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率,是制定共同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共同农业政策 

是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法国前总统蓬皮杜说过:“如果农业共同 

市场受到动摇,经济和货币同盟就没有希望,政治联盟也就不会存在”。《罗 

马条约》中规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共同农业市场政策, 

即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每年商议一次,确定主要农产品价格范围,并确定个别 

农产品的干预价格和进口农产品的“闸门价”。共同农业市场政策同时发挥 

两种作用,当共同市场价格高于世界市场时,实行出口补贴,若低于时则征 

收出口附加税。二是共同农业结构政策。这是为了防止农业生产者收入长期 

偏低造成农业衰退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即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维持合理的 

消费价格。三是建立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用于维护共同农业市场政策的落 

实和对农民的培训、宣传等。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后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加速 

了土地集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稳定了内部市场价格,保证了内部农产品 

的充足供应。 

     欧共体经济和货币联盟是从70年代初以来逐步形成的,它的基本内容是 

建立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自由流动的经济统一体,固定汇率和外汇储备, 

设立联合中央银行,逐步发行统一货币。欧洲货币体系在稳定汇率、抗衡美 

元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 

倡议建立一个“大自由贸易区”来取代欧共体。欧共体成立后,英国组织了 

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以期与欧共体抗衡。参加“小自由贸易区”的国家 

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等七国,也称七国自由 

贸易区。这个经济集团内部只在工业产品方面互减关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 

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 

共体。从地理上看,七国不似欧共体六国联成一片,相互贸易联系十分紧密。 

从经济实力上看,七国除英国外均是小国。它们的工业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 

世界中的比重、出口贸易额和黄金外汇储备等方面均落后于六国。1959—— 

1961年间,六国工业增长26%,出口贸易增长42%,而七国集团仅分别为 

14%和20%。从发展趋势看,六国内部联系紧密,对外政策协调一致,相互 

得到的贸易实惠显然十分可观,而七国内部贸易只占全部对外贸易额的16— 

20%,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英国坚持以七国贸易区来抗衡欧共体出于复杂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 

虽然大英帝国已不复强盛,但英国政治家在战后坚持奉行以英美特殊关系为 

轴心、维持英联邦传统利益关系和利用欧洲矛盾的三环外交政策,它不情愿 

看到一个统一联合的欧洲出现在欧洲大陆上。在经济上,英国视英联邦国家 

为自己的后院,不愿与别国分享这个广阔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如果以七 

国自由贸易区形式发展,英国既可以巩固和发展它在欧洲的利益,又可以不 

失掉独家拥有的英联邦国家的经济利益。而加入欧共体,协调一致对外政策, 

就意味着英国将失去在英镑区的特权,这是英国难以面对的抉择。 

     但是,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演变发展千变万化,使英国利己主义的如 

意算盘不断遭受挫折,形势逼迫英国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全部政策。首先, 

由于英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地位日趋下降,迫使英国重新考虑与欧共 


… Page 171…

体建立关系对自身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利益。到60年代,英国经济实力已排 

在美、西德、法、日之后列西方国家第五位,同时也是通货膨胀、贸易逆差、 

经济增长率等方面问题最严重的西方国家。其次,英国从英联邦国家经济贸 

易中得到的好处愈来愈少,其出口贸易额连年下降,60年代比50年代下降 

了3。6%,70年代初又比60年代末下降了16。7%。相比之下,英国对欧共 

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即使在七国自由 

贸易区内,英国从中得到的贸易好处也已不能与对欧共体的贸易损失相抵 

消。再则,英国战后奉行的三环外交使英国在谋求自立自强、联合统一的欧 

洲大陆面前陷入了孤立,而这种孤立的代价是极高的。英国已经敏感地意识 

到,只有立足欧洲才能立足世界,所以对英美特殊关系作出了新的选择。当 

然,苏联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咄咄逼人,对欧洲国家企图分而治之,一面拉拢 

联邦德国,一面孤立英国并不断蚕食和染指英国传统的海外殖民地,这些也 

使英国深刻地意识到“欧洲面临着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的危险,它必须联合, 

否则就要沦于灭亡。” 

     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及时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于 1961年8月正式 

向欧共体提出申请,要求加入欧共体。七国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中的丹麦、挪 

威、葡萄牙也或前或后向欧共体提出了正式申请,这个举动即宣告了七国自 

由贸易区的解体。 

     英美特殊关系的解体 欧共体理事会于1961年底开始与英国等国就加 

入欧共体事宜展开马拉松式的谈判,其间主要障碍集中体现在欧共体对英美 

特殊关系的担忧上。法国戴高乐政府认为,英国加入欧共体,会使美国通过 

英国控制欧共体,法国的地位也将受到挑战,因此坚决反对接纳英国,并于 

1963年、1967年两次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 1969年,戴高乐辞 

职,继任者蓬皮杜总统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认为继续把英国关在欧 

洲统一进程大门之外已不明智,对双方均是弊多利少,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 

请。但同时,欧共体仍然担心英国会成为它内部的“特洛伊木马”。对此, 

英国采取了积极态度,表示要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1年, 

英国首相希思告知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两国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随着英美 

特殊关系的解体,英国重新回到了欧洲,欧共体也进入了不断发展扩大的新 

阶段。 

     欧共体的扩大过程与作用 欧共体自1958年1月成立后,经历了两次 

扩大并正在经历着第三次扩大。 

     第一次扩大从1961年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和葡萄牙提出申请开始, 

历时近12年,于1973年1月完成,欧共体接纳了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三国。 

挪威因国内公民投票反对而未能如期加入,葡萄牙因经济落后,与欧共体国 

家难以实现经济联合而被拒之门外。五个申请国中,英国的问题最为复杂, 

在排除了政治障碍之后,农业政策问题成为欧共体接纳英国谈判的主要内 

容。在农业政策方面,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是对进口征收差额税,以维持共 

同市场内部农产品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从而保护农业发展,而英国的农业 

政策恰恰相反,实行免税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予以补贴。如果加入欧共 

体,英国必须改变农业政策,从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18—26%,并因 

此引起全国生活指数上升40—50%。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工党政府主张就农 

业问题讨价还价,但保守党上台后,面对大形势和农业行情看涨的趋势,决 

定接受共同农业政策,才使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英国等三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 Page 172…

英国加入欧共体后,由于石油危机、国内工潮冲击,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 

济危机,保守党内阁因此垮台。1974年春上台的工党政府重提农业政策问 

题,要求重新谈判,并以退出欧共体相威胁,导致欧共体面临成立后的第二 

次严重危机。经过双方一年的艰苦谈判,最后互作让步,达成谅解协议。英 

国工党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愿意继续留在欧共体内,并建议公民支持政府。 

1975年6月5日,英国举行首次公民投票, 67。 2%的投票者赞成英国继 

续留在欧共体内,从而结束了这场危机。欧共体能顺利渡过这场危机,说明 

欧洲联合在欧洲人民中间有一定基础,也反映出各国求大同存小异,互惠互 

利、共同发展的积极愿望。到70年代中后期,扩大成九国的欧共体经济贸易 

发展势头较好,生产率已超过美国,生产总值、黄金外汇、出口贸易等也均 

占世界第一位。 

     第二次扩大从1975年和1977年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提出正式申请开 

始,于80年代初期和中期相继完成,使欧共体发展成拥有12个成员国,总 

面积225。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2亿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过去,欧共体认 

为希、葡、西三国政治比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与欧共体的联系也不紧密, 

故采取保持松散联系的策略。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发展,三国经济发展势头一 

直不减,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之欧共体要快约两倍,其中希腊、 

西班牙已超过爱尔兰,接近意大利,西班牙此时已成为西方世界第八经济大 

国。葡萄牙在60年代初,人均收入仅为303美元,与欧共体相差4倍,到 

70年代中期,葡萄牙人均收入突破1600美元大关,与欧共体的差距缩小到 

2。8倍。除此之外,苏联海军在地中海的出现和势力加强,迫使三国向欧共 

体进一步靠拢,并迫使欧共体为保护侧翼安全需要而加强同三国的政治经济 

联盟。因此,70年代中后期,欧共体积极对待三国加盟的申请,推动双边经 

济贸易发展,为三国加入欧共体创造条件。希腊从60年代起即成为欧共体的 

联系国,已在消除关税壁垒、建立关税联盟及协调农业政策等方面作了大量 

工作,因此条件成熟的较早。1979年双方达成协议,希腊于1981年1月成 

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相比之下,葡、西两国与欧共体经济协调起步较晚, 

谈判中涉及到的诸如农产品价格和保护本国工业品市场等问题也比较复杂, 

致使谈判几经波折,直至1985年春双方才达成最后协议,葡、西两国于1986 

年1月被正式接纳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第三次扩大目前正在进行之中。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区的诞生, 

是扩大过程的又一里程碑。它是一个从北极圈到爱琴海,包括 17个国家的 

3。7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另外,一些东欧国家也要求参加欧洲 

联盟,其中波兰、匈牙利等国已获联系国的地位。欧共体面临着不断扩大的 

新前景。 

     不断扩大加剧了欧共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协调共同政策的困难与矛 

盾,使欧共体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西欧经济衰退和失业,隐没多年的民族 

主义的复兴,也给联合的前景增添重重愁云。但从全局分析,欧共体的不断 

扩大,对其自身和世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从经济上看,扩大 

使欧共体的地域和人口空前增加,给它带来了内部市场的扩展和对外贸易竞 

争力加强的新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欧共体扩大后, 

内部游余资金和剩余劳动力及商品的流动有了更广阔的场所,对合理利用投 

资、解决失业和生产过剩,加速商品、资本及劳务的流通交换,进而刺激生 

产、推动经济发展均有积极意义。通过扩大,欧共体加强了与世界各地区国 


… Page 173…

家的联系,巩固和加强了它的海外市场,在与美、日、苏的争夺中占居上风。 

由于扩大后的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更广泛、更密切,双方互惠互利、 

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了,使欧共体有明确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经济 

援助和技术援助,这对推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政 

治上看,欧共体扩大后,对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南 

临爱琴海、地中海,西扼直布罗陀海峡,东踞欧、亚、非交通要冲,几乎控 

制了整个地中海北岸。向东向南均能确保亚、非两洲的资源供应并使苏联南 

翼包抄夹击欧洲的战略受到挑战。这对维持欧洲均势与和平具有重要战略意 

义。欧共体与发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