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展使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从而促使劳动率大大提高。美国还一贯 

重视用高薪和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从国外吸引人才,这对美国的科技发展 

起了重要的作用。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要求重视科技事业的 

发展。斯大林早在30年代就提出过“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苏 

联的科研人员,在十月革命前的1914年为10200人;1940年增至 98300人; 

1947年为 146 000人;1965年增至665 000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能集中人力、财力,发展 

急需的尖端科学的有利的一面。苏联能在战后很短的时期内打破美国的核垄 

断,与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展开竞赛,并在空间技术、原子能和平利用等 

方面一度领先,这是与其社会条件分不开的。 



                     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是一种具有逻辑判断、存贮 

和信息处理、以及选择、记忆、反应等功能的自动机器。它是数学计算机与 

模拟计算机二者结合的混合型计算机。与以往的机器不同,它不只是人的四 

肢的延伸,而且是人脑的延伸,能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由于它的出现是 

人类智力解放的里程碑,故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 

一。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始,到智能电子计算机制成止,代表了第三次 

技术革命的全过程。由于智能机至今还在研制过程中,故从这个意义上说, 

第三次技术革命尚未结束。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被命名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简称ENIAC), 

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竣工典礼。这是根据莫希莱方 

案,由一个科学家小组从1943年6月开始试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才完成的。 

它使用了 18 000个电子管和电子线路来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每秒完成加 

法5 000次,比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速度快1000倍。缺点是笨重,全机30 

多吨,占地150平方米,耗电量高达150千瓦,且贮存量小,用“外插型” 

程序不够方便。为了几分钟的计算往往要准备几小时、甚至几天。与此同时, 

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设计了一个程序内存的“离散变量自 

动电子计算机”(简称EDVAC)方案。1949年5月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实 

验室试制成功。其运行速度每秒几万次,被称为“冯·诺伊曼机”。1952年 


… Page 181…

美国也制成这种计算机。 

     1947年6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赖 

顿和肖克莱制成第一支晶体管 (即半导体),开始了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的 

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小,电压低,体积小,重量轻,不仅成倍地降低 

了成本,缩小了体积,而且将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这种 

晶体管计算机最初用于军事,1959年美国研制成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 

机,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64年4月7日,美国IBM公司宣布制成通用的 

集成电路计算机,标志着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集成电路是美国工程师 

杰克·吉尔比在1958年研制出来的,他通过一定的工艺将电路中所需的晶体 

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等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片上,再进行互连, 

封装成一个电子器件,计算机用此元件后线路故障率几乎可降至零。计算机 

的体积、重量、功耗、成本也都大为缩小或降低,而运行速度可达每秒4万 

次,从而使计算机进入普及阶段。 

     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约诞生于1970年。大规模集成电 

路是在几毫米的半导体片上用微米及亚微米级的刻蚀加工技术集成有 1000 

个以上的微电子器件。它的使用使电子技术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到1978 

年,出现了集成有10万以上电子元件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到1985年又有 

集中100万以上电子元件的集成电路问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使计算机 

朝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微型机体积很小,功耗在10瓦以下,1972 

年开始民用生产。巨型机一般是指每秒运算在5 000万次以上的计算机。1975 

年美国第一台计算速度为每秒1。5亿次的巨型机在美国航天局开始投入使 

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起来了,各种信息情报网 

络不仅联结国内,而且能联结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随着对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究的深入,1981年10月日本提出了研 

制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设想。这是一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又叫人工 

智能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智能,有模式识别、数学定理论证、自然语言理解 

等功能。1989年4月日本电器公司研制成运算速度每秒220亿次的超级计算 

机;1989年6月美国库恩比公司又把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270亿次。各国还 

加强了光电子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及“模糊”计算机的研制。随着计算 

机的普及,软件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也成为一种专门行业。 

    核能技术与空间技术 1942年12月,在费米领导下,第一座原子反应 

堆在美国建成,此后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人类 

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开始。过去,人类只是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天然能源,而原 

子能是人工能源,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它比化学能大几百 

万倍,具有许多优越性,是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一次革命。但它首先被用 

于军事,与历史上蒸气能、电能的发展情况截然不同。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 

了原子反应堆。1947年在乌拉尔建立了生产铀 。和钚 的工厂。1949年 

                                             235       239 



8月29日,在哈萨克塞米巴拉金斯克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南 

瓜”。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 

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它是根据氢的同位素 

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的原理而制成的,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 

多倍。美国氢弹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在北极圈的弗兰 

格尔岛爆炸成功。1954年6月,苏联在奥布宁斯克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 


… Page 182…

开始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时由于军备竞赛而阻碍了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发展。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试验成功了 

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是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邓稼先等科学家 

领导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成功,1967 

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也在这里试验成功。 

     从50年代初起,苏美都加紧研制中远程和洲际导弹。1957年8月苏联 

向太平洋目标区发射了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约 8 000公里;1959 

年美国的“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研制成功,射程超过1万公里。导弹的关 

键技术是火箭技术,火箭技术的进步为空间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将世界上第一颗重83。6公斤的人造地球 

卫星送上太空; 1958年 1月 31日美国的“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 

功,但重量只有苏联的1/10。1960年美苏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1961年4 

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载人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 

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一创举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1961年5 

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缩短与苏联的“空间差距”,提出10年内完成阿波 

罗登月计划。 

     1964年8月19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讯卫 

星,说明火箭—卫星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之后,全球卫星通讯事业 

发展迅速,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 

心升空,7月21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 

个脚印,阿姆斯特朗说:“这是人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他们在 

月球上逗留了21小时以上,收集了标本,拍摄了照片,装置了仪器,7月25 

 日平安返回地球。这是人类征服宇宙的又一壮举。 

     70—80年代空间技术的大发展表现在各种用途的民用、军用卫星,如气 

象卫星、通讯卫星、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陆续升空,这些卫星 

的发射为遥感技术提供了新的平台,使遥感技术发展到航天遥感新阶段。各 

国利用这种新技术发射各种空间探测器。1970年12月15日,苏联发射的“金 

星7号”在金星上软着陆;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的 

 “旅行者”1号和2号,分别于1979年3月和7月飞过木星,1980年11月 

和1981年8月相继飞过土星,1986年和1989年又相继探测天王星和海王星, 

然后离开太阳系,直入无际的空间。1990年4月1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 

卫星,在全世界居第5位。据统计,到1982年底,全世界已发射各种航天器 

2936个,其中美国占34%,苏联占60%。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在宇宙中从事科研工作的空间站— 

—“礼炮1号”;23日实现了空间站与飞船的对接。1977年9月29日,美 

国的空间实验站与苏联的“礼炮6号”同时发射,1980年苏联宇航员波波夫 

和柳明在“礼炮6号”上工作了185天。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架航 

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顺利升空,这是火箭、宇宙飞船与飞机技术相结合的 

一种空间运载工具,它既能在宇宙中飞行,也能在大气层中飞行和着陆,且 

发射程序简便、实用。“哥伦比亚号”在绕地球36周后安全着陆。1986年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后,美苏加紧研究兼有航空、航天两种特性、 

且不需借助火箭起飞、可自由往返于大气层内外的空天飞机。这种飞机如研 

制成功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空间探索事业的发展。 

     高科技群中的其他新技术 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除上述三大技术 


… Page 183…

外,还有许多高新技术问世,主要有: 

     激光技术。激光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光源,亮度胜过太阳光200亿倍, 

单色性、方向性强,聚能和相干性出色,要靠激光器获得。美苏物理学家于 

50年代先后发明了激光发射器原理。1960年7月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利用受激 

辐射放大电磁波原理制成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固体激光器,并迅速应 

用于工农业生产,进行激光加工、育种、杀虫、激光医疗、激光测量、激光 

全息照像和激光通讯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光导纤维技术。光导纤维是能传输光线的纤维,用高纯度的石英玻璃管 

在高温下经气相沉积后拉制而成,细如发丝,从光源发出的光波输入一端后 

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到另一端,每根光纤可传输上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 

视。1966年英籍华裔科学家高琨从理论上提出,只要清除光导纤维中的有害 

物质,并将光纤制成双层结构就可大幅度提高传光能力,并可用于激光通讯。 

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研制出第一根光损耗为20分贝/公里的光导纤维, 

揭开了光导通讯的序幕,使通讯容量提高了10亿倍。1977年5月,美国电 

话公司在芝加哥建立了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80年代得到推广。与电缆通信 

比较,光纤通信具有传输信息量大、距离长、节省有色金属、体积小、重量 

轻、抗干扰和保密性强、成本低等优点。 

     海洋工程技术。人类开发海洋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从60年代起,由于新 

技术的应用,海洋开发事业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包括海底石油 

和矿藏开采、海洋能源利用、海水资源提取、水产资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