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判。1953年8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结束了美国核垄断地位,这也使苏联 

有可能就裁军、欧洲诸问题发动“和平攻势”。 

    但赫鲁晓夫乞求的“苏美合作”,与美平起平坐,又反映了赫鲁晓夫领 

导集团尽管野心膨胀却自感力不从心的矛盾状况。这也反映了在苏美关系上 

一开始强调东西方缓和,而随着苏联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 

弱,苏美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便愈演愈烈。 

    对奥地利和约的签订 1953年朝鲜停战和1954年日内瓦关于印度支那 

问题的决议,是东西方缓和的开始,而对奥地利和约的缔结则是一项重要的 

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 

国分区占领。由于冷战兴起,德国分裂,西方国家有意阻挠对奥和约的签订。 

斯大林逝世后,1954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柏林会议上,苏联提 

出对奥和约的建议,并声明:支持迅速缔结对奥和约,条件是奥地利承担义 

务,不参加军事集团,不把它的领土提供给外国作为军事基地。美英法三国 

拒绝接受苏联关于对奥和约的建议。然而苏联关于对奥和约的声明,却引起 

了奥地利国内的积极响应。 

     1955年4月中旬,奥地利与苏联就缔结和约举行会谈。在会谈中,奥地 

利接受苏联倡议,保证奥地利国家中立化。苏联则表示无偿地签订对奥和约, 


… Page 160…

并从奥地利撤回苏联军队,不必等到缔结对德和约,四国占领军队就可能撤 

出奥地利。这就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奥地利国家条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 

后签订的立场。苏联在奥地利问题上的主动外交行动,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欢 

迎。 

     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 

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同年7月27日生效。条约规定恢复奥地 

利主权、独立和1938年1月的边界;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或缔结任何同盟; 

奥地利应组成民主政府,不得拥有、制造和试验原子武器及条约中指定的其 

他武器,盟国对奥管制自条约生效之日起废止,驻奥盟军在条约生效后 90 

天内,至迟在1955年12月31日撤退完毕。 

     1955年10月26日,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永 

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的作 

用。对奥地利而言,这是其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条约给它带来了持久的 

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对它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苏联当时期望,随着奥地利的中立,联邦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会继而 

仿效,这样,欧洲的政治局势就会朝着苏联希望的方向发展。而当时,中立 

倾向也确实在西方阵营中一度泛起,冰岛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曾希望 

仿效奥地利。这必然威胁北大西洋联盟的存在。只是由于美国后来对这些国 

家施加了重大压力,它们的中立才没有实现。 

     在西方看来,对奥地利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新领导对西方改变政策的可 

靠证明,是美国的实力政策开始生效的结果。杜勒斯曾把苏联必须签订奥地 

利国家条约作为举行东西方最高级会议的先决条件,而今面对苏联的让步, 

杜勒斯大呼“上当”,被迫与苏联就召开美、英、法、苏四大国首脑达成协 

议。美国所能做到的是,抢先一步,于同年5月把联邦德国拉进北约组织, 

在最高会议面前造成既成事实。 

     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开幕。这是 

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 

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洲安全、裁军和促进 

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等。 

     会议中,双方都把德国与欧洲安全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苏联认为, 

根据德国现存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实现统一以前,可以成为两个具有 

平等权利的国家。苏联还提出欧洲安全体系的计划,打算分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保持欧洲两大集团的存在,两个德国可以分别参加两个集团,由双 

方缔结条约,保证只用和平方法解决分歧和争端。第二阶段是取消两大集团, 

建立全欧安全体系,美国可以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成员国。这一方案表明, 

苏联放弃了统一德国的主张,转向承认两个德国。美英在会上提出“自由选 

举”,统一德国,保障欧洲安全的主张,旨在吞并民主德国,按照联邦德国 

的政治制度建立起统一的德国。 

     在裁军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别出心裁地提出“开放天空”的建议,包括 

美苏互换本国军事地图,允许对方飞机进行“空中摄影”,从而取得国家之 

间的信任,作为缔结任何裁军协定的先决条件。赫鲁晓夫予以拒绝,认为这 


… Page 161…

是美国针对苏联的一个间谍阴谋。四国首脑会议开到23日,因意见分歧而宣 

布在同年10月举行外长会议继续谈判。此外,无任何结果。10月27日至11 

月16日,四国外长在日内瓦开会,依然未获成果。 

     四国首脑会议是战后东西方首脑首次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对缓和国际紧 

张局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赫鲁晓夫大肆吹嘘会议的伟大成就,说会议“标 

志四大国关系的转折点”,创造了大国和平协商的所谓日内瓦精神。这纯属 

子虚乌有,倒是反映了苏联所追求的是苏美合作。 

     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 

联邦德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 

政府当时采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对于是否接受苏联的邀请,联邦德国虽表示过犹豫,特别是担心会因此 

而动摇西方国家对它的信任,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访问邀请。这是因为,联邦 

德国对同苏联建立正常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联邦德国认为:第一,苏联 

是当代两个无可争辩的世界大国之一,又是四个战胜国和占领国之一,它的 

同意与合作对德国重新统一和最后缔结和约是不可缺少的。第二,苏联还拘 

留着相当大数量的德国战俘、民俘以及其他被押人员。为了求得对他们的释 

放,也必须同这个拘留国建立直接的关系。第三,联邦德国在同其他国家关 

系中的政治份量,也要靠苏联的外交承认和同苏联建立直接关系来提高。特 

别是,当时苏联正在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美英法表现出愿意与苏联 

谈判,联邦德国的地位已受到某种“威胁”。联邦德国政府更不能忽视与苏 

联的关系。 

     基于上述考虑,联邦德国政府于1955年6月30日照会苏联,表示接受 

邀请。但为了使西方盟国放心,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事前赴华盛顿与艾森豪 

威尔和杜勒斯会晤并保证说:“联邦政府始终不渝地信守已订立的条约”。 

     1955年9月8日,阿登纳访苏,与苏联领导人进行建交谈判。经过几天 

的艰苦会谈,双方终于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将在建交后一周开始 

释放战犯。9月13日,联邦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联邦德国 

在给苏联的换文中强调指出,“两国的建交将促成整个德国问题的解决,从 

而有助于解决德国人民的全民族的主要问题——恢复德意志民主国家的统 

一。”9月14日,阿登纳在回国之前,向布尔加宁发了一封信,声称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并表示德国的东部边界不是最终的边界。联 

邦德国政府旋即宣布,它同苏联建交,并不意味着承认同苏联早已建立外交 

关系的民主德国。今后如有第三国承认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将把这种承认看 

作是不友好行动,并将与该国断绝外交关系。后人将这一政策冠以最初提出 

这一主张的,当时联邦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的名字,称之为“哈尔 

斯坦主义”。联邦德国的立场自然与当时苏联的立场是直接对立的。塔斯社 

于9月16日发表声明指出,苏联政府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看作是德国的一部 

分,德国的另一部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的边界已由波茨坦协定解决 

了。联邦德国在它主权范围内的领土上执行着自己的管辖权。苏联决不同意 

阿登纳的联邦德国“有权代表整个德国人民发言”的主张。9月20日,即阿 

登纳莫斯科之行后一个礼拜,苏联就同民主德国签订了重新安排它们相互关 

系的《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系条约》。条约重申苏联和民主德国之间 


… Page 162…

的关系是建立在“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是说,民主德国是一个主权国家。至此,苏联大体上完成了两个德国的 

外交部署。联邦德国与苏联的会谈,为联邦德国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缓 

和了与苏联的关系,减轻了压力,提高了国际地位。但会谈使苏联比联邦德 

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首先,造成两个德国的既成事实,使西方难以回避民 

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客观现实;其次,使苏联有可能借助联邦德国的 

资金、技术来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再次,苏联的形象在国际上得到改善, 

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 

     第二次柏林危机 赫鲁晓夫上台后追求的一个近期目标是访问美国,企 

图通过美苏首脑会晤来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但是艾森豪 

威尔不予理睬。苏联便窥测方向,在全球尤其是在欧洲向美国发起新的外交 

攻势,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加压力,从而触发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 

    柏林自1949年分成两部分之后,西柏林由于地位特殊,成了西方进行间 

谍活动的温床。西方和联邦德国政府为了把西柏林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的橱 

窗,更是不惜巨额耗资,保持西柏林的繁荣,造成对民主德国经济上、政治 

上、心理上的威胁。苏联决心切除西柏林这个“毒瘤”。 

     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 

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 

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苏联此举的目的是在德 

国达到民主统一已不可能的情况下使德国分裂固定化,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 

国承认民主德国。 

     美、英、法拒绝了苏联要它们从西柏林撤军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 

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于以上反应立即提出了 

强烈抗议。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 

     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6个月期限决不是最后通 

牒,并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提出如果苏 

联撤回6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和西方国家首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 

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了美国的建议。 

    戴维营会谈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民主 

德国和联邦德国以观察员身份出席。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 

议,但这次会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有更深一层 

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 

软化苏联的好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的个人努力, 

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软化一点点。于是经过协商,美苏于1959 

年8月3日同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