用肯尼迪死后的声望和他本人多年来在国会的关系网,在 1964 

年大选前,使肯尼迪遗留的52项立法提案的大部分 (45项)在国会通过。 

其中重要的是赤字减税计划。1964年2月,国会通过减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