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或邦联的计划。但 1948年1月28日苏联《真理报》 

编辑部发表声明,苏联政府不赞成这一计划。2月,南斯拉夫领导人之一卡 

德尔应邀赴莫斯科会谈,受到斯大林斥责,并被迫与苏签订了一项就南斯拉 

夫外交政策同苏联进行磋商的协定。 

     1948年3月18日,苏联突然宣布立即从南斯拉夫撤走所有军事顾问和 

教官。次日又通知撤走全部文职专家。从3月18日至5月22日,苏南之间 

就双方分歧交换了七封信件。苏共中央在信中指责南共领导人“骄傲自大”, 

有“反苏情绪”和“反苏言论”;南共“没有体现出阶级斗争的政策精神, 

资本主义成份正在城乡增长”等。南共中央对上述指责逐一作了辩驳,并建 

议苏共派代表来南实地调查讨论。苏共则认为必须把分歧提交情报局。同时, 

苏将分歧透露给东欧各国党。随后,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 

洛伐克、波兰等国作出支持苏共立场的决议,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 

     1948年6月,情报局第三次会议在布加勒斯特举行。南共处境不利,拒 

绝与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决议“表示完全同意苏 

共中央对南共所犯错误的批评”,并得出结论说,南共已“处于情报局的队 

伍之外”。决议号召南共的“健全分子”起来改变南共的领导及其路线。对 


… Page 74…

此,南共中央发表声明,认为情报局这个决议对南是“不公正”的。7月, 

南共召开“五大”,又通过了《关于南共对情报局的态度》的决议,驳斥了 

对南共的所有指责,并再次选举铁托为南共中央总书记。1949年11月,情 

报局又在匈牙利召开会议,通过了 《南斯拉夫共产党是刽子手和特务当权》 

的决议,进一步指责南共领导“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入了世界帝国 

主义阵营”,是一个“间谍集团”。 

     苏南公开冲突和情报局决议给南斯拉夫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造成了战 

后国际共运的第一次分裂,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混乱。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南关系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1953年6月,苏南外交关系恢复。1955年5月,赫鲁晓夫率苏政府代表团访 

问南斯拉夫。他在抵南时的讲话中,对过去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衷心地表示 

遗憾”,并把问题归咎于贝利亚等人的“挑拨”。经过谈判,6月2日双方 

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宣言》。宣言强调,“在两国关系中互相尊重主权、独 

立、领土完整和互相平等”;并保证互不以任何理由干涉内政。1955年8月, 

两国在莫斯科缔结了一个长期贸易协定,苏联贷款给南斯拉夫1。94亿美元。 

为了争取双方进一步接近,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 

报告”中,指责斯大林“荒谬绝伦地夸大了南斯拉夫的错误”,导致苏南断 

绝了关系。4月,共产党情报局宣布解散。1956年6月,铁托访苏,双方发 

表了两国政府的《联合公报》与两党关系的《莫斯科宣言》。公报宣称,“在 

国际局势方面,双方的观点有广泛的相同之处”;两国并就扩大经贸合作达 

成了协议。在两党宣言中,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形式的多样性;并指 

出,两党的合作“应当以完全的自愿和平等为基础,以友善的批评和就两党 

间有争议的问题同志式交换意见为基础”。从《贝尔格莱德宣言》到《莫斯 

科宣言》,表明苏南两国两党关系正常化的恢复。但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和国 

内外政策上仍存在分歧。 

     1958年4月,南共联盟“七大”通过了新的纲领。苏联又展开了对南共 

纲领的批判,从而又开始了苏南第二次大争论。1960年,由于中苏分歧公开 

化,赫鲁晓夫在这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恢复了与铁托的个人接触。1961年 

两国再次签订长期贸易协定。苏南关系进入第二次和好。但南斯拉夫在解释 

与苏联恢复友好关系的含义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不结盟的政策。 

     1968年8月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又使苏南争执迭起。南斯拉夫在 

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苏联则回以照 

会,斥南斯拉夫是捷克斯洛伐克“修正主义”的教唆犯。但这次双方的尖锐 

指责并未影响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继续合作,也没有中断两国领导人的 

互访。在七八十年代,苏联已取代西方成为南斯拉夫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 

还共同进行了100多个项目的合作研究。 



                   三、苏联波兰关系与苏联匈牙利关系 



     苏波关系 反法西斯战争末期,在苏军帮助下,波兰获得了解放。战后, 

在人民波兰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中,苏联也给予了巨大援助。如仅在波兰六年 

计划期间(1950—1955),苏联即向波兰提供了22亿卢布(相当于5亿多美 

元)的贷款,以及一大批建设项目的技术援助。波兰人民共和国也宣称,同 

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友好同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但是,在苏波 


… Page 75…

友好关系中也存在一些刺激波兰人民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卡廷事件。这应追溯到第二次大战期间。1943年4月13 

日,纳粹德国宣布,在其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里,发现 

了大量被枪杀的波兰军官的尸骨,并称这是苏联人在1940年春天干的。15 

日,苏联发表声明说,这是“无耻的捏造”,实是德国占领者所为。但波兰 

人当时经初步调查认为是苏联人干的。战后,波兰官方长期不提这个问题。 

到1980年,一些报刊开始发表有关材料,认为罪责确在苏联。1987年苏波 

双方建立联合调查委员会,1990年4月苏联才发表声明承认:有近1。5万名 

波兰军官被屠杀,这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但有关这一事件的 

赔偿和审判凶手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战后波兰疆界的变动。还在波兰东部开始解放时,1944 

年7月,新成立的波兰人民政权“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和苏联在莫斯科签 

订了一项关于战后波兰疆界的秘密议定书,确定波兰西部边界改以奥得河和 

西尼斯河为界,苏波边界以“寇松线”为基础。在1945年2月和7月的雅尔 

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苏联、美国、英国就波兰疆界的这一变动也达成了 

协议。8月16日,按此正式签订了波苏边界条约。1950年7月6日,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和波兰签订协议也承认了波兰西部新边界。波兰疆界变动的结 

果,其领土在东部减少179 460平方公里,这些土地划给了苏联;在西部增 

加了 102 560平方公里,这些土地原属德国,划给了波兰。其领土总面积为 

312 700平方公里,比战前减少约70 000平方公里。其总人口为 2 400多万, 

比战前减少约 1100万;而且,由此迫使大量波兰公民西迁。 

     第三个问题是波苏经济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如1945年8月16日的波 

苏协定规定,为补偿苏联放弃划给波兰的德国领土上的财产,将其移交给波 

兰,波兰应按特种价格供给苏联一定数量的煤。1953年11月,双方协议终 

止了这种煤的供应。由于这一段时间特价煤的供应,波兰损失约5亿美元。 

又如波兰当时卖给苏联的糖、火车头和车厢的价格,也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 

格。而苏联向波兰新建钢厂出售的铁矿石,却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第四个问题是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1948年,随着苏南公开冲突和南 

共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在苏共授意下,在波兰也掀起了所谓清洗“铁托 

分子”的运动。当时波党中央总书记哥穆尔卡主张波兰独立建设本国的社会 

主义,他在这一运动中被指责为“铁托分子”和犯“右倾民族主义”错误, 

并被解除职务,后又被捕下狱。同时有 1/4党员受此运动牵连。 

     1949年 11月,苏联又派波裔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到波兰,任波政治 

局委员兼波国防部长。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错误,以及2月19日苏联、意大利、 

芬兰、保加利亚四国共产党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发表通告,宣布1938年共产国 

际执委会关于解散波共的决定是没有根据的,因而恢复波共名誉,这两件事 

在波兰都引起了强烈震动。这年波兹南事件后,10月 19日波党召开二届八 

中全会,准备调整政治局成员并让哥穆尔卡复出。全会期间,以赫鲁晓夫为 

首的苏共代表团未经邀请突抵华沙,对此多方阻挠并以苏军向华沙调动相威 

胁,使波苏关系一度十分紧张。波党坚决抵制,最终两党达成协议,苏方表 

示尊重波党自己的人选,波方保证波苏友好。随后,哥穆尔卡在全会上当选 

波党中央第一书记,罗科索夫斯基离波返苏。10月30日,苏联政府发表《关 

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和合作基础的宣言》, 


… Page 76…

承认过去在处理兄弟国家关系上犯有错误,表示要在完全平等基础上加强社 

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11月中旬,哥穆尔卡率波党政代表团访苏, 

双方就两国间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达成协议。波苏关系日趋缓和。 

     苏匈关系 关于苏匈关系,这时期在双方友好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 

问题和波折。匈牙利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是德国的欧洲盟国之一。1945年春, 

苏军在向柏林进军的过程中帮助匈牙利获得了解放。在1946年7月开幕的巴 

黎和会上,苏联为维护匈牙利的独立和主权,与美、英等国进行了坚决的斗 

争。但在1947年2月签订的对匈和约中,对有些条款特别是领土条款却作了 

有利于苏联的规定。它规定:匈奥、匈南和匈罗边界,仍为原有的边界,关 

于匈捷边界,匈牙利则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将战后从匈牙利收回的外喀尔巴阡 

乌克兰划归苏联。据此,苏匈、苏捷之间都成为接壤的国家。 

     1948年2月,苏匈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随后双方又 

签订了供货协定等一系列协定。这些条约和协定有利于匈牙利人民政权的巩 

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通过这些条约和协定,苏联加强了对匈牙利的控制 

和干涉。匈牙利解放后,在拉科西等人领导下,其政治经济体制几乎完全照 

抄苏联模式。到1952年,无论匈牙利的经济建设,还是政治生活,都已暴露 

出不少问题。但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赫鲁晓夫领导集团继续干涉匈牙利内 

政,使匈牙利的人事变动和经济改革反复无常。 

     在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中,匈牙利人民强烈反对苏联的大党大国主 

义,要求调整苏匈关系。苏匈关系在纳吉政府后期陷于破裂。11月4日,在 

苏联支持下,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应工农革命政府的 

请求,苏军坦克部队平息了匈牙利的武装冲突。 

     1957年1月,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党政代表团访苏。会谈公报宣称, 

双方“就进一步发展兄弟关系和事务合作的有关问题,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的 

一些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表现了充分的一致”。 



                          四、1957年莫斯科会议 



      《莫斯科宣言》苏共二十大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系列事 

件,使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感到有必要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以求统一认识, 

消除分歧,协调共同的策略,促进国际共运的发展。为此,在1957年俄国十 

月革命40周年之际,全世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派出代表团齐集莫斯科, 

于11月14—16日和16—19日,先后举行了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 

人党代表会议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两次会议就当前的国际形 

势、加强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之间的团结和国际共运一些重大问题交换了意 

见,并分别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简称《莫 

斯科宣言》)及《和平宣言》。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