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改变。
亚当理论比夏娃理论的参考价值更高,也相对更准确,因为Y染色体不会提供“伪证”,确实可以描述人种的融合变迁。原本以为炎黄均已出现,以后的故事就简单了,可是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首先担纲主演的是黄帝,他必须迅速脱离中原,快速向北亚奔跑,并成为游牧民族。黄帝提出抗击:还没有马,怎么跑?也没有猎犬,它们现在还是南方的狼,炎帝还未将之驯服交给我们,我们如何变身游牧民族?不可以!你们必须去,必须拥有大量的“游民”特征,并迅速将小腿骨拉长!没有马骑,就每天骑树吧,否则就影响了华夏族的“养成”大业。
现在已进入距今一万年前的“近代”,黄帝部落与后世的蒙古族不能混淆,这是不同源的种族。黄帝提议:能不能给一把非洲人已磨砺了几百万年的精致手斧?不行!别想了,你现在的身份是“潜伏者”,不能用非洲专用工具!除此之外,你必须快速完成很多的工作,包括学会游牧和渔猎,然后再与炎帝勾搭一下,创造一支突种部队冲出亚洲,走向美洲,留在新大陆变身“印第安人”;同时迅速向炎帝靠拢,并交出女人!什么?交出女人?游牧渔猎俱佳、体格强壮更为高大的黄帝部落,不向其它部落抢女人就算了,还要交出女人?不能抗议!通过不会说谎的Y染色体,这是唯一的结论,否则华夏族也就无法出现。炎帝呢?他有什么任务?他必须交出所有男人,族中女子全部绝育,通过这伟大的融合,形成华夏族。
华夏族是东亚人种的主体,他们智商领先世界,除了懂得水稻种植外,兼且迅速寻觅到适合温带的作物,例如小麦和黍,人种爆炸式膨胀,占据了世界上最好的作物种植区,推动了全世界的文明向前发展。一般外国学者,都懒得碰东亚人起源这个世纪难题。正如我们刚才的论述太过“神异”了,必须这样吗?一方交男人,一方交女人?而且必须是两个不同的种族?坚决不能相信!根据夏娃与亚当的指示,更由于Y染色体肯定不会说谎的特性,必须是这样!所以,惟有无奈地宣布:夏娃亚当联合“剿灭”了华夏族出现的可能性,恐怕我们真是由女娲以黄土捏成的另类……
新大陆印第安人的起源同样成疑,假如让黄帝麾下的特种部队翻山过海,从白令海峡散布美洲,第一是时间上不允许,美洲已消失的古文明比华夏文明还要更早一些,其二是当时北亚与北极圈的环境,根本不是史前人类可以承受的。但如果拓宽眼界,海洋纵使茫茫无际,分隔了新旧大陆,然而对“海人”根本不构成障碍,他们无须从陆路迁徙。依照这一观点使“华夏族起源”柳暗花明,黄帝部落根本就是最迟脱海登陆的一支,虽然不是常规意义的海人,仅属浅海族裔,但也拥有迥异的体质以及超高的智商。这个母系氏族女性众多男性稀缺,由于智商遗传是母亲占据主导地位,使炎黄的后代——华夏族,拥有了高出人类基准的才智。现代黑种人与东亚人的智商是两个极端,这个现实使我们沾沾自喜,但追溯到炎黄融合的年代,这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让我们拥有一批伟大的母亲呢?
三十三、冲破夏娃亚当的迷阵
怎么看待人类起源这一部大历史呢?其实它就象一片云彩,由于风的影响,由于雾的侵袭,使它偶尔象猪、时而象狗、又或者似虎如熊,万千变化不一而足。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拥有无限的想象力,站在地上的“大人”会引导儿童去观摩“云”的形象,这是慈爱,同时也可能是政治。然而,广大的儿童,也可以独立思考,来揣摩这“云”究竟象什么。无论如何,云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改变的只是它的外在。所以,根本毋需为它担心,是龙是蛇,存乎一心。
由于汉语的独特,也由于科学家仍保持了“象牙塔式”思维,使一些原本很直观的理论,变成了迷雾一般难于理解。我们或许需要一种职业——自然科学翻译家,他必须拥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将艰深无比的“科学文献”,转译成我们能够阅读并容易理解的文字。钱学森大师建议“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本文虽不能满足“直译”的愿望,但可以开启一扇思考的窗户,通过多角度钻研“云”的形状,至少可以收获一种兴趣与欢乐。
线粒体DNA夏娃理论在中国出现伊始,就被笼罩上一层迷幻色彩。普罗大众知道“她”是高深的基因研究成果,却不知道相应的原理。如何去直观地比喻“夏娃”呢?本文提出一个不算太恰当、但胜在传神的“对照”理解方案。
神慧人是现代人“假想中的祖先”,他们有义务协助我们探索人类起源之谜。我们幻想以下的场景:丁巳和戊寅统领大量的太空穿梭飞船——宇巡舰,在河外星系寻觅到一个与地球一模一样的行星,他们决定就在这里繁衍后代,并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后裔竞赛”。参与竞争的其实是他们的后代,规则相对简单:每名神慧人的女性,交给女儿一样信物,传女不传男;二十万年之后,看谁的信物在人群中占据优势,则为胜利者。
既然是交给女儿的信物,当然是以“饰物”为首选。丁巳将“对决大白鲨”一幕中大放异彩的“合金手镯”传给女儿,并留下祖训:凡是后代女性生下女儿,即仿造一个合金手镯,并以此代代相传。其它的女性神慧人,交给女儿传递的信物分别是:碧玉戒指、钻石耳环……不一而足,每一名女性都有种类各异的信物。竞赛正式开始,除了留下“抚育员”将第一批后代照顾至成年,其他人重新登上“宇巡舰”,继续展开星际漫游,并约定以这一个行星的时间为基准,在二十万年后,结伴重返该星球,通过“信物”的多寡来裁决胜负。
二十万年,在星球上是悠长的岁月。抚育员完成任务后,带着“神”的光环,亦已忍痛离开他们的后代。然而,二十万年在“宇巡舰”上只是弹指一挥间,丁巳和戊寅又再统领“众神”归来,最终的结果发现:全球女性,均佩带着金属镯子。虽然技术所限,仿造未必一致,但可以肯定“母本”均是丁巳那一款屠鲨利器——合金手镯。因此丁巳无疑是这一次跨时空竞赛的唯一优胜者。
为何全球女性都带镯子?那些碧玉戒指、钻石耳环等首饰都到哪里去了?难道其余的女性神慧人,并没有留下后代?不能这样理解。戒指、耳环等的传递过程中,由于某一支系的后代只生下男婴,或缘于某一支系根本就未留下后代,导致了“信物链”传递中断。同时丁巳的“手镯信物链”,因为后代中女儿众多,直接压缩了其它“信物链”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了“手镯后代”一统天下的局面。
同理,为什么说现今地球人源自二十万年前的一名女性?这是因为保存在线粒子DNA的“信物”,证明了这一个事实。这一名女性,被尊称为“夏娃”,她与《圣经》里的“白骨精”夏娃毫无关系。支持“非洲单一起源论”的学者,借用“夏娃理论”,“编篆”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古人类迁徙构图:距今十五万年前,夏娃的后裔逐步走出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在这一次“蚕食”过程中,当地的原始人类全部被取代,全世界自此拥有统一的籍贯——非洲。
其实拥有统一的籍贯也不错,地球亦已被现代人命名为“地球村”。探寻东亚人的起源,由于时间并不准确,于是再次修改,“冲出非洲”拖延至迄今十万年前。新的构图是这样的:距今十万年前,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一百多米,许多海床裸露形成“坦途”。东非各个部落拥挤在这块炙热的“焦土”,抢夺着有限的食物,继而频繁发生猎食同类事件,“矮黑人”被迫走出非洲,目的地指定为南亚。
我们都知道,地球经历着循环不绝的冰川期,每一次冰期延续十万年,中间有一万二千年的“喘息”时间。生活在热带防寒能力相对较弱的“矮黑人”,竟然在冰川期最严酷的距今五万年这段时期,无所畏惧地冲入温带及寒带?当时的欧亚大陆,明显是地广人稀,难道热带与亚热带已容不下人口的膨胀?地质学与考古学不支持这样的观点。暂时将“夏娃”设置的迷阵放在一边,再对“亚当理论”加以解读。
我们现在已能理解“夏娃”,能够用相同的方式破译“亚当”吗?答案是勉强可以的。回到上一个幻想的场景,假设戊寅与男性神慧人曾中途返回该行星,引导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后代分散聚居,同时也展开一项研究,所针对的对象为男性。男孩子当然不喜欢首饰,于是传给每一个族群男性后代的信物是“冷兵器”。戊寅留给后代的是“长矛”,一种笔直的带锐利矛尖的武器;另一名神慧人的信物是“戈”,是长柄带横刃的兵器;第三名神慧人的信物是“两股叉”,是打猎时惯常可见的器械。他们的目的不是竞赛,仅仅是研究分居各地的人类最终的融合情况。
男性信物也一代一代向下传递,假如持“长矛”的种群与“戈”混血,就会变成矛尖加上横刃,形成一种新兵器“长戟”;假如“长矛”遭遇“两股叉”,则是另一种新兵器“三股叉”……与此相类,男性的Y染色体记录着变迁,因此我们可以获知人种融合的证据,同时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信物”。通过Y染色体研究而延伸的理论,被称之为“亚当理论”,该命名仅是为了与“夏娃”相对应,与上帝毫不相关。
大致知道了长矛、长戟、三股叉……等的关系,我们也就初步对“亚当理论”有一个形象化的理解。世界上没有单独持有“长矛”的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数之不尽的祖先。配合分子钟技术测定,我们可以判断长戟、三股叉的“装嵌”在哪一个时期。当然这仅是简单化的例子,但窥一孔而知全豹,Y染色体研究的原理并不高深,它的难度在于“信物收集”,必须对勤勉投入该项工作的科学家致敬,否则我们就无法轻松洒脱地“清谈”,宛若纵论风花雪月。
在现代人的种族当中,非洲各部落之间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差异最大,毫无疑问,非洲人种的基因积累的突变最多。据此,西方科学家认为非洲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族,同时也证明非洲人是“唯一”的现代人祖先。然而,这一看似证据确凿的观点出炉,其它方面的疑难就象几何倍数一般的增加。依此推断,唯一“合理”的解释,正如讥讽考古学的“伪学说”——人类始祖喜欢环球旅游!非洲古人抗议:我们不喜欢旅游。不!绝对不行!那么后世的人类学体系就要崩溃!
如果我们将地球视为一个整体,除了陆地之外,还有连结各处大陆的海洋,由此产生一个显而易见的观点:非洲无疑是海洋人类最早的登陆地点,悠长的历史当中,有无数批次的“海人”于非洲及世界各地登陆。同样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开放式”的思维,确认有早期登陆兼且已成为“典型陆人”的种族,他们并不具备发达的智商,并保留着“以同类为食”的恐怖特性。
遵照本文的观点,尝试将“人种”重新作一个分类,不会再出现“黑黄白棕”这四种人,仅仅可以分为“幼体睾酮型”和“幼体一致型”。前一种“型”在男性婴儿的幼年时期,给予其雄激素睾酮,这是大部分人类的遗传特征;不具备该项特征的种族,恰好是拥有“人吃人”传统的部分非洲土著,以及南美及南太平洋的“猎头族”部落。
人类无疑是高级物种,非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猎食同类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可能在欧亚大陆也曾出现过这样的种族,但无疑已被“幼体睾酮型”完全取代。在男婴诞生后一周,体内雄激素睾酮份量提升,这到底有何意义呢?近代科学家认为“无解”,这是一个典型的进化之谜。曾有“童话”认为:那是规划男性脑部发育,从一开始形成“男性化思维”,这是勉强可以接受的理论。然而,食人族就无须形成男性化思维?以他们男女迥异的性情体质来看,恐怕更为需要。根据本文的思路,启动文明进程的“幼体睾酮型”人种,也就是“海洋族裔”,才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没有这一类人,我们无法成为万物之灵。
欧洲的巨石文化特别是英格兰的“巨石阵”,无疑是英国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产,比埃及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