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持右派集团于1958年8月18日推翻联合政府,接着又包围了寮国战斗部队 

两个营,非法监禁了苏发努冯和爱国战线党在万象的领导人。驻在查尔平原 

的寮国战斗部队第二营几经突围才回到解放区。1960年5月23日苏发努冯 

也越狱成功。他们重新举起抗美救国的旗帜,开始了新的战斗。 

     1960年8月9日万象政府军伞兵第二营营长贡勒上尉发动军事政变,推 

翻了亲美的右派政府,扶持富马首相再次上台,组成老挝中立派。9月美国 

支持以富米·诺萨万和文翁·占巴塞在沙湾拿吉成立非法政府,组成右派武 

装,12月向万象发起进攻。中立派与爱国战线党联合进行了英勇的万象保卫 

战,并于1961年春联合发动攻势,一举解放了全国60%的土地和50%的 


… Page 139…

人口,控制了查尔平原等战略要地,右派一败再败,岌岌可危。 

     这时,经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倡议,日内瓦会议两主席、苏 

英两国建议召开有中、苏、美、英、法等14国参加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讨 

论和平解决老挝问题。从1961年5月16日到1962年7月23日,日内瓦会 

议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讨论,终于通过了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议定书”, 

重申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原则,外国军队必须撤出老挝。与此同时,老挝 

三派力量也在苏黎世达成协议,同意1962年6月23日成立以富马亲王为首 

相的临时民族团结政府。 

     然而,协议的墨迹未干,美国便支持沙湾拿吉集团破坏协议。美国不仅 

进一步武装右派军队,而且中央情报局还直接训练特种部队,组成所谓的“苗 

族游击队”,“南部山地人武装”等。1963年4月1日中立派领导人、外交 

大臣贵宁·奔舍那遇刺身亡,19日右派再次政变,挟持富马改组政府,向爱 

国战线控制的解放区发起进攻,美国也出动飞机对解放区狂轰滥炸。1965年 

3月爱国战线党与爱国中立力量联合号召人民开展持久的抗美救国战争。同 

年10月,寮国战斗部队改名为老挝人民解放军,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与越 

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相配合,不断取得胜利。仅1964—1970年爱国军民共 

歼敌约114 000人,击落敌机1572架。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全面展开 美国总统约翰逊上台后,妄图用“逐 

步升级”战略取代“特种战争”战略,以挽救败局。1964年8月2日美国驱 

逐舰“马多克斯号”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从而制造了“北部湾事件”。 

8月5日美国借口“北越鱼雷艇袭击了美舰”,派飞机对北越义安、清化、 

鸿基等地进行连续轰炸,从而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8月29日毛泽东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重申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 

的坚强后盾。越南南方人民再次发动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攻占敌人据点的 

战役。敌占区人民在美国军官大楼、大使馆等处埋设地雷,进行爆炸,搞得 

美军惶恐不安,于是美国决定使战争再次升级。 

     1965年3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同年年底侵越美军增至 

18。4万人,4月28日第七舰队以及南朝鲜、澳、新、泰、菲等美国的同盟国 

参战,侵越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或有限战争。其特点是以美军为主力,对越 

南实行“南打北炸”。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领导下,高举“决战决胜”的 

旗帜,保卫北方,解放南方,为统一祖国而英勇战斗。1965—1967年南方军 

民粉碎了敌人几次大规模的“旱季攻势”,使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占南方总 

面积的4/5。 1968年1月30日到3月 15日,南方军民向西贡、岘港、顺 

化等64个大中城镇进攻,奋战45昼夜,重创敌军,赢得了著名的“新春大 

捷”,从此美军在战场上完全陷入被动防御地位。1969年6月6日越南南方 

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解放区宣告成立。 

     1968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约翰逊被迫提出“部分停炸”北方的和谈方 

案。5月13日越美巴黎会谈开始,1969年1月又扩大为包括南方共和国临时 

政府和西贡政权代表的四方会谈。这时在越美军已达54。5万人,其中60% 

是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美国企图一面“和谈”,一面继续搞战争升级, 

但在越南军民的反击下,这些计划连遭破产。因此,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后 

不得不进一步调整侵越政策。1969年6月尼克松与南越总统阮文绍在中途岛 

会谈,决定实行“战争越南化”,美国将从越南撤军,由阮文绍维持残局。 

     柬埔寨的解放与印支三国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 美国为了使战争越 


… Page 140…

南化,还准备将这个计划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实现其“用印支人打印支人” 

的阴谋。1970年3月18日,美国在柬埔寨支持朗诺—施里玛达集团,乘西 

哈努克亲王出国之机发动政变,使原来坚持和平中立的柬埔寨变为美国的附 

庸国。“3·18”事件点燃了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的烈火,波尔布特、乔森潘 

领导下的柬埔寨共产党(1960年9月30日成立)迅速扩大根据地和游击队, 

发展民族统一战线,支持西哈努克在北京发表的3月23日声明。5月3日柬 

民族统一阵线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宣告成立,西哈努克 

任主席和国家元首,宾努亲王任首相,乔森潘任副首相兼武装力量总司令。4 

月24—25日印支三国四方领导人举行了印支人民最高级会议,加强了三国人 

民在抗美救国战争中的团结和合作。 

     柬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很快,不断粉碎朗诺伪军和西贡伪军的扫荡,到 

1972年,解放区扩展到占全国总面积的85%。1973年7月在解放区举行了 

第一届国民大会,会后决定将民族团结政府迁回国内。1974年3月人民武装 

力量开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金边伪军节节败退。 

1975年4月17日解放金边。12月14日召开第三届国民大会,拟订新宪法, 

将国名改为民主柬埔寨。 

     越南、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也乘胜前进。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 

迫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同年2月21日, 

老挝各爱国力量代表和万象政府代表签订了 《关于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 

和睦的协定》 (又称《万象协定》)。成立了以富马亲王为首的临时民族联 

合政府和以苏发努冯亲王为主席的民族政治联合委员会,作为全国的两个中 

央权力机构。 

     1975年3月越南南方军民开展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解放了顺化、岘港 

等城市。4月26日向西贡发起猛攻,4月30日西贡人民与解放军配合全歼阮 

文绍伪军,迎来了解放,并以胡志明命名这座城市。1976年7月越南国会庄 

严宣告:越南实现了全国的统 

     与此同时,老挝人民开展了自下而上的夺权斗争。1975年5月11日万 

象军队起义,极右派头目仓惶外逃,5月20日人民解放军开进万象。12月1 

—2日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苏发努 

冯任主席,凯山·丰威汉任总理。至此,长达15年之久的印支三国人民的抗 

美救国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亚太地区诸小国的独立 印支三国人民的斗争,对于仍处于殖民主义 

统治下的诸小国人民是巨大的鼓舞。印支战场和南部非洲的武装斗争都牵制 

了新老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力量,这为太平洋诸小国争取独立的斗争创造了有 

利条件。在海湾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继科威特独立 (1961年6月19日)之 

后,诸国纷纷摆脱殖民统治。最先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宣告成立 (1962年9 

月26日),随后南也门爆发反英起义,宣布成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67 

年11月30日)。70年代初,波斯湾各酋长国终止了过去与英国签订的条约。 

继巴林和卡塔尔独立(1971年8月14日和1971年9月1日)后,由7个酋 

长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布独立(1971年12月2日)。阿曼苏丹卡 

布斯摆脱了英国的控制,改国名为阿曼苏丹国 (1970年8月9日),1973 

年英军被迫撤出阿曼。在南亚和东南亚有马尔代夫 (1965年7月26日)和 

新加坡 (1965年8月9日)两岛国独立;1971年文莱摆脱英国的“保护”, 

享有“完全自治”,后成为完全独立的君主国(1984年1月1日),改国名 


… Page 141…

为文莱达鲁萨兰国。 

    辽阔的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尚有1万多个岛屿,长期处于 

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二战后原德、日殖民地归联合国托管。六七十年代在 

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诸岛国人民也掀起了独立运动的(禁止)。联合国 

结束了托管制,英、美、法、澳、新被迫让步,一系列享有主权的独立岛国 

相继诞生,它们是:西萨摩亚 (1962年1月1日)、瑙鲁(1968年1月31 

日)、汤加(1970年6月4日)、斐济(1970年10月10日)、巴布亚新几 

内亚(1975年9月16日)、所罗门群岛(1978年7月7日)、图瓦卢(1978 

年10月1日)、基里巴斯(1979年7月12日)、瓦努阿图(1980年7月 

30日)等。众多小国的独立反映了殖民体系的最后崩溃和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的最终形成。至此,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政治独立的斗争任务基本上胜利完 

成了。 


… Page 142…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从50年代末期,特别是从60年代初期开始,一个转折点在世界历史发 

展轨迹线上出现。随着这个转折点,在轨迹线上首先出现的是,50年代中后 

期到70年代初期形成的第三世界。和第三世界形成的轨迹线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另一条轨迹线是第五章所叙述的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第三 

世界是由超越两大阵营、超越国家性质的发展中国家所组成,它成为一支影 

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在历史发展图景上,还出现 

另外两条标志世界改组的轨迹线:6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了同美国争夺世界 

霸权的道路,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60年代至70年代,欧洲、日本自 

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美国、日本、欧洲之间呈现又争夺又合作的复杂局面。 

以上总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世界历史由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 

历史趋势。 


… Page 143…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一、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大约出现于50年代中 

期,60年代以来大为流行,中国使用这一概念,指的是亚洲、非洲、拉丁美 

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当代世界历史上的头等大 

事,同时也是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结果。作为 

国际舞台上的一种政治力量,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1955年亚非会议的 

召开是这一过程的开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又是亚非会议得以召开 

并取得成功的政治思想基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一批新兴国家诞生,到 

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获得独立的国家已达30多个。它们在独立之后都面 

临着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 

环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亚非国家的国际地位,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 

文化交流。为此,印度、缅甸、印尼等国都宣布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任何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愿意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例如印度总理尼赫鲁早在1946年9月就宣 

布,印度独立后将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49年1月印度倡议在德里举行 

保卫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国际会议。同年10至11月尼赫鲁访问美国,企望 

从美国得到借款,但却拒绝同美国缔结军事条约。12月30日印度宣布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