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一直很懂事,他学习从来不用我监督。”
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前一种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陪着玩耍、穿衣、吃饭,大一些又接着陪读。在他们的过多干涉下,孩子渐渐形成了习惯,依赖性强,独自性差。后一种情况的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他们发现孩子的成长法则,洞悉他们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自作主张的判决,他们给予孩子“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让孩子自动地产生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他们知道,孩子们会被这些话而激动不已:
“如果你想的话。”
“如果你真的希望。”
“你来决定这件事。”
“这真的取决于你自己。”
“这完全是你的选择。”
“不管你做出什么决定,我都没问题。”
“你来决定这件事。”——也许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在男孩充满叛逆的青春时代。然而,这些话却让孩子们感动,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这是男孩们引以为豪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们并没有横加干涉,他们相信自己(特别在男孩不自信的时候)!还有一点让男孩觉得安慰,他们知道父母并没有走远,他们正在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并一定会在真正必要的时候出现。
这种信任让男孩觉得沉甸甸的,没有人愿意辜负这种信任。这些感情会转化为前进的力量,这往往就是大人们所谓的“学习意愿” 。
思维与创造
在“男孩的天赋和弱势”部分我们提到,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当我们还在对女性的独立及其程度争执不休的时候,男性自身和社会文化都对男性提出了更高的独立要求。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力量。正如前面提到的试验:当面对困难的时候,6个月大的男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女婴却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当然这些不同只是性别上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更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在这些过程中的的乐趣。
当家长们告诉孩子“你来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这种乐趣就开始了。举一个爬树的例子。男孩在爬树之前,首先会观察树的整体,判断这棵树是够适合爬,以及自己能否爬上去。如果能爬,男孩就会开始下一步:从哪里开始爬?能够爬到哪里?与自己的体重相比,哪根树枝最稳妥?怎么爬?……需要确认的东西有很多,男孩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可能有关力学、生物学,等等。家长们的态度则关系到男孩能否顺利获得这些知识,如果因为担心而加以阻拦,那么这个男孩就损失了这次机会;反之,男孩也许会掉下来,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这是男孩自己的选择,他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来。
爬树是孩子给自己寻找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激发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如果孩子想要爬树,他未必只是因为想得到树上的苹果。苹果和奖杯的意义是一样的。如果孩子想要桌子上的小画书,但是却不够高;如果他想拿旁边的玩具,可是胳膊不够长;如果他想吃鸡蛋,可是手不够灵巧,父母该怎么办呢?有的家长会抢先行动:“想要这个吗?来,这个给你。”所以,在父母过度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少“基础体验”——火柴怎么划?鸡蛋怎么剥?衣服扣子怎么钉?甚至,拖把怎么用?生活上的独立性缺乏带来思维的独立性缺失。生活“感觉”迟钝的孩子很容易信心不足,而“经验丰富”的孩子却不怕,他们已经有了很多次这样的尝试,很容易就会投入到新的实践中去。当独立解决问题让孩子感知到自己的力量,思维就成为一种乐趣。
问题激发探索的兴趣,答案显示思索者的独特。思维中充满了创造;这种创造是一种独特性的存在。对于男孩来说,他们更富有个性,喜欢张扬与众不同的做事方法,这种与众不同就是创造。4岁的朱清正是因为玩出了自己的花样,“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秋千”,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 , 所以才“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竟然连李勇也模仿他来玩耍” !如果“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对于男孩子还有什么乐趣呢?大人们的规则无疑局限了孩子的思维独立性。
成长的空间
小的时候,志强看起来比双胞胎妹妹姗姗笨拙。他需要更多时间系鞋带、扣衣服扣子、拧瓶盖或旋开门把手。有一次,爸爸去幼儿园接志强和姗姗放学,看见孩子们正在给自己穿外套,姗姗很快就穿好了衣服,志强却慢吞吞的,怎么也扣不上扣子。
“哥哥快一点。”姗姗看见爸爸来了,不由得催促道。
志强的小脸憋得通红,可是一双小手就是不那么“听使唤” 。妹妹一摧,志强更着急了。
“穿一件外套可不容易。”爸爸笑着说,“可是儿子,你把衣服穿得很整齐呀。”
听到爸爸的夸奖,志强将信将疑,可是当他看到爸爸鼓励的眼神,情绪慢慢地平复了。
后来爸爸发现,志强虽然不如妹妹手巧,可是他每次都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鞋带也系得平平整整。这个好习惯一直到保持到现在。
爸爸知道,儿子的成长并不能同大人的效率相提并论。如果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理解和支持,不以丧失信心为代价地学习,慢一点又如何呢?效率是孩子的敌人。对于男孩而言,学会扣钮扣、系鞋带需要更多的努力,这并不容易。爸爸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男孩需要。这个空间包含两层含义:
学习的空间 本田宗一郎先生是日本大型企业本田技研公司的创始人。上小学时,他在班里是后进生,无论做什么都失败,成绩也不理想。然而,“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能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本田先生如是说。“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经过深思苦想得来的东西相比,其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大不一样的。”
学习的空间包括学习走路、认字、阅读、系鞋带、扣衣服扣子、拧瓶盖、旋开门把手、爬树……不要对他说“这么慢”、“不许失败”、“你真笨”、“我来替你做吧”之类的话,而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做,并告诉他,“失败了也没关系” 。虽然他很慢很笨,可是他正在学习,这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心灵的空间 漫画家蔡智忠从小就对漫画有浓厚的兴趣,刚上中学时,因为学校改建,每天只上半天课,蔡智忠便借着这个机会,天天往漫画书店跑,他的休息时间,不是看漫画,就是自己画漫画。
因为太专注于漫画,蔡智忠的功课一塌糊涂。英文第一学期才考了三十几分,代数勉强及格。等到第二学期,代数也挂了“红灯”。蔡智忠遭到了留级的处罚。
这恐怕是蔡智忠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父亲当然十分失望,他知道,蔡智忠不是不聪明,只要他把精力的十分之一用在功课上,就可以应付自如。
然而就在此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写信给蔡智忠,邀请他去画漫画。
蔡智忠很珍惜这次机会,但是他心中并没有底,他不知道父亲会不会阻止他。
晚上,他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画漫画。”
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
“有了!”
“那就去吧!”父亲极其平静地接受了儿子放弃学业的事实。短短十来秒钟,成为影响蔡智忠一生的重要时刻。
著名教育家陈鹤勤先生曾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男孩有更多的独立性要求。对年幼的男孩来说,独立意味着父母的放手和支持,到了一定年龄后,男孩更需要一个身心都独立的空间,需要更多的自由可支配的感觉。
给予孩子自由并不是盲目的。作为男孩的家长,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是必要的。正如蔡智忠的父亲后来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我一直都很注意。我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给他自由,事情只要认真做就好。”
“奥特曼”英雄男孩
我是奥特曼
健健4岁了,他跟别的小男孩一样喜欢玩追追打打的游戏,每天回家,身上总是脏兮兮的。让妈妈头疼的是,健健的衣服总是很快就穿坏了,有时刚上身的新衣服一转眼就被磨了个大洞。眼看夏天到了,妈妈觉得健健替换的衣服太少,就带他去商店,打算给他买件体恤衫。
商店里的儿童衣服还真不少,各种款式花样和质地的都有,妈妈打量了一下,心里大概有了主意,就故意问健健喜欢哪件衣服。
健健看来对买衣服并不热衷,他瞄了一眼货架,很干脆地说:“都不喜欢。”
“这件不好吗,你看,有一道蓝边,你不是最喜欢蓝色的吗?还有一个可爱的卡通图案呢。”
“卡通不好看。”
“不好看吗?那你看看其他有没有喜欢的?”
这时,健健开始漫不经心地搜索其他货架,突然,他眼前一亮,迅速上前扯出一件体恤说:“我喜欢这件,这件,有奥特曼!”
妈妈看了看这件体恤,果然在白色的底子上,印着一个红红的奥特曼。可是奥特曼图案非常粗糙,衣服的做工也不好,是典型的劣质廉价商品。
“这件做工不是很好,咱们换一件吧?”妈妈试图劝说健健,可是健健一副执著模样,表示就喜欢这一件衣服。妈妈不想打击健健的审美,只好买下来,妈妈想,这件衣服做工粗糙,也穿不了多久。
回到家,妈妈像往常一样把衣服洗干净,衣服刚晾干,健健就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服,美滋滋地找小朋友玩去了。
“看,我的奥特曼!”健健看见小朋友,马上就说。
那小朋友立即挺胸回应:“我也有奥特曼!”果然,他的鞋上也绣了一个奥特曼的图案。
这件“奥特曼”衣服成了健健的最爱,他破天荒地穿了很久都没有穿坏。妈妈不由得暗暗惊奇。
妈妈还发现,健健对奥特曼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看奥特曼的VCD是健健每天必做的功课,同一集的奥特曼也经常拿出来“温故而知新”,而且乐此不疲!他还常常模仿电视画面,一手拿着奥特曼模型,另一手拿着怪兽的模型,嘴里念着台词,让他们互相搏斗。那认真劲真是让妈妈始料不及。
健健这么热衷于奥特曼,也有许多好处,有时候他赖床,怎么叫也不起来,妈妈就喊:“奥特曼,怪兽来了……”健健就一下子来了精神,眯着眼睛在被窝里笑,过一会儿,喊一声:“我是奥特曼,你是怪兽,嗨……”便从床上爬起。这一招每次都挺有效的呢!
健健还经常发扬“奥特曼”精神。有一次,健健看见马路旁一只小猫正在被几只大狗欺负,就很英勇地跑上前,大喊:“我是奥特曼,你是怪兽,嗨……”几只大狗没见过这阵势,居然被吓得一溜烟跑了。这事让健健自豪了很久,可是妈妈有点担心,健健会不会因为逞强而遭遇危险呢?
男孩与奥特曼
“奥特曼”是什么?“奥特曼”是日本产的系列多集科幻片VCD,为了世界的爱与和平;英雄的奥特曼兄弟屡次同怪兽作战,一次次在危难中振救了地球和人类。自1990年抢滩中国以来,奥特曼在中国刮起了强烈的旋风。这个日本人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成为中国小朋友喜爱的偶像、心目中的英雄。戴奥特曼面具、翻阅奥特曼画册书籍、参观奥特曼展览、观看奥特曼电视片、VCD以及趋之若鹜地谈论有关奥特曼的话题,成为许许多多中国儿童的时尚生活。
对于孩子们喜欢奥特曼,家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奥特曼的造型并不好看,怪兽一看就是假的,动作千篇一律,情节也粗糙,孩子怎么就喜欢上它了呢?而且,奥特曼里充斥着打打杀杀,孩子会不会学得非常暴力呢?
我们可以从“奥特曼”的主题里探寻男孩们痴迷的原因。虽然奥特曼出了几十年十几个系列,奥特曼兄弟作战的对象也包括了宇宙外星人﹑机器人、海底生物、昆虫等近1000个怪兽,同时还配以宇宙、光年、恒星、空间站、宇宙飞船、马赫、万吨、红外线、时间、空间、速度、质量、光线等艰深的概念,但是这些剧集都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情节简单得让成年人不屑一顾。奥特曼的每一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