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华沙条约组织 还在1954年10月23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签订 

巴黎协定,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之后,苏联政府便向美国等国发出照 

会,要求它们不批准巴黎协定,并提议召开全欧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 

国主义再起问题,但遭到拒绝。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被正式批准,联 

邦德国参加了北约组织。在这种情况下,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等8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条 

约规定:缔约国准备“参加所有旨在保障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国际行动”,保 

证在“国际关系中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国 

际争端”。“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 

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 

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 

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 


… Page 52…

     华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的成立,是 

苏联对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公开作出的反应。华约的建立使东西方之间最 

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华约组织在其成立初期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扩张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华沙条约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华约的重要领导机构均由苏 

军将领担任。苏联以保卫盟国安全为名向一些缔约国派驻大量军队,干涉这 

些国家的内部事务和对外政策,违反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 Page 53…

            第三章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 

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在亚洲和欧洲,以后又在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 

心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个新的国家体 

系在战后初期经历了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具 

有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能力,人民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由于社会主义 

国家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中,无论在社会主义 

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出现许多有待解决和需要探索的问 

题。这些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两种截然不同 

的意识形态的较量而更加复杂化了。 


… Page 54…

                       第一节 苏联的恢复和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 



     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任务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打败法西斯的 

主力之一,它经历这场战争的严酷考验,变得更为强大。战争结束时,其军 

事实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被公认是世界第一流强国。这时,它拥有近1140 

万人的军队,有上万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而且这些技术装备主要是自行设 

计、自行制造的。苏军驻扎在西起德国易北河、东至朝鲜三八线的广大地区, 

形成一支举足轻重的威慑力量。苏联对国际事务的态度还影响着各项重大国 

际问题的发展变化和解决。 

    但是,苏联的胜利来之不易。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四 

年多的战争消耗以及较发达的西部地区一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蹂躏,使其人 

力、物力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据1992年苏联 

国防部公布,战争期间,苏联损失的军民总数达2 700多万人。全国很难找 

到一个没有亲人伤亡的家庭。在物质方面,损失也极其惨重。 1700多座城 

市、7万多个村镇、3万多个工矿企业、6万多公里铁路、4 000多个火车站 

遭到破坏;9万多个集体农庄、1800多个国营农场、2 000多个农业拖拉机 

站遭到洗劫。直接物资损失总计为6 790亿卢布 (按1941年的价格计算), 

等于当时整个国民财富的 1/3。战争结束时,几千万居民无家可归,粮食产 

量下降到战前的41%,食品和工业日用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人们的生活相 

当困苦。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成为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一项 

严峻任务。 

    恢复国民经济 在新形势下,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及时把工作重点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几百万人从武装部门陆续复员 

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许多军工生产开始转为民用生产。但是,随着战争的结 

束,战时同盟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变成为“冷战”,这使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 

又强调新的战争威胁,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并 

仍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1946—1950)。计划规定的基本任 

务是,重建国家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大大超过这 

个水平。为此,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 

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 1950年, 

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应分别比战前一年增加48%、27%和38 

%;住宅建筑面积要达到 7 240万平方米,约等于 1913年全国住宅总面积 

的一半。 

    苏联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提前完成 

 “四·五计划”。苏联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在没有外援 

的情况下,为实现并提前完成“四·五计划”,重建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劳 

动。 

    在工业战线,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如1946年,在莫斯科车工 

巴·贝科夫和列宁格勒车工根·波尔特凯维奇的倡议下,开展了快速操作运 

动——金属切削速度由每分钟70—80米提高到1000—1500米。顿巴斯的矿 

工们在短期内,从被淹的矿井中排除了6。5亿立方米的积水,这等于排干了 


… Page 55…

一个面积70平方公里、深 10米的大湖;同时还修复了 2 500多公里倒塌的 

坑道,这相当于从莫斯科到巴黎之间修筑一条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长隧道, 

使顿巴斯重新成为苏联最大的产煤区。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 

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 73%。国防 

工业获得重大突破。1946年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成功地试验了 

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其中 

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 

    在农村,联共 (布)中央和苏联政府为巩固集体农庄制度、恢复和振兴 

农业也采取了多项办法。1946年9月和194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先后 

通过 《关于消除集体农庄中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的措施》和《关于 

战后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决定纠正和解决侵占集体农庄公有 

土地、盗窃集体农庄财产、非生产人员过多、劳动日报酬贬值、农村党政干 

部滥用职权等问题。到1947年,归还集体农庄的土地达470万公顷,牲畜 

14万余头,有45万多非生产人员转入生产第一线。为了巩固集体农庄制度, 

1950年联共(布)中央还批判了乌克兰一些地区试行的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 

的做法,并提出在全国合并小集体农庄的任务。“四·五计划”期间,国家 

向农业提供了拖拉机53。6万台 (每台按15匹马力计算),谷物联合收割机 

9。3万台,恢复并增强了农庄的物质技术基础。1950年,农业总产值恢复到 

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了战前,但粮食 

产量仅为8 120万吨,比 1940年少 1440万吨,比计划指标少4 580万吨。 

    成就和问题 “四·五计划”期间,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一定 

改善。1947年取消了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并进行币制改革,稳定了 

通货。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 

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但是,在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下,1950年后工业增长速度下降,1952 

年已降为11。6%。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 

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集体农户 

饲养的牲畜头数减少,1952年比1950年,牛减少 8%,奶牛减少 10%,猪 

减少 6%。如与战前1940年相比,则各减少27%、31%和50%。农民负担 

很重。1950—1953年期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 

和全部甜菜与皮棉,以及 60%的肉和奶,而所得的钱还不够用来支付把产 

品运往收购站的运输费。农庄庄员的劳动日报酬很低,平均不到一个卢布。 



                二、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民主与法制被破坏 战争结束后,苏联宣布取消紧急状态,恢复正常的 

社会政治生活。1946年2月举行了全苏最高苏维埃选举,什维尔尼克当选为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3月,人民委员会改组为部长会议,斯大林担任部 

长会议主席。1945—1949年间,举行了从区到加盟共和国各级党代表会议或 

党代表大会,并举行了各级地方苏维埃选举。 

    但是,战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 

坏,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正常。按党章规定,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全 

国党代表大会应每三年一次,而从1939年以来一直没有举行。中央全会应四 

个月一次,从1947年2月后也没有召开。政治局也极少召开正式会议,许多 


… Page 56…

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苏联报刊和一些领导人对斯大 

林的颂扬越来越无止境。1949—1950年发生了“列宁格勒案件”,党中央政 

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和列宁格勒党 

政领导人、党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等人被秘密逮捕和处决。战时成立的犹太 

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诬指通敌,其成员几乎全被逮捕,党中央委员、外交部 

副部长洛佐夫斯基等人被处死。1953年1月,克里姆林宫的一些著名医生被 

捕,他们无端被指控用医疗手段谋害党和国家领导人。许多知识分子和干部 

受牵连。 

     意识形态领域的措施和问题 转入和平建设时期,联共 (布)加强了 

党的政治思想工作。1945年8月,设立党中央直属高级党校,专门负责培训 

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及州一级的党政领导干部。1946年广泛建立党的教育 

网,安排地方各级党政干部进修。同时,设立社会科学院,培养大量理论工 

作人员。这期间,恢复出版1941年开始出版的39卷本《列宁全集》第四版, 

并开始出版30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和13卷本的《斯大林全 

集》,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列著作的热潮。 

     1946—1948年,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文学和艺术问题的一系列决 

议,召开了全苏作家、戏剧家、音乐家和美术家会议,宣布反对在文学、艺 

术方面放弃马列主义,反对无批判地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号召宣传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在文艺界开展了批判运动。 

在运动中,列宁格勒出版的两本文学杂志《列宁格勒》和《星》首当其冲。 

1947—1951年,在联共(布)中央倡议下,在全苏学术界又组织了关于哲学、 

生物学、生理学、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学术讨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