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响,并相继发生一系列风波。其中以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最为 

突出。 

     1956年3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总书记、共和国总统贝鲁特在莫斯科 

病逝,波党中央全会选举奥哈布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奥哈布就任后公开承认, 

党在过去犯了很多错误,宣布为1948年被批犯“右倾民族主义”错误而被撤 

职、后又被捕的前党中央总书记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并实行大赦。广大群众 

强烈要求改革。但领导层中意见不一,未能及时制订出一个明确的革新纲领。 

     6月中旬,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现名策盖尔 

斯基厂)的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派代表团去当地市政府和 

华沙的中央机械工业部请愿,未得满意答复。28日晨,该厂一万多名工人罢 

工游行,向斯大林广场 (现名密茨凯维兹广场)进发。该市其他工厂的工人 

和沿途不少群众也自动加入队伍,一些正在参加波兹南国际博览会的外国人 

也来参加游行。队伍到达广场后,据估计已有20万人。示威群众高呼“面包、 

民主、自由”、“要哥穆尔卡”和“俄国佬滚出去”等口号。示威群众代表 

团要求当局接见解决问题,但遭拒绝。这时又谣传去华沙的代表被捕,于是 

群情激愤,一场和平示威顿时变成了骚乱。一部分人冲击市人委大楼、省委 

大楼和广播电台。一部分人打开监狱释放了全部犯人,并占领了检察院和法 

院,抢走了一些枪支,向省公安局发动攻击。政府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当 

晚骚乱被平息。在这一事件中,有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物资损失严重。 

     7月中下旬,波党举行七中全会。关于波兹南事件,全会决议认为:这 

一事件是工人因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没有实现而失望的结果;但同时又是暗 

藏的反gemin组织在与波兰为敌的外国势力的唆使下,利用工人的不满情绪, 

进行罪恶的挑衅和武装骚动,来反对人民政权。全会决定采取措施,改善人 

民生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会后,波党中央又决定推举哥穆尔卡重新担任 

党的领导职务。 

     1956年10月19—21日,波党举行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在会上作报告, 

提出了关于波兰目前政治和经济任务的纲领性意见。他认为,波兹南事件的 

根本原因应“在党的领导中间去寻找”。他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如官僚 

主义、个人崇拜、破坏法制等。主张在经济上调整工业结构,改善工业管理, 

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与企业工人自治相结合的体制。在政治上,认为党的生活 

要民主化,对党政机关要加强监督。在谈到社会主义各国党和国家的关系时, 

他说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目标存在不同的道路, “每个国家应当有完全的独 

立”。全会根据这一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并一致选举哥穆尔卡为党中央 

第一书记。 

     匈牙利事件 在匈牙利,斯大林逝世后局势逐渐变化。1953年6月,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召开中央全会,开始揭露领导工作中一些错误,同意党中 

央第一书记拉科西辞去所兼政府总理的职务。7月,纳吉·伊姆雷接任总理。 

他提出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提高工资,放宽农村 

政策,平反错误案件等。1955年3月召开中央全会,纳吉被指责“推行右倾 

机会主义”,随后被解除所有职务,并被开除党籍。 


… Page 64…

     苏共二十大以后,匈广大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由首都一些知识分 

子组成的“裴多菲俱乐部”特别活跃。人们公开批评党的领导和现行政策, 

有的人还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等口号。一些报刊登载了不少各种思想倾向 

的文章。 

     1956年7月,匈党中央全会解除了拉科西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其 

副手格罗继任。但形势未得缓和。10月6日,匈政府为1949年以“铁托分 

子”和“叛国”罪名而被处决的前外交部长拉伊克等举行葬礼,布达佩斯有 

20多万人自动送葬。10月21日,各大报刊登出波兰哥穆尔卡复出的消息。 

次日,“裴多菲俱乐部”和“首都大专院校团体联席会议”,相继向党中央 

提出“十点要求” 

     和“十六点要求”。要求将拉科西开除出党,纳吉出任总理,提高工资, 

工厂实行工人自治,按平等自主原则调整匈苏关系和匈南关系,确认言论自 

由和新闻自由等。 

     10月23日下午,首都高校学生开始示威游行。到晚上,示威群众增至 

数十万人。一些人和保安部队发生了冲突。一些人从军火库和军工厂抢来武 

器,并袭击占领了电台大厦、电话总局和部分警察哨所。 

     当天深夜,党中央和政府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纳吉复任总理,同时通过 

戒严令,请求驻匈苏军进入首都协助维持秩序。25日党中央又举行会议,解 

除格罗职务,改选卡达尔为中央第一书记。但这时拥有90万成员的劳动人民 

党已陷于瓦解。 

     从24日起,座落在慕尼黑的“自由欧洲电台”加强了对匈的煽动性广播; 

西方帝国主义者从维也纳方面加紧派进特务并送来武器;逃亡在外的匈牙利 

地主资产阶级分子也纷纷回国;国内监狱被打开,上万名刑事犯和政治犯被 

释放;全国一下出现了几十个形形色色的政党和政团;首都的武装冲突日益 

加剧,并蔓延到外省各地。 

     10月26日,纳吉在讲话中将这一事件称作是“民族民主运动”。28日, 

应纳吉政府要求苏军撤出首都。11月1日,纳吉宣布匈牙利中立,退出华沙 

条约组织并向联合国求援。3日,他改组政府,宣布实行多党制。 

     11月1日晚,卡达尔等人和纳吉政府决裂,重组劳动人民党,改名为社 

会主义工人党。11月4日,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 

应工农革命政府的请求,苏军于当天第二次开进布达佩斯。经过四五天战斗, 

武装冲突基本平息。纳吉及其政府要员避入南斯拉夫大使馆。 

     匈牙利十月事件造成了巨大损失。有2500多人死亡,近2万人受伤。经 

济损失达200多亿福林,相当于匈一年国民收入的1/4。 

     1956年1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临时中央全会对十月事件进行了 

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反gemin事件”,也是一场“全国性的悲剧”。并认为, 

 “事件是由四个主要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还在事件爆发以前很久就同时 

地、平行地、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地发生作用”。这些原因是:(1)拉科西 

—格罗集团的严重错误和罪行;(2)纳吉集团没有和反动势力划清界线,并 

赞同反gemin势力;(3)国内反gemin势力的破坏和进攻;(4)国际帝国主义 

的挑动和参与。 

     这一悲剧性事件给匈牙利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 Page 65…

           第三节 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建设 



           一、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困难 

很多。在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西南、 

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区,国民党在溃逃时遗留下大批残余力 

量。在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而又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国 

际上,美国继续与中国人民为敌,力图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 

军事包围,伺机进行侵略和颠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巩固人民政 

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建国后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和各族人民,肃清了国民党 

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起各地各级人 

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 

全国财经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镇压了反gemin。 

在党政机关和国营经济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 

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 

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 

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胜利完成各种繁重的 

社会改革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 

工农业生产到1952年底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从1950年10月—1953年7月, 

中国人民还胜利地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社会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 

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1953年6月,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 

党和政府又宣布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年)。 

    在过渡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 

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 

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 

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 

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 

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在1955年夏季以后, 

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 

业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但整个 

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 

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 

利。 


… Page 66…

    在经济建设开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号召过学习苏联,但它坚持执行自 

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五计划”的建设,依靠中国人民 

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援助,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 

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 1953 

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 

递增4。8%。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果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较 

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政权建设和第八次党代表大会 随着国家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的开始,在政权建设方面,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常务委 

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出任国务院总理。从此,全国人大是新中国的最高 

权力机构。同时,在建国前夕成立的人民政协,仍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 

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组织,继续发挥作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为了给国家的独立发展和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这时期中国政府和 

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