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繁华如谷响
因为要讲观音法门,所以先把前面的道理跟大家探讨清楚。而且在《宗镜录》,永明寿禅师所引用的,也跟我刚才所提的一样,有个前提的文章放在这里。
现在我们看原文一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我刚刚所讲的,等于在解释这一句话。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事、一切理都象空谷的回音是空的。例如,我一拍手就发出声响,因为空。一拍才发声犹如谷响,假如是实的就拍不出声了。虽然产生了声音,但它存在吗?声是无常,它本来是空的。不只是声音的本质如此,就是天地万物人间诸事,尽管百态繁华,都如声音一样,犹如谷响、本来空。
楞严疏钞云。如谷中无声。无声即无响。法界中皆无声。一切声皆是妄心。妄心不动时。皆无妄想。以有差别心,执受即有声,四大如枯木,即本无声。皆缘执故。诸大菩萨。不以音声听法。是知声尘本无。皆因执有。情消执丧。万法本虚。有无既虚。生灭何有。则知我性与如来性无异。一切世间法即是佛法。
“谷中无声”,山谷中本来没有声音,除非有人喊一声,空谷中才会产生回音,因此山谷中的声音是我门人力的。“无声即无响”,既然无声就不会产生音响。“法界中皆无声”,实际上,法界中本来是没有声音的。举例来说,台风来了,虽然风很大,但没有声音。台风来时的声响,是因为气流碰到了东西,有阻碍摩擦而产生的。所以,学佛做工夫若觉得菩萨在跟你讲话,那就糟了。因为法界中本来无声,又哪里来菩萨的声音,跟你讲话呢?那你说有没有菩萨?有呀!但是菩萨是如我们人一样的方式跟你讲话。“一切声皆是妄心,妄心不动时,皆无妄想。”例如,我们大家都睡过觉,但睡觉不能说是不动心,而是昏沉。昏沉也是不动心.不动心时没有妄想,妄心一动才有妄想,动了妄想音声就来了。“以有差别心执受,即有声四大”,一起分别心执著了,就有地的声、水的声、火的声及风的声,四大类。“如枯木即本无声”,如果心如枯木的话,一切音声就起不来。“皆缘执故”,所以一切的声音还是起因于你心里的执著。
“诸大菩萨,不以音声听法”,因此一个学佛的人不著声尘,不以音声来听佛法,而是掌握说法者所传达的义理。“是知声尘本无,皆因执有”,一切的声音是外尘,它是本空的,因为执著了才会觉得它是有。“情消执丧,万法本虚”,学佛若能做到情消执丧,那就表示成功了。此时一切心境的妄想、情感都空了,自然一切都不执著。万法都不执著,就不要所求个空了,因为它本来就空了,所以说万法本虚。“有无既虚,生灭何有,则知我性与如来性无异,一切世间法即是佛法。”这个时候不管它是空或是有,就是“有无既虚”。到了这个境界,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
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侨陈那因声悟道。妙音密圆。
这是《法华经》的要点,而《法华经》是上上乘的法门。见其自隋唐以后,《法华经》与《金刚经》和中国文化就已经结合为一体了。曾有多少文学歌颂了《法华经》,但平当我们去读它、去研究它,会觉得没有味道,好象它都在说些神话故事。但是历代修学佛法的大师为何对它如此尊崇呢?因为这部经有好几个地方是画龙点睛,把佛法的要领给点出来。如这两句话就是点睛的地方。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指这个法。这个佛法在哪里呢?就在佛法的本位上。翻成白话只能这么翻译,但是你会觉得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因为一般人学佛总希望找到希奇的、奇特的,其实世间一切都是佛法。记得年轻时,我们常到四川青城山山脚下的灵泉寺,这座寺庙是怫的弟子阿逸多尊者所建的。寺庙后面有个大岩石,在那岩石上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人留字在上头,写得真好!上面的字是这样写的:“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这是世间法.也是佛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佛法。所以佛法在哪里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因此,正法是永远都存在的,除非世间万有都没有了,佛法才会消失;否则它永远在这里。六祖也告诉我们:“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如侨陈那因声悟道,妙音密圆”,侨陈那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早期的五大弟子之一,是修声闻乘的。何谓声闻乘呢?那就是一天到晚跟着佛一步也不离开,喜欢听佛说法。靠着听佛说法来修行用功,听了就懂一点,不听就不懂,所以侨陈那尊者由于听了佛说法而悟道。“妙音密圆”。由于懂得音声的奥秘而达到圆满的境界。
第二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
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
这段开始是中国古代大德所说的内容,说明了由小乘的修法,因声悟道而跳上大乘的境界,其内容是要我们修佛法的人一定要认清能所的道理。实际上,能所的关系从哲学、逻辑的道理可知。譬如说,不管你是念佛、参禅或是修止观,当你宁静到一个念头都不起;非常清净时,这是什么境界呢?也是心所所呈现的意识境界上的清净状态。在学理上来讲,这也是心所境界。用功修持到这个境界,不属悟道,但也没有走错路,能修持到有这个功夫是很不错的。
然而悟道是智慧,当你修到心所呈现清净的意识境界时,你那个知道现在清净的,不著于清净境界上,而你知道这个清净是心所呈现的境界,那个“知”即属于般若,属于悟道的悟。进一步再去找能使意识呈现清净的能,在什么地方?当你在找时你会发现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它无在无不在。找到了那个能,就知道这个清净只是个变相。虽然它只是变相,但是不管你是在家、出家或是什么职位,以什么方式谋生,假如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修持功夫能随时随地心境念念都在清净上,自然可以证果。
“若有能所,未得名密”,假如不了解能所的问题,就不能了解真正佛法的奥秘。
“悟四谛理”,声闻众跟着佛听闻佛法,而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人世间一切皆苦,人为什么那么苦?那是人甘愿的,自己去“集”,抓来许多的苦,把它当成人生,一天不抓些苦,就好象活得没有意思,活得不起劲。这个苦、集就是凡夫的境界。什么是道呢?一切的苦痛没有了,烦恼没有了,灭了一切苦、灭了一切集,这就是道的境界。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苦。尤其这二十几年来佛教杂志大量发行,几乎都是绕着这个四谛、八苦的主题在讨论。许多人往往都在理上搞,从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去切实反省,改正心行。
依我看越是学佛的人,越是巴不得求这个苦给自己受,所以这“八苦”就变成“巴苦”。就好比曾经有个读书人所说的:
四十年来公与侯,纵使是梦也风流。
就是这股味道。明知道人生如梦,但是能做做这个梦也不错呀!这就是人,这是很糟糕的。其实你知道是苦,只要不求就无苦,这是很简单的,这中间并没有什么方法。虽然讲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常常有学生来问我说;“老师呀!我打坐什么都好,就是妄想去不掉,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不妄想?”其实,妄想也没什么难办,只要你不会八苦,巴望着苦,不去自找烦恼,妄想自然不生。由此可知,四谛理也不好懂。
本觉与始觉
这个懂了以后呢?“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然后你用智慧去推理,心里头平静下来了,再进一步用逻辑去分析这平静的意境,知道它不是究竟。假如你认为它是究竟,这又掉入“八苦”里头去了。因为这个平静的意境会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到时候,你又烦恼,你的佛法掉了。其实这个平静的意境,任何人突然间都会碰到。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入,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一个人体能上的劳动很重要,一劳动善心就起来了,社会风气就可以得到改善。象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营养吃得好、日子又安定,大家舒服得很,因此坏事就多了。
假如你知道了这个意境的清净不是道,而只是境界、只是功夫。你就会“推”,就是分析。“能闻及所闻”,就修观音法门则言。“皆是自心”,就会发现能分析、能呈现清净意境的能与所都是本体的心所造的。你只要一认清这个本心就悟道了。
“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这里的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只是文学上的形容词。它的意思是,心就是道,心就是佛。在教理上,这时的悟境叫政“始觉智心”。与始觉相对的另一名词是“本觉”,即指众生本有的佛性。意指众生本来都是佛,都是清净的,一迷了才成凡夫.所以我们的自性是“本觉智心”。什么情形叫始觉呢?禅宗常讲:“他开悟了!这下子他明心见性、悟道了。”悟了就是开始觉悟了。所以,诸佛菩萨刚开悟时叫做始觉菩萨。始觉,觉个什么?就是觉本觉。所以,悟到底悟个什么?就是悟到本觉智心。今天刚刚明白就叫始觉。
“亦圆照法界”,这个始觉智心亦无所不在,所以说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这是由于修观音法门而开悟的。“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这个“观”不是你打起坐闭起眼睛在里头看来看去的观,而是指观念。一切众生只要这个理到了,就可以得到解脱。所以,佛法很容易,你明白了就得到解脱。
心声之辨与观音法门
若闻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心虽含声,声亦无相。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
“若问声可意不可意生憎爱,便被声缚”,比如拿耳朵听声音来讲,假如听到合己意的生贪爱心,不合己意的生讨厌心,就被声音给绑住了。这个时候如何求解脱呢?“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我们要晓得声音也是心理行为的一种作用,因此回转来返观念头的出处。“以心海元无有相”,因人心的本身就是空的,其实也无所滞空,也无所谓有。“心虽含声,声亦无相”,心里头虽然有声音的影像留下来,实际上声音的本身是无相、本来就是空的。“无相即于一切声中而得解脱”,你懂得声音是无常、无相以后,就不会再让声音给骗去了,自然在声音中而得解脱。
故知无法不心。无心不法。如是明达。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
由此道理,我们就知道“无法不心”,这是由外而影响内,也就是一切的客观环境会影响你而形成主观的。心理行为。“无心不法”你自己主观的观念随时会影响你客观的环境。“如是明达”,人要是懂得这个,通达了。“则于一切诸法,不合不散,无缚无脱矣。”这是佛法修持的重点了。“则于一切诸法”,你的修持已能对于一切万法,声音也好、色相也好。“不合不散”,不会被粘缚住,也不需要解开它。因此不要入世、也不必出世。“无缚无脱矣”,根本就没有受束缚,何须再求个解脱,本来就在解脱中。理论听起来很容易,但是真要达到这个境界是很困难的,真能做到这样就不是人,而是佛了。
故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宗镜录》到这里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还是佛跟阿难的辩论。
当时佛跟阿难讲,你随我出家那么多年,“汝学多闻”,阿难学问非常渊博,而且记忆力超强,是众生中的第一人。当时没有录音机,但是佛每次说的话,阿难每个字都记得,所以叫多闻第一。“未尽诸漏”,虽然学问渊博,但是在妄想尚未清净之前都是有漏的。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虽然藉由闻法你知道了颠倒的道理,然而在生活上、行为上却无处不颠倒。“实未能识”,而你却不知道。“恐汝诚心犹未信伏”,我现在就怕你诚心不够,因为理上虽然懂了,然而在功夫上、行为上还没有到,这不是佛法。“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我现在把普通世间的道理跟你做个试验,使你在佛法上能建立正信而不再起怀疑。
即时如来敕罗候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